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会因为孙策和吴夫人的嘱托,直接对孙权暴言“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会说自己对孙权的严苛完全是因为“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言下之意完全是如果不是你哥你妈,我完全不想管你这样的暴论。
孙权跟他发火堵门,他就在室内自己也砌土堵门跟主公杠上;孙权放火逼他,他就干脆安然不动任由他烧,逼得孙权自己焦头烂额把火灭了,站在张昭门口手足无措没有台阶下。
他俩之间的相处,如果用君臣的定义去看简直不像话,所以连修史的一些人看了,都忍不住指责张昭倚老卖老,不像个臣子该有的样子。】
“说的没错!”
听着自己未来和张昭之间的相处,孙权感觉自己的额角青筋鼓鼓直跳。应和着天幕的发言,他心中的邪火也就更盛,于是皱着眉便忍不住破口大骂。
“所有的谏言我难道都要听取吗?难道不应该是采取其中合适有益的说法实施吗?”
“哪有人竟然就因为自己说的话主公没听,就干脆跟主公赌气的?到底我是君上?还是他张子布是这江东之主啊!”
——看我哥把你给惯的是吧!
他骂得很辛辣,甚至在不熟悉的人眼中,完全称得上暗藏杀意。可是一旁的周瑜却不以为意,很平静地任由孙权把心头第一阵怒火宣泄出去。
他也就口头上这么骂骂得了……之后还不是和张昭要捏着鼻子凑合着继续相处下去。
【但是他们每一次的冲突,结局是什么呢?
是孙权会因为张昭提到兄长和母亲的遗命,就忘记了所有的怒火,把刀一扔,两个怀念旧日时光的人相对而坐,哭得嚎啕。
是孙权在张昭的门口站了很久,最后张昭的儿子们把他架起来送到孙权的车架上,孙权把他载着回宫,对着他深切反省完之后张昭就忍不住心软,最后选择重新上朝。
——说白了,张昭对于孙权,不管是哪一方都不认为他只是个单纯的臣子。
吴中甚至把他喊作“仲父”——考虑到孙权幼年丧父,孙策对他相当于长兄如父,张昭这个托孤地位,确实和诸葛亮之于刘禅差不离多少。
对于孙权来说,张昭保守、耿介,忠诚于他完全是因为他哥,说话又耿直地一点也不好听,老在各种战略上和他唱反调,心心念念都是孙策当初那句“缓步西归”,因此在赤壁这种大事上面都坚决选择投降。
他当然不是孙权喜欢的那种臣子,一般当皇帝的也不会喜欢这种类型的臣子。
可是他代表着孙策对他的担忧与关怀,代表着吴夫人对他的怜爱和忧虑,象征着孙权所眷恋的一切往日时光,在周瑜鲁肃等人逝世之后,更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3-07-0321:50:29~2023-07-0422:02: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雪落霜如玉15瓶;小趣不成10瓶;秋思如晦5瓶;旺仔牛奶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7章
后世人的语气罕见的柔和,没有什么戏谑的口吻,它只平静地说完这样一段话,随后话音顿了顿,留出了一片沉默的余地。
这是天幕对他有意抱有的几分宽和呢?还是无意之间,后世人单纯的因缘巧合呢?
孙权不知道,但他在这份正好的停顿中放任自己的思绪游离了一会,不管事实到底如何,他此刻却确实不想再多说些什么了。
只有平静,天幕和周瑜共同为他留下了一片寂静,任由他在默然的怅惘中整理心神。
过了一会,光幕才继续开口。
【而这样一个身份地位的人物,说句老实话,在一开始对于孙权的认可也是相当稀薄的。
或者说,在孙策突然去世之后,对于骤然再度失去主心骨的江东众人而言,不管真正上位的是孙权还是孙翊,心里其实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虑。
毕竟孙坚当年猝然离世,家业尚且实际是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年龄甚至都差不了多少的侄子所代管,血雨腥风中的经验并不少缺。
而待孙策长成后再接手,因着孙坚留下的基础,他最大的考虑也只不过是军队上的事情。
可是现在孙家的家业壮大到牵扯进政治,紧要关头,最能扛事的两个人也不过十八和十六岁的年纪。
谁能不担忧呢?】
刘备皱眉。
他在后世人的言辞中已然反复听见了孙翊的出场,然而细细想来,他实在还是没办法在脑海中搜刮出对方更多的印象。
哪怕是赤壁两家联合之时,他也不曾在江东的麾下听闻过这样一个名字——孙翊既然被称为有孙策之风,若是活着,孙权不可能放着好好一个能打仗的弟弟不用的。
至于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因为孙策的位置留下的龃龉?
