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谦看着他们兄妹打打闹闹走远,嘴角忍不住勾起,珍而重之把荷包放进回怀里。又翻看了包袱里的东西,心中有数之后,再拿给随从。
看着随从心不甘情不愿的脸,朱守谦心想真是惯得他们,定要像个办法收拾了才行!
柳娘、徐允恭、朱守谦的谈话,晚上吃饭的时候就递到了朱元璋手上,别忘了,锦衣卫可是这位大佬发明的,现在还没明目张胆的提出来,暂且用检校称呼着吧。
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朱守谦对他有怨恨,可他自认为仁至义尽,在对战的关键时刻,自己亲侄儿背叛投敌,反过来和自己打仗,对士气是多大的影响,对战局是多大的不利?就是这样,朱元璋也舍不得杀了他,只是圈禁高墙,本想等着他悔过之后,再放出来封王。没想到朱文正心性高傲,受不得圈禁之苦,郁郁而终了。
这样的大仇,朱元璋没有迁怒朱守谦,反而把他接到宫中抚育,这完全是看在亲戚血缘的面子上。别说什么收买人心,他朱元璋就不怕杀人,战场上杀人堆尸如山,日后也不怕血染刀锋。
朱元璋看了奏报,吩咐道:“等他回来,看他会不会和皇后禀告,再说吧。”
倒是徐达的一双儿女看事情清明,没让谢家的污糟血统给影响了,朱元璋心里对徐达子女有了徐达标签之外的印象。
第137章 燕王妃
捷报一封封传回, 徐达、常遇春两位战将率领马步舟师从临清起航, 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 沿途德州、通州等城,俱被攻下。元朝已是强弩之末,或许真如朱元璋所说,胡人无百年国运。元顺帝得知消息后, 携后妃、太子,逃回草原。北伐军一路稳扎稳打,八月二日,一举攻入大都。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回,应天府满城欢呼,这可是都城啊!攻下都城一个王朝的象征就没有了!朱元璋更是大喜, 下令改大都为北平, 以纪念此次功勋卓著的北伐, 寓意平定天下。
北伐军一直征战在外,身为大将, 徐达更是年都没有回来过。谢夫人打点好了衣裳药品之类的东西,与常家一起合伙送往军中。翻年过后, 北伐军又挥师西进,直取山西。大元好歹是烜赫一时的王朝,手下还有精兵强将, 在山西就遇上了元朝名将扩郭帖木儿,山西之战打得艰苦,城中经常看到有报丧的军马。能派出军马, 那至少是一个建制的人消失,大战之中,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虚言。
取了山西之后,又是陕西,陕西守将李思齐投降,北伐军顺利攻占陕西。打仗不是你把城池打下来就万无一失了,你打下来,敌人也会重新攻占。赫赫有名的蒙古铁骑,被九十年时光腐朽了,依然有少部分保留了横扫欧亚的雄心热血。趁着北伐军主力在秦晋之地鏖战,元顺帝命军队迅速反扑,意欲夺回北平。大元有大都、上都与中都三个都城,但大都才是控制中原、威慑四方最重要的城池,象征意义非同一般。
明军这边也不甘示弱,徐达身为主将不能离开,就命常遇春与李文忠一起,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被打打怕了的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
北平打下来,也要守住,为了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人的名树的影,大名鼎鼎的常十万来了,望风而逃不再是一个成语,顺帝又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又是一次大胜,远在后方的应天府接到消息,街道上人们再次喜气样样的庆祝,入耳所闻皆是欢声笑语,举目四望尽是喜笑颜开。柳娘看见这样的景象,也十分为常沁儿高兴,取了新作的点心,就往常府为她贺喜。有这样一个战功卓著的父亲,她太子妃的位置板上钉钉了。
“常婶婶,沁儿,我来……”柳娘如往常一样不等丫鬟掀帘子就笑着往里走,突然听到里面一声惊呼。柳娘三步并作两步,赶紧跑进去。
只见蓝夫人软瘫在椅子上,泪流满面,常沁儿拉不住她直往下滑的身子。常沁儿也是满面哀戚,泪水止都止不住:“父亲……战死了!”
柳娘如闻雷击,一代战将壮年而终,天地何其不仁!
现在却顾不得悲痛,柳娘使劲儿把蓝夫人拖回椅子上,抢过常沁儿手中信纸,一目十行看立起来。原来,常遇春攻克开平之后,率军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暴病而亡。信上写得很清楚,常遇春乃是得了“卸甲风”,柳河川昼夜温差大,常遇春白日里穿着厚重闷热的铠甲,晚上又不顾身上汗水,直接卸甲换上单衣,一时不慎染了风寒。
常遇春这样的猛将,出战往往身先士卒,他本就是以先锋起家的,喜好冲锋陷阵。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经告诫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身为大将,居中指挥运筹帷幄就是,哪里能和低层将官一样,总是亲自担任先锋冲杀呢。可常遇春就是这样的性子,朱元璋都劝不住,北伐一路仍旧身先士卒,多次受伤,明伤未愈,更有暗伤无数。等到感染风寒,内外交困,中道崩殂。
柳娘早知常遇春可能暴卒,给徐达送衣送药的时候也没忘了给他准备一份,还时常提醒徐达随身带着军医,一定要注意身体。难道自己的药没起作用吗?柳娘心中悲苦,却不能直说。只看常沁儿泪流满面手足无措,提醒道:“沁姐,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常婶婶倒下了,你要撑起来啊!”
