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做点啥?”
于茵晃了下神,没听清。
“唔,你,唔……”
这回知道是啥了,也行,去了一趟沪市,在招待所不方便,回来也是乱七八糟的忙乎一通,真的没好好过夫妻生活了。
于茵不想其他的了,全身心投入,两人状态不错,奋战到挺晚,累的没精力想其他的东西了,一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于茵差点起晚了,匆忙的洗漱,早饭都没吃,拿了点桃酥,带着平平安安往托儿所去。
“平平,安安,再见,听老师的话,晚上妈妈来接你们。拜拜,宝贝!”
“妈妈,再见!”
“妈妈,我爱你呦,晚上给我做红烧肉吃。”
“没有肉票了,下个月再吃吧。”
安安是个肉食动物,天天念叨着吃肉。
于茵看着孩子进了教室,转身往单位跑,得回离得近。
于茵忙乎了一天,晚上接了孩子回家,还想着于父他们知不知道小哥有对象的事呢。
而于家,此时正在讨论的就是于军对象的事情,只是,气氛不太好。
于父上午收到于军的信,知道二儿子有对象了,很高兴。二儿子和于茵是双胞胎,于茵家两个孩子都那么大了,他也该找对象结婚了。而且女方条件不错,于父还是很满意的。
“于军来信了,他有对象了。”
于父一到家,就宣布了这件事喜事。
“有对象了,干什么的,家人哪的,谁给介绍的,条件怎么样?处多长时间了……”
于父话音未落,于母一连串的问题砸了下来,弄得于父都没听清她说了什么。
“同事介绍的,是小学老师,家里也是部队的,条件不错。”
“条件那么好,还是京都的,怎么找了于军,是不是有什么隐情,身体有毛病还是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是头婚吧?”
于母觉得这件事有蹊跷,那么好的条件,怎么就找了于军。
“你怎么说话呢?于军怎么了,现在也是副营级了,他还年轻,有着大好前途。”
“是,副营级了,那在京都也不够看呢。他又不像于凯,大学毕业,是正经八百的工程师。咱家这条件,对方却看上了,能不让我多想吗?”
于母觉得自己很有理,说的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有你这么当妈的吗?别人没说什么呢,你自己把儿子埋汰的够呛。你以后少拿其他孩子和于凯比较,有什么可比的,社会分工不同,职业无贵贱。”
于父都快要被气死了,之前也没发现于母这样啊,不知道这两年怎么了,做事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哼,说的好听,那你怎么不去扫厕所,干什么团长啊?”
“不可理喻,我不和你说了,这事告诉你一声,你知道就行了。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出面,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我自己儿子找对象,我还不能发表意见了,到哪也说不通。我还没同意呢,谁说了也不算。”
于父不想和于母犟犟,说不清,明天给于凯打给电话,让他劝劝他妈吧,别人的话是一概听不进去。
不欢而散的两个人,没有注意于康还没有吃饭,饿了一宿肚子。
第二天,于父给大儿子于凯去了电话。说了于军对象的事,于凯觉得不错。最主要的是于军自己喜欢,他们作为家人,开心接受就好了。
于父让于凯给于母打电话,劝劝她,不要没事找事,把和于军的感情也弄的生分了。
电话费挺贵的,于父也没多说,嘱咐几句就挂了。
而于凯挂了电话,对于母也是无奈。但是他又不能甩手不管,只能拨了电话,好言好语的相劝,得了于母一句自己不管了,就被挂了电话。
这都什么事啊?
