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大量的北方难民,被吸纳进了这些工坊,用汗水换取银元工钱,然后拿工钱买粮食,甚至有些工坊,还直接包吃包住,进了厂虽然辛苦,但起码不用担心饥荒、战争,能够一家人安定下来,并且温饱,工坊每年还能为朝廷提供许多税收。
  御营等明军的军服,也出自松江、上海的几大工坊,质量好,速度快,价格还便宜。
  当鞑子八旗还在北方到处跑马圈地,强迫百姓投充,甚至到处追捕逃人的时候,大明的江南,已经再次春暖花开,工商兴盛,各个港口,更是帆船排队进出,货通天下。
  鞑子在北京连八旗的丁粮都发不出了,百官的俸银都支不出来。
  而大明现在税赋却是一年比一年收的多,屡创新高,征粮三千多万石,卖地、契税、工商税、关税、盐酒茶矿专税、厘捐等加起来超过四千万元。
  朱以海已经在给御营全面换装火枪,增加火炮了,鞑子却已经彻底停了给绿营的粮饷,连八旗驻军也得自己想办法搞钱搞粮。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朱以海其实已经完全没什么压力了,按着这节奏,一直平推过去就好。
  所以现在他还能一边打仗,一边要求张煌言回了广东,要重点发展经济,搞活工商。
  佛山镇是晚明工商四大镇之一,其冶铁业之发达,名动天下。朱以海特别交待,要把佛山镇保护好,更要经营好,冶铁业很重要,不管铸炮造枪还是造甲,都离不开。
  更别说佛山镇的铁锅在国外都很有名,广锅大名可是远播南洋,这可是赚外贸银子的畅销产品,得扶持。
  君臣一番畅通过后。
  张煌言也不再说什么不敢受巡抚之职了。
  皇帝如此器重,甚至是倚重,做为臣子的,只能是鞠躬尽悴,死而后已了,哪还好意思推辞。
  朱以海又特留张煌言用饭。
  仍是简单的四菜一汤,哪怕现在经济好转,特别是皇帝少府监很赚钱,内府充盈,但皇帝仍然坚持四菜一汤。
  也很少搞那些什么珍肴美味,上次有个新进御厨说他家祖上有个菜谱是唐代传下来的,是当年唐朝皇帝和勋戚贵人们常吃的,叫啥浑羊殁忽。
  做法是杀子鹅一只,去毛,掏去内脏,然后把肉末和糯米饭加多种调味料调和好,再填入鹅肚内。
  再取羊一只,宰杀后去毛剥皮,去掉内脏,将子鹅放入羊腹,用线缝合,放火上烤。羊肉熟后,打开缝口,取出鹅混合食之,谓之浑羊殁忽。
  有些更精致的吃法,还要在鹅腹里放上鸡,鸡肚里再放鸽子的。
  这说是一道菜,但直接就是烤一只骆驼,还要烤只鹅。
  朱以海觉得太奢侈浪费,不许他弄。
  皇帝平时连整只的烧鸡烧鹅都很少吃,对于自己膳食每天用量多少,他都会有亲自指示,杜绝浪费。
  像什么一餐十二个菜十八个菜的,哪吃的完?
  吃不完再赏给妃嫔或是内侍吃,让别人吃口水,也不干净卫生啊,何况这菜都凉了,有啥好吃的。
  今天的四菜一汤也挺清爽,仍是两荤两素,一个蒸小黄鱼,一个青椒肉丝。
  张煌言看着这几个菜,很是感慨。
  “寻常举人之家,饮食也远超于此,陛下之节俭,让臣等钦佩。”他道,“民间笑话,说一群村妇洗衣时闲聊,说东宫娘娘摊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皇帝每天吃面馍和大饼。
  上朝的时候,左边放着面馍,右边搁着大饼,皇帝吃饱了,就躺龙椅上晒太阳,直到饿了,就起来吃大饼和面馍……”
  这话说的朱以海忍不住大笑起来。
  对于没见识的普通村姑民妇来说,贫穷限制着她们的想象力,自己见识过的最好的就是面馍和大饼,就觉得皇帝也是这样了,还能天天吃,那日子美的很。
  而对于那些盐商海商们来说,他们或许又觉得皇帝每天龙肝凤脑琼浆玉宴,一顿吃一百二十个菜。
  “朕以前曾听说扬州盐商最富最奢侈,吃个鸡蛋都要二两银子,那下蛋的母鸡天天吃的是虫草人参,朕可敢这般奢侈。一斤猪肉不过几十文钱,这一个蛋都相当于一头猪的价格了。”
  张煌言道,“万历天子时, 宫中一个月膳食开销一万二千余两,还不包括各种私灶小灶,远比不过那些盐商海商们的奢侈浪费,盐商一顿宴席,能够花费三千两银子,盐商们好扬州瘦马,一个打小调教的扬州瘦马,有的竟然能卖到一千五百两银子,相当于一百个普通丫头,但也仅是他们半顿饭钱而已。”
  朱以海笑道,“这说明他们银子来的太容易,所以花起来才不知道珍惜。如今我大明的盐政盐税下,还有哪个盐商能来银子这么轻松,还有谁敢这般公然炫富斗富的?”
