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可以在食堂里购买各种面粉,价格都比较便宜,不过仅限本村人购买。
既然搬新家了,各家多少都在备些食材。家里有老年人和孩子的,时早无晚的做顿饭。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食堂里吃。
韩屯村的秋收秋种一个星期就结束了,村里的工厂根本就没停工。
其实韩屯村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应该叫做联合农机具,犁耙播种一遍过,和收割机真的没关系。可人们先入为主,叫习惯了。
孩子们二十天的秋假,可真没闲着,从早到晚在河滩地里收割苜蓿草。收割的苜蓿草,全部交给了村里,村里还是按斤数给孩子们记工分。面粉厂的门口就有个地磅,开着拖拉机过一趟,就有具体的斤数了。
狗剩在这伙孩子里面,算是年龄比较大的,他就成了记工员。迪迪跟在他的后面,没少出了主意。
当然了,这伙孩子也玩疯了,没少干坏事。炸燎豆,烤地瓜、烧蚂蚱、烤豆虫,燎嫩玉米,每天都有加餐。
蚂蚱和豆虫是抓的,其他的吗,就是偷的了,孩子们给自己找了个漂亮的说辞:不问自取。
村里人也没人过问,当年在集体干活时,中间休息的时候,大伙也是这么干的,也算是一种乐趣。
孩子们的力量不容小觑,一个秋假,他们把属于韩屯的苜蓿草全部收获了回来。收完的苜蓿草,几天就长到十多公分,入冬之前,还能再收一季。
韩志杰和“高高三”俩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收,每天早起晚睡,没出张集公社,就忙活了一个多月。
当然了,收入也非常的可观,一个秋收挣了二十万元,加上麦季的收入,两年的时间,这台联合农机具的投入,就能收回来了。
“三秋”大忙拉的时间长,主要是夏地瓜成熟晚,收获用工大。以前,收了下地瓜就留春地,明年种春棉。
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连收加种一天就能完成,人们情愿花钱,把地都种上了小麦。
张集公社有了韩屯和新石庄这俩台联合收割机,一个月过后,所有的土地,除了零散地块,基本上都种上了小麦。
这两年,滩区外的村庄,人们也算透帐了,认准了小麦夏棉的种植模式,两季作物咋着也比一季春棉收入高。
秋收结束后,韩屯的联合收割机,还把自己村里负责的,黄河大堤上的葛八根草全部收了回来。
挤压成方块的葛八根干草,被运到晒场上,交错的垛了起来,通风良好,个别没干透的也被阴干了。
现在,韩屯村有了苜蓿草,豆秸和葛八根这些饲草还真没了用途。
韩屯村的晒场上,高高的堆着几个干草垛,快跟村台高了。
往年收葛八根,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还得找亲戚帮忙,忙活一天才能干完,一台联合收割机,就把问题解决了。
新石庄的纺纱厂,机器调试终于完成了,农历的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阳历的10月1日,正式开始投产,向国庆节献礼。
他们村和临水纺织厂新上的设备是一样的,临水的已经投产仨月了。
有临水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做指导,新石庄的纺纱厂生产特别的顺利。五千锭的规模,日产21支纱线1.5吨。
现在正是棉花的收获季节,而且全部都是优质棉霜前花,棉农为了多买些钱,拉着成车的籽棉,在供销社收购站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籽棉国家收购价霜前花每斤0.35-0.38元,霜后花0.25-0.30元。霜前花和霜后花,每斤的价格相差0.08-0.10元。夏棉亩产籽棉400多斤,霜前和霜后,差了30多元。
可由于各种原因,收购站的收购速度,总是特别的慢,每年这个时候,棉农都得排队等候,快的当天能卖出去,慢的甚至等两三天的时间。
过了霜降节,不论霜前花还是霜后花,收购站都按霜后花的价格收棉花,农民也就不排队了。
反正价格下来了,早晚都是一个价,谁还受这个罪,现在夜里温度低,夜宿街头确实遭罪。
所以,越是接近霜降,收购站前的队排的越长,等待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今年有了新变化,在农民卖棉难的时候,新石庄开始以国家的收购价,大量收购棉花。
棉花虽然是国家限购物资,远途调拨必须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批文。可当地消耗,管理不严。
八十年代初,正值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新石庄纺纱厂又是地县两级政府树立的典范,收购棉花也是政府特批的。
为此,张集公社还专门召开了各村会议,安排布置新石庄收购棉花的事宜。
