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做成开门的裤子也行,可是加工费就高多了,一条裤子得三块钱。
  悠悠从商城里找了一条适合姥姥穿的,直接从仓储区提出来,让姥姥穿上感觉一下。
  姥姥换上后,弯腰踢腿,蹲下起来,蹦了几下,还搬了个沉重的方茶几,感觉非常好。
  “这松紧带的裤子还真好,穿着方便还得劲,不过它能撑下来吗,别穿一年没松紧了。”
  姥姥的担心大家也应该有,不过悠悠没当成事,随口回答:“不可能坏的,要是坏了,就用腰带扎着呗,裤子还是能穿的。”
  姥姥听了也觉得不是问题了,供销社卖的绒裤松紧带也撑不了一年,人们就是用腰带扎着穿。
  选好了布料和款式,再选颜色。悠悠决定还是以现在的颜色为主,黑的蓝的酱色的墨绿的,红的稍加改变,选了酒红色,另外悠悠还选了一种卡其色,和酱色差不多,就是颜色浅了一些。
  商城里的裤子布料和加工费加一块,成本也就是八块钱。现在做一件条绒裤子,七尺半布,就得九块钱。加上布票的一块五,还有松紧带的钱,成本最低也得十二块钱。
  想到百货楼里列宁服上衣十四一件,悠悠觉得自己的短风衣,十五块钱绝对好卖。裤子就按成本价销售,十二元一条。
  自己给李保国的批发价,成本价上稍微加些钱,风衣十二元一件,裤子十元一条,卖一身衣服他最低能赚五元钱。
  通过一个夏天的实践,悠悠不准备做男装了。主要是适合这个时代的男装太少了,除了干部服就是绿军装,连件中山装都少见。
  男装还是继续卖绿军装吧,省心利润还高。男女老少都喜欢,悠悠在网上搜了一下,绿军装从六十年代一直流行到八十年代中期。
  姥姥听了悠悠的想法,提出了疑问:“裤子是不是贱了,连本都不够,要是问起来咱咋说啊?”
  “姥姥,咱的夏装也不够本,李保国不是没问吗?”李保国那就是个人精,不该说的话绝对不会出口。
  悠悠订好了样品,终于完了一样心事。同时也带着期盼,盼着秋装能给自己带来一笔大的收入,毕竟秋装的价格高出夏装好多。
  夏装卖出去近3万件,总价也不到8万。秋装卖出去一万件,就能收入十多万元。
  至于成本,比说十几万了,就是上亿元,对于自己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再说了,从自己穿过来后,光靠新增的业务,就使自己的商城排名晋升到前五了。
  农历的七月七日,刚吃完午饭,桂香和桂萍就来悠悠家买红糖。提着的篮子里放着韭菜和两个鸡蛋。
  姥姥问她们:“桂香,今年你们打了多少面?”
  “今年的麦子好,俺们捡的多,有四十多斤,打了三十斤面。麦麸子卖了一块钱,都买成糖,多包点糖馒头。”桂香显得特别的高兴,悠悠听得一头雾水。
  桂萍对悠悠说:“下午不去割草了,咱看俺姐她们过七巧节去。”
  悠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到了七月七,华国的“情人节”。现在可没有情人节一说,情人是这个时代的禁忌。不过,农村未婚姑娘过乞巧节广为流传,就是现在也没人禁止。
  在农村,乞巧节是未婚姑娘的节日。七个姑娘组合在一起,从麦收过后就开始做准备。
  趁上工歇息的空闲时间,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拾麦穗,集中存放在一起。


第144章 乞巧节
  七夕之前,磨成面粉,麦麸卖了买点红糖和韭菜。大家在一起包饺子,蒸花糕,蒸糖馍,祭天乞巧。
  姑娘们的乞巧节在婕格家过,主要是她家人口简单,房子宽敞锅还大。现在她家里只有三口人,她上面可是有四个哥哥,家里的锅小了做的饭不够吃。
  韩屯村小,就凑了这一组过乞巧节的姑娘,从大到小有:桂金、二盼、海红、翠萍、婕格、三挡、桂香。她们最大的是桂金二十岁,最小的桂香才十七。一人兑了两个鸡蛋,家里有红枣的也拿来了一些。
  婕格家的院子里聚了好多人,有老太太也有孩子,大家说笑打闹着,非常的热闹。老人们回忆着自己当年过乞巧节的老故事,感叹着岁月的流逝转换。
  七个姑娘在堂屋里忙活,先蒸花糕。面已经发好了,满满的两大盆,是婕格和她娘提前准备好的。
  堂屋里放了两张案板桌,她们把发面都倒在案板上,一起揉面,你一块我一块的,揉好了放到盆里备用。
  婕格娘在厨房帮忙,把红枣放在开水里绰好洗净,盛在筐子里给她们送过来,接着帮她们摘韭菜。桂金和盼妮年龄大些,今年都是二十岁,她俩指挥着大家。
