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洋线子尽管比手纺棉线,价格高了一倍还多,可比手纺的结实,织出来的布平整。关键是节省时间,比起织布来,纺线更费时间。
  纺线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也就能纺半斤棉线,这还得是技术好的。一斤棉线靠人工,两天才能纺出来。买机纺的棉纱,一斤贵了一元钱。
  一个人两天可以轻松的做一双鞋垫,能卖一元钱,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与其起早熬夜的纺棉花,累得腰酸背疼的,还不如纳双鞋垫来的实惠。以前是没有地方买洋线子,现在新石庄敞开了供应,谁还傻得再去纺线。
  人工纺出来的棉线,技术再好,也只能做到粗细大体的一致,而且是每个人纺的棉线都不同,织出来的布,肯定不平整。
  机纺的洋线,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特别的平整。合股的棉线,2.5斤织一勾子布,单股的棉线1.5斤就够了。
  新石庄洋线子刚开始买,韩屯村的妇女,好像不要钱似的,成捆的往家买。
  一捆“洋线子”五斤,每种颜色的各买一捆,二十多种颜色,每家都买百十斤(百斤以上)。
  她们要的都是合股线,织出来的布厚实,做被褥和床单合适。
  韩屯村刚搬进新家,里外一新,可各家的被褥,这几年虽然添置了些新的,还是旧的多。
  过了寒露,昼夜温差大,夜里就冷了,得盖棉被了。拿出以前的旧棉被,尽管拆洗的干干净净,可和新家具放到一起,咋看都不搭。不如新买的蚕丝被和毛毯,看着顺眼,盖着还轻便得很。


第628章 收粗布
  这次人们在京都,买了些蚕丝被和毛毯,可到了冬季,还是得盖棉被。以往人们睡火炕,每人一床被子就可以。今年全部换成了床,最少得两床被子。
  各家的楼房都安装了暖气片,可大伙不是还没用过吗,没人知道暖气倒底是个啥情况。
  有了充足的洋线子,韩屯村的妇女,连夜加班织粗布,宽敞的大书房,几乎家家放的都是织布机。
  悠悠的红英大舅妈和娘家侄女冬梅,娘俩有空就织布,每天夜里熬到十点多,不到十天,就把一机子布织了出来。
  红英舅妈先给悠悠做了一套四件套的床上用品,把悠悠给高兴的,马上铺到了床上。接着就缠着红英舅妈,做了配套的桌布窗帘和抱枕,全部换上后,整个房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古朴而温馨。
  智茹看到了,马上就去找自己亲娘去了,小姑娘霸道的,立刻就要和悠悠姐一样的布置,堵着房门不让出,让她娘这就给做。
  一大机子布十二勾子,就够给悠悠和智茹做两套的。看着迪迪和志高羡慕的眼光,红英舅妈乐呵呵的继续她的织布大业。
  她立志在年前,给全家人没人准备一套粗布的床上用品,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即使加上冬梅,任务也够重的。
  悠悠决定,提前开始收购粗布,不论大卫要不要,自己的商城里,这些手工织的粗布,可都是奢侈品,价格超高。
  有大卫这个由头,收购粗布没人觉得突兀,外国人的喜好,国人没法理解。能多条挣钱的门路,大伙都高兴。
  洋线子的价格高些,可省工省时,悠悠和姥姥商议后,还是按照十元一床的价格收购。
  以前手纺的棉布,继续收购,大卫嫌弃褪色,悠悠有办法,后世的技术发达,防止脱色是小菜一碟。
  以后洋线子推广开来,手纺的棉布,恐怕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秋收以后,悠悠家开始大量收购粗布,使新石庄的纺纱厂的销量大增。
  悠悠家收粗布,不论花色和品质,就一个价格,一勾子布十元钱。即便是原来压箱底的老陈布,只要不霉变,不脱色,悠悠家都收。
  原来织棉布,纺线费工夫,一勾子布二斤半线,最少得五天纺出来,一机子十勾布用二十五斤棉线,纺线就得二月。
  打线、染线、浆线、撴线,这几道工序,每道都得一天的时间,而且自己纺的棉线,粗细不匀,经常断线。
  新石庄卖的“洋线子”,是染好色的拐子线,这几道工序都省了。还特别的结实,轻易不会断线,单股的细纱线也是如此。
  十勾一机子的布,用“洋线子”的话,一个妇女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轻松的织出来。
  一勾子布合股线用二斤半,每斤二元钱,成本五元,能卖十元。一机子十勾布,就能赚五十元。一个月织两机子布,能赚一百元。
  用单股的洗棉线织布,一勾子不能省一斤线,可费工啊,织一勾子布最少得一天半的时间。
  一斤线省二元钱,半天的时间少挣二块五,一个月就是十五元,人们都会算帐,所以,开始还有买单股线的,后来就全都买合股线了。
