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见段雪恨穿着一身整洁利索的窄袍,也牵着马走了过来,加入了朱高煦的随行队伍。段雪恨是习武之人,肌肤很紧致,凹凸有致的身段富有韧性。她的五官细看之下,与沐蓁真有几分相似。不过二人的神情举止迥异,若非已经知道她们有血缘关系,不然很难发觉那几分相像之处。
朱高煦见之,下意识便仔细观察她的脸脖,看有没有留下伤痕。段雪恨察觉到他的目光,耳朵和脸颊很快就红了,她的目光闪躲,片刻后伸手轻轻遮掩住了脸颊。
一行人来到了东校场上,校场附近有一片营署;北面还有一些新修的院子房屋,那些房屋是汉王军的军器局、院等官署开办的工坊,负责制造兵器甲胄。
大明各地有很多匠户,隶属于工部,制度承袭于元朝。匠户在洪武末年人数就达到了十五万户。他们和军户一样,不能脱籍、形同奴隶,免费为朝廷服役,官府只给予口粮和盐,且不免除其徭役和田税。
每年有很多匠户逃亡,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个制度尚能维持,匠户人数仍在增加。
云南有一些官办的手工业作坊,涉及营造、纺织、军器、工艺等行业,由各个局、院官署管理。原先这些机构是不该汉王府管的,但朱高煦起兵后,就直接接收了官府的军器局院,让他们召集匠户为伐罪军制造火器。
军器院的一个官员在旁边禀报着,似有为自己请功的意思,“下官等得到守御府南司的命令之后,马上召集人手制作发火机关,起初毫无头绪。下官便向云南匠户发榜,凡能制出火铳机关的人,赏钱二贯!数月之间,便有许多工匠自荐……”
朱高煦听到二贯赏钱,顿时有些震惊,技术创新竟然如此不值钱?不过想到匠户们生计困难,估计两贯铜钱也很有吸引力。
那官员还在旁边滔滔不绝,朱高煦没制止他,径直叫人把新制的火铳拿过来。
待工匠将几支火铳搬过来时,朱高煦拿起来一看,眼睛也随之一亮。
这火铳卖相很好!铜铸的铳管与明军使用的铜火铳别无二致,新的铜管磨得黄亮,十分漂亮;最关键的地方是夹着火绳的发火机关,以及支撑肩部的木头托柄、形状精美有弧度。
只看模样,就好像是一支步枪!但朱高煦知道它的威力,与铜火铳区别不大,因为铳管是一样的东西;改造的地方只在于那个火绳机关,以及铜铳后部的托柄。
朱高煦立刻双手举了起来,用木柄抵住右肩,扣动了扳机。“咔嚓”一声簧片的声音,上面夹着火绳的小击锤往下一撞;同时一块铁盖子也弹开了,击锤带着火绳击入引火锅内。
“有意思!这玩意厉害……”朱高煦喜不胜收,溢美之言毫不掩饰。
朱高煦问道:“谁制出来的东西?”
官员拜道:“军器作坊里的一个木匠,名叫茂开山。”
“人在何处?”朱高煦问道。
几个人便忙着派人去叫茂开山。不多时,一个年纪约莫二十多岁的年轻汉子便来到营署外面拜见,长得个子高高,皮肤黝黑一身精肉。
朱高煦问道:“你制作的这个机关?”
茂开山道:“小人先用木头琢磨制作,后请铁匠锻制而成。小人亲手刨制了木柄,又用草木灰兑水泡制了火绳。”
朱高煦沉吟了一会儿,转头说道:“叫王府府库拨钱二百贯,赏给茂开山,升茂开山为军器院百户。并造册记下此发火机关的专利之权,以‘开山铳’命名,以后任何人每制造一支开山铳,使用了此机关的技术,便要支付茂开山一文钱;十五年后方止。”
他又指着负责此事的官员道:“你有功,赏钱一百贯。”
茂开山大吃一惊,愣在那里似乎不敢相信富贵天降。稍后,他才忙跪伏在地,大声道:“小人谢汉王恩典!”
朱高煦指着旁边的宦官道,“他叫王贵,茂百户以后有事可以告诉王贵,并到王府内走动。”
说再多也没用,关键是给予实实在在的好处。朱高煦便不理会茂开山了,下令道:“装填弹药试发,反复试,记下使用次数;何处坏了,便继续改进。然后再投入作坊大量制作。”
“下官等遵命。”
两个军士遵命拿起了“开山铳”开始装填火药铅弹,方法与铜火铳差别不大。唯一的不同,铜火铳要放引线,而开山铳是在引药锅里倒火药。
过了好一会儿,朱高煦便看见两股白烟腾起,“砰砰”两声巨响,火铳成功击发!
