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反抗之后的结果,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总归也不会比现在的处境更差!
听到郑重的话语,永昭帝的眼神亮了亮,心中有了丝满意。
永昭帝自己就是个勇猛强盛的人,所希望的继承者当然以此为标准,一个嗜杀的太子,在他看来,要比一个窝囊的太子好多了!
永昭帝的神色柔和了不少,说道:“宣政殿乃臣工禀奏的地方,杨允恭的话语,朕自然会有决断。你且退下吧,朕要提醒你的是,如今国朝承平强盛,并不需要一个窝囊的太子,懂吗?”
守成艰难,若想进一步,就必须比之前更要锐意进取,不然,国朝将来只会像大雍一样日渐衰败而已。
这是永昭帝第一次在郑重面前明白表示出自己的喜好取舍,也是他对郑重最后一次提醒。
如果郑重还是不知道怎么办,那么他也不得不考虑杨允恭的奏请了。
国本乃大事,储君代表着国朝的希望,旁的尚且不说,窝囊就肯定见不到任何希望!
郑重点了点头,哑声道:“父皇,儿臣知道了,儿臣定然不负父皇期望!”
他哪里不知道国朝不需要窝囊太子呢?但是他几乎没有了任何势力,除了龟缩窝囊,还能有什么办法?
如果仪鸾卫和缇事厂尽归于他手,如果军中的势力倾向于他,那么他也能锐意积极、意气奋发!
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他这个太子什么都没有啊,父皇能看到这情况吗?
郑重不知道,他很快就离开了紫宸殿,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事情进一步发展。
他离开之后,永昭帝沉吟了片刻,便吩咐裘恩道:“召余景怀进宫!”
姑且不说郑重是怎样的表现,但其有一句话说得没错,杨允恭只是一个臣下,却突然奏请废太子,是存的什么心思?
六部属下各司郎中是五品官职,在朝中是相当重要的官职,杨允恭此人行事一向有度,此前从来没有过激进的表现,却一下子做出捅破天的举动……
杨允恭为何要这么做?他背后有没有人?如果其背后有人,又会是谁呢?
他得让仪鸾卫去查清楚这些情况,朝中出现请废太子的传言,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到底是谁想争国本?
是五皇子一系呢?还是韦皇后一系?还是隐在暗处还没有被朕发现的势力?
在仪鸾卫的查探没有明确结果之前,他不会下任何决定。
现在的仪鸾卫比之过去的缇事厂或许稍有逊色,但是因为帝王的信任,仪鸾卫办事也相当便利,速度也相当快,第二天,余景怀便将结果呈至御前了。
当永昭帝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再也顾不得什么“帝王喜怒不辨”,而是重重捶了一下御案,脸上布满狂怒。
韦皇后,请废太子一事,竟然是韦皇后一系授意的!
顾敬止的事情犹在眼前,朕都已经这样敲打了,皇后竟然还有这样大的胆子,竟然想废去太子!
皇后这是终于忍不住了,觉得太子之位是应当换人了?换给她所出的二十一皇子?!
第807章 冤死了
韦皇后此刻真是冤,她什么都没有做,甚至比以往任何都要谨慎低调,但是灾祸还是降临了。
邵世善在离开紫宸殿之后,曾秘密给她递来了消息,道废太子事不祥、娘娘须小心提防之言。
在知道有官员在宣政殿奏请废太子之后,她的心就开始惊跳了,立刻意识到此事会像飓风一样,许多人都会被卷入其中。
坤宁宫能不能顺利避过呢?这根本无法预料。
正如邵世善所提醒的那样,现在只能小心谨慎了,得让承恩公府那边打起精神,以备不测。
杨允恭背后的人是谁呢?提出废太子是何居心呢?皇上那里是什么想法?
韦皇后最关注的便是这些,暂时也不能知道答案。
但是对于她来说,现在废太子绝不是什么好事,她的皇儿虽然序齿了,但没有成年,倘若与其他皇子争储,没有太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皇上现在春秋鼎盛,便是成为太子,怕也会像现在的太子一样,时时处于惊惶不安之中。
在她看来,最好是郑重这个窝囊太子继续占着太子之位,等到她的皇儿成年了,郑重再将位置腾出来。
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现在,杨允恭这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官员出来蹦跶了,实在可恨!
