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成七零女知青[穿书] 完结+番外 (夜寄)


  苏敏是那种看着不胖,但胃口格外好的姑娘,以前她的零花钱从来不买书也不买衣服首饰,全都是拿来买吃的。
  她对于食物都很喜欢,不单单是喜欢吃肉。
  想她以前,从没有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但是现在,人家照顾着病号给她的口粮比旁人更多,她也依旧吃不饱。
  等她病愈,吃着和同屋的姑娘们一样一眼望去几粒米的粥,还没半个手掌的窝窝头,那岂不是要被饿死?
  苏敏越想越难受,哪怕这里空气好,井水也很甜,但好的空气也不能填饱肚子。
  她看着窗外的白云,那云是那样的白,让苏敏想起了小时候的造句,棉花糖一样的白云,棉花糖是什么样的呢,是软软的,甜甜的,是快把苏敏馋哭了的神仙一般的糖。
  想着想着,苏敏觉得自己这个对着白云都快流出口水来的样子也太没出息了啊,这么一来,她就更想哭了。
  作者有话要说:  预收文 穿越之后[快穿] 求收藏
  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个世界会是七八十年代的设定
  文案:有的人,得到了带着记忆穿越的机会,却因为之前人生所形成的三观而和新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选择消除记忆转世。
  而孔雀,就要代替她们,将这第二次的人生继续下去。


第2章
  在苏敏的忧郁中,外出收花生的知青们回来了。
  隔着院门,苏门都能听到他们嬉闹的声音,这些知青最大的是六八年腊月来的,年龄有二十六了,像是男知青陈卫民一九六六年就高中毕业了。
  不过大部分还是十七到二十一岁,其他的年龄大了的都结婚了。
  知青点是一个不算小的院子,原来是地主家的,有着三间正房,两间偏房,一间厨房,还有单独的茅房。
  男知青人数多一共占着两间正房,女知青住剩下的一间正房。
  七个人,其实是能睡下的,但一个女知青许安安非说不能和别人同一个屋子住,不然她就喘不过气来。
  大队长不信她的邪,结果她还真的厥过去几次,脸色发白,呼吸都快没有了。这下没法子,大队长只能让她一个人住一间偏房。
  而许安安之后才来的秦静和赵宁宁一看,也有样学样的闹着非要单独住,整个院子里也只有一间偏房了,大队长想着院子全住满了就没人惦记着再作妖了,也就同意她俩住进去了。
  最后这住正屋就剩下苏敏,卫国,沈月和朱红了。
  正房虽然人多,但住起来还是比偏房舒服,至少苏敏这几天白天躺床上被太阳一晒暖呼呼的也很惬意啊。
  而且在苏敏看来,她同屋的这三个姑娘比另外的三个好相处的多。
  卫国和沈月家庭成分都不太好,为了减少麻烦,她们俩脾气都很好,几乎不会和人起冲突。
  朱红有点从众,同屋里有两个不爱惹是生非的,她也就跟着比较安分。
  总的来说这个知青点还算和睦。
  从知青下乡开始,这前进五大队和奋进六大队就陆陆续续接收了不少的知青,除了找机会回城的一人和被推荐上大学的两人外还有二十七个知青,这人数可不少。
  男的十四人,女的十三人,像是来的比较早的,好几位完成了人生大事,住在知青点的也只有九名男知青,七名女知青。
  苏敏在知青点的女知青里资历可以排到第三,卫国是六八年年末来的,沈月是六九年,而苏敏是七零年,朱红和许安安是一七一七二年,秦静和赵宁宁是去年一九七三年来的。
  不过这些知青里苏敏的年纪算小的,像是七二年来的许安安都比苏敏大些。
  原主苏敏刚出生母亲就难产去世,她爷爷奶奶照顾到她三岁。
  在二叔有了儿子后老两口就忙着照顾孙子去了,他爸苏庆国是纺织厂的工人,工作忙没时间,苏敏就被送到幼儿园,然后六岁的时候就上了一年级。
  在这个大部分都是七岁到九岁才去一年级的时代,苏敏比同班同学都小不少。
  但原主聪明,她读的纺织厂小学虽然有停课,她自己还是把知识全吃透了。
  等原主小学毕业,正好初中复课,两年后初中毕业,也才十三岁。
  苏敏本来是想要继续读高中的,但是恰好前几年闹得乱的时候父亲再婚了。
  继母陈小玉的前任丈夫成分上有问题,被人批,斗,继母主动揭发而且离婚,再嫁给了苏父。
  苏父根正苗红,工人家庭出生,在六七年的时候还成功钻营到了副厂长,职位一升,在婚恋市场上立马就吃香的很。
  而且他还只有一个女儿,新老婆一进门生个儿子就站稳脚跟了。
  实际上无需生儿子,只要新老婆漂亮会说话,在苏庆国心里就早胜过不讨喜的女儿了。
  苏敏继母的条件也很好,市医院的护士,主要长得漂亮,前夫还是个官儿,陈小玉也当了十几年的官太太,自然更会摆架子。
