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学会建房之后,栖身的山洞已经不再是必须,人类可以开始在任何地方定居生活。
巴乌两族之间这段区域足够大,足够容纳得几个村庄的发展。
若是这件事成功的话,那么巴族、胡族、乌族就会形成人口更加密集的一个交通带,有利于更长远的融合和发展。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徐晨规划的交通主干道不会经过胡族,若是胡族想要通车,还得自己修建一条到达乌族谷口的道路,这个工程量不算小,若是乌族不愿意帮忙的话,光靠胡族估计得好几年才能修通。
因此还不如整体搬迁,一举两得。
当然,这个想法徐晨不会说出来。
因为这是胡族自己的事。
不过徐晨相信他们将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聊完烧炭的事之后,徐晨开始询问修路的事。
胡族族长满脸的褶子都愁成了麻花,情绪一下就低落起来,几个首领和一群参与讨论的猎人也都唉声叹气满脸苦涩。
就像徐晨猜想的一样,这条路对于胡族来说压力太大。
当初修建巴乌大道,巴族和乌族联合起来出动了两百余人,各种青铜刀斧锄头镐头独轮车人力板车一大堆,但也用了整整一个月才勉强修通,眼下不少地方还在继续修修补补。
但胡族不过一个七十人的小部落,真正能够劳动的人口全部加起来也就不到六十人,就算全部投入进去,整个冬天三分之一都无法完成,何况也不可能全部都去修路,狩猎开荒、照顾老幼,还有不能劳动的孕妇和一些残疾,另外还要烧炭,根本就抽不出来多余的人手。
本来烧窑他们也倾向于在住地附近,但木炭可不轻,烧好之后送去巴族,来回上百里,运送代价太大了,这既是徐晨对他们的提醒,实则也是他们无法承受这么远的运送代价不得不妥协的选择。
等一切商量好之后,徐晨带着一群人准备回去,同行的还有胡族几个男人,他们随行跟着徐晨提前去巴乌大道沿途寻找合适烧炭的地方。
下午,徐晨回到巴族,叫过来两个此前负责烧炭的窑工,让他们做好准备,两天之后,胡族会请他们去指导建窑烧炭。
接下来的几天,徐晨并没有急着出门去巡游各部开始策划修路。
因为各部落刚结束巫祝大会,此刻像拱火族等比较远的部落还在路上,他安排各族猎人回去之后打探的修路情况眼下根本还没影子,因此急不来,至少还需要再等六七天左右出发比较合适。
另外,他安排乌族扩大铜矿采掘和冶炼规模,答应帮助解决矿场和冶炼厂的食物问题,虽然乌族眼下刚刚秋收粮食还算充足,可以坚持几个月,但他还是提醒他们尽量从外部多寻求一些食物来源,用铜多换取一些石盐和粮食鱼肉,尽量在秋冬多做一些咸鱼腊肉备存,免得出现食物危机。
乌族对他的提醒自然非常赞同,不过乌族冶炼浇铸出来的都是几斤甚至十多斤大小的铜锭,若是用来交换一些鱼肉野兽不太好兑换,因此徐晨就想到了当初用一些烧融的铜汁残液陆续浇铸出来的铜钱。
钱作为商业活动介质,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而钱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很早,最早并不是金属,而是各种稀少美观的自然物品,最常见的比如漂亮的贝壳、锦羽、勐兽牙齿等物。
这个时间持续了很长,一直到氏族阶段末期,进入了王权阶段才被金属钱币取代,到商周时期逐渐成型,秦汉最终统一制形大行其道。
本来徐晨并没有打算太早推出钱币,而是准备等到他宣布成立巴国之后才开始,不过为了解决乌族遇到的问题,他决定提前开始小范围试行一下。
只要有他的信用背书,巴族联盟肯定不会拒绝钱币的使用。
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事情,最多就是最开始还会有些迷湖和混乱而已,毕竟几乎所有野人都不会数数。
当年第一次和各部落交换陶器时候的心理阴影,徐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转眼过去了三年,各族一样换一样的交易习惯仍旧还是主流,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但万事总得有个开头。
只要在巴族乌族胡族这个小范围慢慢交易形成习惯之后,其他一些部落逐渐也会接受。
第444章 铸钱
铜钱浇铸略显麻烦,不过徐晨从最开始浇铸铜器就已经在慢慢积累了。
每次用烧融的铜汁浇铸器具,总不会恰好用完,多少都会剩下一些,这些铜汁就被他铸成了铜钱。
最开始几次是用简单的泥范,但大小不一看着有些不爽,于是便挑选了一枚自己最满意的翻砂做了几个陶范,每个陶范里面可以浇铸四枚铜钱。