这对棉农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收购的第一天,新石庄的纺纱厂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新石庄50米宽的公路上,挤满了装满棉花的地派车。
第627章 集资
新石庄和收购站不一样,人员多啊,他们村为了收棉花,光是验质员,就培养了十多来个。
库房更是宽敞,新建的厂房,全是按照万锭的规模建造的。人手足钱也足,收购速度特别的快。
棉农最多等一个多小时,就能领到钱,乐呵呵的回家了。
这两年人们被收购站挑剔怕了,棉花都是在家挑拣好了,才去收购站,排队不易,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卖不出去。
其实,通过几年的繁育,洪城和平城两个县,现在种的都是悠悠从后世陶腾过来的优质抗虫棉,抗虫绒长,管理只需打岔去顶就可以了,省工省时产量高。
这也是滩外人们大量种植棉花的主要原因。
滩区外面的村庄,由于黄河淤积造成大堤内外土地,高低差别大,形成了三米多的落差,造成滩区外面的土地,反盐碱现象严重。
盐碱地比较适合种棉花,种大豆玉米等秋作物,亩产太低了,只有百多斤,有些甚至不到一百斤。
盐碱地种夏棉,亩产籽棉最低四百斤,管理和收获比种大豆玉米费工,可收入也比大豆和玉米高。
这两年滩区外的人们,改变了以往收了小麦种夏地瓜的习惯,开始种植夏棉。当然了,夏地瓜的面积还是很大,习惯吗,一时半会改不过来。
有了新石庄的加入,张集收购站的门口,排队的棉农也少了。
张集到新石庄,绕道韩屯不到十华里,步行一个小时就到了,中间等待一个小时,半天就能跑个来回。
既然价格相同,人们肯定不会熬夜排队了。
新石庄收棉花的消息,就像一阵风,传了出去,来卖棉花的越来越多,超出了张集公社的范围,也有平城县的棉农。
不到一个星期,新石庄收了二百吨籽棉,离霜降还有十多天,这些都是质量最好的棉花。新石庄剩余的六十多万资金,全部收成了棉花。
二百吨的霜前花,也就是二千亩棉田的产量,够新石庄的纺纱厂,生产三个多月的。向阳管区,棉田面积五千多亩,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不缺原料。
为了多收些好棉花,新石庄的人也够拼的,他们在全村吸纳资金,一千元五十元的利息,直接写在欠条上,一年内还清。
在利息的吸引下,石庙村五百多户人家,很快集上来二百万的资金,平均每户四千元。
现在,人们还没有去银行存钱的习惯。现金都是存放在家里,与其担心受怕的,还不如拿出来挣利息。
百分之五的年利率,真的不算高。可四千元每年贰佰元的利息,比以前的年收入都高,算得上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家里没了钱,也不用整天担心了。再说了,新石庄的村干部说了,给所有存钱的人家保密,保证不泄露各家的存款数目,还有啥可担心的。
新石庄可以说是开创了这个年代集资的先河,它也是靠着这个方式,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起来。
有了钱,新石庄接着收棉花,终于在霜降前,把集资的二百万全部买成了棉花,足够一年生产用的。
新石庄在收棉花的同时,还把自己纱厂的产品展览出来:各种染色的纱线,既有单股的,也有合股的。
为了展示自己的纱线不脱色,他们把染色的纱线浸泡在清水里,放到展台上让人观看,真的挺有说服力。
远些的村庄,人们不知道纱线的用处,只是看好纱线不褪色。可近处的几个村庄,人们都知道机纺纱线的好处。
韩屯村从小靳庄买回来的纱线,根本就没分公(公道),各家就摊到那么一点,几家合起来,才够织一机子布。
即使是这样,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洋线子”(机纺的纱线)织布的好处,结实耐磨不褪色,织布能省一多半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工业制品叫做洋这洋那,经常说的有:火柴叫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机制的布料叫洋布,缝纫机叫洋机子,自行车叫洋车子。
电灯电话后面的一句,就是洋梨子洋耙。悠悠觉得,这里最具代表的一句方言就是:借你类洋车子骑骑。
用“洋线子”织出来的布,做被褥床单,比买的布都合适,厚实柔软手感好,用着舒适。关键是价格便宜,比买布节省一多半,还不用布票。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常梦你 (执江子) 2019-12-24完结249 575【清媚妖孽慵懒型御姐vs隐忍克制易羞涩忠犬】大一的时候,黎柘向兰筠表白,话说得磕磕巴...
-
穿成七零年代泼辣女 (梦廊雨) 2020-01-07完结1771 7276一觉醒来,宋佳玉成了南拐生产大队宋老三家的独生女宋大宝。宋老三三十头上得了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