刘备压根没考虑过这个听起来就有点荒谬的念头:孙权是心狠但不是傻子,更不是疯子,最起码现在年轻的时候绝对不是。
在他根基不稳的时候,他最紧要的事情难道是急急忙忙去打压他当时年仅十六的胞弟吗?
面对着旁支、属下这些相对而言的外人的心思浮动,要是他先将刀刃对准了自己人,闹出一场兄弟阋墙来,这对他稳住江东,最重要的是保住他们一脉的领导地位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孙翊……
他看向旁边的诸葛亮,低声询问:“孙叔弼是什么时候逝世的?”
又或者他应该再问一句对方的死因,可是刘备相信诸葛亮能够明白他的言下之意。
他当然是正确的,与他君臣相知的谋士只低头稍一沉吟,就给出他想要知道的答案。
“建安八年,吴主因舅逝命其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次年为麾下所杀。”
“首谋意欲献城曹魏而为叛,其妻表面隐忍,假意服从,而实际私下谋划起事为之复仇,以头颅祭祀墓前。”
说完,他想了想,再为刘备补充了一段,解释一番孙权为何在风波中消失了踪影。
“吴主时伐黄祖。”
所以内部才会给了有心人可乘之机,所以连丹杨这个先后让自己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几人前去执掌的地方,都有人意欲反叛,杀害了他的血亲。
刘备恍然,他倒当然不会为了孙翊的离世而感到惋惜,也不会因此生出几分庆幸。平静地满足了自己求知欲的主公重新坐正了身,只对那位孙叔弼的妻子多了几分敬意。
诸葛亮没把话说得太明白,但是他在这乱世见过了太多,自然能够猜到她当时的困境。
失去了丈夫的美貌寡妇,面对着野心勃勃的杀夫凶手,所能有的下场又有多少呢?可能遭到的侮辱,又会有多么残酷呢?
可是她最后却能够和自己的仇人周旋拉扯,乃至于最后亲手雪耻。
这就足够让刘备对她的手腕与心性生出几分感慨了。
【所以,哪怕是吴夫人,作为孙权的生母,她对于二儿子的才能都不能全然的肯定,会招来张昭和董袭,细细询问儿子能否承担起家业的重任。
尽管董袭给出了“万无所忧”的答复,但他所保证的前提,说了地利,说了人和,从孙策讲到张昭乃至于他自己,却都没敢跟吴夫人说上一句孙权如何如何。
这本身就足以证明孙权处境的窘迫,也就更能清楚周瑜当时带兵而回,率先对孙权执臣礼的魄力甚至于狂气。
他在挽留鲁肃的时候曾经援引马援的话,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刘秀一愣。
那句话是当初马援对着他而说的,如今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再听一遍,恍惚的同时,他心中的感慨倒依旧不减。
更因为说这话之时,曾经作为马援旧主的隗嚣现在已然成为过往,原本身为客卿的马援也早就侍奉在汉朝的旗帜之下。
时过境迁,再回首去看马援那句话,刘秀倒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触。
这么想着,他便顺势回想起对方的功绩,心中又多了几分柔和。
唔,不过对方曾经是不是跟隗嚣说过,他喜好儒术不好饮酒所以不如高祖来着?
眨了眨眼,刘秀含笑着瞥了一眼手边原先被他拂倒的酒杯,心里闪现出一点戏谑的情绪。
下次要不把马援喊过来一起喝场酒?他只是不喜欢喝醉失神,偶尔品一品佳酿又不是不行。
到时候对方脸上会是种什么样的表情呢?
