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奶奶笑了笑,摇摇头:“不接生咯,我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她低下头,继续搓草绳。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似乎想要跟着她,然而太阳越升越高,她终于还是被留在了阴影中。
余秋张张嘴巴,想要告诉老人,她的导师当初下乡时,也曾经向经验丰富的接生婆请教过。
远远的响起哨子声,胡杨大声喊人:“快快,大家到祠堂集合,欢迎知青。”
原来公社的大会堂叫这场暴风雨淹了,公社革委会决定直接在杨树湾的祠堂里头欢迎下乡知青。
乡间文娱活动匮乏,因为没通电,连大广播都没得听。
胡奶奶立刻来了精神,站起身跟着去凑热闹。
杨树湾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少先队员们个个都系着鲜艳的红领巾,站在祠堂门口大声唱着:“同志们,你们好啊,你们辛苦了。”
奶声奶气的嗓门配上一张张严肃的萝莉正太脸,看得余秋忍俊不禁。
公社革委会主任是位年过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走路的时候,一条腿直挺挺的。
余秋瞥过一眼,估计这人是腿受过伤。
田雨悄悄跟她咬耳朵,小声道:“这是战斗英雄,当年打过日本鬼子,抗美援朝还打过美国鬼子的。”
余秋肃然起敬,老革命居然还在公社当基层干部,实在高风亮节。
发了洪水,公社的欢迎仪式只能一切从简。革委会的刘主任承诺等到双抢过后,一定会好好庆祝一番。
台下的观众拼命鼓掌,余秋混在知青队伍当中也跟着随大流拍手。
出乎她意料,杨树湾的祠堂居然没有被破坏掉,祖宗牌位之类的保存的好好的,屋子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田雨是个包打听,已经偷偷跟余秋咬耳朵:“他们没革掉。”
大概是因为天高皇帝远,杨树湾到革命开始时村里头才有小学,而且只办到三年级,革命储备力量实在有限。外头的革命干将们又被大山大河隔着,没能将革命的火焰充分燃烧进来,于是才有了这条漏网之鱼。
后来大队开会觉得大队支部太小,打谷场又不遮风挡雨,索性将祠堂当成了村里头的大会堂。
田雨虽然觉得祠堂不好,但她认为要文斗不要武斗,缺了点儿革命的火星。
余秋心道留点儿东西吧,砸了又建不起来新的,白糟蹋东西有什么意思。
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人始终都要留着魂留着根。
她挺起胸膛看台上小学生们奶声奶气的小合唱《小军号》,感觉就跟看到还没来得及长出爪子的小老虎一样,萌的不行。
小学生表演完了,就轮到知青们上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这歌余秋熟,真熟。
医院五月□□会的时候,他们妇产科的表演节目就是歌伴舞《大海航行靠舵手》。作为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她下了夜班也得参加排练。可怜她老胳膊老腿,还要上台跳舞。
最后大队的文艺骨干也表演了一段《林海雪原》的选段。
听说大队自己也排了《林海雪原》,但是现在大家伙儿都忙,只能等待忙罢了再好好热闹一番。
刘主任又上台讲话,表达对知青们的欢迎。
“广大农村需要你们,革命从农村开始也要回到农村去。知青朋友们,请牢记主席的指示,农村大有可为!”
