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侯门(希昀)


今日天色本不好,地牢光线越加黯淡,原先恒王一案的人犯均转移至刑部服刑,整座地牢只剩王显一人,二人沉默地穿过冗长的甬道,来到最里面一间,
这间牢狱不大不小,靠墙摆着一张木榻,木榻顶端的墙壁破开一扇天窗,灰白的光线渗透进牢狱,照亮这一隅,而王显负手望着那束光,神情岿然。
他身穿洗旧的白囚衣,窄腿黑裤,灰白的发丝由一乌木簪子挽住,经历了两日两夜的牢狱之灾,些许乱发蓬松出,覆在面颊周遭,形容落拓,与养尊处优的内阁首辅自然无可比拟,好在神情却是极为放松,无半丝惧色,反而一身万死如归的从容与坦然。
裴越和明怡望着这样的他,眉目间不由升起几分肃敬。
只是下一瞬,王显察觉脚步声,视线转过来时,裴越却是三步当两步,排闼而入,对着他便是一声痛喝,“王公真真可恼,摆了我一道,陷我于不义之地。”
话说的毫不客气,进门来却还是恭恭敬敬朝他行了晚辈礼。
王显目色无半分愧疚,反是一脸无畏的笑,朝裴越还了一揖,“东亭助我,予我三策,可实则上策乃下下策,下策方是上上策,老朽少年轻狂,以状元之身跻身朝廷,风头无两,而后步步高升,叱咤风云数十载,至暮登高位,摄宰相之尊,门生故吏遍天下,活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遗憾呢?”
“人,固有一死。”
“以老二之死,可换来王家太平与荣华富贵,可以老夫之死,换来的是中宫正朔,纲正伦清,老夫就是要以这身血肉之躯告诉百官,告诉天下人,扶保中宫嫡子方是正道。”
王显以内阁首辅之尊,用性命换七皇子归朝,将会撼动诸多国子监太学生并年轻士子,以及翰林院那帮墨守成规的老臣,号召大家伙为中宫嫡子保驾护航。
王二之死能达到这个效果,显然不能。
一家之贵,与社稷之重,只隔着他王显一条命。
死亦何憾?
故而用他之鲜血为朱成毓劈开一条康庄大道。
哪怕从私而论,这么做在七皇子那里的分量也不是其余两策可比。
所以于王显而言,下策方是上上策。
“此乃礼部尚书之正途,老夫责无旁贷,”说完他不无喟叹地朝裴越再揖,“还请东亭原谅我这番私心。”
裴越听完十分动容,喉咙滚过一丝酸楚,“老首辅何来的私心,不过是罪在今时,功在千秋。”
明眼人皆知,比起满脸伪饰,野心勃勃的怀王,心存浩然正气的七皇子方有明君气象。
那被肃州三万儿郎的鲜血浇灌出来的嫡皇子,当不会叫人失望吧。
“功在千秋不敢……老首辅说到此处,不知想起什么,眼底漫上一抹湿润,“只是每每想起三万肃州儿郎,间接死在自家人的刀刃下,我便满脸愧容,”
“那少将军李蔺昭我是见过的,何等惊才艳艳风采绝伦之人物,他每每离京,总是不拘礼节地往我肩头一拍,嘱咐我给他备粮草,制冬衣,老夫曾许他,下一回凯旋定给他备上一壶家酿的私酒,可惜他再也没能回来,”他撩手往地下一指,略带哽咽,“此去九泉,我有何脸面面见少将军?”
应着这句话,只见裴越身侧跟着的那修长的人儿,忽的提起一食盒迈进了屋,别看她是裴家的随侍,却生得一副极好的气度,一手负后,一手拎盒,眉目间的炽艳风采好似要将这间昏暗的牢室给逼亮堂。
“老首辅,在下奉家主之命,给您备好了一壶酒,三碟小菜,请您享用。”
王显目色顺着白皙修长的手指,渐渐往上挪至她那张脸,只觉面前这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熟悉感,“老夫是不是在何处见过你?”