尽管对于高祖尚且保有着子孙对祖先基本的尊重,刘秀也会自谦甚至真诚认为自己(有一些地方)不如刘邦。
毕竟光是能从身边人中把汉初三杰扒拉出来的本事,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来的。刘秀也自认做不到对方那般知(mei)错(lian)就(mei)改(pi)。
但是喜好经术,礼贤下士,不喜饮酒有自持这一点——竟然会因此被评价为不如高祖?
联想到高祖混不吝的作风,他心里不敢苟同地小啧了一声:
马援在这点上甚至还不如隗嚣说的合他心意。
颇有高祖之风的他的兄长在乱世之中失败了,而精通儒术的他自己却最终成功夺得了天下。
这早就证明,这天下已然不再是游侠的时代了。
儒吏结合,以柔道治天下,方才是世间大势。
所以下次要不要吓吓他?表面春风和煦的光武皇帝眼眸微弯,眼神中透出点兴致勃勃的玩味。
—马·什么都不知道·援:阿——嚏!
【这当然是他为了劝说鲁肃留下追随孙权的话术,但又何尝不暗藏着些许周瑜本人的肺腑之言?
孙策是个好主公吗?
当然是。不论是虞翻还是张昭对他的念念不忘,本身就足够说明了很多。
周瑜在他的手下也决不能说上一句混得不好:他和孙策少年相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给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甚至娶了同一对姐妹花。
考虑到两人当年迎接送兵的交情,周瑜甚至也算得上是江东基业的开创者之一,是孙策发家史的重要一员。
可是他想要的从来不仅仅于此,他的志向,他的眼界,他的野心从来望向的是更远更高的存在。
孙策是很好,但是他已经有张纮为他谋划出了桓文霸业,有张昭为他策划文武诸事,有虞翻为他宣扬名声,他身边已经有太多人挤占了核心的位置了。
所以他在沉默。
我们看史书的时候,会很明显发现,他在此时沉默得可怕,只安静得打他的仗,听着应和着孙策和他的笑言亲近,却没一句直接的回应。】
孙权:?
他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开口:
不是,倒也没后世人你说的这种程度……
周瑜也是哑然,随后失笑中摇了摇头。
“瑜还不至于表现出如此的郁郁寡欢。”
他很镇定地如是回复,眼眸中含着自信的笑意。
他确实会为自己当时在袁术手底下的蹉跎而感到惋惜,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叹自己的来迟。
说到底,他还足够年轻。他和孙策的关系又不疏远甚至称得上亲近,而他的才华也自信足够耀眼到能够为人所见。
那么他又何必阴郁?他难道会觉得自己等不到出头之日吗?
然后他看了一眼孙权,脸上的笑意却更深一分。
当然,孙权的器重也为他减少了太多的烦扰了。
这是他自己把握住的,最好的时机。
【我们讲三国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一个词用以夸赞那些惊才绝艳的谋士们:
——王佐之才。
能够辅佐主公走上王业之路的顶尖的人才。
它最早说的是荀彧,可是扩展开去,曹操还有郭嘉,刘备有诸葛亮,甚至再往外散发出去,单纯考虑这个谋士是否可以给他的主公提出一条称王称霸的路线,那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
周瑜当然是这样的王佐之才,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听取他王业图谋的主君,需要一个他可以为之辅佐谋取天下霸业的帝王之材。
孙策其实本可以是的。
但是多可惜啊,他先遇到了张纮和张昭。
甚至更不幸的是:若是他们能像郭嘉和荀彧那般存在不浅的交情,若是他们心中的谋算,也能如那二人一般相差不多,可以做到求同存异,那周瑜恐怕也不会在最初一时失声。
然而二张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已然是孙策的幸运,又怎么能强求周瑜的想法也和他们二人相同呢?
