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小学生 完结+番外 (随轻风去)


  “不必说了!”秦中堂打断了策彦周良的解释,挥了挥手道:“今日我没时间处理你们,你先下去!回驿馆闭门思过,等待我得空询问!”
  策彦周良无奈的叹口气,转身离开了。
  在此之后,其他各色人等才轮番上前拜见秦中堂。本地士绅中,打头的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秦中堂就皱了皱眉头,凭借丰富的斗争经验,一看这老头的年纪,就知道来者不善。
  在这时代的社会习俗中,敬老也是一个很核心的礼节。比如乡里纠纷,很多时候都由年纪最长的人出面调解,所以才有“倚老卖老”这个词。
  地方官员对于本地老人,按惯例也会给点体面,不能太过于刻薄。
  出面迎接官员驾到的士绅代表,一般都是中坚力量,很少有这种七老八十的人出来折腾。
  所以秦中堂看到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心里立刻就拉响了警报。
  说难听点,就算这七十多岁的老头啥都不干,直接栽倒在自己面前,那传了出去也说不清!
  沈知府作为“地主”,在旁边一番介绍,这老头姓杨名美璜,是个退休官员,原来也做到过四品的。
  只听姓氏就知道,这位杨美璜老先生必定是四大家族之一杨家的“名宿”了。
  杨家从成化朝开始,就是宁波城四大家族之首。
  因为当时杨家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记录”,同代兄弟出了五个进士,号称为“一门五进士”,在当时也是极其轰动,然后杨家就成了四大家族之首。
  杨美璜老先生的祖父,就是“一门五进士”里的一个,而他的父亲也是中进士并做官,堪称是官宦世家,世代簪缨。
  这样的人在本地算是德高望重了,乡绅里最有名望的人之一,所以出现在这里,可以说代表的就是本地人。
  秦德威其实不想搭理这种所谓乡贤名宿,礼节性打完招呼就想走人了。
  但杨老先生却主动攀谈道:“闻说老友屠仁前去拜见中堂,不知人在何处?为何不见跟着回来?如此音讯全无,好生叫老夫牵挂。”
  秦德威面不改色的答道:“屠先生对禁海颇有见解,欲为本中堂献计献策,故而请了他去杭州城幕府,撰写详细条陈、已备我观摩学习了。”
  杨美璜肯定不认为这是实话,但也没证据拆穿,又问道:“中堂突然巡视宁波府,所为何来?”
  秦德威答道:“听说有二百倭寇侵入宁波城外,伤人放火,岂是小事?本中堂就亲自前来巡视,以安定地方!”
  杨美璜又比较隐晦的劝道:“虽然三江口前几日出了些乱子,其实围绕的都是几千匹丝绸的生意而已。
  老夫以为,和气才能生财,大张旗鼓不是长久之道。”
  秦德威诧异的反问道:“难不成,老先生以为本中堂是为了几千匹丝绸来的?”
  杨老先生也很想反问一句,难道不是?
  便不阴不阳的顶了一句:“秦中堂大人大量,军国大事为重,休要犹如贩夫走卒,为了几千匹丝绸奔波。”
  你秦德威明显是想走私捞钱,但你不按规矩来把事情搞大了!现在对你秦德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
  走私这种事,可做不可说,你秦德威在嘴上吵吵个没完,就是最坏的行为!
  就算你秦德威来宁波别有居心,但拿走私被阻当借口,对你秦德威的声誉也不好。
  秦中堂对众人叹道:“其实那丝绸无所谓,无非就是点货物而已!没了也就没了吧,钱财乃身外之物,本官从来不看重。”
  不知别人怎么想的,但夹在中间和稀泥的沈知府松了口气,看来秦中堂也是想打圆场了?
  其实息事宁人是最好的,这件事闹大了,对谁都没有好处,难道你秦中堂为了几千匹丝绸的事情大闹一场,就有脸了?
  杨老先生微微得意,捻了几下胡子,刚想倚老卖老的再说几句。
  却见秦中堂脸色突然变得气愤,怒道:“让本官愤慨的是,有官船被烧!你们宁波府三江口的牙行竟敢如此大胆,一言不合就烧我幕府的官船!
  这件事性质十分恶劣,必须要严查到底!这次敢烧载货官船,下次就敢烧本中堂座船了!”
  杨老先生:“……”
  在不要脸这方面,他一个七十多的老人,竟然输给了一个二十多的年轻人!
  秦德威环顾四周,“跟随官船的幕府差役,有个叫徐惟学的,人在何处?我要问话!”
