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都知道咱村卖的尼龙袜厚实,不给她女婿捎双说不过去。”


第36章 绣球门帘
  这里的农村春天活计较少,小麦松过一遍土就等收割了,也就韩屯村今年施了一遍氨水。春地年前就犁好了,春天顶凌耙上俩遍,基本上都是男劳力干这活。
  所以,这里的农村,还有春闲这个说法,妇女都趁着春天织布做针线活。冬天穿的棉衣拆洗干净,再准备夏天的单衣,一家人穿的鞋子,都是手工活,一针一线特费工夫。
  二奶奶家织完布,三妮桂香基本上就没事了,每天和村里的姑娘们一起做绣活。
  碰到不会绣的,就拿着来找姥姥,二奶奶在娘家时光干家务了,没时间学绣花。到了婆家跟着几个孩子,又没有婆婆,更没功夫学了。因此,至今不会绣花。
  姥姥当丫鬟时,跟着王府里的针线房专门学过刺绣,绣技高超。悠悠这后世的刺绣高手,见识了姥姥的绣技后,也甘拜下风。
  桂香她们做的是绣花门帘,几个人抱着借来的各种门帘,来找姥姥当参考。悠悠跟着她们,可是大开眼界,。
  怀着浓厚的兴趣,悠悠缠着姥姥了解绣花门帘的说道,对绣花门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绣花门帘是姑娘们陪嫁的重要嫁妆,通过门帘,可以看出姑娘的聪慧和手艺。
  门帘都是大红色的,悬挂于新房的内门上。大红门帘一般长2米,宽85公分。
  门帘上头有两块门帘牙子,有两种颜色,上牙块是黑色,长21公分。下牙块是明黄色,长30公分,上牙盖下牙9公分。
  门帘牙子边穗2条、2色,长85公分。上有绣球一对,穗子5个,梅花穗子连珠每个穗子5寸。
  另有狮子一双,身上用粗细线绣的长毛针,身上绣了一个卍字,代表长寿久运的意思。
  绣花飘带4条,2色,长47公分,上宽5公分,下宽7公分,上面绣上春秋花样。
  每条飘带的下方,订上一朵带有莲叶的荷花,因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花,全身都是药材,人间神间都视它为吉祥物。
  莲叶下方订了3个穗子,共计12个梅花穗子,穗子上端里面扎的是高梁上边长的穗子,铃铛订在穗子的下方。
  铃铛相当于现在的门铃,人来的时候一掀帘子,铃铛就响,里边的的新娘就知道有人来了。
  门帘是娘家陪嫁过来的,进婆家门,大娘婶子们先看门帘。新娘的绣工,通过门帘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出娘家门、进婆家门的门帘,是由一个童子扛着门帘,也叫打门帘的小孩。
  进婆家时门帘在最前边,嫁妆在后面,由婆家拿着钱来接门帘。
  接门帘的不拿钱接门帘,童子就不给,一劲扛着。接门帘的拿的钱少,扛门帘的也不交。
  接门帘的人把门帘立在拜天地的桌子旁,说明把娘家陪嫁的东西和人都安排好了,新娘新郎才开始拜天地。
  从大红门帘上面的“配置”上,还可以推断新媳妇娘家的“过活儿”(家底)到底如何。
  旧时门帘基本可以分四等。一等门帘由上好的大红棉布一块、门帘牙子一块、绣球一对、绣狮子一对以及绣花飘带四条组成。
  这样的门帘由于装饰精美、制作繁复,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较多,因此也就代表着新媳妇娘家的家境好。
  二等门帘则只有大红棉布、门帘牙子和飘带,绣球和绣狮子则一应俱无,比较简单。
  三等门帘则要更糟些,只剩下红布和门帘牙子,飘带都省了。
  四等门帘,就比较寒酸些了,只剩下一块大红布,其他什么都没有。
  当然,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那些家境极为贫寒的女子出嫁,家里连买上几尺红布的钱都没有,只能拿个小红包袱,包几件衣裳就嫁到了婆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农村的生活尽管算不上宽裕,可一等的门帘娘家都陪送的起。
  因此,姑娘们就在绣工上下功夫,从十七八岁开始绣门帘。一般陪嫁的门帘,都要准备二三年。
  其实,主要是绣门帘上的飘带和吊坠,还有就是绣球和狮子。
  有的一样东西都绣好几个,挑选出好的,才用在门帘上。反正这些东西主要是费时间,材料用不了几个钱。
  即使是绣工好的,整功夫做,一个门帘也得用半年的时间,才能做好。
  令悠悠感兴趣的是,门帘上面的绣球。十二瓣的绣球,各不相同。用赤橙黄绿紫五色的缎子布做成,颜色对比鲜明。
  绣球上的每一个花瓣都绣着鲜花,一年四季12个月份的鲜花均有。
