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录一下摸排重点,一,近期遭遇重大挫折者,比如下岗、重病、家庭变故的;二,长期抱怨社会不公、社区管理的老住户;三,性格孤僻、言论偏激者。”
说完这一段话,姜凌眼前忽然闪过徐大爷那张在电视上慷慨激昂的面孔。
还别说,徐大爷挺符合社区不满者的特征。
雷骁立即吩咐下去:“小梁,你负责这一组排查,做好记录。”
“是!”
一名长着娃娃脸的刑警立即应了一声,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姜凌的声音响亮而清晰:“梁警官,还请重点关注一下,谁有可能追求警示效应,谁有可能对地点的选择,比如公安局对面这一点,有深刻的执念。”
“是!”
梁警官一边回答,一边记录。好记性还要烂笔头呢,姜凌现在说的可都是对排查有帮助的重点。
姜凌看向雷骁:“我来讲讲第二个犯罪动机的侦查范围。”
雷骁立刻指向刚才提出这个犯罪动机的刑警魏阳:“小魏,这一组你来负责。”
“是!”
魏阳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目光炯炯,专注地倾听着姜凌所说的每一个字。
姜凌开始针对第二条犯罪动机来定侦查范围:“针对这一方向,排查重点放在两类。第一类,调查近一年内与刘美凤、李国富夫妻二人结仇的人,对冲突对象进行深挖,有没有案发时不在场证明,因为什么发生纠纷,有没有买过鼠药等。第二类是周边新开的早餐摊主,是不是存在恶性竞争?有没有争执过?”
魏阳边听边点头。
“第三,报复个人。”姜凌停了停。
雷骁现在与她配合默契,直接开始点名:“那个,郑瑜,你负责第三组排查。”
郑瑜眼睛亮亮的,大声回应:“是!”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带队排查了,虽说只是个一星级的目标,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姜凌看向郑瑜,嘴角不由自主地扬了起来。郑瑜当上排查小组长,这可真让人开心啊。
“针对报复个人这个方向,主要进行中毒者的社会关系调查,例如,是否有财产纠纷、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等,近期是否与人争执,凶手高度熟悉摊位细节,并具备作案时间。”
郑瑜举了举手。
姜凌示意她发言。
郑瑜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凶手想要报复某人,知道他经常喝豆浆,但今天那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喝,因此逃过一劫。如果有这种可能,那我们仅调查中毒者的社会关系,就有可能漏查。”
姜凌:“你的意见是?”
郑瑜道:“我想先调查刘美凤以及周边居民,确定一个经常光顾刘婶早餐摊的食客名单,然后再对照名单进行调查。”
姜凌肯定了她的想法:“很好,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做。虽然这样一来排查范围会扩大,但能保证不会漏掉某些人。”
说到这里,姜凌决定停下来。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也到了让大家都开动脑筋的时候了。
姜凌看向雷骁:“雷队,接下来,要不就让三个排查小组的组长,来画心理脸谱吧?”
雷骁一听便来了劲头。对啊,要广泛发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人都掌握三定侦查法的精髓。反正小姜老师就在这里,随时可以指导的嘛。
“好,小梁你先来。”
梁有训站了起来,有些犹豫不决。
雷骁瞪了他一眼:“小伙子怎么扭扭捏捏的?上来,上来讲。”
梁有训只得硬着头皮站上台来,看着站在一旁的姜凌嘿嘿一笑:“那个,小姜老师,那我先说说?”
姜凌点了点头,坐回座位。
就这样,三个组轮流上台,尝试着从方向、范围出发,开始对投毒者进行画像。姜凌边听边引导,再加上大家一起探讨,最后终于完成了对不同犯罪动机的投毒者的“画脸谱”工作。
小黑板上画出了一张以身份背景、心理状态、行为特征、作案能力、破案线索这五个方面的大表格。
看着这张集众人智慧画出来的表格,雷骁信心大增,大手一挥:“三个排查组,每组六人,开始对平安里社区居民进行全面走访调查。我要求,三天后开碰头会,各组提交嫌疑人名单!有没有信心?”
梁有训、魏阳、郑瑜三人抬头挺胸,声音洪亮利落:“有!”