  盼妮把一块面团擀成个脸盆大的圆饼,放在锅柸子(用高粱莛做的圆盘)上。大家开始做枣花,就是把拳头大的面团搓成细长条,用筷子压上两下,圆条就有了三个层次,把它弯曲扭转成各种花样,在弯曲处分别放进个红枣,再用筷子夹牢靠,一个枣花就算完成了。
  把枣花紧挨着摆在圆面饼上,从外向里一圈圈的摆。外面一圈枣花的外层用刀划开,好像展开的双翅,叫蝴蝶双飞。
  中间一圈枣花都是圆形的,用干净的木梳齿压上各种花纹,圆点、方块、斜纹、菱形,这层叫团团圆圆。
  中间是个四瓣的大枣花,叫做四季平安。
  最后在花糕的中心压上个大红枣,就算完成了。用个干净的抹布盖上,放在一边醒(发酵)着。
  做完花糕,还剩下些红枣,她们又做了一些单个的枣花。
  然后开始做糖馍,这回悠悠算是开了眼界。姑娘们大显身手,先揪一块拳头大的面团,中间放入一些红糖,揉成圆团。
  然后开始做花样了,刀、剪子、擀杖一起动用,随着姑娘们的巧手翻飞,各种花样的糖馒头跃然而出。
  憨厚的猪头,带长耳朵的兔子,开口笑的石榴,浑身带刺的小刺猬,压着鱼鳞纹的面鱼,放上红小豆、绿豆和黑豆当眼睛,立马显得鲜活起来。各种花样的馒头,有十好几种。
  年纪小的不会,就跟着年龄大的学,旁边还有老年人现场指导。做出来的不如意,从新揉了再开始。其实,这也是一次面食制作培训班。
  两大盆的发面在姑娘们的巧手下,全部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各式花馍。
  花糕醒好了,婕格娘帮着她们蒸。大家收拾好面板,准备包饺子。
  桂金把剩下的白面都和成了面块,韭菜已经洗好控净水切碎,调馅用的油盐和调料都是婕格家的。
  她们一人带来了两个鸡蛋,把鸡蛋打碎倒在韭菜馅里,拌均匀,馅子就算调好了。
  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包饺子。姑娘们心灵手巧,包的饺子也是花样繁多,有的像元宝,有的弯曲像月牙,有的像麦穗,还有的在边上捏一圈花边。
  婕格的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东西,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了三个饺子里。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花糕蒸熟了,婕格家的锅大,一起出锅的还有一圈的糖馍。她们拿了分别递给看热闹的孩子,据说小孩子吃了乞巧馍健康祛病。
  老人们看见都说:“一人掰给一块就行,不用给成个的。”
  桂金笑着回答:“今年咱村的麦子好,俺们拾的多,够孩子们吃的。”
  一会就分出去二十多个,孩子们拿着手里的糖馍,兴奋的比较着。这个说俺的兔子好看。那个说还是刺猬好,俺的是刺猬,各人都说自己的好。
  有心急的孩子接过来就是一口,里面的糖流的满手都是,赶紧用舌头舔。
  老人领着孩子,拿着吃着都回去了。婕格她们开始准备祭月的东西,把黄纸裁成长方形的小块,叠成了一个个小元宝。
  桂萍拉着悠悠回家了,俩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个糖馍。桂萍的是猪头,悠悠的是刺猬。迪迪和狗剩看见了,扔下玩着的铁箍,扑了上来。
  俩人比着吃,你喊:“我吃了个猪嘴。”他喊:“我吃了个刺猬头。”只到糖馍下肚,俩人就没住过口。姥爷坐在门口的树下,笑着看他们边吃边闹。
  吃过晚饭,悠悠还要跟着桂萍去看姑娘们祭月,被姥姥拉住了。原来,祭月仪式不能有外人观看。
  姥姥告诉悠悠,晚上,月亮出来了,在供桌上摆上花糕和糖馍当供品,染香烧元宝。
  七个姑娘对月叩首,长跪于案前对月祈祷。“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您的针,不图您的线,光学您七十二样好手段。”
  然后,每人拿起一根针,一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是“巧姑娘”。谁穿得快,谁最巧。
  因为没有别人在场,结果也就没有外人知道,和谁吃到了包着东西的饺子一样,姑娘们是绝不会往外传的。
  农历的七月初十,为期一个月的暑假结束,妈妈和昊昊开学了。这次开学,上不了一个月的课,到白露又该放秋假了。
  智慧姐也到向阳大队去读初中,向阳中学其实只有初中,两个年级四个班,和向阳大队部的向阳代销店,在一个大院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