  沈知府禀报说:“事起突然,暂被扣押。”
  秦德威冷冷的问“是谁扣押的?”
  沈知府看向了宁波卫指挥使刘玠。
  众人很直观地感受到,秦中堂真的是来者不善,简直就是一个个的轮番点艹啊。


第八百八十三章 时代变了
  在本地人包括官府上下的眼里,事情从头到尾的轮廓是这样的——
  秦中堂听说走私很赚钱,想捞一笔,便让严世蕃和徐惟学运了几千匹丝绸到三江口。
  严、徐不懂本地商业规矩,自恃过江猛龙,与牙行本地人产生了纠纷和冲突。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造成了二三百人规模的大斗殴,还把三江口市场的建筑烧了十几间。
  然后秦中堂驾到宁波,摆出了兴师问罪的架势。
  至于秦中堂的目的究竟是所索要补偿,还是为了出一口气,亦或是想借此在走私市场打开局面,各有各的解读。
  但不管怎么解读,秦中堂都是“找事”来的,问起被扣押的徐惟学,很明显也是找由头发作。
  宁波卫指挥使刘玠排众而出,对秦中堂禀报道:“徐惟学暂由宁波卫镇抚司扣押。”
  如果放在内地大多数地区,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一般都是由官府出面主导解决。
  但在宁波城,却由宁波卫出面扣押人,这一点都不奇怪。
  宁波府这样的沿海地方,卫所权势远比内地府州县要大,这方面更像是北方边镇的卫所。
  除了宁波城里的宁波卫,海边还有定海卫、观海卫、昌国卫等许多实土卫所,海岸线其实是属于这些卫所的辖境,宁波府府衙管不着。
  这就是为什么宁波府知府沈恺看起来有点软,很不够强势的原因。
  秦德威盯着刘玠看了一会儿,正三品指挥使已经算是高级武官了,尤其还是一个有地方实权的武官。
  秦中堂一直对属员们说,宁波府的情况难办,就难办在这里。
  众所周知,大明军户都是世袭的,所以宁波府这些卫所从军户到武官,也都是世世代代在本地。
  所以宁波府不但有四大家族这样的因科举而兴盛的士族,还有大量卫所武官家族。
  这些势力盘根错节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这个利益集团是很排外的,这也是宁波地方势力不希望自己到宁波的原因。
  这个利益集团里,一方面源源不断通过科举成功输出政治人物,另一方面又有本土卫所的武力护航,足以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扭曲一切来自外界包括朝廷的号令。
  朝廷禁海令在这里确实得到了执行,但又不可能有多大效果。
  导致的结果就是,宁波府成为走私贸易中心,宁波府的富裕程度超过了隔壁自然条件更好的绍兴府。
  秦中堂开口说:“你知不知道,徐惟学是由幕府派出去办差的?”
  宁波卫指挥使刘玠有理有据的答话说:“当时徐惟学拿不出凭证来,总不能只凭他一句话就信了。
  其次有传言说,有一方是倭寇入侵,这就不是普通的斗殴了。故而卫所不能掉以轻心,先将那徐惟学扣住也是应有之法。”
  听在众人耳朵里,刘指挥的回答一点毛病也没有,十分在理,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除非你秦中堂不讲理,直接下令放人,那也就只能认了,但也别怪别人非议你了。
  然后就听到秦中堂咄咄逼人的直接呵斥道:“你刘玠不想干了?”
  众人十分无语,因为秦中堂这句话十分没有水平。
  刘指挥摆出了道理,然后你秦中堂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施压,结果就这么一句?这和泼妇骂街撒泼有什么本质区别?
  关键是这样说,你让刘指挥怎么往下接?刘指挥完全没有正常台阶可下,要么卑躬屈膝,要么再给个软钉子。
  果不其然,其后便听到刘玠别无办法的回应说:“下官只是秉公办事,至于能不能继续做这宁波卫掌卫指挥使,也要看朝廷的旨意。”
  在众目睽睽下,秦中堂最终居然一个字也没说。
  他伸出手指点了点刘指挥,冷哼一声,拂袖转身,连声招呼也不打,又上了官船,仿佛是被刘指挥气到了。
  秦中堂的随从们极其意外,差点就没跟上秦中堂的脚步,说好的点艹这就没了?
  近些年来,一般都是秦中堂给别人气受,从来没见过秦中堂说不了两句话,就被人气得拂袖走人的!
  难道这位刘指挥恐怖如斯?连能言善辩的秦中堂在嘴皮子上都讨不到便宜?
  但刘指挥本人则更意外,他还以为要来来回回的拉扯几个回合,然后假装卖个面子放人便是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