于凯告诉于父一声,于母不管了,他也只能劝到这了。
爷俩隔着电话线,同时叹了一口气,挂了电话。
于父也不管于母怎么样了,提笔给于军写信,告诉他自己同意他们的婚事。决定什么时候结婚,需要他出席的时候,提前写信告诉一声,毕竟隔得太远了。
想了想,于父决定一会给于军汇二百块钱,让他过年过节买点东西去女方家转转。至于得买什么东西,于父也不清楚,他从来没关心过这些事。
于凯和于晴的婚事都是于母一手张罗的,他只负责出席了。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挺对不住于母的,年轻时扔她一个人拉扯孩子,照顾老人,现在,又有很多事不顺心,总觉得于母过得不开心。
这就是于茵不指望他爸站在她这边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下意识的就想让事情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于小哥的婚事在于家没引起太大的水花,很快就过去了。只有于茵,不余遗力的准备物资,准备给她小哥寄过去,好拎去丈母良家刷好感!
于茵不知道她爸妈对小哥的婚事持什么态度,她也不太在意。
从信里,于茵感到小哥的喜欢,小哥喜欢的她就喜欢。用心的准备了很多东西,还从王文也那问到信息,知道白晓羽同志喜欢有质感的手工艺品。于茵也投其所好,从各个少数民族朋友那换了竹制的笔筒,扇子,造型各异的小竹篓……
也准备了茶叶,蜂蜜,果干,菌干,米粉等各种当地特产。
从沪市回来以后,于茵找时间整理了一下空间,该收的收了,该采摘的采摘了,又重新种了一批。
这个春天,于茵还打算没事上上山,囤一些山野菜,有备无患吗!
于茵也把从沪市买的对表包好放在包裹里,如果小哥要订婚,正好用上。把所有东西打包好,才和卢书睿一起,把东西寄走。
云省的三月,还是比较舒服的,不那么热,也还没到雨季,不潮湿。
于茵一家四口一起动手,把院子里的菜地重新种上,平平安安虽然不太会干,但也积极参与。小孩子,不要怕吃苦,很多事情也需要他们参与了。让他们亲自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才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起让孩子做这件事,于茵也是有感而发。有一次,平平把不喜欢吃的直接食物扔掉了,于茵很惊讶。这要是在后世,很是平常,孩子们挑食严重,不喜欢就扔。
可是,这是七十年代,很多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呢。平平的举动,让于茵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有点溺爱他们了。
因为有空间的存在,她家不缺吃喝。两个人挣工资,于茵也没短了两个孩子的零嘴,供销社有的零嘴,于茵几乎都买过。还有二姐从沪市寄过来了,小哥从京都寄过来的,也不照后世的孩子过得差,只是种类没那么多而已。
两个孩子三周岁了,于茵有时候太勤快,把他俩伺候的太周到。要知道,生产队里这么大的孩子,很多都能干很多事了。喂鸡,收拾屋子,看顾更小的弟弟妹妹。
从那一刻起,于茵自我检讨,有意识的让两个孩子参与到家里的劳动中来。即使干不了什么,也能帮爸妈倒杯水,递个小工具什么的。孩子也很乐意,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他们感觉自己很能干。
孩子们在于茵的潜移默化下,知道不浪费粮食,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最明显的就是安安的衣服不再那么埋汰,知道小心一些了。她和爸爸一起洗衣服,觉得手疼。
于茵家的生活温馨快乐,隔壁的褚家过得鸡飞狗跳。
前几天,亦娴姐提前发动,在医院生了她家的老三,不是褚建国心心念念的小棉袄,还是一个秃小子。而且还是一个嗓门很大的秃小子,一天到晚练嗓子。
褚晨和褚阳都要离家出走到于茵家了,实在受不了自家弟弟的哭声。褚建国更是,一脸疲惫,两个黑眼圈尤其明显,发誓再也不追生小棉袄,怕再来一个臭小蛋子。
后来,还是王姐给出了主意,说这是遇到夜哭郎了,要送送。
于茵也听过这个说法,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真不知道。尤其现在,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一切牛鬼蛇神,一般人不敢弄,何况,褚建国本身还是革委会主任。
于茵大概知道,孩子晚上哭,可能是缺钙。送了不少大干虾,海米给他们,叮嘱亦娴姐多喝点骨头汤。现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卖钙片的,也只能这样了。
过了几天,孩子还哭,褚建国同志实在受不了了,偷偷的问了于茵那个夜哭郎的事。
于茵按照王姐教的,让褚建国在纸上写下“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些字,趁着天黑,偷偷的贴在木板上,立在他家大门口。
让王文也三人假装从那路过,每人念一遍,于茵和卢书睿也去念了一遍。完事了赶紧撕下来,烧了。
有没有用不知道,也是病急乱投医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虾吃的有效了,褚家老三终于不哭了,大伙都松了一口气。
而这时,于茵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包裹,一个来自阳市于家大嫂魏明月的包裹。
“于茵,这有一个来自阳市的包裹,一位叫魏明月的人寄来的,你认识吗?”