第四百四十八章 饮鸩止渴
朱高煦仿佛回到了刚分封到云南府的日子:天气好便出门活动一圈,然后回到王府,生活规律大多如此。但又似乎很不相同,大概是心境不同了。
当年他对于很多事都无法自主,要看父皇和朝中的态度,不过烦恼也没如许多。而今正好相反。
朱高煦离开校场回到前殿书房,他习惯在这里做事,许多东西放置的地方也顺手。
从雕木门走进去,正中间放着一张红木长方形书案,后面放着一把铺着蒲团的椅子。书案前面还有一些高低不同的腰圆凳和一张圆桌。
东面有一排挂着浅灰色纱丝帷幔的木窗,正对着那边的廊房天井里,能看到小院子里种的花草树木。西面还有道门,里面是无窗的储物室。
除此之外,靠着墙壁放着几副大书架,上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卷宗、古玩瓷器。不过上面摆放的书籍,大多朱高煦是不看的,只有无事可做的时候才会拿上面的书来看。几乎属于摆设。
及至下午,李先生拿着一叠公文奏报进来了,他把东西堆在了书案上。朱高煦用头做了个示意的姿势,李先生抱拳一拜,便在书案前的凳子上坐下。
戴着铁面具的李先生,看上去有点诡异。
朱高煦瞧了他一眼,便开口说道:“上午我去看了南司呈报的火铳‘开山铳’。开山铳的杀伤力与军中铜火铳没有甚么不同,不过得益于双手持铳可以瞄准,精准应有提高。假以时日,让各局院制造出更多开山铳,再等火器兵熟悉使用之后,对下次大战的胜算必定大有裨益。”
李先生戴着面具,除了他的眼神、别的表情无法被人看见,他沉吟道:“下官估算,汉王军人数,已超过三十万。依照王爷起兵之初颁布的法令,所有隶属汉王府的军队,在行军、作战时,军士每月有额定军饷价值一贯财物。而今的形势紧张,不能让将士屯田;我们发军饷,每月最多得需三十万贯之巨!
以西南三省各地府库的收入,收支差额极大,恐不能久持。原先预计能维持一两年,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朱高煦问道:“还能维持多久?”
李先生道:“待四川布政使司、贵州都司的奏报汇聚之后,长史府才能算出结果。但只消估计,我觉着最多还能维持数月,不到半年,我们必定连一文钱军饷也发不出来了!”
朱高煦沉默下来。他不能怪李先生,刚开始的时候李先生就提醒过他的。当时李先生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只有翻脸不认帐。
但现在战争还远未结束,朱高煦也没掌握战场优势,他不敢那么干,怕会动摇军心。
军饷法令在刚起兵之时,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令非常简单有效,汉王军战斗力和忠诚度大增,整编降兵也相当容易;军汉们多不识字,有没有好处他们心里却有数。那时汉王军势单力薄胜算很小,朱高煦是顾不上长远的,只有如此想方设法地避免马上覆亡。
这种办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正应了一句老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一年军饷就需要三百六十万贯,再算上军需粮草,朱高煦靠西南三省不可能弄得到那么多钱财物资。而且朱高煦也不敢抢地主大户,因为他不是李自成那种身份。他是大明亲王,各地臣民对他很有认同感;除了因为虚无缥缈的名分,还因为士绅、武将、地主都相信他……朱家作为大明朝最大的地主,朱家人应该保障大伙儿的利益。
“有没有办法解决?”朱高煦问道。
李先生口气迟疑,“想想法子。不过,下官以前没在户部掌过事,西南又只有那么多人口,军费开销实在太大了,下官难以从根子上找到办法。”
朱高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道:大家都不是神仙,有些事确实难有妙计。
他苦思良久,忍不住诱惑,又想到了一个法子:只有赌一把了?
但朱高煦终于没有说出口来,他还没考虑清楚。
李先生又从一堆案牍里,拿出一份来:“交趾布政使司叛贼陈季扩的信,使者过几天才到昆明城。”
“哦?”朱高煦立刻拿起来看。
李先生的声音道:“这个陈季扩,可能没有真正掌权,实际是交趾一帮地方叛军首领拥立的人;他也不一定姓陈,只是为了借陈家宗室的名分。
陈季扩已建国号‘大越’,自称皇帝,改元重光。他之前派人希望京师朝廷封他为‘越国国王’,但朝廷拒绝了,并调贵州军残部数万人增援升龙地区。
相似小说推荐
-
贞观贤王 (大眼小金鱼) 起点VIP2020-06-02完结贞观十四年,大唐盛世已开启。唐高宗還是老实巴交的小王爷。女王已入宫变成武才人。翼...
-
三国之霸主刘琦 (帝夜之殇) 鲸鱼阅读VIP2019-01-30完结生当为枭雄,死亦为鬼雄;一曲英雄泪,回首已黄昏。一名打黑拳的青少年重生在刘琦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