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说啥李村,就是石庙,和咱隔着一里路,那也没法和咱们比。麦子还不到咱们的一半,也没有条编。那河滩地空着也不知道插上簸箕柳,离的这么近,不会跟着学啊。”
  “关键是他们不抱群,人心散了,干什么能行,咱们可不能学他们,谁要是操蛋,别怪大伙不客气。”
  “是这样,咱得抱起膀来,有劲往一块使,这村里也和一家人过日子一样,家和万事兴。”


第271章 抓阄建房
  “高高三”不得劲了,举着酒杯说:“爷们,喝酒,大过年的咱不说这丧气话。”
  韩道伟笑着和大家说:“对,大过年的咱说个痛快事,援朝想着帮咱村建学校,争取建个联中,实在不行也得建个完小,以后孩子们在村里就能读完小学了。”
  “这是好事,援朝,只要咱们能帮的上的,你只管开口,俺们大家保证都听你的。”
  三舅告诉大家,“年后,国家黄委给滩区村庄垫防台,咱村老首长给打了招呼,给垫个十亩的大防台,并在上面给卫生室盖二十件房子,这是咱德才爷的功劳。
  要是联中批下来,看黄委能给一块垫起来不,咱现在的防台是三亩,要是成联中,最少也得垫成十亩。要是真的能成,有了这二十亩的防台,以后再上水,咱也不怕了。”
  “那敢情好,明天,咱都早起,给德才大爷爷磕头去。咱大爷爷从没说过,他救过那么大的首长,人家报恩都没地方找去,要不是碰巧了,咱大爷爷一辈子也不会说出来,这才是咱韩屯村的榜样。”
  大伙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逮那说那,最后就说到年后盖房子的事。地里已经化冻了,可以取土垫宅基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从正月初六就开始盖房子。
  接着又议论谁先谁后的问题,舅姥爷说:“别的俺不管,咱得先把仨户孤寡老人的盖起来,特别是‘大一号’家,他现在可是三家挤在一起,得先盖他们的。”
  “高高三”接上了,“盖完他们的就盖俺的吧,她娘俩天天呛呛,俺真怕了。”
  大伙用脚踢他:“滚犊子,丢人的玩意,咱村的脸面都让你爷俩丢光了,你还有脸说,你爹分家就不对,你还想着跟他学,也跟你娘分家另过。”
  年前,大家把砖瓦木料都备齐了,谁不想着早盖房啊。最后,还是舅姥爷拿的主意。“咱抓阄,道伟你去写,趁着大伙都在,咱现在就抓。”结果,“高高三”抓了最后一个,大伙看着他的苦瓜脸,笑的喘不过气来。
  姥姥和舅妈带着孩子在西面的里屋里玩,炕桌上放着各种零嘴,花生、瓜子、糖块、蜜枣和柿饼等,苹果、桔子等新鲜水果也没敢拿上来。
  今年的冬天,家里的水果就没断过,苹果、梨、桔子这些还好说,冬枣、石榴、鲜桃、葡萄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姥爷表现的最淡定,他到底是京都的贵族,以前见识的多了,对此一点也不意外。
  只是私下里嘱咐姥姥:“你不用处处顾着我,别费劲淘换这些东西了,咱在这都过了十年了,没有这些东西不一样过来了。
  我还能活几年,不能为了我,把孩子们给拖累了,昊昊眼看着就长大了,多存些钱没错。
  能在这里安稳的过下去,我就知足了,特别是看着仨孩子,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这两年,我的身体越来越好,真没必要吃这些东西。”
  姥姥到底也没对姥爷说实话,“你没出去过,现在这些东西都能买到,咱又不是吃不起,买了你就吃。俺心里有数,给孩子们存下钱了,足够他们用的。
  就咱这小代销点,俺大部分是在外面进的货,每年营业额都二万多,你算下得挣多少,咱没必要为了省俩钱,亏着自己。别人咋过咱不管,以前咱就是这么过的,现在有条件了,咱还这么过。”
  悠悠看着满屋子欢声笑语的人,感到格外的满足,靠着姥姥,一会就睡着了。
  大年初一早上三点,悠悠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给乱醒了,村里人过好了,买的鞭炮都是一百响的,此起彼伏的响着,大伙心里高兴,起的就早。
  早上喝的是韭菜鸡蛋的饺子,里面掺了些海米,那味道是真鲜。大舅妈说:“俺是头一次觉得素馅的饺子好吃,这人啊,就是贱,以前盼着吃顿肉馅的饺子,现在咋觉得韭菜馅的饺子好吃了那。”
  大街上,人们都穿着新衣,那叫个精神,和七五年的春节大不相同。七五年的春节,人们穿的是黑灰蓝,只有孩子穿件鲜亮的衣服,大部分还是粗布的。