  陈小玉还领着个和苏敏同岁的妹妹,原名张婉后来改名成苏婉。
  那个妹妹不过小学毕业,继母怕她亲生女儿读了初中后还得了下乡,就让苏庆国给她在厂子里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
  而每家都得有个下乡的,继母不让苏敏读高中,说是这个年代初中文化正好,文凭再高些怕染上资本主义的习气,文化越高越容易被批,斗。
  实际上是不想让苏敏的文凭更高些,毕竟如果等苏敏高中毕业得两年,两年后苏敏年纪大了懂了事儿,若是嫌弃农村贫穷受苦,闹着不去下乡那更麻烦。
  十三岁的苏敏年纪小,便是说起来,叹一句孩子不懂事非要去农村建设祖国也就过去了,十三岁的小姑娘,容易头脑发热也正常。
  苏庆国徇私了一次帮了继女,也说没法再帮亲生女儿进厂子,原主苏敏就成了那个下乡的。
  这也是苏敏看了原主这三年来写的日记才了解到这些的。
  原主孤身来到这里,心情苦闷就会在日记里写一些埋怨父亲的话,说自己过的还不如孤儿,至少孤儿有国家养。
  原主说的也没错,她那个爹有还不如没有。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原主明明是从大城市来的,而且父亲还是纺织厂的副厂长,但原主却性格坚毅,吃苦耐劳。
  她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受了苦也不会说,因为说出来也没人会帮她,哪怕是她的亲人。
  苏敏手里有几封信,都是原主写下但没有寄出去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质问父亲为什么连高中都不让她去读,她愿意下乡,但只求读完高中。
  那些信的落笔时间都是七零年,之后她没再写过,不过想来原主同她父亲之间这一生都无法和解了。
  对于原主来说,她在乡下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几年不仅吃了苦,也更懂人情世故了。
  对于继母的小心思,她父亲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个能在纺织厂当上副厂长的人再傻也傻不到哪里去。
  但他还是顺着继母的心意把苏敏送走,不过是放弃了她,讨好了继母。
  而且原主父亲在女儿下乡后也没有寄来什么粮票布票。
  就算是写信信也是继母执笔的,几年时间三封信,来来回回不过是说家里日子艰难,没办法补贴苏敏。
  还总是在信里感叹说她不懂事,当时她父亲在想办法,结果没来得及原主就下乡了,苏敏嗤之以鼻,想什么办法,最好的办法不就是让原主读高中。
  原主只要成了高中生不就能再留下两年。
  而且信里又说和亲戚们聊天说起苏敏,真是长大了懂事了,在乡下过得好,蔬菜水果都能吃上,又心疼在城里的父亲,从未提出要什么帮助。
  这信写的真是让人翻白眼,简直当了彪子立牌坊,这是怕苏敏以后回去说下乡艰难但父亲从未伸出援手,于是就先一步的堵住了话头。
  苏敏和陈小玉彼此都清楚,陈小玉做这些也不过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她的继女非不要补贴,可不是她不给。
  但哪个人看不出陈小玉的本性,不过是和苏敏非亲非故,叹一句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罢了。
  苏庆国一个纺织厂的副厂长,陈小玉是护士,继妹苏婉也进了厂子里,三个人三份工资,这种情况下日子能艰难到哪里去。
  虽然没有彻底撕破脸,但人家也暗示的警告原主不要打扰人家一家三口的城里人生活罢了。
  陈小玉做这些不就是仗着原主没人关心。
  外公外婆过世了,爷爷奶奶有了孙子才懒得管苏敏这个孙女,而且还盼着陈小玉能给他们最出息的大儿子传宗接代呢。
  至于苏庆国,对于陈小玉所做的一切估计都是默认的。
  苏敏叹了口气,既然原主和这个父亲不亲近,做父亲的也很冷漠,完全没有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继母又很有心计,难缠的很,继妹估计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那以后就少相处就可以了。
  反正她现在和他们离得远。
  不过苏敏穷是真穷,别的知青或多或少都能得到家里的补贴,但苏敏却是从十三岁开始就自己养活自己。
  她一个城里来的没有干过农活的小姑娘能拿到七个工分,想来吃的苦受的累是少不了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