  张煌言点头,现在确实没人敢这样了。
  皇帝都天天四菜一汤,还经常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菜谱,有时还写些饮食点评的小文章,天下人都知道皇帝不喜奢侈,反对浪费,谁又敢炫富?
  之前也有人高调炫富,甚至为富不仁,结果立马就被税务部门调查了,然后查明偷税漏税,以及侵占田地、贿赂官员等诸多事情,最后直接被请进了锦衣卫,最后又移交大理寺,最终进了刑部天牢。
  这个案子三司会审,最后定了个抄家问斩,全家流放台湾的下场。
  自那以后,可不会有人再这般作死了。


第四卷


第596章 帝赉忠良
  君臣二人,四菜一汤,却也吃的挺愉快,张煌言更是感叹连连,深觉皇恩深重。
  饭后,又赐茶一壶。
  喝完茶,朱以海甚至亲自将他送到宫门,殿中监刘朝捧来一个托盘,上面盖着红绸。
  “苍水你马上回广东,下次君臣再见,也不知是何时,今日送你几样临别礼物。”
  红布掀开。
  蟒玉金章剑牌。
  大紫蟒袍、九环玉带、金鱼符袋,赐号银章、尚方宝剑、王命旗牌,
  一共六样东西,每一样都无比了得。
  单这大紫蟒袍,就是赐服之最高级,绍天朝以来,皇帝对于服饰制度已经严格,不再如过去随便赐服,太监皆蟒的局面已不见。
  一般大学士们才可能赐斗牛、麒麟。
  提督、总镇等大将,才有可能赐飞鱼。
  至于说蟒袍,那就是更加难得了,就算封国公,都极少赐蟒。
  但如今却给张煌言赐紫蟒。
  “臣何得何能,当此恩赐!”
  他不知道,张煌言这个名字,对于朱以海来说极为特别,这可是西湖三杰之一,跟岳飞、于谦并列。更别说,本来历史时空里的张煌言,不仅仅是鲁监国的心腹肱骨,更是明末汉族的不屈嵴梁。
  这个读书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烈。
  坚持抗清二十年,虽死无悔,最后在杭州英勇就义。
  就凭这些,足够朱以海特别对待,何况他起兵以来,也一直特别重用张煌言,而他的表现,也非常的好。
  哪怕这两年许多当初浙东起义之初的元从,如今都成了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等,张煌言却还仅是巡按,但他却没有过半句怨言。
  这样的臣子,朱以海都已经写在他的小红本上了,预留了一个大学士的名额给他。
  蟒袍玉带金银符,都只是为了让这个先前仅是巡按的年轻人,能够在广东巡抚任上,有更多威严,能够得到广东官民敬重,毕竟张煌言确实很年轻,年仅二十七岁,举人出身而已。
  虽然父亲曾官至刑部员外郎,但二十七岁的巡抚,也就算是特殊的开国时期才行,否则如何服众。
  朱以海特别赐紫蟒玉带金鱼符,正是给他借势。
  这些无不表明天子宠臣身份,远超于一般督抚恩信。
  后面三样,则更不一般。
  赐号银章,其实源自仁宣,而被嘉靖发扬光大。嘉靖外藩入继大统,想要掌握朝堂,并不容易,他在大礼议之后,给支持自己的大臣们,赐银章。
  银章上还有四个字的嘉号,比如忠诚直谅,忠良贞一,忠诚静慎等,拥有御赐银章的大臣,就拥有给皇帝银印密疏之权。
  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密折制度。
  嘉靖赐几个心腹大臣银印,然后与他们单线秘密通信,商议重大政事等,甩开朝堂其它人。
  这在当时,可是很了不得的,毕竟臣子奏疏都得通过通政司、内阁,甚至都是公开的。
  仅有内阁大学士们,才拥有给皇帝密揭之权,甚至这内阁密揭,其实也是要经过全体内阁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密疏。
  所以嘉靖给心腹大臣们赐银章,让他们有银印密疏,直达天听之权,还不用经过其它人,完全保密,事后也不由六科科抄存档等。
  等于变相的给自己心腹,不是内阁大臣的核心权力。
  不过嘉靖晚年,他掌控了朝野,也就不再赐予银印。后来鞑子雍正、康熙倒是把这套发扬光大,也不搞银印密疏了,直接密折奏事,雍正赐给密奏之权的官员多达一千余人。
  不过朱以海之前一样也是搞起密奏制度,规模有过之无不及。
  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赐银印,之前还真没有。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