所以啊,对于周瑜来说,孙权的上位确实是他最好的机会,是他超过张纮张昭二人,将自己内心真正谋划全然吐露的最佳时刻。
他想干什么呢?史书没有直接写。
它写周瑜劝他的知己好友鲁肃,“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让他跟着自己前去追随孙权。
它写和周瑜在大政上保持着默契的鲁肃,第一次见孙权为他献上榻上策,质问孙权“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写他劝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成就高祖那样的伟业。
它写周瑜死后孙权为他嚎啕,写他“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的泣血之言,写他多年之后登上帝位,对着包括张昭在内的公卿大臣们直言“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念念不忘。
你说周瑜想的是什么呢?】
作者有话要说
卡文,巨卡(叹气)对三国的热情逐渐消散ing,应该快到曹丕代汉,最后曹叡收场了。
军训真的太消耗心力了这是可以说的吗……每天休息的时候瘫在床上是真的如果可以的话一个字也不想写……又累又热所以吃不下饭还容易饿(大悲)
怎么会有人倒霉到军训时期经常高温啊——感谢在2023-07-0422:02:21~2023-07-0622:36:0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砧板保护协会66瓶;过客20瓶;wsl、白森、Angel、只解千山唤行客10瓶;晓酒、咸鱼今天暴富了吗?5瓶;知年书4瓶;南丁仪2瓶;豆丁-文荒中、顺颂时宜百事从欢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为着这个名字,曹操再度陷入了缄默。
他其实并没有自己亲口这样夸过文若,这样的褒美是何颙曾经为他送上的言词。
但是曹操心里又怎么可能不认可这样的评价呢?他对着荀彧当初说出的那句“吾之子房”,本质又与王佐之才有什么区别呢?
室内是气氛接近凝滞的沉默,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几近实质的压抑。
他的呼吸在几瞬的急促之后终于平复,留下一片复杂的苦味残留在舌根深处。
有烛火摇曳地随风飘摇。
孙权的脸色却并不算好看。
若是后世人单纯的夸赞周瑜的才能,又或是肯定他缔造帝业的努力。他也许心中只会有着一片纯粹的欢喜,挑眉微笑中自是喜悦洋溢。
可是它不仅于此。
像什么禁锢一般,孙权直直地再看着天幕上的自己,看着那寥寥几言的痛彻心扉的话语,耳侧来回反复着那么短短几行论述。
他当然知道周瑜的死讯,甚至在此之前庆幸过命运的更改,在恍惚中感激过天幕的出现,无心无意牵扯了臣下的未来。
可是再看一次心里还是会痛苦,再听一次,孙权还是能够感受到那份压在心头的沉重,感受到仿佛有锋利的刃锋因着这句预言轻压在他的脊背,让他坐立难安。
于是紧攥着自己的衣袖,他没有笑。
天幕的白光映在他的眼中。
冷不丁的,刘备感觉到一种之前就曾经有过的朦胧的感觉在心中继续酝酿,跟着后世人对周瑜的论述一点点在心底浮动。
像是轻轻揭开过轻纱,当后世人的话音落在最后一个饱满的元音之时,一线灵光于他的脑海深处炸开。
“——这不是第一次了。”
当事情的真相猝不及防出现在他面前,连昭烈皇帝也没能忍耐住那份惊愕的悸动,上下唇轻颤过几分,他在失神中喃喃出声。
诸葛亮被他这没头没尾,突然爆开的一句话弄得一愣,一时也没弄清他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
这很正常,并不是谋士的疏漏。
刘备此刻却分不出心神去为他细细讲解:诸葛亮毕竟不是他本人,他没有切身感受到刘备在江东最后那段时光,分明行走在大路之上,直觉却告诉他微妙的紧绷。
孙权曾经是认真考虑过拉拢他的。
刘备当然知道这一点。
哪怕他曾经投奔刘琦,而孙权和对方之间的血账不是一笔两笔就能算得干净,但是当北方曹操一统的压力被平等地施加在南方诸侯的头顶,那些牵扯也就显得稀薄。
相似小说推荐
-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我见青云) [现代情感]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全集 作者:我见青云【完结+番外】晋江VIP2024-1-3完结总书评数:790 当前...
-
哥谭翻车图鉴大赏 (Aak ) [BG同人] 《(综美英同人)[综英美]哥谭翻车图鉴大赏》全集 作者:Aak 【完结】晋江VIP2023-11-30完结总书评数:2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