这些铜钱大小都一模一样,每一枚重半两左右,上面还有阳文“一文”字样。
这样的铜钱陆陆续续积攒下来两百多枚,眼下方云都收在自己的房间。
按照徐晨制定的价值,这样一枚铜币可以购买一斤铜。
眼下乌族旺季每个月能冶铜五百斤左右,从采矿到运送、处理、砍柴、冶炼诸多环节进行统计,整个乌族参与的人数大概在四十人左右,每个人每天按照一斤粮食半斤肉分配,一个月消耗一千二百斤粮食和六百斤肉。
如此折算下来,一枚铜币的购买力大概是五斤粮食或者两斤半肉。
不过这还没算工具损耗和时间消耗等各种因素。
另外这是货币,并非真正的等价财富,购买力也只是一个虚数,因此这一枚钱的购买价值并不稳定,各部落可以根据交易的货物进行讨价还价。
徐晨只需要按照一斤铜一枚的价格兑换给乌族,然后乌族拿去能够换到自己觉得够用的食物就行了。
当然,为了铜钱购买力保持稳定,徐晨需要对巴族自己出售交易的货物进行定价,比如一文钱换购一个陶碗或者五斤麦豆粗粮,两文钱换一张普通兽皮等等。
至于鱼肉等食物,价格并不固定,眼下食物并不算充足的情况下,夏秋季肯定便宜,冬春季肯定贵,而且有钱也并不一定就能够买到,毕竟除开巴族之外,大部分部族的粮食储备不足以满足一年的消耗。
而铜钱能够兑换的货物器型越大,工艺越复杂,自然价格也就越贵。
一把中号斧头重五斤,其中还要用到铅和锡等其他金属,冶炼还需要用木炭、安装木柄、打磨等等工序,这把斧头绝对就不能按照铜的价值来衡量,以前徐晨都是按照十斤铜换一斤的青铜器,那么这把斧头就价值五十文钱。
按照正常折算成粮食至少就值两百五十斤,大概是七八亩田一年的产量,够一个人吃近一年。
要说贵那的确很贵,但一把铜斧保养好了能够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加上铜斧提升的生产和工作效率,算下来却又合情合理。
至于车那就更复杂更贵了,独轮车少说也得上百文,人力板车两百文,马车三百文往上,乌族炼一个月的铜,大概也就能换几辆独轮车或者两辆板车马车的样子。
另外,徐晨暂时也不会对大型物品进行专门定价,只需要大致规定一文钱可以从巴族买到多少粮食就行了。
毕竟粮食眼下才是硬通货,陶器铜器车马可以没有,但却一天不能吃饭。
所以,眼下将铜钱大致锚定粮食,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其他的物品,都可以用粮食去折算价格,这样就能大致保证铜钱价值的稳定。
乌族冶炼的铜越多,自然兑换的铜钱也就越多,能够购买的东西也就越多,等他们习惯用钱之后,货币就能取代眼下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真正的商业也才能够慢慢发展起来。
不过眼下方云手上只有两百多枚钱,要想保住巴族乌族胡族这三个部落小圈子足够的流通性,至少需要一到两千枚才够用,因此徐晨必须赶紧浇铸一批铜钱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徐晨早出晚归的忙碌。
每天除开巡逻正在扩建的故母神庙和山谷口小山顶上的神灵之眼祭坛,还有河对岸的堤坝沟渠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冶炼工坊铸钱。
铸钱很简单,就是将融化的铜汁浇入陶模之中,冷却几分钟打开,趁热用铜钳夹断连接的毛刺丢入水盆中降温,再拿出来让人将边缘打磨平滑,这样一枚铜钱就做好了。
眼下只有三副陶模,一次只能铸造十二枚,每铸造一轮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因为速度慢,所以坩埚一次也就熔炼十斤左右的铜锡合金,一天也就只能做两百枚钱的样子,不过浇铸不是最慢的,而是打磨处理,每一枚铜钱都要用磨刀石仔细磨圆,还有些铸坏的还要回炉重铸。
因此这钱虽然可以让交易变得简单方便,但对于巴族来说,却又是一个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工程。
六天之后,徐晨看巴族冬季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都逐步走上了正轨,铜钱也已经铸出来上千枚之后,估摸着拱火联盟的人应该也都已经回归各部落,已经开始打探连接各部落之间的路径,因此也就不在耽搁时间,带着一支十余人的队伍骑马出发去巡视各族勘察修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