三个排查组开始对平安里社区进行全面走访排查。
一栋一栋、一户一户地查。
雷骁带队来到医院,对众多受害者及家属进行访谈。
范威则负责检查刘美凤早餐摊、梳理其社会关系,并与小区内其他摊贩沟通交流。
五个小组开始全面排查,姜凌与洛云琛归属于技术大队,负责汇总所有小组反馈数据,并做出进一步的指导。
6月24日发生豆浆投毒,接下来的周六、周日,便是全市中考的日子。
平安里社区里有不少家庭有孩子要参加中考,这无形中增加了排查的困难。
也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每次大考都要遇到下雨。
周末连着下了两天雨。
大雨倾盆,平安里小区低洼处积水严重,不少住户得卷起裤腿,趟水出门。
姜凌想到了梁九善。
不知道他考试是否顺利。
不知道他发挥得怎么样。
不过,就算姜凌关心梁九善的考试情况,她也没有时间过问。这场大雨不仅让中考考生头疼,也让专案组很头疼。
大家穿上雨衣挨家挨户地调查,听到最多的便是对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的吐槽。
“这破小区,政府再不出钱改善一下,真住不下去了。”
“谁对社会不满?呵,我啊,我就非常不满!一下雨,雨水就恨不得倒灌进屋子,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们看到那个路面了没?坑坑洼洼的,还政法系统家属楼呢,简直就是个笑话!”
一场雨,把社区问题全都展现出来。
也激发出了社区居民内心的不满。
一时之间,排查组收集到了太多负面的声音,仿佛整个小区的居民都具备报复社会的动机。
而姜凌也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肖文娟回京都。
肖文娟并不愿意回去,尤其是现在整个小区都被警察调查,她更不想离开女儿。
但姜凌这次态度很坚决。
“妈,你知不知道,当救护车开进社区门口的时候,我心里有多慌。只要一想到您一个人在家,万一出了点什么意外我都不知道,我就内心不安。我现在工作已经走上正轨,一日三餐都可以在单位食堂吃,晚上我自己回家休息,您不用为我担心。”
肖文娟依旧不舍:“可是,你那么忙,根本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再说了,单位食堂哪有我做的营养卫生?我留下来还能陪你说说话,给你做做饭,这样你才不会孤单是不是?”
姜凌攀着母亲的胳膊,眼神清亮:“妈,以前没有找到你们的时候,我一个人过得很好,也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没道理找到你们之后,我就成了需要被父母呵护的温室花朵,对不对?”
肖文娟叹了一口气,没有吭声。
姜凌知道母亲的心病,放柔和了语气:“念霄不是快放暑假了吗?这样,妈妈你先回去,等我忙完这个案子,你把妹妹带过来住一阵子。这样我不在家的时候,有妹妹陪着你,我也能放心一点。”
肖文娟细想想,也觉得女儿的话有道理。
她从国外回来之后直接来的晏市,光顾着陪姜凌,把念霄这个小女儿给冷落了。
豆浆投毒案,就像一层乌云笼罩在小区上空,每个居民都战战兢兢,现在所有早餐摊都几乎没有人,大家都怕外面的饭菜被下毒。
肖文娟想留下来陪陪女儿,但并不想成为姜凌的负担,于是点了头:“好,那我先回家看看,等念霄放暑假就把她带过来。你要记得啊,别在外面吃饭,要吃就在单位食堂解决。”