裴越与明怡相视一眼,裴越上前靠近王显身侧,压低嗓音道,“这是内子,顽皮,非要随我入宫玩玩,您在上林苑见过她的。”
那回与使臣冰禧比试,王显在场。
“原来如此。”王显含笑,定定看了明怡少许,“多谢少夫人。”
旋即二人将酒菜摆于榻上的小案,明怡亲自替他斟了一杯酒,递给他,也给自己盛了一杯,朝王显示意,“王公,在下代天下苍生,敬王公一杯。”
“不敢当。”
王显拦住她,将她手中的杯盏抽出,倒入自己那盏,低眸看着那一盏晃荡不息的酒液,怔道,“这是断头酒,少夫人不能与我共饮。”
旋即毫不犹豫一口饮尽。
明怡看着空空的掌心,想起他方才那席话,嘴角余一抹遗憾。
王显说完,坐下用膳。
裴越夫妇候在一旁,缄默不语。
风徐徐从那扇天窗漫进来,天色好似更沉了,隐约一道巨雷从当空劈过,急雨应声而至,雨沫子飘进来,洒在他发白的鬓角,王显浑然不觉,越吃越上瘾,嚼着口中珍馐,与裴越道,
“都说裴家厨子精细,我今个算是见识到了,东亭,你才是真正会享福。”
裴越眉间笼着一抹凝色,薄唇紧抿,没有搭腔。
大约这几日牢狱的膳食不太合王显的意,他饿着了,今日很快将裴府这三菜一汤给用完,取出食盒里的帕子,细细抹了一把嘴脸,王显起身望向他们夫妇,眼底有一种湍流归于深静的平和,
“时辰不早了,东亭快送夫人出去,此乃污秽之地,不可久待。”
裴越心想,此间牢狱,他身旁这位可是来去自如,不讲究得很,待一会儿又算得什么。
不过还是应了一声好。
夫妇二人最后双双凝望王显,长长鞠了一躬,方步履沉重地退出。
正迈出门槛,前方甬道处走来数人,当先一人正是都察院首座谢礼,在他身侧有佥都御史巢遇与一名公监,并两名侍卫。
裴越目光落在宫监手中捧着的漆盘,便知他们这是来做什么。
他与谢礼无声交换了个眼神,均看到彼此眼底克制的伤悲。
两路人马,交错而过。
气氛异常凝重。
待他们迈进王显的牢狱,裴越和明怡的步子不约而同缓下来。
只听见谢礼一进屋,便大哭一声,“王公舍生取义,奈江山社稷何?”
王显目色幽幽看着内监捧着的那盏酒,缓缓一笑,“谢大人何出此言,王某罪孽在身,死不足惜,只是此一去,后会无期,免不了有几句话要交待谢大人,望谢大人笑纳。”
谢礼拂了一把泪,“您说。”
王显临终在即,也不再遮遮掩掩,语重心长与他道,“过去事事我顶在你和崔序跟前,现如今我走了,东亭还年轻,万事得仰仗你和崔序,咱们穿上了这身朝服,也该对得起江山,对得起百姓,勿要再骑墙观望,工于谋身,疏于谋国了。”
谢礼闻言大为惭愧,失声跪下道,“谢某谢老首辅教诲,往后一定尽心竭力,不让天下有冤案。”
“好!”王显勠力扶起他,应着这冤案二字,目光矍铄望他,殷殷嘱咐,“谢礼,你既忝任都察院首座一职,当知正纲肃纪,明辨是非,还政清明是都察院首要职责,如今李襄一案,疑窦重重,老朽临终有一言,必须嘱托你。”
谢礼含泪拱袖,“请老首辅吩咐。”
王显握住他手腕,一字一顿道,“请你协助东亭,务必将李襄叛国一案查个水落石出,还三万肃州军和镇守边关数十载的北定侯父子一个清白!”