这天傍晚的时候,一个消息悄悄送进了坤宁宫,韦皇后在看到这个消息,顿时脸色大变。
废太子的提议,竟然是胶州刺史伍亦是最先说出来的,听说伍亦是曾对不少官员提过这样的想法。
伍亦是的孙女嫁给了南平顾家嫡枝顾珃为妻,与顾家是关系密切的姻亲,与尚书左仆射邵世善也有关系,现在伍亦是最先提出了废太子……哪个朝官不会多想?
现在谁都知道,顾家及其姻亲,是依附于她的,那么皇上会不会认为,是她授意伍家和顾家等人倡议废太子?
不,不是皇上会不会,而是皇上一定会!
皇上对仪鸾卫如此看重,现在仪鸾卫调查结果是这样,皇上一定会怀疑!
韦皇后实在太清楚朝局的诡秘了,就算她压根没有这样授意,最终都会有人将这些归结在她身上。
毕竟,她是一国之母,她还有一个皇子!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仪鸾卫的查探是隐秘消息,按说她不应该知道这个,就不能前去紫宸殿求情。
她能做的,便是力证自己完全没有废太子的意思。
伍家顾家依附于她,这个一时无法撇除,但是比起伍家这种映射猜测来,还有方法更能代表她的意思和倾向,那就是她的娘家承恩公府的态度!
“绿琴,你立刻给国舅爷那里送去口讯,请父亲和兄长上奏疏驳斥杨允恭的奏请!”她这样下令道。
她的父亲和兄长是荫封的国公和世子,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在宣政殿中,若是知道杨允恭会上那样的奏请,他们一定会出列反对的。
可恨杨允恭的奏请实在太突然了,站在她这一系的朝官都在观望着,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反对,如此就已经失了先机。
现在只希望父亲兄长的奏疏乃亡羊补牢,希望还不算晚。
承恩公韦晟的奏疏很快就送到紫宸殿了,奏疏上称:“太子仁义,虽偶有过错,却于继承国祚无碍……为了国朝安稳,太子绝不能废,小人宜当诛,恳请皇上纳臣之言……”
永昭帝将奏疏合上,问着立在殿中的裴鼎臣:“承恩公上疏,为太子虚美,道绝不能废太子。爱卿对此事如何看?”
“皇上,现在皇上春秋鼎盛,皇后娘娘所出的皇子年幼。承恩公和皇后娘娘不欲废太子,这是情理当中的事情。”裴鼎臣这样说道。
永昭帝点点头,皱眉看了一眼那奏疏,心中有所思。
裴鼎臣的话语很有道理,按常理说,皇后一系不希望废太子,不希望现在废太子。
如果从谁得益谁行事的角度来看,废太子对皇后、对二十一皇子没有太大好处,皇后不会做这个事情。
但是仪鸾卫所查探到的真相,是说皇后一系早就废太子之心,现在只是在逐步行动而已。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皇后育有皇子,当然会想为自己皇子谋算皇位、当然会有废太子之心。但是时机出现在当前,合适吗?
朕的梓童,可是相当聪明的人。
如果真的是她在背后授意,那么就太过急切了,时机并不对。朕才刚刚下令杀了顾敬止,用来敲打了皇后……
莫非就是因为朕对皇后一系势重深感不满,所以他们急了,才打算去做废太子此事?
这时,裴鼎臣继续说道:“皇上,不管这废太子一事谁倡导,现在并不适合废太子,国朝平稳最重要。”
裴鼎臣对太子也不满意,但是对另外的成年皇子也不满意,在这样的比较之下,太子和别的成年皇位哪个在太子位上,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
既然太子已经当了二十年多太子,国朝如今又平静,那么便宜静不宜动,没有必要废太子引致人心动荡了。
太子的废立乃是国本大事,轻易不能动,隔壁的大雍朝就是典型的例子。
当初大雍的太子薨了之后,皇子们联合朝中各方势力,都想争得太子之位,大雍的国力也在这些争斗中不断被削弱,以致衰败成如今这样。
殷鉴在侧,所以有关太子废立一事,现在不能动。
良久,永昭帝才点点头,道:“朕的意思也是这样,杨允恭不适合呆在户部了,将他贬至韶州吧。”
他打算平息此事,将废太子一事压下去,当然要处罚奏请此事的杨允恭。——朝官想必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只是,打算是远远赶不上局势变化的,永昭帝的旨意都没来得及传出紫宸殿,朝中便再次出现了大事。
由此事而引起的动荡,就算他身为一国之君,也不能轻易平息了。
第808章 漕运之祸
朝堂这件大事,是江南道漕运出问题了!
漕运的重要性已不用赘说,是连接京兆和江南道的一个重要通道,还是无可替代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