常沁儿一抹眼泪,从父亲逝世的巨大震惊中缓过神来,咬破了嘴唇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沙哑道:“不能,我不能倒下,父亲的遗体还在阵前,我要去接他回来!”
“来人啊!”常沁儿一声高喊,仆从们顺势进来,“你去请大夫,你去找大公子、二公子回来,你去请三公子来正院。父亲捐躯阵前,此大难之时,若有偷奸耍滑、趁机闹事的人,我绝不宽宥!”
仆从们一听噩耗也跟着抹眼泪,常沁儿顾不得悲伤,催促他们赶紧办事!
既然常府都能得到消息,宫中怎么会不知道呢。朱元璋闻此噩耗,病倒在床,泣下沾襟,痛哭不已。
不必常沁儿再派人请大夫,仆人们还没走出大门,外面就有人来报马皇后到了。宫中听得消息,担心常遇春家眷,马皇后亲自过府安慰,太医、药材都带着的。马皇后见常府仆人虽然惊讶,但依旧举止有度,心中对蓝夫人治理有方又多了一层赞赏。
常沁儿、常森和柳娘一并迎了马皇后入正院,马皇后才知蓝夫人已经病倒,家中一应事务均由常沁儿主理。
还未说上话,外面有有人来报,陛下送大公子、二公子回来了。
蓝夫人幽幽转醒,一家子抱头痛哭。马皇后在一旁安抚,连连劝慰。蓝夫人和马皇后也是老相识,并不以君臣之礼束缚,蓝夫人见马皇后在此,悲泣一声“嫂嫂”,靠在她身上痛哭不已。
柳娘见这情景,悄悄退了出来。府中有脸面的大管事和仆妇都跪在院里,主子为国捐躯,他们这些仆从如何能不伤心。
柳娘叫了内外院管事出来,小声道:“正是伤心忙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担起来。刚刚大小姐吩咐的事情抓进去做,府上都要换了颜色。皇后娘娘凤驾降临,你们也不能只干看着,还要安排人服侍。婶婶和姐姐悲痛交加,正是你等忠心效命之时。你们都是忠仆老仆,知道轻重,我不过外人,白嘱咐一句罢了。”
大管事抹眼泪道:“徐小姐愧煞老奴,多亏您提醒呢。”
现在不是闲话的时候,柳娘安抚大管事两句,赶紧回去了,她本是来贺喜的,没想到遇上丧事,身上的衣服不合时宜。
鄂国公壮年薨逝,这是应天府最大的新闻。柳娘赶紧回府和谢夫人禀告,他们家与常家交好,既是邻居,又是同僚。谢夫人把孩子托付给孙姨娘,赶紧换装过去帮忙。徐允恭和柳娘也换了衣裳,过去帮助接待客人。灵堂已经设起来了,听闻消息的朝臣大将都要来致哀。
朱元璋宣了大臣商议,决定以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遇春治丧,视之为同胞兄弟。常茂作为长子,也被朱元璋带在身边,朱元璋决定亲自去接常遇春遗体回京。
常府内,马皇后待了两天,看蓝夫人能稍止悲痛,振作起来,稍稍放心,回宫去了。府上一应事务,蓝夫人揽个总,内院有蓝玉夫人、谢夫人、常沁儿、柳娘和李文忠女儿李娇帮忙,外院有常升、常森兄弟主理,徐允恭、蓝春(蓝玉长子)、蓝斌(蓝玉次子)、李景隆(李文忠长子)协助。
能在这个时候帮忙的,都是通好之家。忙碌的头几天过去了,来致哀的客人并不会带小姑娘来,并未有需要交际的地方,李娇就先回去了。柳娘却是一直住在常沁儿的房间,就怕她伤心伤身,半夜做恶梦。这也不是杞人忧天,柳娘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早出晚归,反正她们两家就是隔壁,可常沁儿的贴身丫鬟私下来找,说每日枕头都是湿的。柳娘不放心,只能和她住在一起。
常沁儿从未与人同住,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睡不着,开始几天还能说话度过,后来不睡就挨不住了。让柳娘去住客院她也不放心,柳娘只得睡了软榻,时刻注意着她的动静。柳娘自负医术,给常沁儿调理的同时,也不忘了蓝夫人和常升等人条理,问过大夫之后,在府内熬汤药,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白事最磨人,几天的功夫,这些少年少女就瘦凹了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