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转过头看向姜凌,眼神里依旧带着惶恐:“姜警官,钱是回来了,可、可往后呢?以后这钱,还能还能存银行吗?”
这朴素的疑问,直指案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不仅仅是张春华一个人的疑问,更是千千万万普通储户在听闻此案后,心底无法驱散的阴霾。
姜凌伸出手,轻轻盖在张春华冰冷颤抖的手背上:“能存。银行,依然是存钱最安全的地方。这次,是银行让坏人钻了空子。但这个空子,已经被堵上了。”
看着张春华迟疑不定的眼睛,姜凌放缓了语速,字字清晰:“银行已经在彻查整改,加强守卫。我们警察,也会死死盯着,绝不让第二个罪犯得逞!您放心,钱稳稳地存在银行里,谁也偷不走。”
“真……真的?”张春华的声音依旧颤抖,但内心的恐惧终于被姜凌话语中的力量抚平,多了一丝希望与信任。
“真的!”姜凌用力点头,眼神不容置疑。
张春华定定地看着姜凌,看了许久,仿佛要从这年轻女警官的脸上找出最终的答案。终于,她长长地、带着巨大疲惫和一丝释然般吐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了那个牛皮纸信封,紧紧捂在胸口。
她的声音带着哭腔,仿佛要把这些天来所受的委屈都宣泄出来:“终于把钱找回来了!姜警官,您不知道,钱弄丢了,我被超市停职了,走在路上都能感觉到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我,我冤枉啊!”
姜凌看向超市经理,态度恳切:“这钱,是银行内部系统出了漏洞,并不是张大姐的问题。请你们做好后续安抚工作,不要寒了老员工的心。”
经理有些愧疚,连连点头:“是是是,这次是我们超市误会了张姐,回去之后我会和老板商量安抚事宜。请警察同志放心,也很感谢你们,回头我们就来送锦旗,谢谢,谢谢你们!”
送走千恩万谢的张春华和超市经理,姜凌站在走廊的窗边,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久久无言。追回赃款只是第一步,重建被银行漏洞毁掉的信任,还需要各方努力。
银行在梁九善的帮助下很快堵上了银行漏洞,梁九善的星盾科技公司也在晏市打响了名号。不少金融机构慕名而来,帮助维护、检修现有系统。
赃款一部分被追加,另一部分被魏高利用掉了,银行主动承担起责任,所有储户的钱一分不少地回到各自账户。市局发布公告,主动说明案情,并通过新闻、报纸等媒体,安抚广大市民的心。
一桩金融盗窃案引发的社会危机,顺利解除。
市局小礼堂被临时布置成了庆功会的场地。
红底黄字的横幅透着喜庆,桌上摆着茶水和瓜子、花生、苹果,参与“7.16”系列金融盗窃案侦破的干警们济济一堂,脸上都带着破获要案的振奋。
钟局红光满面,声音洪亮地做了开场,高度赞扬了全体参战干警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智慧,尤其点名表扬了姜凌带领的心理画像小组和临危受命的编外技术顾问梁九善。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犯罪,我们的同志没有退缩,没有墨守成规!特别是姜凌同志,敏锐洞察,精准画像,大胆引入技术外援,为我们打开了侦破此类案件的新思路。还有我们的小梁同学,后生可畏啊,用过硬的技术本领,硬是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海洋里,把那个‘鬼’给揪了出来!这充分说明,我们公安队伍,是能打硬仗、敢打新仗、善打胜仗的队伍!”
掌声热烈响起。
坐在后排的梁九善被点名,有些不好意思地微微低下头,耳根泛红,但脊背却挺得笔直。姜凌坐在前排,神色平静,只在目光扫过梁九善时,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轮到姜凌做详细汇报。
她没有过多渲染过程的艰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案件本身带来的深刻启示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7.16案的成功告破,固然值得庆贺,但它更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未来将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
姜凌的声音清晰有力,瞬间让会场安静下来。
“魏高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劫匪或小偷。他利用的,是银行系统本身的漏洞。这些漏洞,在传统犯罪分子眼中或许毫无价值,但在魏高利这样的技术型罪犯眼里,就是银行不小心遗漏的、标明了房间号的钥匙!”
“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犯罪模式正在兴起。它隐蔽性强,犯罪成本低,影响范围广,破坏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信任根基,它的威胁远超传统犯罪。”
姜凌的目光扫过全场。
“面对这种犯罪,我们的行为画像技术,必须与时俱进,纳入技术人格侧写的新内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分析罪犯的社会关系、行为习惯、心理动机,更要深入分析他的网络操作习惯。”
姜凌语速加快,带着一种紧迫感:“比如,他是偏好炫技式攻击,还是务实利用已知漏洞?他操作时是否带有某种特定的签名习惯?是否有清理痕迹的强迫性行为?是否在操作中流露出对系统的轻蔑或优越感?这些技术行为特征,如同指纹一样,将成为我们锁定虚拟世界罪犯的关键标识。”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李振良等人:“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传统的摸排、走访、社会关系调查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本案中,正是扎实的传统手段,排查离职人员名单、核查物理访问记录、走访关系人,为我们锁定了魏高利这个具体目标,将虚拟罪犯拉回到现实。未来,必然是线上技术追踪与线下传统侦查的深度融合!”
