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谁屁股底下也不是那么干净,孙之獬这般下场,谁都得暗暗心惊。
  这无形之中杀鸡儆猴了。
  另一方面,谢迁等接受招安,整编成团练营,也为这齐鲁地方上这些各路人马,指明一条路。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朝廷收复这些地方后,确实没有半点抢掠扰民行为,而且地方官也很快派到,迅速的恢复了地方秩序,推行的新政,对比以前崇祯朝、顺军、鞑子控制时的政策,那好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尤其是这新来的官员们,驻守的军将们,现在这吏治不是一般的好,虽然这也可能仅是极特别的情况,以后也许慢慢还是会变样,但起码现在这一对比,那真是让人心惊。
  对乡绅豪强地主们来说,他们积极补缴也好,主动退还侵占也罢,其实不过是吓怕了,这些都是为求自保。
  而对张二牛等许多百姓来说,他们为什么也还要上缴皇粮,交义仓粮呢?也是有不少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之前士绅地主、以及鞑子等侵占了许多百姓的田地,现在大明一兴复淄川,这些地都退还了。
  其二,以前百姓因为赋役负担太重,不得已投献士绅,把自家的地寄到他们名下,给他们交租,以逃税避役。
  现在税赋轻了,士绅们也被迫把这些地还给百姓名下。
  百姓也会算账,以前逃税投献士绅,负担减轻了许多,但现在拿回地直接交地丁银,顶多十税一,比寄名投献又能少缴许多。
  不给朝廷交,怕士绅再来收租。
  再则。
  一些百姓觉得完全免去过去积欠,今年全免,觉得不真实,不踏实,总担心后面又会来征收,想着干脆现在缴了,现在征的还低,万一回头再来征,估计反而要连本带利了,以前都这样搞,大家也搞怕了。
  所以缴了还踏实。
  当然,也是因为现在确实情况变好了,大家也真心愿意缴这地丁,毕竟比较合理也不算多。
  综合种种情况,淄川现在出现这么一种特殊的情况,然后顾咸受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也乐的顺水推舟,东林复社出身的他,还立马给奉天这边写信,把这事告诉他们。
  于是四公子便也抓住机会,搞出了这么一出特刊头条。
  事情很复杂。
  但对于看报的无数官绅士民来说,他们没几个真正能知晓其中详情的,他们看到的只是报纸上的这些,虽然这些没有一个字是假的。
  但就算再号称公正客观的新闻,其实他也是有自己的立场、角度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仅从宣传来看,这期复兴报是搞的非常成功的,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对朝廷当然也是有利的。
  甚至能对其它地方的形成这么一个榜样作用。
  朱以海提笔,在报纸上写了几句批语,给予了赞赏。
  ……
  皇帝赞赏后,朝廷也立即对淄川发生的事情给予了表彰。
  顾咸受甚至因此记了一功。
  皇帝还给顾咸受赏了两件新官袍,浅绯袍。
  顾咸受原来已经是正五品官,深绯银鱼,但贬为七品后,只能穿王八绿了。但现在皇帝特给他赏了两件浅绯袍,还赐了银鱼符。
  这就相当于恩赏五品待遇了,表示非同一般的恩宠。
  虽然没恢复他五品官职,可这表态让顾咸受干劲十足,本来有些失落颓废,现在也是精神抖擞。
  他立马召集了全县乡绅、官吏,向他们传达了皇帝对淄川近来表现的赞赏,然后指示大家,要不负圣恩,要继续下去。
  全县动员,大干特干。
  顾咸受让县乡组织了许多表扬队,给那些纳皇粮捐义粮的地主百姓们敲锣打鼓的送花挂牌。
  一面小牌子,一朵大红花,也不值什么本钱,但这般吹打一番,就立马不一样了。
  尤其是顾咸受还公开表明,现在县里收回了不少田地,这些田地按朝廷指示,也要变价发卖出去,但要购买得有资格,大明军人优先,然后官吏百姓等。
  没有功名、勋爵的百姓,一丁最多可以拥田十亩,而大明军人御营兵可拥三十亩,省营兵可拥二十某,乡团练勇可拥十五亩。
  衙役县吏可拥十五亩。