“让天下再无冤案。”
再无冤案……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压在谢礼面门及心头,谢礼泪水洗面,既涌出无比的惭愧来,更觉出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王显临终遗言谢礼,实则大有深意,深知裴家不涉党争,裴越冒然为李襄出头,会引起皇帝怀疑乃至忌惮,而他便要以遗言的方式,给裴越罩上一层护身符,让他理所当然介入此案。
故而借谢礼之嘴,将此话带去奉天殿,带去整个官署区。
隔着一道长长的甬道,王显浑厚的嗓音清晰无错的传至裴越二人耳中。
裴越脚步顿住。
那日奉天殿外,他请求王显给他掠阵,助他接手李襄一案,临终,老首辅做到了。
谢礼也无拒绝的余地,含泪应道,“谢礼领命。”
风如地蛇一般从入口窜下来,阴嗖嗖地叫人犯寒,裴越和明怡缓缓拾阶而上,眼神落在前方,耳廓却细听牢狱尽头的动静,终于身后传来谢礼震天动地的哭音,二人步子皆是一晃,抬过眸。
急雨过境,乌云层层洞开,一线明光从洞开的口子倾斜而下,将官署区那片洗净的琉璃瓦,映出一层熠熠晖光来。
瞧,一行大雁往北飞来,紫禁城的上空渐渐露出一片青天,两侧旌旗猎猎,风光正好。
可惜,王公瞧不见了。

裴越亲自送明怡回府, 路上问她,要不要去接朱成毓。
明怡拒绝了,理由是她与朱成毓并不相熟, 去了只会叫人疑惑,且以她现在的身份, 出现在宁王府实在不适合。
当然, 更怕朱成毓认出她。
每每收到她回京的消息,那孩子总总要奔出京城几十里,高高兴兴迎她回来, 待回肃州,又死皮赖脸跟着送至燕山外,依依不舍, 他比成庆更黏她。只消她在京城, 他便赖在李家, 拉着她说长道短,若非祖母拦着,他还能爬上她的榻, 扬言要与她抵足夜谈。
在外人跟前,摆出嫡皇子的架势, 派头十足, 在她这儿, 嘴碎的很, 明明相隔上千里,他能隔三差五给她写信,时不时捎一车京城的土仪来,她那时多忙,有什么功夫听他絮絮叨叨, 一年半载也回不了他几封,即便回也如皇帝批阅奏章似的回了个“已阅”、“已知”,他却乐此不疲。
能不见还是不见的好。
裴越这边离开不久,谢礼便迈出牢狱,回奉天殿复命,眼眶哭得红肿,声线也带着沙哑,却还是尽量克制情绪告诉皇帝,一切已妥。
有人的死轻如鸿毛。
有人的死重于泰山。
诸如王显。
便是一贯冷血无情的帝王,对着王显坦然赴死,神情也终于有一丝撼动,问谢礼道,“他临终可说什么了?”
谢礼抬眸看着帝王,据实以告,“老首辅祈望陛下能准臣与裴阁老接手李襄一案,伸律法,张正义。”
皇帝微微愣了下,侧眸看向随行的内监,内监缓慢点头,皇帝便知此话属实。
旋即沉默了。
他承认,他对李襄一案是迟疑的。
身为帝王,他习惯一切在握,习惯独自立在权力巅峰,拿捏人心。
在有些人眼里,正义比性命重要,可在他眼里,江山大于一切,一切可能危害江山稳固的隐忧,他均要扼杀在摇篮里,李襄一案便是如此。
坐实李襄叛国,只会动摇军心,更勾动北燕的狼子野心。
同样,若李襄是被冤枉的,后果更是不可估量,整个肃州军,整个边关均会深受震动,一个保家卫国的边关主帅被钉在耻辱钉上整整三年还多,定会让民间沸反盈天,届时会出现何等局面,便是他自个也难以预料。
不是他心狠不想查,而是站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不能查,也不敢查。
冤枉一两个臣子算得了什么,这世上被冤枉的人还少么?
在社稷稳固面前,一切皆得让路。
可有一样东西,他左右不了。
有一样东西,他摆布不了。
那便是民心。
王显以死,撼动民心,感化民心,鼓动民心。
并用民心压他。
史笔千秋,谁也不愿留下一个骂名。
皇帝权衡半晌,长长吁了一口气,吩咐刘珍,
“传旨,命裴越为主审,谢礼为陪审,共理李襄一案,着高旭将三年前此案一应档案移交都察院,待李襄病愈,准二人随时出入锦衣卫,提审人犯。”
谢礼闻言面色澎湃,高高举起双臂,长拜而下,“臣领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刘珍当场研墨拟旨,盖了印玺,着小内使陪同谢礼去内阁并都察院宣旨。
这份圣旨发去内阁后,满朝轰动。
有人喜,有人忧。
喜的是七皇子终于沉冤昭雪,其舅的案子也有望重审,中宫一党重回朝局。
忧的是好不容易夺嫡有望,又被人摁回原处。
过去数十载,怀王蛰伏于暗处,看着恒王将七皇子斗下去,又暗中推波助澜将恒王也给推下台,好不容易熬出头,可惜被王显摆了一道,大好局面一朝倾覆,他如何甘心?