会场里响起一片认同的低声议论。
技术组骨干李斌感触最深,他忍不住举手发言,声音带着后怕和感慨:“姜组长说得太对了!这次要不是九善同学关键时刻点破电子钥匙的门道,带着我们揪出那个试钥匙的9秒记录,我们这帮老家伙,还在那堆原始日志里抓瞎呢。光靠我们经侦现在这点土办法,面对这种藏在电脑后面的贼,真是力不从心,两眼一抹黑啊!”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技术警员的共鸣。
“李斌同志的感慨,正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姜凌接过话头,语气更加坚定,“面对虚拟空间的犯罪,我们亟需强有力的技术辅助工具和高效的分析平台。不能再靠人海战术去看录像带,我们需要智能的筛查程序。为此,我在结案后,立即整理了一份面向银行系统的内部预警报告。”
她拿起一份装订好的文件:“这不是深奥的技术手册。我尝试用本案的真实实例,通俗地讲清楚几个关键漏洞的危害。权限管理如同门锁,钥匙乱配就是隐患;日志审计如同监控,模糊不清就形同虚设;内部管控松懈,就是给内鬼开了后门。希望这份报告,能敲响警钟,推动银行系统尽快扎牢篱笆。”
这份报告,后来被多家银行列为内部安全教育的必读材料。
姜凌放下报告,环视全场,最后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提议,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要系统性应对以7.16案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浪潮,仅靠个案侦破和外部预警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此正式提议:筹建晏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信息数据中心!”
会场响起一阵低低的嗡嗡声。
信息数据中心建设的提案,目前还没有正式提交,很多人并不知道。姜凌特地在这样一个标志性案件告破的庆功会上正式提出,顿时引发众人的热烈讨论。
“建数据中心这件事,我好像听钟局提过一回,不过……并没有形成决议啊。”
“数据中心得花不少钱吧?咱们局里经费不够啊。你想想,一台计算机多贵啊,数据中心至少得十几台吧?咱们局里哪里有这个钱!”
“犯罪信息数据中心?这名字听得挺高端。到底是从公安大学读完研回来的人,眼光就是不一样!小姜说的有些话,我都听不太懂。”
姜凌并没有被底下的嗡嗡声影响思路,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构想:“这个中心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档案电子化。它将致力于:一,系统性地存储案件信息,尤其是新型网络犯罪的手法、模式、特征,建立可检索的案例库;二,整合社会数据资源,在严格的法律法规框架和公民隐私保护前提下,探索与金融、通信、社保、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安全共享,为侦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三,部署初步的数据分析工具,开发或引入基础的数据挖掘、关联分析、行为模式识别工具,提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发现线索的能力;四,构建技术办案支持平台,使之成为全局疑难复杂案件,尤其是涉网案件的技术支撑核心,为一线侦查员提供技术支撑。”
一口气说完这四点目标,她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7.16案就是一个警钟!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战场,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看不见的数据空间。没有这样一个集信息收集、分析、预警于一体的数据中心,我们面对日益狡猾、技术化的罪犯,将越来越被动!它将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基石!”
提议抛出,会场陷入短暂的沉寂。
刑侦支队队长雷骁虽然很欣赏姜凌,但他并不能理解什么“数据”、“存储”、“整合”的意义,他第一个提出了质疑。
雷骁嗓门洪亮,带着惯有的直接:“小姜,你这构想是挺好的。可这数据中心到底应该怎么建?听着有点理想化、太玄乎了。咱局里历年积压的案卷堆成山,光录入就得猴年马月吧?再说,破案靠的是经验、是脑子!电脑那玩意儿,冷冰冰的,能有人脑转得快?能比得上我们老刑警的火眼金睛?搞这么大阵仗,投入人力物力,别最后成了个花架子仓库!”
雷骁的疑虑代表了一部分老同志的心声,会场里响起几声附和的低语。
“对啊,要是什么都靠电脑,那还要我们这些刑侦人员做什么?”
“花这么多钱,可别最后啥用没有,光摆看了。”
“还是得谨慎,匆忙上马不可取。再说了,就一个金融案,哪里就谈得什么新型犯罪浪潮?危言耸听!”
姜凌没有立刻反驳,她理解老同志的担忧,以及对新技术的恐慌感。
她平静地看向雷骁,然后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坐在后排一直安静聆听的梁九善身上。
梁九善用嘴型,无声地说了两个字:加油!
