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乔云带着,杨梅来到了菜市场的南边,那里有一排有别于摊位的门面。彭勇的生意就座落在这里。
‘临水蔬菜批发部’,一块白底黑字非常醒目的牌子就挂在其中一间的大门旁!尽管屋里只有一张不大的办公桌,稀拉散放着几个手工帐本,但仍然昭示着它的与外面摆满了菜的菜摊大不相同。
屋子里只有一个年轻人,大约二十来岁,见到乔云和杨梅,便问道:“有什么事?”
杨梅和乔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见隔壁房间里伸出来一个圆脑袋,“啊,是云伢子和梅儿啊!”
“这是我儿子,在这里帮我打打杂。”彭勇说着话人已近前,指着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介绍道,“这里是办公室,方便联系和对帐的,菜运来了都是在这边批发。”
他热情的引着杨梅和乔云来到隔壁,那里一排的空房子全是相通的,现在空荡荡,只有墙角立着几台台秤似乎默默述说着当这里塞满各种蔬菜时人来人往的盛景。
“今天的菜都卖完了,我从南县那边新进的一批洋葱还没有到,估计晚上差不多了,到时候这里就会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不像这么空了。”彭勇笑着解释现在他的地盘看不到任何生气的原因。
确实,大中午的,相比前面的喧嚣,这里安静得太多了。除了彭勇父子,还有几个利落短打装扮的男子,年纪都不轻了,此刻正躺在板车上睡觉。想必这些都是彭勇雇佣的装卸工人。
想不到才过去短短的一年多,蔬菜公司的采购班长彭勇就已经成功的过渡成了一名个体大老板。现在看来,老杨家的蘑菇除了暂时还没有过新鲜期外,早晚会变得对彭勇无足轻重,随着县城周边效仿的菜农越来越多,远在杨家村的蘑菇大棚迟早要被淘汰。
据彭勇的介绍,他一个人基本控制住了临水县城百分之八十的蔬菜批发。这除了得益于他在蔬菜公司时积攒下来的收购渠道外,也与他盘下蔬菜公司的那辆东风大卡不无关系。
这年头反季节的蔬菜种植并不多,城市的菜篮子的品种,大都还得取决于周边城郊的种植品种,难免有些单调。彭勇是个有头脑的人,这从他离开蔬菜公司之后自己另立门户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他从杨梅家蘑菇的稀有高价中看到了新的商机,开着他的东风大卡,跑遍了周边的县城。平原地带的产出与丘陵地区、山区各不相同,新奇少见的品种运到临水,效果出奇的好,这才让他萌发了开一间蔬菜批发部的念头。
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他的蔬菜批发部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了。彭勇并不是一个浮躁的人,但从他的话里行间,仍能听出他对自己这个决定的满意。
‘批发’!当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杨梅眼前的时候,她的双眼顿时一亮!
她想,她终于找着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事业的道路。
临水县的位置非常的特殊!它地处三省交界处,距离每一省的地级市都有不短的距离。前一世……前一世临水县唯一拿得出手的商业,便只有一个并不多大的商贸批发城!
可以想象,在临水县独特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下,能发展起来的生意那就是批发经营。
走出‘和平市场’,杨梅的心绪一直都无法平静下来。只是,现在的临水,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还荒芜得很,政府方面也并没有筑巢引凤凰的打算,那她的批发生意到底要怎么展开呢?
想想,她需要好好的想一想。
很可惜,她对临水的记忆,多半都停留在繁琐的生活小节中,对商业并不敏锐。那时候年纪小,每天跟妈妈都在贫困线上挣扎,根本就没有功夫去注意城市的发展,以及商业的走向,那些议题都太过缥缈,与她的生活完全不搭界。
“梅儿,你怎么啦?”乔云看着身边的杨梅眉头紧锁,时不时的用拳头砸自己的头,像个傻子一样,都有些被吓着了。
正好杨梅刚有了些思路,“云哥哥,你说,咱们也进些货回来批发怎么样?”
“跟彭勇叔一样?”难得乔云跟得上她跳跃似的思维。“那卖什么好呢?”
