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好多老人在家折腾着找从前的东西,一些铜锁、铜香炉被拿了过来,姥姥称过斤数,总会多给些钱。自从姥姥开了代销点,推货郎车的老人再也没来过。
  两千多人的大村交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三四天的功夫姥姥就收了两千多个鸡蛋,被悠悠放到自己的商城以一公斤二百元的高价卖了出去,可算看到回头钱了。
  供销社配给的红糖,两天的时间就被人们买光了。这个年代城市实行糖票,农村则是按人口配给到代销点。
  谁家有生孩子的提前给代销点打个招呼,到货后特意给留下二斤。剩下的限量供应,每人只让买半斤,售完为止。悠悠从商城里十斤二十斤的往外拿,一直保持着不断货。
  尼龙袜和解放鞋,这两样东西民工买的较多,配给的很快就卖完了,悠悠就在商城订制了一批。
  尼龙袜在商城里每双不到0.5元,可在这个时代却是稀罕东西,国家定价一块六、七,还经常断货。原因就是结实耐磨,一双袜子可以穿一两年。
  现在,人们多数是光脚穿鞋,热天男劳力为了省鞋还光脚下地。冬天穿的袜子也是自己做的,不过出门走亲戚还是穿双买的洋线(棉线)袜子。为了多穿些时间,买了新袜子先掌袜底。
  关于洋线袜子,还有好几个笑话那。
  其一:王海的袜子不能提。
  附近王海村有个明白人,经常给村里人陪客。有一年的大年初二,帮人陪新客,临出门穿袜子使的劲大了,一下把袜子底和帮拽开了。家里就这一双袜子,没办法只好把袜子筒塞在鞋里,凑合着去了。
  可心里一直不落稳,恐怕袜子露出来,结果坐到了新客的位置上。这里的习俗是新女婿头一年去岳父家必须坐在上首,以示对新人的重视。
  旁边的人看出来,提议转转座位,他心不在焉的回答:“一样,一样”。过了一会,他自己就发觉错了,羞得低下了头。手足无措的一提袜子,得,把袜筒提了起来,本来就注意他的人,看到都忍不住的大笑起来。从此以后,“王海的袜子不能提”,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其二:香油,洋线袜
  尼龙袜因色泽亮丽不褪色,深受女青年的喜爱,有人为了露出自己的新袜子,特意把裤腿挽的高高的。
  这个笑话广为流传,说是有个卖香油的小伙,看到一年青妇女高挽裤腿,新袜子上还露出一截白嫩的小腿,光顾着看了,嘴里的叫卖声不自觉地变成了:“香油,洋线袜”。
  悠悠在商城订制的尼龙袜和解放鞋,样式和这个年代的一样,可是质量就好多了。韩屯村的代销点卖的东西好,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姥姥给舅姥爷家的大人孩子都送了一双尼龙袜,说是趁着供货多的机会自家人都穿双,以后村里的代销点不一定给供货。
  舅姥姥要给钱,被姥姥拒绝了,并大气地宣布:“以后家里用的东西都到咱点上去拿,不能去别处买,咱自家开点不就为了方便吗,要不就外道了。”
  “中,就按咱妹妹说的办,没钱进货了来家里拿。”舅姥爷根本也没把自家当外人。
  到了星期六,学校下午不上课。这个年代,学校过星期是一天半的时间,周六下午和周日一整天。
  吃了早饭,二奶奶娘几个就忙着准备经线子。在院子里先栽了两根相距一丈远的木桩,上头架起一根木棍,在木棍上拴着许多“经溜圈子”(玻璃圈)。木架的下面摆满了络着线的络子,木架旁边的两端各楔上一排木橛,两排木橛相距一丈八。
  吃了晌午饭(午饭),妈妈她们就开始经线子。先把络子上的线头扯出来,各穿一个“经溜圈子”,再把各个线头拢成一束,系在一端的木橛上。笼着线缕来回走,到了另一端就把线缕递给挂橛人挂在木橛上。
  妈妈和桂花来回的跑着经线,二奶奶和桂香在两端挂橛子,还得看着络子上的线,没有了赶紧的在多的络子上倒出一些。
  悠悠带着弟弟紧跟着捣乱,用手勾勾挂在木桩上的线缕,推下立着的络子,要不就跟在妈妈后头来回的跑。被撵走过不了一会就回来了,一下午围着经线的摊子打转转。
  气得妈妈手举起放下好几次,不过都没真的打到她俩身上。悠悠心想,这么原汁原味的技艺表演,比农家乐里的专业多了,可不得好好开开眼。
  你们当姐真的和迪迪似的,还是小屁孩,来回的跟着你们捣乱。姐是忙着录像哪,这么珍贵的影像资料,后世价格高的离谱。
  四个人忙得手脚不得闲,一直到天快黑了才完工。在木橛处抹上黑色标记算作一勾子,再把线缕缠成一个大大的线团。


第35章 织布