  今年,妇女都穿上了织锦缎的棉袄,孩子们穿得是鲜艳的运动服,男人们穿着涤卡的干部服,就连老头也是一身干部服。
  另外,今年妇女顶方围巾的不多了,大伙看见悠悠舅妈她们的长围巾暖和还好看,都买毛线织了一条,围在脖子里,和织锦缎非常相配。
  村里的老太太,也都做了一件活面的棉袄,虽然不是织锦缎的,不过也是万寿纹的酱红色绸缎。
  这应该是“高高三”妻子王兰芝的功劳。她带头给“小老妈妈”做了件棉袄,别的儿媳就坐不住了,跟着就有做的,最后剩下的,也不好意思了,都比着做吧。
  四五十岁的能做织锦缎的,六七十岁的就嫌织锦缎太鲜艳了,姥姥要的织锦缎都是新鲜的颜色。还好,悠悠让姥姥买了一匹酱红色的万寿纹绸缎,就拿了出来。这批缎子价格也低,四元一米,十块钱就够做一件棉袄的。
  老太太上身唐装袄,下身黑色的条绒裤子,人都显得年轻。好多老年人也不顾年节的忌讳了,扯着自己身上的袄,说:“以前,哪敢想这辈子能穿上绸子袄,老二奶奶要强了一辈子,还是喂猪才扯了件绸子的送老衣。那里比得上咱们,活着就穿上了。要不说啊,人得活着才能享福,这死了啊,啥都没了。死了死了,可不是死了就没有的意思。”
  宝山的奶奶穿着一身新衣,到处的显摆,棉袄是二盼做的,裤子是三当买的,围巾是四栓织的。大伙听着她叫的名字,笑得前仰后合的。
  四栓红着脸,大声的说:“奶奶,给您说好几遍了,俺二姐叫赵芬,三姐叫赵芳,俺叫赵萍,妹妹叫赵荷,别再忘了。”这是她上学后,老师给她们姐妹起的名。
  舅姥爷他们穿上呢子大衣,整个人气质都变了。大舅妈说:“姑,还是您买的东西好,比百货楼里的好多了,俺头一次看到这么好的衣服。”
  爸爸偷着对姥姥说:“妈,您买的这衣服质量真好,俺在英国留学时,穿的呢子衣服,也没这好。没想到,咱国家发展的这么快。”
  悠悠心想,您老眼光可是毒,这是七十多年后的精品,质量能不好吗。其实,现在百货楼里面的呢子大衣,质量也不错,就是款式不好,又肥又大的,没个腰身。
  “高高三”磨着把大舅的衣服试穿了一会,“轻巧,暖和,可惜啊衣服太长了。”大伙笑着说他;“确实是衣服长了,不是你的个子矮。”


第272章 韩书记
  天刚蒙蒙亮,石庙村的群众就来拜年,他们是来找援朝舅舅的,还是让他帮着买猪仔。还有两个队准备搞柳编,和他商量河滩分地的事情。
  和韩屯不同的是,石庙村九个生产队,河滩地可没划分界限,得分开才能插栽簸箕柳。
  他们喊三舅韩书记,舅姥爷降格成了韩村长或韩队长,舅姥爷有时忘了,听人喊书记也搭腔,接着就是一句:“又忘了,不是喊我。”悠悠听着,憋不住的笑。
  年前托舅姥爷卖猪肉的两个队长,来时怀里揣着两瓶酒,根本就没准备回去,和他们同来的还有另外三个队的队长,他们和三舅啦呱了一上午,主要是说今年的打算,还有就是让三舅帮着他们村把河滩地分开。
  屋子里坐不下,太阳高照,他们把桌椅搬到院子里,大家坐在悠悠家的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的,异常热闹。
  中午,大舅妈在院子里给他们摆了两桌,他们喝点酒,说话更放的开,对村干部有意见的,也说了出来。悠悠估计,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酒盖着脸,趁机说些心里话。
  下午,悠悠的午觉一直睡到吃晚饭,才被姥姥叫起来。三舅从初二开始,每天都被石庙的人喊去,商量事情。到了初五,三舅终于帮着他们把河滩地分开了。
  有七个生产队准备插栽簸箕柳,另外两个队里的社员七嘴八舌,思想不统一,只好种些杂粮。这也比原来强,以前他们村的河滩地可是全都荒着。
  初六,三舅他们就回去了。回去后,胜男舅妈就给妈妈捎来了一套初高中课本,妈妈每天有空就学习。悠悠没事也翻着看,内容真简单啊。
  从大运动开始,为落实“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指示,国家实行了“五二二”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课本内容也简化了,说是高中,还没后世的初中内容多,悠悠曾经把各省的七七年高考卷子都找了出来,内容太简单了,好些是课本上的原题,就是把数字改了下。
  妈妈看起课本来一点也不费劲,悠悠看过她做的课后习题,就没见出错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