他的眼睛里,满满都是对姜凌的信任与支持。
“雷队的问题很实在。”姜凌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议论,“录入基础数据,确实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决心和耐心。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做,未来只会更难。”
她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锐利,“至于电脑和人脑……雷队,7.16案里,那个躲在城南废弃培训室,用偷来的电子钥匙转走老百姓血汗钱的魏高利,他靠的是人脑,还是电脑?”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靠的是人脑对电脑漏洞的精准利用。”姜凌自问自答,声音清亮,“我们靠什么抓到他?靠的是传统走访锁定了嫌疑人范围,但最终钉死他的,是技术手段捕捉到的那9秒钟的电子脚印,是分析出他操作习惯里的技术人格特征!”
她看向雷骁,目光如炬:“雷队,您说的对,面对狡猾的罪犯,刑侦经验、人脑的火眼金睛永远不可或缺。但是,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速度快得让所有人眼花缭乱。新型犯罪会层出不穷,再依赖老经验、老方法,我们有可能永远被罪犯牵着鼻子跑!我想,这应该是在座的各位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说到这里,姜凌刻意停了下来,给大家一个思考和缓冲的时间。
雷骁的脸色变了。
他想到了姜凌与老队长秦铁山在第一次专案组会议上的交锋。
一开始,秦铁山坚持采取人海战术排查法,但姜凌却站起来坚持先用三定侦查法分析,并直面叫板说要调整侦查方向。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姜凌大获全胜,是秦铁山接受了姜凌的新思想、新方法。在退居二线之前,秦队还发表了感慨。
他说,刑侦破案,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和对真相、对正义的追求。
他叮嘱雷骁等中层领导,要敢于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要当好引路人,做好铺路石。
雷骁自问,老秦的嘱托,他做到了吗?现在,姜凌提出新型犯罪的发展趋势,提出要创建数据中心,提出紧跟时代不掉队,要让我们永远走在罪犯之前,这难道有错吗?
雷骁面色凝重,在内心反复琢磨着姜凌的话。
其他老同志都没有发话,经侦的赵铁柱先有了行动,他猛地一拍桌子,“噌”地站了起来。
“小姜说得对!”赵队的声音洪亮,脸上没有半分质疑,只有一种捍卫职责的刚毅,“这起案子就是教训,血淋淋的教训!我老赵以前是有点跟不上趟,可这‘瞎子聋子’的滋味,我的绝不想再尝第二次。这数据中心,必须建!而且要快建!建好!我赵铁柱第一个支持。局党委会上,谁敢说个不字,我老赵跟他好好掰扯掰扯,以后的仗怎么打?就得靠这数据‘眼睛’、数据‘耳朵’!”
赵铁柱的支持和掷地有声的表态,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会场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雷骁沉默半晌,点了点头:“老赵说得对,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得与时俱进。建数据中心,我没意见!”
钟局赞许地点头,赵铁柱更是用力鼓起掌来。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心有疑虑的中层干部,也被雷骁与赵铁柱的态度所动,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队这话在理!”
“不能再让魏高利这样的人钻空子了!”
“确实需要这么个东西!”
会场的气氛彻底扭转。
钟局与几位主要领导低声交换了意见,最终站起身,一锤定音:“好!同志们,7.16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姜凌同志的提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必要性。局党委原则同意,将筹建‘晏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信息数据中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立即启动前期规划和可行性调研。技术、人事、后勤、装财,各部门全力配合,我们要把这个中心,打造成打击新型犯罪的利剑和盾牌!”
掌声再次雷鸣般响起。
姜凌看着眼前这一切,心情激荡,满满都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破浪前行的决心。
初秋的清晨已带了些许凉意。
晏城火车站的月台上,人流熙攘。
梁九善背着鼓鼓囊囊电脑包,手里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袋,站在即将开往京都的列车门前。
“凌姐,数据中心规划草案的初稿我放你桌上了,里面加了些关于基础架构安全和日志分析工具选型的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你有空看看。”梁九善看着前来送行的姜凌,眼神清澈而温柔,带着一丝告别的不舍和未尽的牵挂。
姜凌点点头,递给他一个厚厚的文件袋:“这是你这次协助办案的正式证明材料,还有市局技术顾问的聘书和奖金。学校那边有什么需要协调的,随时给我电话。”
她的目光落在少年清俊却难掩疲惫的脸上:“这次辛苦你了。回去好好休息,学业也别落下。”
“嗯,我知道。”梁九善用力点头。
姜凌声音柔和:“寒假回来,应该能赶上数据中心设备调试,到时候还得抓你的壮丁。”
梁九善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落入了星辰,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弯起,露出一个大大的、灿烂的笑容:“好!一言为定!凌姐,我随叫随到。”那笑容纯粹而明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热忱和承诺。
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
梁九善站在车门口,用力朝姜凌挥手。
姜凌站在原地,身影挺拔,也抬起手轻轻挥了挥。
清晨的阳光穿过站台的顶棚,在她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列车加速,载着梁九善驶向远方。
姜凌转身,离开喧嚣的月台。
路过出站口旁的报摊,一台摆在架子上的小电视正播放着早间新闻,女主播清晰的声音传入耳中。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为此,我市……”
姜凌的脚步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屏幕上闪过的画面。
时代的大潮,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奔涌而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潜藏着更复杂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