  月收入一百元,在现在可算是高收入了,比国家工作人员高了近一倍,可也辛苦多了。
  只要有钱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可不怕辛苦。秋收过后,家家户户织机响,天亮织布,晚上掫(zou,做的意思)线穗子。
  织棉布的纬线得先做成线穗子,按在织布梭里用,这也得很大的工夫。
  现在农村通电的村庄很少,夜里靠煤油灯织布肯定不行,正好掫线穗子。
  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妇女,晚上有电灯,明亮的电灯下,织布一点也不碍事。白天上班,晚上织布,有的甚至熬到夜里十二点。
  妇女织布,家里的男爷们勤快多了,做饭干家务,有的甚至帮着掫线穗子。
  这些家务活外人看不见,大街小巷剥棉桃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了。种夏棉就这一样坏处,霜后花多。为了种小麦,过了寒露节,人们就把夏棉拔了,立着放到朝阳的墙根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棉桃逐渐绽开,为了防止沾上碎棉叶,棉桃刚咧嘴,就得及时把棉絮剥出来,剥棉桃其实是一项繁琐的活计。
  以往,剥棉桃的都是妇女,今年就换成了男爷们。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看到大伙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大家都用“洋线子”织布,新石庄的棉线很快打开了销路。资金迅速回笼,每天的产值六千多,一个月就接近二十万。
  新石庄纺纱厂,每天的产量是1.5吨,能织1200勾子布,也就是说够1200个妇女织布,半个张集公社的妇女也供应不过来。
  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让他们的队长看准了,原料不愁,销量也不愁。
  可二百万的投入资金,在这个年代可是笔巨款,就是公社一级的财政,能拿出来的也不多。
  新石庄纺织厂可以说是开门红,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加工皮棉,剩下了大量的棉籽和短绒棉。
  国营纺纱厂,原料是国家调拨的皮棉。公社收购站收购的籽棉,在棉厂加工成皮棉,列入国家计划内指标。
  新石庄属于集体企业,和韩屯村的肉联厂一样,国家只是允许收购所需原料,价格就得依照市场价了。韩屯收购的生猪,就比国家定价高了接近一倍。
  新石庄能够按照国家定价收购棉籽,就算是好的了。至于加工好的皮棉,那是国家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用想。
  所以他们从建厂开始就购置了加工皮棉的设备,可漏算了生产皮棉产生的大量棉籽。
  三斤籽棉加工一斤皮棉,产生二斤的棉籽。韩屯村每天消耗1.5吨皮棉,就剩下3吨棉籽。几天的时间,库房里的棉籽堆成了山。
  国家棉厂的棉籽,自己就有榨油设备,全部加工成棉油。棉油卖给粮食局,棉饼可以做饲料和肥料,卖给农户。


第629章 榨油机
  机器榨棉油先脱壳,产生的短绒棉,是做床垫的好原料,棉厂大部分都有床垫加工车间,生产的棉垫特别的畅销。
  农村的油坊,手工也可以榨取棉油,可加工量太小了,每天最多加工500斤棉籽。三吨的棉籽,得十多个油坊专门加工,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
  新石庄村干部去过几个棉厂,回来就有了主意,他们决定买榨油设备,自己加工处理棉籽。
  有困难找组织,新石庄的村干部找到工作组,说出了村里的打算。
  工作组肯定是大力支持,可地区工业局的同志联系过后,困难来了,大型的榨油机供应紧张,一年半载的不一定能买上。
  新石庄的村干部,得到回话后,转身就去找悠悠姥姥,这可是大神,合资公司的大老板,姥姥这身份现在已经不是秘密。
  姥姥先联系的罗新华,榨油机器是常用机器,不属于机密范畴,深南应该有。从国外进口榨油机也行,可运输太麻烦,最少得三个月的时间。
  特区的效率就是高,半个月后,榨油机就运来了,是岛国的大型榨油机,就是价格高的离谱。国产的榨油机一万多元,岛国的八万元。
  新石庄的村干部不嫌贵,他们说了:“贱物没好货,贵有贵的好处,你们村的面条机,能说贵吗?要是像那样的机器,价格再高都值。”
  韩屯的面条机性价比是真高,现在就生产一种产品:鸡蛋面。鸡蛋面的利润高,每斤一元钱,利润0.35元。
  生产的面条全部供应深南,和面粉一块通过铁路供货,运到就被抢购一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