  第二天,妈妈她们接着刷线。先闯杼(zhu),把一根根线头分别穿过竹篾的间隙,整齐地固定在卷线轴上,把线缕挣紧,用竹刷子慢慢地把线刷捋顺,将杼向前移动,再把刷好的线逐渐卷在卷线轴上,每卷一层就垫上几根秫秸莛,同时一点点地放开线团。
  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二妮桂花性子急,干活块出的错也多。二奶奶跟着紧吵吵:“慢点,慢点,你弄乱了更耽赶(误)事。都出嫁的人了,往后要稳当点,在婆家可不能慌手慌脚的,惹人笑话。”
  “还不是因为您和俺爹身子不好,干啥都是我一人忙活给急的,您现在才教我是不是晚了。”桂花嘴上犟,手里却慢了下来,四个人忙了一上午总算刷完了。
  下午,开始做综(zouzeng)。把结实的综线(四股线)先固定在一根光滑的硬木棍上,绕过一个约三寸宽的光滑木板,在杼的后面从一边开始穿过一根经线,再绕着木板缠在硬木棍上打个结,继续绕向木板,隔一根穿一根,一直缠完,抽出木板,一片综做好了。
  另一片综穿起的是上一片留下的经线,这活不仅得细心还得眼神好。悠悠妈妈坐在那里,一口气干了两个多小时。迪迪看了一会就腻烦了,拉起悠悠上当街(大街)玩。
  看到在街上正在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的哥哥,迪迪就扑了过去,夺过哥哥手里当枪使的木棍,双手举到胸前左右转动,眯着一只眼睛,嘴里“哒哒哒”地喊起来。还跺着脚的喊:“我这是机关枪,你们都死了,咋还站着。”
  等迪迪玩过瘾了,姐弟俩回去的时候,综已经做好了。上面挂在机楼上,下面固定在脚蹑子(踏板)上,两片综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
  二奶奶在杼的前面把经线头分成十根左右的线缕,和原来织布剩下的布头上的线缕接在一起,再把布头固定在缠布轴上。几个人把织布机架到二奶奶家的西屋里固定好,总算可以织布了。
  悠悠看的眼花缭乱,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到悠悠家忙得不可开交,二奶奶家就先织。
  刚开始织经线不齐整,织的布也不平整,二奶奶让先织一勾子“长流水”,给宝景穿,说男孩子粗糙不知道要好。
  桂花坐在织布机后端的“坐机板”上,从黑色线穗子中间掏出里面的线头,再用棉绳绑在一根和织布梭长短一样的光滑竹篾上,把线头穿过织布梭中间的圆孔,线穗子安到织布梭里。
  两脚交替蹬“脚蹑子”,两手交替传梭、接梭、搬机杼。手脚并用,灵活协调,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会的功夫,就织了一尺多长的布,卷在卷布轴上,用铁的“咬机镢”固定上。大约一厘米宽的黑绿相间的条花布,还真是挺适合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穿。
  “桂花手真快。”妈妈夸到。按辈分,妈妈该喊桂花她们姑奶奶,不过妈妈比桂花姐妹年龄大的多,二爷让她们之间直接喊名子,说是老来老去的太麻烦。
  二奶奶也赞同:“从小手脚就麻利。”
  “您不嫌俺性子急了。”桂花就是个心直口快的性子。
  “哎,你这从小养成的性子啥时能改过来啊。”
  桂花笑着气她娘:“先给您织完这机子布再改吧。”
  桂花的手快还真不是吹的,一天就能织一勾子布。长流水织完,换红色和黑色的纬线,织成一厘米大小的方块花样,红的,绿的,黑的小方格相间在一起,格外的好看。又用红色和白色、绿色和黑色、绿色和白色织了三样小方格,最后用白色织了一勾子绿白相间的“长流水”。
  一叠叠的新粗布五颜六色,花色各异,格子和条形的花纹,艳丽又质朴,活泼又稳重,让悠悠期待用自家的花布做成的新衣。
  二奶奶家的六勾子布织完,正好悠悠妈妈过星期。就先给悠悠织了一勾子红绿白色的格子布。
  剩下的五勾子布妈妈和姥姥都没时间织,织布机是借的,不能等着妈妈到星期天得闲了织,晚上灯光太暗,也织不了。
  桂花主动地提出她给帮忙,问清楚要织的花样,接着织起来。
  剩下的布织了一勾子绿白格子,两勾子绿黑相间的“长流水”,两勾子绿白相间的“长流水”。
  姥姥给桂花三姐妹一人送了一双尼龙袜,一家人说什么也不收。最后看到实在是推脱不过,二奶奶开口给桂花女婿要了双男式的尼龙袜。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