  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球上朵朵鲜艳的花,与掌管生育之神的花婆有很密切的关系。花预示了蜜一般的爱情生活,婚后的子孙满堂。
  绣球象征着“月下老人”,将相爱的青年男女用“红线”牵在一起,它是婚姻的见证者。
  到了后世,绣球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样的手绣绣球,每个价值都在千元以上,而且是可遇不可求。
  悠悠通过智脑在网上搜寻,还真找到了这种手绣的门帘,尽管破旧的不成样子了,售价都超过了万元。
  姑娘们不仅准备门帘,还要做好多的四季布鞋及鞋垫,有对象的不仅要做自己穿的,还得给男方准备。
  听姑娘们议论,每个出嫁的新娘,最少得准备四五十双布鞋,有人甚至做了上百双的布鞋做嫁妆。
  并且每双鞋里,都有一双新鞋垫,另外,还得准备几十双单独的鞋垫。
  每个出嫁的姑娘,都有个专门装鞋的“皮箱”,其实是个小点的木箱子,里面装满了做好的布鞋。
  到了婆家,所有的嫁妆都得先放在院子里,打开让乡亲们观看,陪嫁的鞋是有专人过数的。
  做鞋用不了多少东西,主要是费工夫。陪嫁鞋的多少,预示着姑娘的勤劳与懒惰。因此,好多姑娘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准备陪嫁鞋。


第37章 福本子
  布织完了,姥姥又张罗着给悠悠兄妹三个做深鞋。深鞋是春秋天穿的单鞋,因鞋帮较深就叫深鞋,反之夏天穿的单鞋鞋帮较浅则叫浅鞋。拿出去年的鞋一比量,都小的不能穿了。
  姥姥找出家里破的不能穿旧衣服,撕成大大小小的布片,洗干净晒干,按大小分别摞在一起,卷成一捆捆的碎布卷。
  找出一小捆麻纰(pi)子,剪成一尺长短,用木梳一点点梳散成麻瓤子,整齐的摆放在簸褀里。梳完了,姥姥找了个好晴天,喊上二奶奶帮忙,俩人在院子里打袼褙。
  先碴(cha,煮的意思)了一锅高粱面的稀糊涂(粥),摘下两个门板,两头用凳子架在向阳处,上面用水洗刷干净。先抹上糊涂,用大块的碎布平整的铺上一层,在布上把麻瓤子一层层的铺上去,用糊涂抹透粘在一起,麻袼褙打好了。
  再打布袼褙,就是把三层布平整的用糊涂黏在一起,做鞋底用。有抬出一个案板桌,打了一桌面两层的布袼褙,用来做鞋帮。
  悠悠问姥姥为什么不用白面糊涂,姥姥告诉她,白面的粘性太大,做(zou)活吸针费手劲,高粱面的正好。
  中午放了学,妈妈做饭,让姥爷和爸爸看着代销点,姥姥拿了几张信纸去大舅妈家给兄妹仨缇(ti)鞋样,悠悠和迪迪在后面当跟脚狗。
  大舅妈知道了姥姥的来意,赶忙在抽屉里拿出“福本子”,悠悠马上被吸引住了。
  “福本子”用深蓝的麻布做封面,上面有原色的麻布贴布画,简朴而大气,上下封面用两个琵琶扣扣住。打开封面,里面是A4大小的一摞宣纸,纸页间夹着一家人的鞋样。
  隔几页空白纸就有一张木刻版画,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荣华富贵》《莲生贵子》《莲花童子》《五子登科》《和合美满》《加官进禄》等传统图案,古朴俊秀,明朗朴实,粗犷豪放,风格各异。
  悠悠用意念联系上智脑,很快就找到了“福本子”的有关内容。“福本子”也称“书夹子”、“书本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是用尺长的小型民俗画装订成册,外表用家织的蓝色土布做成包裹的封皮,以订缀的扣鼻扣眼儿作为连接。
  外形来看俨然一本精美的线装书册,故当地人称之为“书本子”。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方言发音有关,当地人发“书”之音即为“福”,所以“书本子”也就变成了“福本子”,依谐音也有幸福之本的美好寓意,是女儿陪嫁必须物件。
  福本子中民俗画制作的手法有木版套印、套印加部分手绘、纯手绘三种,在同一本中一般会混合使用其中的两种技法或只用手绘,画作的题材一般为农村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地方戏曲、纸牌等。
  画作的构图一般会采用扇形构图,这与当地的实用情况有关,这些作坊一般会在夏天印画制作扇面,而在冬天或者不需制扇时装订福本子。
  福本子一般被用来夹放鞋样、绣花花样、缝补绣花用线等等女红物件。另外,福本子作为民间夹放女红的实用工具,延续的时间较长,从清代、民国以至文革之前还都在使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