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话说回来,王嬿这文书,实在是对付陇右最好的檄文。
作为交换,王嬿希望第五伦在消灭陇右后,能留住孺子婴的性命,给他适当的待遇,哪怕是如汤放桀与南巢也好。
“嬿为孺子婴之母,愿与儿共远放海滨荒芜,为一庶妇。”
同时,王嬿还请求,第五伦能够对前朝陵墓加以保护,近来关中人开始堂而皇之进入汉朝十多座占地广袤的陵园,砍伐守墓的树木,甚至盗掘陪葬品。
对后者,第五伦只打算按照正常的律法处置盗墓贼,而不专门封禁,谁让汉家陵寝这么多,要照顾可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至于孺子婴……
“予若能生得孺子婴,会让他作为二王三恪留存于世,侍奉汉家宗庙。”
这据说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如果封前二朝代后裔就叫二王后,如果封前三朝代后裔就称为三恪。通过这样的赠予封邑、祭祀宗庙的“优待”,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
最典型的就是周朝,周以舜后并夏后、宋为三恪也,用以表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
秦朝时此传统断绝,到了汉代再度复兴,汉最初不承认秦的正统地位,只视为闰统,遂以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汉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长孙孔吉为殷绍嘉公。
至于新朝就不用提了,王莽不知从哪找来了什么黄帝后裔、少昊、颛顼后裔,将范围无限扩大化,人均二王三恪。
既然第五伦已即位建了新的王朝,这种传统,亦是要加以扬弃的。
“太过久远的三代就不追溯了,有汉、新二王之后即可。”第五伦给出他的承诺:“予会效周封微子启之事,给孺子婴一个虚侯做,就叫……‘安乐侯’!”
“至于新朝的‘后’,既然王莽子孙多死,一般人的德行也不配继新室血食。”
第五伦露出了玩味的笑:“予看黄皇室主识大体,就很适合,若能如此,亦是一段佳话!”
……
第五伦即皇帝位后,除了立马氏为皇后,伍明为皇太子外,对群臣也皆有加户,还为几个侯爷改了封号,万脩便是其中之一。
“弓高侯。”
弓高县位于冀州河间郡,不算特别富庶,但万脩对自己的新侯号很是钟情。他家里还挂着一把从来不舍得用的断弓呢!人人都知道,这是武德皇帝为了激赏万脩的“义折强弓”。
“弓高亦谐音‘功高’,君游勿要自满,你年不过四十,天下未定,仍是要担负重任的!”
回到长安后,第五伦很快就召见了万脩,开始与他谈正事。
“余曾得先师所作《凉州箴》,里面是如此说的……”
“黑水西河,横属昆仑。服指阊阖,画为雍垠。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陇山以徂,列为西荒。”
“予常观摩地图,故敢断言,关中乃天下之上游,陇右则是关中之上游!昔日秦国起于天水,终于东过岐山,吞并六合,而汉高北征三秦,为了巩固后方,最先派兵西入陇右。”
“予为了先征河北,放纵陇凉势力太久,是时候将这根在予背后扎了两年,时不时就发痒的尖刺,彻底解决了!”
第五伦道:“此番出兵,亦是分为三路,东路军作为主力,从关中出发,正面进攻陇坂!君然作为主将,予随军亲征!”
“臣敬受命!”万脩应诺。
相比于锐气十足的小耿、马援,展露帅才的岑彭,万脩其实连独掌大军都勉强。他能有今日地位,更多还是“资历”和“忠诚”在起作用。
但第五伦现在每逢亲征,总喜欢将同自己一路的将军安排一位用兵稳重,性格不很强势的人,究其原因,其实是为了……
方便微操!
……
第445章 陈仓
随着第五伦称帝,“魏王三年”遂一变为”武德元年“。
元年夏五月中,炎热的气候席卷渭水谷地,陈仓也热辣得知了鸣叫都没气力。
县衙里,官吏们都汗流浃背地坐在屋舍内,各个官署里做的活还不同,有的在核实上个月的狱事,有的在清点仓粮,有的则在传阅来自长安的印刷品:自从去年以雕版印刷术加上纸张批量生产“汉家气数已尽”的洗脑文章后,由第五伦钦定,被称之为“楷书”的雕版体已经成了官方文章的标配。
比如这一份,便是名为《征讨陇右檄文》的战争宣言,里面居然还有前朝太后王嬿为第五伦背书,痛斥刘歆、隗氏自私自利,陷孺子婴于险境的内容。
并非每个官吏都将武德皇帝视作神圣不可侵犯,就有嘴贫的小吏想到了什么,噗呲一笑,对旁人低声道:“同一篇檄文上,又是皇帝,又是太后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当今太后呢!”