“是啊,卖什么好呢!”这也是杨梅正伤脑筋的问题。要是知道自己会重生,当初怎么着,也要多了解一下临水县八九十年代的商业状况啊,现在她的脑海中,除了知道将来临水会兴建一座商贸城之外,其余全是两眼一抹黑。
而且就是那座商贸城,她也因为没钱和没空从来没有进去过。
正文 第258章来客人了
于婆婆和杨老倌进城之后,杨珍秀安在服装厂的家里,就彻底的热闹起来。
四毛放了假,自然是跟乔云一起去供销食堂帮忙的,顺便也给培训一下金凤收钱。杨梅琢磨了很久,硬是没有找着一个合适的收银员,最后只能把目光投向金凤。
店里有了他们帮忙,杨梅就乐得在家里睡懒觉,她又恢复到了无忧无虑的小孩子的美好时光。但蹭暖被窝的时间不会太长,等李祥和李婉两兄妹过来,无论多冷总会被挖出来,家里孩子多,向宝儿有时候也会过来凑热闹。于婆婆是个喜欢热闹的,巴不得家里人气足。只是偶尔目光会在杨珍秀忙碌的身影上瞄,眼里的期盼直白明显,看得杨梅好几次忍不住捂嘴笑。
也是啊,杨珍秀和钟修文成亲都已过去半年了,那肚子怎么就没动静呢?
入了腊月,日子就过得飞快,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老杨家在县城里过年这还是头一遭,无论是杨梅还是杨珍秀、钟修文都非常的重视。只可惜后面的两位实在太忙,最后,家里采买的重任就落到了杨梅的身上。
好在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不需要凭票了,花生瓜子糖果点心什么的,都必须要买一点。这年头,过年的那几天,普天同庆,各行各业都会停歇,连菜市场都一样,杨梅的任务还不轻,她必须赶在年前,为一家人储备足够的食物。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个量就需要认真的计算了。
“哎,这城里啊,什么都好,就是费钱,啥东西都得动钱买!”说是杨梅负责,其实她也就不过动动嘴皮子,跑腿的活自然就落到了杨老倌的头上。看到大街上开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杨老倌不由得有感而发。
“想咱在家里,想吃啥菜去菜园子里砍就是!”杨老倌目光放空,“想来家里的白菜该吃了。”
杨梅上前挽了他的手臂,“嗯,等过了年,我也回去吃白菜去,爷你种的白菜老甜了。”她很能理解老人的心情,这是想家了。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更何况还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自带种田天赋的中国老农民。幸好杨梅没有自私的想要留下两老住城里的想法。
“好!爷回去把菜园子好好收拾收拾,多种些你喜欢吃的菜来。”杨老倌就喜欢杨梅这股子贴心劲儿,笑眯眯的应了。
往年临水县的人采买年货,都只能去百货公司,但现在有了‘和平市场’,大部份的品种这里更齐全。比如乡下出产的炒花生、葵花瓜子,还有做好的红薯干、爆米泡儿,全都地地道道的。
说起来,有很多稀奇的小吃,连杨梅都好奇,今年的年货可是丰盛了不少!
远远的距离‘和平市场’的大门还有一段距离,但道路两边就已经被各种小摊小贩给占领了,除了各家自产的物品,还有卖对联的、炸油盒子、吹糖人儿的。乌溜溜的摊位,衬得市场分外的热闹,大红的对联,飘着糯米绿豆混着油香的油盒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糖人,还有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夹杂在吆喝声以及笑语声中,仿佛灰白一片的冬日街头都萌发了蓬蓬的生机。
杨梅最喜欢吃的是面饵,那是一种用红薯丁掺了面粉混匀后摊成薄薄的饼,下滚油锅炸熟即食的一种小吃,热热的,带着焦香,清甜可口!杨老倌年岁大了,牙口不好,杨梅给他的是炸油盒子。煮成豆沙的绿豆泥被熟糯米包裹住做成的夹心饼,经热油一酥,又香又糯。
“我又不是小孩子,还费那钱!”杨老倌笑着摇摇头,但架不住杨梅清亮的目光一眨不眨的盯着,才接进手里。
“尝尝啊,可好吃了。”杨老倌节省着过了一辈子,这个巴掌大的炸油盒子花了足足两角钱,心都痛了,哪里舍得吃?杨梅坚持着非要盯着他送进嘴里还行,杨老倌没办法,只得小心翼翼的咬了一个小口子。
那香糥酥脆的口感立即俘虏了他,“好吃,真好吃!”嘴里赞叹着,手下又没了动静,拿包装的纸袋子,细细的装好。
“爷,好吃就吃啊!”杨梅啊里不晓得他的心思,“咱们回去的时候再买一个带回去给奶奶吃,不然凉了就不酥了。”
杨老倌有些左右为难。“吃吧吃吧,咱家现在也不差这两角钱!”听了杨梅的话,杨老倌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定一般:“好,我吃!”
“怪不得要卖两角钱,味道真好!”老人家花白的山羊胡子欢快的一点一点抖动着,满足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