“我大嫂,你说认不认识。”
卢书睿就那次于大哥受伤的时候见过于大嫂,真不知道她叫什么。
“我还真不知道大嫂叫魏明月,那大嫂怎么会想起来给你寄包裹?”
于茵也奇怪,没有来往的人突然联系你,让人心里没底。
“管她呢,拆开看看,里面应该有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什么。”
于茵她俩一起把包裹拆开,里面真有一封信,还有一些东西。
肉罐头,香肠,红梅味精,棉布,的确良布……种类不少,但是数量不多。最让于茵惊奇的是红梅味精,这时候就有了吗?于茵还以为除了酱油和醋,这时候没有其他调味品了呢。
没想到红梅味精这时候就有了,可想而知,当时的阳市还是很厉害的。
肉肠是哈红联肉食品厂的标记,应该就是后世的哈红肠了。于茵想起小时候的大白梨,不老林,牛皮豆……儿时不多的美好记忆。几十年以后很多东西都没有了,或是味道变了。
于茵拆开信,看完才明白,大嫂这是明码实价和自己做交易。包裹里的东西,是寄给她们的特产,也是样品,可以以物易物,也可以付钱。
于茵在包裹底下,找到另一个信封,里面有二十张大团结。这是于大嫂买东西的货款,要一些茶叶,蜂蜜,果干,菌干,米线,先来二百块钱的,邮费她自己承担。
于茵有点哭笑不得,上次接触,发现于大嫂三观还是比较正的,就是性格有点直接,还是可以来往的,就当一般客户吧。
于茵把信递给卢书睿,让他看看。
“你大嫂还挺特别,你答应吗?”
“答应啊,有钱不挣不是傻子吗?”
这是非常稳当的买卖,不会有任何风险,于茵还是很喜欢大团结的!
第99章 来自沪市的订单
按照于大嫂的要求,于茵准备了相应的物资,大部分她都有,但是茶叶,蜂蜜等一些东西还得去寨子里换。大伙心知肚明,于茵总在他们寨子里换东西,大伙高兴着呢,都盼着她来置换。
于茵也放了几个特色小玩具,从老阿叔那换的,是给安泽和安娜的。
于茵对于大哥感情一般,但是,上次两个孩子还是很招于茵喜欢的,虽然安娜有些娇气。作为姑姑,给孩子准备一点小礼物,谁也挑不出理。
把于大嫂的包裹寄走了,于茵也闲了下来。也不知道褚建国他们的事情做到哪步了,有没有和各方沟通好。
于茵前一天还想着这事呢,第二天,沪市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先联系的是沪市副食品商店的同志,他们咨询了一些物资的价格,还有怎么运输,量有多大……
县里接到电话,高兴异常。
之前,褚主任和书记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不看好,觉得天方夜谭。沪市那么大的城市,会需要向他们这个边境之地采购物资,做什么美梦呢!