母女俩商量好之后,肖文娟周日便坐车离开。
而豆浆投毒案也迎来了第二次碰头会。
经过各组情况汇总,最后嫌疑人一共有七人。
第一个站起来汇报的,是第二组魏阳。他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名字:张力、赵美娟之后,开始汇报。
“张力,45岁,被大家称为张屠夫,在小区内开了家肉铺,收摊后常在附近喝酒,有作案时间。肉摊与刘美凤的早点摊只隔了三米,共用一条排水沟。他与刘美凤的摊位相邻,很熟悉她煮豆浆的操作流程,知道她有往豆浆桶里放豆粉的习惯。
张力嫌弃刘美凤炸油条油烟太重,刘美凤骂张力的肉案招苍蝇,两人经常因此发生争执。张屠夫多次泼水肉案,故意将脏水反溅到王婶摊位,差点污了她的豆浆桶,两人当街对骂三次。刘美凤曾对熟客嘀咕张家肉价低得邪乎肯定有问题,话传开后张屠夫拎着砍骨刀砸摊子,被派出所拘留三天,自此两家结下了仇怨。”
魏阳拿出张力的照片贴在名字旁边,补充道:“张力性格暴躁,报复泄愤的动机明显,他曾经售卖过老鼠药,有获取渠道,因此我们组将他列为头号嫌疑人。”
姜凌听他汇报,眼前浮现出刘美凤做生意时笑眯眯的样子。原本以为她是个温和宽厚的生意人,没想到也会私下里诋毁隔壁肉铺,与张力结怨。
魏阳取出赵美娟的照片贴在名字旁边,开始介绍第二个嫌疑人。
“赵美娟,38岁,原国营纺织厂女工,下岗后成了闲散人员,烫羊毛卷,喜欢穿碎花裙,见人就抱怨企业改制。之所以会和刘美凤结仇,是因为赵美娟的儿子小勇在刘美凤的早餐摊吃了油条之后腹泻,赵美娟一口咬定是地沟油中毒,拿着病历本索赔500元,刘美凤拒赔。之后,赵美娟路过早餐摊时都会阴阳怪气地说她家是吃死人的黑心店。”
赵美娟?
姜凌见过她,就是那个曾经在刘美凤油条摊前排队,嫌弃她炸得太慢的那个“美娟”。
她既然骂刘美凤是吃死人的黑心店,为什么还继续买她家的油条?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魏阳说:“也不排除赵美娟是因为自己下岗而迁怒旁人,因为调查中我们发现,赵美娟骂刘美凤是钻政策空子发财的个体户,说自己为厂奉献青春却被抛弃,可是这些做小生意的吸血鬼却活得越来越滋润。
同样,赵美娟也是平安里的老住户,清楚刘美凤的豆粉秘方,她丈夫单位曾经发过老鼠药,有获取毒物的可能。她就住在早餐摊那个楼栋,住得近,深夜凌晨行动不易引人注意。案发时间段她说在家睡觉,无人证明,有充分的作案时间。因此,她被我们组列为二号嫌疑人。”
汇报完毕,魏阳看向姜凌:“小姜老师,你怎么看?”
姜凌问:“张力曾因挥刀砍摊位被拘留,我21号早上曾见过赵美娟排队买油条。这两人报复动机的强度是否足够,有没有直接证据?他们案发后有没有异常行为,比如刻意回避或者主动打探消息?”
魏阳被姜凌这一连串的询问问得有点懞,认真想了想之后回答:“嗯,张力与赵美娟虽然都与刘美凤结仇,但动机强度略显不足,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调查中两人态度很正常,怎么说呢,有点幸灾乐祸,都说是刘美凤的报应。”
虽然有私怨,但也没到不死不休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骂几句,打几下。
像张力,他发起脾气来曾砸过刘美凤的摊子;赵美娟因为嫉恨,经常说说刘美凤的坏话,但要说他俩投毒害人,拖累那么多无辜邻居?动机强度不够。
魏阳坐下之后,雷骁将目光投向郑瑜:“你们三组筛查出几个嫌疑人?”