换作数年前,他尚且还能退,眼下退不得了。
有王显这一条命横亘在前,他与七皇子之间便是你死我活。
既然退不得,那就勇往直前。
鹿死谁手,尚且两说。
再说回刘珍这边,送走谢礼后,立即返回御书房,甫一抬眸,却奇怪地发现那位素来镇定的帝王,躬着修长的脊背扶在罗汉床前,要坐不坐,要立不立,好似远归的游人带着几分近乡情怯的忐忑,叫人摸不着头脑。
稍一思忖,刘珍又明悟过来。
七皇子要回来了。
父子生离三年,心里难免有隔阂。
毕竟是打小捧在掌心长大的嫡子,当年有多爱重,离心时的场面便有多惨烈,而今重逢……便有多尴尬。
他深深记得,当年锦衣卫将人带走时,那十五岁的高挑少年,被四名锦衣卫摁在奉天殿前的丹墀跪着,脸色惨白,猩红着一双眸子失望地盯着奉天殿的方向,骄傲到连一滴眼泪也不曾落,一个字也不曾辩驳,如被迫归鞘的宝剑,生生折了一身锋芒。
折辱三年归来,会是何等模样,谁也料不到。
但刘珍极是聪慧,猜到皇帝担心什么,很快上前搀住他,不着痕迹开导,
“陛下,方才后宫传话过来,娘娘喜极而泣,七公主也兴高采烈往宁王府接人去了,待公主将七殿下带回,您一家四口便团聚了。”
一家四口团聚?
皇帝被他说得微一怔愣,过去很长一段时日,他着实只视皇后生的一双儿女为孩子,其余子嗣在他眼里便是臣,他的大位也该由自家的孩子继承,只是后来不知不觉就变了,相濡以沫的亲情终究抵不过一颗帝王之心。
皇帝就着他胳膊,坐下来,煞有介事问刘珍,
“你说,他心里怨不怨朕?”
“嘿哟,瞧您问的,”刘珍替他斟了一杯茶,笑道,“这是多虑了,寻常人家,老子打儿子几顿,那是家常便饭,儿子就算不满,顶多埋怨几句,正儿八经遇着事了,血浓于水,自个亲爹还是亲爹。”
皇帝嗤了一声没再多问。
天家无父子。
他移目至窗外,雨过天晴,西边天已露出一片火红的霞光,他望着那片霞光催道,“人呢,怎么还未到?”
刘珍也踮起脚,往窗棂外瞅了一眼,“算算时辰,该到了吧。”
宁王府外,潇潇雨歇。
小内使将皇帝赦免诏书交给门口驻守的锦衣卫,这位千户核验无误,便将宁王府朱漆大门缓缓拉开。
两名小内使捧着王服快步入内,大约等了小半个时辰,七公主与谢茹韵等人,便见王府前厅处有了动静,洞开的门庭内走来一道昂扬的身影。
三年了,他的步伐迈得还是那般快,好似前方有无限险峰等着他攀援,有无限风光,等着他领略,那一身勃勃的朝气,历经岁月风霜,未曾褪去。
七公主心头交织着欣慰和心疼,忍不住涌出一眶泪。
隔得远,眉目瞧不真切,慢慢地,随着那昂扬又不失雍容的步伐走近,终于整道身影从昏暗的门廊下迈出,曝入这片霞光里。
只见他头戴乌纱翼梁冠,身着绛红衮龙王袍,脚踩织金皂靴,身形是清瘦的,个子却显见比三年前要高出一大截,绯丽的斜阳越过远处层叠的翘檐,落在那张脸上,那是一张何其明朗蔚然的脸,眉骨高阔,鼻梁秀挺,贵气天成,漆黑的眼珠绽放出一股咄咄逼人的亮芒,那抹亮芒未被屈辱折色,一如三年前,雨侵不灭,火欺不焦。
七公主等这一日等了三年,忍不住失声扑过去,抱住他大哭,“七弟!”
朱成毓牢牢接住自己二姐,眼眶泛着红,抱着她略带哽咽,“二……
“这些年苦了你了……”七公主得知王显救出七弟时,一点准备都没有,还跟做梦似的,一面为老首辅的牺牲而痛心,一面为七弟沉冤昭雪而欢喜,两种情绪久久交织在她心口,令她好不难受。
朱成毓温声安抚她,“我在王府吃住随心,能有什么苦,比不得姐姐周旋朝廷与后宫,备受煎熬。”
七公主从他怀里钻出来,看着已褪去稚嫩的弟弟,抚了抚他面颊,“七弟,你长大了。”
朱成毓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而是看向对面那位英武男子,认出是长孙陵,问道,“王阁老何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