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三便起来了,他先去打了水来,然后开始在外面烧水,他看着那点小米,最后还是咬咬牙,从里面抓了一小把,开始用瓦罐熬煮。
孩子没有奶水,也只能煮点米汤给他喝。
几个孩子们醒来,围着他一起生火,闻着那米香,却没有谁说要吃,而是都很懂事的不提。
昨天带回的地瓜还有点,烤热了一个孩子分了点。
“今天你们就在家好好陪着你们娘,别再乱走了,看好妹妹。阿爹去干活了,回来给你们带吃的。”
妻子在耐心的给孩子喂米湖,很稀的米湖,仍然没有奶水,孩子哭闹了一阵后也勉强接受了这米湖,吃了后睡着了。
老三给妻子头上系紧了些包头巾。
“有事就叫赵婶,我去上工了。”
“带上小米去衙门。”妻子道。
“算了,这点小米送人,也不会有用的,倒不如留着你们娘俩吃,免的全打了水漂,这是老二换来的。”老三叹气一声,弯腰出了窝棚去上工了,他站在门口,勒紧了腰间草绳,肚子咕咕叫着,这男人却一口没有吃。
拄着棍子离家,脚步有些虚浮,背也句偻不少。
“这狗日的世道!”朱老三心里骂道,脚步甚至有几分行尸走肉的味道,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停,身后那个小小的破烂的窝棚,那里还有一家子人,还需要他,也只能指望他。
想想这两年到处逃难,见到的那些倒地的卧倒,起码他们一家还活着。
他没有去县衙,而是直接去了干活的地方。
各地都在秋收,临朐县在新建一个粮仓,把粮食征上来后,先储入仓中,然后再转运。
看着那些粮食,老三多了些精神,努力干上一天活,就能换回一些粮食,虽然不多,但就是希望。
中午,孩子可以去排队打粥回去,可以对付一顿。
粮袋很沉重,对于以前没干过什么活的朱老三来说,这一包粮就如同一座山一样,但想到家里的孩子,再沉重的粮包他也得咬牙撑着。
好在已经干了些天,他已经比开始时强多了。
几趟下来,腿肚子已经抽筋,不得干一会就歇一会。
有工头过来,后面人挑着一担蒸的红薯。
“大家辛苦了,都过来吃两个红薯补补力气!”
红薯很糯很香,就是有些噎人,但那些难民们可不会嫌弃,哪怕这玩意吃了容易放屁,甚至还烧心,但能填肚子。
朱老三领了两个红薯,很香。
可他只吃了半个,剩下的收起来,留着带回去。
准备继续上工。
县令随从过来找他,“宗人府的邓王刚好今天来安抚灾民,听说你的事后,要见你,赶紧随我来吧,你运气实在太好,全赶上了。”
朱老三惊喜的说不出话来,看着那县令随从,最后只人身上摸出那一个半红薯递上去。
“哈哈哈,你自己留着吃,我现在看到红薯就有些怕,吃多了。”县令随从道。
老三有些不安,实在没其它东西了。
“赶紧跟我来吧,咱们这啊,现在不时兴这个。”长随也看出这人确实没油水,虽说上面现在对贪腐这块查的极严,动不动就问罪。
就今秋收秋粮、建仓库、修路、救灾等事,哪一件隔几天不得抓一批,甚至现在还有几个脑袋挂在城头四门上呢。
但是吧,收点小礼小钱,还是禁不住的,当然,他们现在也不敢像以前那张明目张胆甚至公然索贿了,你要是愿意给点我就收点。
像眼下这人,这穷样,也没油水,何况还是大宗令邓王亲自要召见,他哪敢要礼物,万一在邓王那说一嘴,他脑袋也难保啊。
那位邓王据说也是个铁面无私的大王,还是天子皇叔,有贤王之称。
朱老三一路上跟着来到县衙,那长随还主动跟他拉近乎。
“赶紧进去吧,祝好运!”
老三感激谢过,不安的等着传唤。
一名雄壮亲兵过来,“你就是德藩的朱老三?邓王召见,随我来吧。”
县衙内。
邓王朱聿键正跟县令谈话。
看到被带进来的朱老三,仔细打量着。
老三之前剃过发,后来又剪了辫子,额头上长着一丛短发,后面的半截头发扎起,显得不伦不类。
脸上还带着局促和不安。
“你是德藩宗室?能跟本王仔细说说你的情况吗?”