现在,事实胜于雄辩。
褚主任他们和书记顶着众人不看好的压力,力排众议,把这件事事情办了下来。物资统计完了,运输也寻求部队的帮助,就差临门一脚,等着沪市的电话了。
这下终于放心了,他们咨询了,就有采购的意向,只是订单多少的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沪市百货大楼,供销社,药材厂都来了电话,开始商谈合作的事。
这事做到现在,和于茵关联不太大了,她也不想出这个风头。之所以帮着联系,也是顺手的事,只是想帮当地农民一把。后续的事,有专人负责,她也不太懂,就不瞎掺和了。
县里各部门协同下面乡镇,公社,大队都动起来。
书记和褚主任主理,其实主要经手的还是褚主任,书记还有其他工作,不可能一直跟一个项目。
而褚主任把治安工作交还给公安,又不会没事去抄家,整些鸡毛蒜皮的事。他现在就想做些实事,改善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这次沪市的订单,他们要认真对待,开个好头,才能图谋以后,不能整成一锤买卖。
于茵最后还是被抓了壮丁,负责统计各个订单,核实数量。
于茵也忙了起来,副食店,供销社,百货大楼,药厂,都有订单,虽然量不是特别大,但是种类多啊。这也是一次试探,看他们有没有能力完成订单,才能决定后期还会不会合作。
于茵也集中注意力,每张单子都核对几遍,确保万无一失。
而且,于茵还用了比较成熟的统计表格,把每一项都列得清楚明白,便于他们后期对货方便。
这段时间,于茵忙的顾不上家了,卢书睿挑起重担,照顾孩子,整理家务,做饭……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平平安安看爸爸妈妈这么忙,也贴心的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于茵很欣慰,每天再忙,也会给两个孩子一个爱的亲吻,让她们感受到妈妈的爱。
各处的订单统计完了,副食品商店要的大多是菌干,笋干,菜干等,这些都是家里每天做饭能用到的。
而百货大楼感兴趣的是各种果干,蜂蜜,价格高一些的物资,不属于生活必需品。供销社要的最杂,只要生活能用上的,都下了一些订单。
药材厂下了一些常见和不常见的草药,具体要求也是不少。药材不像其他东西,有严格的要求,他们也是派出了不少有医学知识的工作人员和民间大夫,帮着一起准备,这是大头啊!
各种物资准备完了,再三确认以后,联系部队的供给车,帮忙运到昆明火车站。王文也他们三个,又带上县委办公室的干事,四个人一起跟车,去沪市进行交接。
褚主任想着,这次交易满意的话,可以让他们谈谈后续合作,沪市那么大,他们可以多联系联系。云省这么大,需要帮助的太多。他们把勐海作为试点,这是自己能掌控的地方,便于操作。其他的以后再说,先趟趟道,有个章程。
王文也四人跟着运输车,一路颠簸的到了昆明火车站,和之前联系的同志一起,把这批物资装车,运往沪市火车站。他们四个坐车先一步到沪市,再联系对方接货。
四个人找到座位,这回可没那么幸运,没有卧铺,一律硬座。都是年轻大小伙子,辛苦点就辛苦点了,国家的钱不能浪费。
卢书棋有经验,这趟车他做了好几次了。安排其他三人坐好,这一路好几天的行程,有的熬了。
现在是三月末了,云省这边温度高,但是到了沪市,就没这么暖和了,他们提前准备了保暖的衣服。王文也和前卫国不差钱,家里知道他们现在做正事呢,各种补贴不要太多,美死了。
而唯一一个外人,就是县委派来的干事江飞,比他们大一些,结婚生子的人。
工作这么长时间,能看出眉眼高低,知道他们三个有关系。而且其中两个还是高干子弟,他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大就想领导他们,自己只需配合好就成了。
任何时候,看清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
有了江飞的配合,几人相处融洽。一路上除了吃吃喝喝,就是商谈到了沪市以后该怎么开展工作。
他们几个都没接触过这些事情,都是生手,都有点不知所措。卢书棋决定去找堂姐夫,他是百货大楼的采购,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能指点他们一下。
王文也他们也认同卢书棋的话,与其让他们自己瞎摸索,还不如找个有经验的带带他们,人家指点一两句,就够他们受益的了。现在,也没时间让他们慢慢摸索,这么远,来一次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