  成为童生的,家里每丁可拥十五亩,成为秀才可拥三十亩,成为举人可拥五十亩,成为进士,每丁可拥百亩。
  有官职、勋官、爵位的,还各按级别增加拥田额。
  这个特指田额,就是可以合法拥有田地上限。
  如果仅仅是平头百姓,那么一丁最多可拥十亩,一家如果有两三个成丁,那么最多可拥二三十亩,超过了就限购,有钱也不许买。
  如果家里出了个团练乡勇,或是御营、省营的军人,又可增加额度。要是他们还立功得勋,按勋还可增加,如果有官职,还可再增加。
  总之,田地是稀缺物,就算允许买卖,但也有附加限制条件的。
  军人、士绅、官员等,都可以获得更高田额,这是特权。
  淄川山多地少,田地向来稀缺,现在清理出许多官田,朝廷旨意发卖与民,但这机会难得,所以必须按资格来。
  除了按这些条件,顾咸受也表示,之前清欠、清退、上缴最积极的这些,享有优先权。
  自己清退的田,有优先购买权。
  另外,对于山里的那些矿产,要重新审核发许可证,也必须得是这些贤绅良民们,才有资格获得经营许可证。
  除了田、矿以外,顾咸受还已经重新整理了县学校,以及乡学、保学,这些官方办学的学校,名额有限,同样是优先给予那些贤绅良民的子弟。
  这样一搞,本来淄川不少地主百姓,还想着咱也不是什么大地主,就不凑那热闹了,反正也应当不会清算到他们头上,真要清算,也是那些大地主士绅们先来。
  可现在一看,不行啊。
  要是自己想拿着皇帝旨意,免缴今年的这点皇粮,或者说不出那个义仓粮,那以后自己可就要区别对待了,在这买田、办矿、开作坊、入官学等诸多好事里,可就得落于人后。
  得,也别心疼那点钱粮了。
  有人则说,早就知道这官府的尿性,说是不征,到底还是得想法子征的,缴吧。
  从小地主到自耕农,加上那些什么矿主、坊主、商铺东家等,谁也不敢大意啊。
  淄川县越发红火了,复兴报社也是趁热打铁,又来了一期后续报道,一时间,淄川天下闻名,出了名的良善之地。
  顾咸受一时也是满朝皆知,他趁着这火热,把淄川清出来的这些田地,和那些矿等,一起来了个公开大拍卖,收获极丰,上缴财政,又得朝廷一番表扬。


第599章 旧时王谢
  “元末之时,山东灾荒不断,兵祸连年,人口所剩无已,幸存之人自称漏户,漏杀之户也。”
  淄川县般阳书院。
  本地士绅官吏,与驻扎军队,一起在这里为般阳书院重新开学庆祝。
  书院山长是从奉天来的,祖籍淄川后来因做官迁去南京,如今再回来,也是诸多感慨。
  提起淄川历史,更是叹气连连。
  “大明开国,到嘉靖年间,我淄川仅中六名进士。”
  相传,当年明军北伐,在山东大战,甚至有朱元章血洗山东的传说,建国不久,朱棣靖难,山东再成战场。
  甚至因为战乱灾荒,永乐朝淄川还发生了唐赛儿起义。
  明初对山东六次移民屯田补充,以恢复山东。
  到万历时,朝廷统计,淄川有丁口一万七千四百余,也就在万历朝时,淄川经过二百多年恢复,才达到一个不错的峰值。崇祯战乱,丁口又损失了几千。
  淄川有六大望族,东王西毕,南孙北韩,中高张。
  嘉靖万历两朝,淄川考取了二十二名进士,其中六大家族就占了十三个。
  崇祯年间,张至发还入阁成了大学士,两年后为首辅。
  由弘治起淄川慢慢的兴盛起来,原本是夯土城的淄川,在弘治、嘉靖、万历三次加修。
  包砖,加砖垛,加瓮城,崇祯九年还升级为石城,城高三丈二,基广六尺,周围八里,城外护城壕深一丈五、宽一丈。
  四门还加筑炮台,储火药。
  张至发致仕归乡后,还发动集资,建窝铺一百二十二座,敌台十三座,空心楼十一座。
  淄川成了铁打的淄川。
  崇祯末,甚至挡住了上万闯贼的攻城。
  可后来面对清军南下,这座铁城却不战而降。
  在孙之獬的张罗下,淄川王家的王鳌永,曾任崇祯通州巡抚、郧阳巡抚的他也同意降清,在他们的积极动作下,最后铁城降清,由此被清占领。
  孙之獬、王鳌永、韩源甚至还因献家乡城池有功,而得到鞑子的赏识信任,王鳌永以户部侍郎兼工部侍郎衔,奉旨招抚河南、山东。而孙之獬奉旨招抚江西,韩源也晋吏部给事中。
  不过后来王鳌永在山东,因青州之变,被李自成禆将赵应元趁机假降,占领青州,将这汉奸擒杀。死后鞑子赠其户部尚书,其子王樛被授骑都尉世职,入汉军镶蓝旗,成了鞑子奴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