郑瑜站起身:“两个,一个叫李强,绰号小四川,另一个叫杜培胜,绰号杜瘸子。”
雷骁示意她上前:“来,把基本情况和大家说一下。”
郑瑜也没怯场,大大方方走上台,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名字。
小四川李强,25岁,工地水电工,住违建煤棚,川音浓重。他最恨的人,是住在东区3栋的包工头周大明。周大明拖欠李强等川籍工人三个月工资约2000元,李强讨薪时被周大明手下打掉两颗牙,扬言“再闹弄死你”。
周大明是王婶摊常客,每天喝两碗豆浆。
杜瘸子,60岁,修表匠,右腿在大运动时代被打瘸,住东区6栋一楼,窗台养满仙人掌。他的旧怨对象是这次中毒最厉害的刘大爷,原因是刘大爷孙子学小提琴,每日黄昏练习声穿墙入耳。
杜瘸子砸过两次门,刘大爷脾气倒是好,解释说孩子需要多练习,请他多包涵,但杜瘸子却到处骂,说刘大爷纵孙行凶,要利用噪音害死自己。
杜瘸子知道刘大爷是早餐摊的常客,每天都要喝一碗豆浆、两根油条。
介绍完这两名嫌疑人之后,郑瑜道:“周大明因为早上拉肚子出门很晚,逃过一劫。刘大爷这次中毒较重,目前还在抢救之中。他年纪比较大,情况不太好。”
郑瑜停顿片刻,扫视全场:“李强24日一大早就离开了小区,至今没有踪影,他的嫌疑很大。”
郑瑜一口气汇报完, 一双眼睛亮亮地看向姜凌,等待她的评价。
姜凌觉得她这样子,有点像个等着老师公布期末考试成绩的学生, 微笑道:“能够将周大明这个逃过一劫的人找出来, 并进一步发现李强的嫌疑, 工作细致认真,很好。”
郑瑜受到鼓励,继续补充:“李强行踪不定,深夜活动无人注意。他是小区常住租户,观察力强的话应该能发现刘美凤煮豆浆放豆粉的习惯。尤其是案发后突然消失, 这说明他心虚,有重大嫌疑!”
姜凌问:“李强有报复动机, 可以列为嫌疑人。但案发当日消失是巧合还是畏罪,这点有待进一步调查。”
郑瑜响亮回应:“是!我们会继续跟进。”
雷骁扫视全场:“前面两组已经列出四名嫌疑人,都具有作案动机、作案时间,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接下来, 就由小梁来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具备报复社会动机的嫌疑人到底有哪些。”
梁有训走上台, 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嫌疑人名字:“这两天我们调查平安里社区, 发现小区居民的怨气不小。按照上一次开会时确定的侦查范围、心理特征,我们最终筛选出三名嫌疑人。”
紧接着, 他在名字旁边贴上一张生活照,开始对三名嫌疑人进行介绍。
第一个嫌疑人, 叫胡广志。
胡广志今年50岁,原市供销社会计,秃顶戴金丝眼镜,衬衫口袋别三支钢笔。胡广志精通珠算账本, 但因为供销社被不断出现的商场淘汰而下岗。他的妻子跟一个个体户跑了,临走前还留了张字条,说他活该被淘汰。
社区居民都知道胡广志,因为他明明口袋里没有钱,但还经常穿得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小区八卦集中地——那棵位于社区中央的银杏树下,大谈特谈往日辉煌,骂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搞资本主义复辟,骂刘美凤这样的个体户是蛀空国家的蝼蚁,曾经不只一次指着刘美凤的早餐摊说:只有少一点这样的个体户,国家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听到胡广志的介绍,底下坐着的人开始讨论起来。
“真没想到啊,都九十年代了,竟然还有人骂改革开放是那啥复辟?”
“这种人挺可怕,思想观念落后,又受过刺激,估计神经已经出问题了。”
“像他这样的财务技术人员,要是肯顺应时代变化,重新再就业完全不是问题,偏偏死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看新事物不顺眼,真是悲哀!”
果然不愧是三星级犯罪动机,第一个嫌疑人就引来大家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意见。
姜凌记得前世曾听过一句话: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曾经是最好的单位之一,能够进供销社当会计,胡广志应该是享受过那个时代的红利。
也正因如此,他才无比抗拒个体经济的兴起。
梁有训在胡广志的名字旁边画了三颗星星,看着姜凌说:“小姜老师,我按照你那天的星级划分,也对三名嫌疑人给出等级。胡广志憎恨个体户,在早餐摊豆浆里投毒,报复社会动机明显。而且胡广志是独居,没有人能够证明他案发时间点的行踪,他有很大嫌疑,定为三星级。”
姜凌微微颔首。
这个星级评定能够在刑侦领域推广,也是件不错的事。至少,能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有趣一些。
梁有训继续介绍第二名嫌疑人。
陈阿婆,陈翠梅,今年68岁,裹小脚,独居。丈夫早逝,她独自抚养唯一的儿子长大,母子感情很好。二十多年前儿子因为见义勇为追小偷被捅死,凶手却因未成年只判了劳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