”不要命了!“同僚大骇,然后立刻感受到县丞的目光:“汝等在说何事?”
两名小吏一个激灵,起身异口同声道:“吾等说,陛下高见!”
县丞的眉紧紧皱了起来,待吏员如弟子,喜欢教诲是他的作风,此人名叫承宫,字少子,去年他以带着一群贫寒子弟,背着米和釜走到长安考试而闻名。
因为文章简朴易懂,承宫被第五伦特地提到第十名,也算“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了,有了这份资历,仕途自然颇为顺利,在完成宫中郎官培训,下放到基层干了半年后,很快就升为陈仓县丞。
他瞪了两个偷懒的小吏一眼,说道:“将这份檄文多抄三十份。“
小公务员们明面上唯唯诺诺,人后又暗暗吐槽了:“长安那么多纸,也不多印几份。”
因为财力物力限制了第五伦的想象力,纸张与印刷术目前只在西京、洛阳及北京推广,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的效率,但地方郡县仍和过去一个鸟样。工艺没完全扩散前,从长安运来纸张,和本地的简牍工坊所制的粗糙木牍,成本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朝廷一般只给每个县送来够发几个乡的文书,但承宫是个细致之人,他对手下人的要求是:“必须让陛下的诏令,让每个亭都能看到。”
官署里又有人忧心忡忡地问在长安未央宫见过大世面的承宫:“县丞,既然檄文已下,那陈仓很快就要变成战场了?”
其实早在前几日,万脩将军自长安归来时,陈仓作为卫将军驻地,已经陡然紧张起来。陈仓县丞除了文书、狱律外,也管仓储之事,县丞和小吏们经常被点去兵营问话。
“陈仓怎么可能成战场。”承宫说道:“战场,定是在陇山的另一侧!”
但作为粮食储备的前线,陈仓注定会成为大军、辎重集散之地,本地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哪怕身为小吏,也有可能从征入伍!
“入伍又如何?”承县丞倒是信心十足:“我有弟子十余人,皆在军中为吏。“
去年大考,落榜者无数,但第五伦开了恩,只要参加文官考试并坚持到最后的,都可以得到符契,到各地驻军里做斗食吏。虽然不是理想的仕途起点,但总有一口饭吃。
“又不要汝等亲自上阵杀敌,即便在行伍内,同在县衙内做的,难道不是相似的职责么?”
小吏们面面相觑,哪像了?在陈仓县,他们可以在屋檐下免受烈日暴晒,即便偶尔随承宫去田间地头,也是待几日便返回,下了班回到城中里闾,拥妻抱子,甚至有仆役服侍,好吃好喝待着。
可在军中就不同了,一旦开战,就要跟着长途跋涉,即便不必自己走路,就坐在牛车马车上,翻山越岭的颠簸也不是好受的,加上酷暑难耐,沿途物故可能性很高,动不动就与家眷天人两隔,那可是连鬼都会走哭的陇山道啊!
而做的工作也更难,县衙内,将每月分内活完成即可,但军队里,鬼知道什么时候送到一批新粮要你清点入库,差了一点,甚至会被背锅给砍了!
说个笑话,据说魏军之中,粮官的战损率,比陷阵之士还高!
”既然军中这么好,他怎不亲去?“有人如此暗暗吐槽。
岂料上午才腹诽完,下午时分,就有直接来自长安的郎官,给承宫传令。
“承县丞。”
年轻的郎官阴兴扫视这位同科甲榜“进士”,复述了第五伦的口谕。
“令陈仓丞承少子入军从驾,听候调遣!”
……
武德皇帝驾临,是不会向地方提前通知时间的,一来防止官吏一惊一乍组织大量人员欢迎,浪费百姓时间精力。
二来则是预防消息泄露,让别有用心者提前布置行刺。
于是等承宫抵达陈仓城外的原麓时,就看到第五伦在亲卫一个屯的簇拥下,站在高处“祀鸡台”上,与随行的郎官军吏们,正对着渭水畔的县城指指点点。
见到承宫满头大汗地抵达,第五伦只是先笑笑,让他加入队伍之中,承宫在这看到了被第五伦戏称为”百科“的杜笃,此人博闻强识,古今史事典故,几乎都能对答如流。
而当第五伦问起众人,陈仓何时而建,有何史时,杜笃都会先其他人抢答。
“敢告于陛下,史载,秦起襄公,章于文公。秦之先代本居于陇右西垂,周东迁时,与秦约定,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于是秦奋战群戎之中,但苦战数代,直到秦文公时,才向东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地,命人占卜这里是否适宜居住,遂于陈仓山下建陈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