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心里盘算,要不要在院子里养头猪?
转念,她就把这个想法否定了。养猪的出产期太长,指着养猪吃猪肉……太不现实了。
因为拉着一车米面,车上盖了防水篷布的。
等篷布一掀开,大伙儿一见着满满一大车兜子的面粉大米,真是又惊又喜,各人都不用张罗,就主动往车上爬,去卸车了。看他们那带着紧张的兴奋劲儿,好像卸晚了,米面就会飞走一样。
一下子搞到这么多大米白面,众人都吃惊,却只是表达着喜悦,没有哪个多嘴询问米面的来源,只自觉地分好工,有序地把一袋一袋大米白面卸下车,搬进指定的充当仓库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地码好。
卸完车,小秋指着房间角落的一桶油道:“这是十斤油,再搬上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大伙儿帮把手帮搬到厨房里去,还有昨天领的五十斤玉米面……常师傅,你也做了几天饭了,心里也该有个数了,这些东西,你估摸着能吃几天?”前头看着人搬走了米面和油,小秋就转头询问常宏伟。
常宏伟还真是有心的,垂着眼略算了片刻,很快就报了个数:“前几天,咱们每天差不多消耗六到七斤面,吃大米的话,大概比白面消耗的稍多些,玉米面消耗的也稍多……这米面加起来也有一百四十多斤了,毛算着差不多能吃二十天吧。”
小秋点点头:“那就暂定这个数,吃吃看,多退少补吧。”
常宏伟却坦然一笑,道:“够的,够的,咱们做的菜硬实,这么些米面,二十天只会剩,不会差的。”
小秋笑笑,一边拿了账簿子递给常师傅,一边道:“大家伙儿干活累,吃不饱可不行。油啊肉啊稀罕,咱们没办法顿顿吃,但饭得管饱!”
却是小秋建立了一个粮油领取登记簿,原则上油定量,粮食管够吃,不过每次领取的时间、数量、人员,都需要做个登记,也好方便管理。
这一番铺排缜密,考量周到,常师傅一边登记签字,一边在心里暗暗叹息,瞧瞧人家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咋就能这么周全周道呢?还有人家这气魄,这能力,前几天那么多人下乡也只收了些粗粮来,人家在这里运筹帷幄的,一转眼就捣腾回一车细粮来!生生让他这三十大几的老爷们儿也不得不心服口服啊!
忙完粮食这一摊,小秋就不在厂里盯着了,让小石头每天早上和下午去卷棚胡同上课。
略作休息,秦戎和田金民三人又出了门。
吴戈却因为要去找叶三叔询问印刷和考驾证的事情,留了下来。
小秋则直接带着小石头回卷棚胡同,顺路去了趟裁缝铺子,把她定做的门帘、窗帘、床围子都取了回来。
回到家后,她给小石头讲了半个小时课,然后就出了题让小石头做题。她自己则打了水,开始打扫西厢房的卫生。
西厢房与其他房间一样,他们进京之前都是刚刚修饰过的,家具陈设虽然简单,也不是新家具,却都还算整齐,部件没有缺损,漆面也还光亮整齐,没有明显的划痕破损之类的。
小秋先把地面洒了些水,压一压浮尘,然后才开始拿笤帚来扫地。再用干净的抹布细细地擦拭一遍,西厢房很快就变得窗明几净,干净清爽起来。
又搬了个凳子来踩着,把门帘子、窗帘和床围子都挂好,屋子里除了干净,就又多了一份生活气息了。
她把晒在院子里的褥子拍打拍打,拍去灰尘,也将棉絮拍的更加松软,然后抱进西厢房,铺在临窗的木床上。
这套四合院,正屋的东西里间都盘了炕,留了冬天生火的炕洞子。东西厢房却没有盘火炕,都是一张一米二的木制单人床。
小秋的褥子是宋秀莲做的,按的是老尺寸,褥子宽度只有一米,如此,铺在一米二的床上就空着一溜儿,但小秋也只能暂时将就着了。她不会做被褥,也没有棉花,真的没有办法。
“小秋姐姐,我做完了!”不知什么时候,小石头走了过来,站在西厢房门口往里看,眼里是不加掩饰的羡慕。“小秋姐姐,这是你住的房间吗?”
小秋刚好把床铺好了,跳下地,拍拍身上的灰尘,展颜一笑道:“不是,我住北屋,这是我给我一个哥哥准备的。他考上了大学,很快就要来上大学了。”
小石头下意识地吞了口唾沫,满心火热:难怪小秋姐姐这么厉害,原来是他们家的人都很厉害。她的小舅就是大学生,她的哥哥也是大学生……小秋姐姐将来,也一定成为一名大学生吧!