众人拼命鼓掌,余秋手都拍红了,因为她闻到了饭菜的香气。
早上那点儿山芋粥哪里能填肚子,她出门的时候感觉东西就已经消化光了。
两张条形桌拼到一起,桌上摆着冬瓜排骨汤、虎皮蛋烧肉、红烧鱼,都是大脸盆装着的,油香四溢,就连韭菜炒河虾都汪着油。
说来也怪,余秋平常口味偏清淡,主要是他们医院食堂的饭菜相当养生,油跟盐放的都少,她七年下来已经习惯了。
结果1972年的空气中大概是弥漫着饥饿因子,她看到油晃晃的肥肉不仅不反胃,居然还觉得真香。
事实上,她也的确夹了一筷子五花肉。
不仅仅是她,所有的女知青都夹了,就连年纪最大的陈媛也夹了。看样子,这种叫饥饿的因子真的会传染。
相形之下,他们这帮知青已经算是斯文的了,因为小学生们真是恨不得将脸都埋进盆里头。
这个年代物质匮乏,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即使是种田养猪的农民也一天到头难得见肉影子。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馋肉才怪。
余秋看着个大脑袋的小男孩一块接着一块,专门挑肥肉吃,十分担心他会拉肚子。
长期少油水的人骤然吃上大荤,肠胃基本上都吃不消。
她刚琢磨着要不要劝这孩子慢点儿,别噎到了,这孩子就猛的咳嗽起来,捂住着脖子喘不过气来。
他被五花肉给卡到了。
带队的老师慌得大叫,用力拍他的背喊他咳嗽,可是小男孩压根发不出声音,直接跪倒在地上。
“让开。”余秋赶紧丢下碗筷冲过去,直接将人从地上抱起,“现在不要乱动,听我的吩咐,配合我。”
她从背后环抱住十岁大的小男孩,左手握拳抵住他上腹部,右手呈掌状用力往里往上压。
这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利用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冲击产生的向上压力,压迫肺底部,使得肺部残留气体往上冲,吹走卡在气管以及喉部的异物。
小男孩发出一声剧烈的咳嗽,嘴里吐出一块肉。
他憋得通红的脸终于缓缓褪下血色,羞愧地躲到了带队老师身后。
那老师也抬不起头来,尴尬地道歉:“我没教好学生。”
“不,你们没错,错的是我,没让红星公社过上好日子,叫孩子馋肉。”刘主任摸了摸小男孩的脑袋,“等我们祖国富强了,我保准你天天吃肉。”
他转过头看余秋,点点头,夸奖道,“你很好,是不是学过医?”
余秋下意识地摇头:“我刚初中毕业。这是我从书上偶然看到的。”
※※※※※※※※※※※※※※※※※※※※
海姆立克急救法:很实用的急性呼吸道梗阻解救办法,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先生发明的。1974年他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纽约前任市长埃德、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等等。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受害者站着或坐着
救护者站在受害者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为止。?
受害者躺倒在地,由于缺氧而不省人事
救护者托住受害者背部使之仰卧,两脚左右分开 跪于受害者臀部两侧,一手以掌根按压肚脐与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掌覆盖其手掌之上,用力迅速挤压,反复至咽喉异物疏出。
自己是受害者,孤立无援
用自己的拳头和另一只手掌猛捅,或用圆角或椅背快速挤压腹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钝角物件都可以用来挤压腹部,使阻塞物排出。
受害者是1岁以下的婴儿
救护者坐在地上,将婴儿仰卧于大腿上或坚固的表面上,或者让婴儿坐在大腿上,面朝救护者,用双手的食指和中反映做“挤压器”,迅速轻柔地向里向上挤。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蘼洇、楠楠楠楠小姐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她也需要恢复
余秋救完人就开始后怕了。
万一不成功呢?现在这环境,她上哪儿给人做气管插管去。
就算她用钢笔什么的插管成功了,后续感染怎么办?妈呀,再来次青霉素过敏,她别说是穿越回2019年了,在1972年她都活不下去。
见死不救她做不到,但不主动赴汤蹈火的自觉性她还是有的。
出事的时候,病人跟家属可不管你当初是想救人。
刘主任颇为感兴趣的模样:“这是什么急救办法?很好,要好好推广才是。”
连孩子嘴都没抠,就这样一按一推,呛进去的肉居然自己出来了。
余秋背后全是冷汗,妈呀,海姆立克医生到底是哪一年发明这个急救办法的?她可别超纲了。
她支支吾吾:“我不记得了,我刚才也是着急才想到的。”
好在刘主任没有纠结这件事,只点点头,又夸奖了一句:“主席教导我们,要学习对人民有用的知识,你做得很好。”
余秋在心里头腹诽,主席的理论其实并不好。她老怀疑中国基础研究做的不好,跟这种观念有关系,因为太强调高速出成果。
就拿她比较熟悉的医药界来说吧,十几年的时间研发一种新药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跟天方夜谭一样。然而这已经是FDA批准最快的药品了。
所以几十年的时间,国内药企都基本上没研发出任何新药来。最近的一次比较有影响的自主研发新药还是青蒿素。
不过青蒿素好像就是在六七十年代研发成功的。
余秋有些糊涂了,赶紧提醒自己不要胡思乱想。
刘主任来了兴致,要求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特长,又招呼跟着他的秘书记录在案。
大家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一语说了起来。每说一个,刘主任就喜上眉梢,一个劲儿地点头称好,搞得大家情绪愈发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