朱聿键原是唐王,但小时候因其父亲唐世子不受祖父唐王待见,他很小就跟父亲被囚禁着,后来虽然成功袭得唐王之位,还杀了叔父报仇。但因为后来擅自招兵勤王,而又被关入凤阳高墙多年。
可以说朱聿键是深知宗室的那些罪与罚,更清楚底层宗室的苦。
他把桌上的点心递给他,“边吃边聊。”
第535章 慈安与和绅
“可曾读过书?”
“跟着父亲读过些书,没甚文化。”
“会算数做账吗?”
“会打一点点算盘。”
临朐县衙内,朱老三对于大宗令邓王朱聿键的询问,倒也是老老实实的有一答一。
朱聿键倒是挺满意这个看起来很狼狈的人,刚才已经查过宗室玉谍,虽然朱老三没有请名赐封,但他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向皇帝上过书,还被责罚做过牢的,后来也特旨赐名赐爵。
朱老三没有赐名,但是他的出生有记录,也还是当初新皇登基特赦时给补录的,都有据可依。
朱老三的祖、父俱不在了,但能把自家的情况说明白,都对的上。
“这些年也辛苦你了,国家那些年动荡,内忧外患,宗藩子弟也都有顾不上的,你心里也不要有怨言,天下皆如此,非我皇家。好在如今圣天子在位,一切都在好转。”
朱老三认真的听着,他也很喜欢这位叔祖公,没有半点架子,几句话能说的他落泪。
“走,带我去你那窝棚瞧瞧,看看咱们皇家新添的姑娘。”朱聿键听说了朱老三的现状后,一阵沉默,然后便起了身。
又招来随从,叫他马上去准备一些东西。
“刚生娃的产妇,得有营养,弄两只老母鸡来,再看看能不能买到鱼,最好是鲫鱼,再看弄点猪蹄羊肉什么的。”
邓王在如今皇家之中,地位最高,号称贤王,又掌宗人府,还是总理处大臣,这贤皇叔可不仅是有名,皇帝还让他负责皇族宗室事务,包括宗藩改革等事务。
对所有的皇族宗室来说,朱聿键是最有威严的家族长老了。
一行人往窝棚去。
朱老三诚惶诚恐,这一切跟做梦似的。
本来县令提出他派人去把人接过来,但邓王坚持要亲自去看望。
小小的临朐城,也是很热闹起来。
一行人来到城外,看到那片窝棚。
县令解释说,临朐也设立了好几个难民安置点,但还是有很多难民不断过来,有来不及安置的,他们就暂时落脚在城外各处了,他会尽快把这些难民核实安置的。
“马上安排人在这边增设几个施粥点,核实登记这些是该有的手续,但是也不能让大家都饿着,先放粥。”
一位身着蟒袍的亲王到来,让这片窝棚的妇人孩子老人们都有些不安。
青壮们大多都去干活了,以工代赈,一边干活赚些口粮一边等候进难民营,那边条件要好许多。
这片窝棚很简陋,随意乱搭的,甚至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朱聿键左观右望一不小心就踩了一鞋底的屎。
县令很惶惶,朱聿键却只是摆手一笑,很澹定。
这位邓王,吃过许多苦,一鞋底屎根本不算什么。
朱聿键进窝棚里仔细看了,跟老三媳妇王氏聊了会,还抱了下孩子,出来后,一手牵着老三的一个孩子,忍不住眼眶都是红的。
明末时老朱家也是遭逢国难,国破家亡。
到崇祯时,大明宗室得有小二十万是至少的,但这些年被闯军、被献贼,被各地乱匪,还有被清军屠杀的太多了。
也还有许多如老三这样的底层宗室,跟许多普通百姓一样,在这战乱饥荒里冻饿而死的。
朱聿键身被朱以海授为大宗令以来,一直在负责宗室的登记、安置、管理等事务,许多宗藩成功南下了,并得到了安置,也还有许多死在战难里,也有降清后被杀的,仍滞留北方的。
现在宗人府登记在册的宗室,仅有两万来人了。
十不存一。
“这里条件确实太差了,先把人接到县城里去,产妇得好好休养,这里不行。”
朱聿键也听说了昨天老三小女儿出世,二儿子却溺死,甚至死后还被人拿一斗小米换去了尸体的事。
他并不震惊,乱世里易子而食都不是稀罕事。
这只能说明,情况还是很坏。
朝廷就算全力救济灾民,又是放粥,又是屯田,又是迁移南下,还有以工代赈等,但不断前来的难民,还是有许多只能得到一点粥而已。
活着都不容易。
哪怕一个一岁半的死孩子,都不会被他们浪费。
把人接走。
窝棚里的那些人都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老三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