第三百六十四章
给小石头检查完题,小石头就匆匆告辞,去厂里帮着常宏伟做饭去了。
秦大妈和张丽阿姨先后过来打水,看见小秋在收拾房间,秦大妈就问。小秋又把同样的话回答了一遍。
她们两人走进西厢里参观,都夸小秋收拾的整齐干净清爽。倒是秦大妈细心,看到了床上褥子尺寸的尴尬,一问才知道这么个情况。
秦大妈对张丽笑道:“看这孩子脸皮儿薄的,有了难事儿咋不知道言语呢?你妈不跟在你身边,这不还有邻里街坊的大妈阿姨们么?行啦,这事儿交给我,我那里正好还有点儿棉花,你准备块布料,我明天一早过来,帮你改一改,这么点子活儿耽误不了多大工夫,也就半个钟的事儿。”
张丽也笑:“秦大妈就是热心肠……这样,我明天也休班,也过来搭把手吧!”
回头又问小秋:“小秋啊,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活儿不?有没有被褥棉衣需要拆洗的,都拿出来,左右我明天没事儿,趁手就给你做了。”
小秋真是没想到,邻居们这么热心,小秋心里又温暖有感动。她先对两人道了谢,又对张阿姨道:“谢谢张阿姨,拆洗被褥的活儿我倒是能勉强做,就劳烦您了。”
张丽笑着摇头:“你个丫头,就是太客气了。”
秦大妈点头附和,又感叹:“这丫头是个能耐的,小小年纪就把家里料理的里外通透不说,学习也是个好的,你看常家的小石头,年纪相仿,小秋却能当他的老师了。”
张丽眼睛一亮,笑着道:“当老师呀,小秋是怎么教的呀?教小石头做题么?”
小秋微笑道:“二年级的功课很简单,只是小石头耽误了些,我就给他理一理前头的知识点,把例题讲一讲,再给他出几道题巩固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这么一整套啊?张丽吃惊,秦大妈也很有些意外:“我只当小石头过来做题,不会的你教他一教呢,没想到竟是把课本重学一遍了。哎呀,小石头是个机灵孩子,就是给他这个家给拖累了。小秋啊,这小石头长大了真有了出息,可不能忘了你呀。”
小秋失笑摇头:“大妈说得太远了,我帮着小石头复习一下,顺手的事儿,真不用他记着。”
张丽在旁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寻得一个空当,开口道:“小秋啊,我家小梅再开学也上三年级了,我平常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照顾他们姐弟俩的吃喝拉撒,真分不出心来管她的学习。阿姨请求你个事儿,你看,让小梅也过来跟着你学习行不?”
小秋上一辈子毕竟有将近二十年的教龄,教学经验丰富,教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自然没有障碍。不说张阿姨人不错,小梅那小姑娘也挺懂事,自从她从姥姥家回来,就替妈妈照看着弟弟小东,并不到处疯跑疯玩的,也挺有礼貌,小秋挺喜欢他们姐弟俩的。
她爽快地答应下来:“张阿姨,您尽管让小梅过来,反正我自己也要学习,有他们陪着我,也不至于太枯燥无趣。”
“哎,哎,那阿姨就先谢谢你了!”张丽欢喜地笑着道了谢,这才和秦大妈一起告辞。
走出小秋家大门口,张丽对秦大妈道:“我那里倒是还有一块布头,接褥子罢了,颜色有点儿差别也不是大事儿,都是新布,明儿我拿过来用上。”
秦大妈心知她是为了感谢小秋答应教小梅功课,大概还有和小石头挣个高低的意思,尽量让小秋偏着小梅些……不过,这些小心思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秦大妈只当不明白,说笑几句,各自回家不提。
看看天色,太阳已经西斜,邻里街坊也隐约有切菜的声音穿出来。
小秋也去将一早发的面拿出来,案板搬到石桌上放好,然后开始揉面。
她这一次用米酒做的面引子,发出来的面团带着清甜的米酒香。其中一半,直接用揉成米酒圆馒头,另一半面团则加了红糖粉,细细地揉了十多分钟,然后切成长条形的红糖馒头。
眼看着天气早晚渐凉了,湿气却反而比盛夏时重了,太重口味儿的东西不好下口,倒是想吃点儿清甜的东西了。
大碗里的糯米和糜子米已经复制出一些来了,不过,小秋想吃年糕的话还得再等等,再多一些,才好拿到村里的磨坊去磨成面,太少了,还不够填磨膛的呢!
若是有个小水磨就好了,不说自己吃着方便,就是水磨子磨出来的糯米面儿会特别细腻软糯,做年糕包汤圆的口感都比粉碎机磨的面粉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