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都也还可蓄水防洪、浇水灌既,又能养鱼养鸭这些。
失去黄河来水后,虽然这条河基本废了,但是,却也不用再担心年年洪水内涝这些,不仅周边不遭黄河水灾,这条河道也成宝地。
“陛下,要全面规划治理并利用好故道,其投入会很大,朝廷现在又要治理黄河新河道,要修堤坝,实在是不宽裕。”
做为漕运总督,虽然如今漕运主要依靠海运了,但路振飞认为运河对于沿线经济有很大帮助,不能就这样废弃不管。
如今从淮安到杭州的运河不受影响,主要就是从济宁到临清的山东段运河大受影响,基本上不通了。
他提议应当想办法修复。
可没了黄河水,要修复运河成本很大。
京杭运河向来是帝国经济命脉,妥妥的黄金水道,每年北上南下的运河漕船能达万艘,还没算上民间商船,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运河而兴。
苏宁常镇苏松杭等江南名城。
还有淮安徐州,济宁临清聊城德州这些重镇,全因运河而兴。
而如今黄河改道,德州、临清、聊城都成了黄泛区,且还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济宁徐州等段,则完全阻塞,无法通行。
加之朝廷大力推行海运,所以现在运河在山东这里堵了,断了。
曾经号称繁华压两京的临清,十几万城市人口,被称为天都之肘腋的聊城,运河河身渐涸,如今就算山东全境兴复,可也仅剩下济宁、聊城、临清间的一些小船往来而已,经济恶化,工商衰弱,元气不复。
济宁以南,虽然河段涉及不大,可也受影响极大,迅速的衰弱。
还有如济南沿海的利津,做为大清河的河口,这里一直是山东最重要的盐场,繁荣九百年,居山东盐场之首,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外,利津盐滩淹没殆尽,损失巨大。
黄河改道,是好了淮人,却苦了齐人。
山东百姓,都希望黄河打哪来,再回哪去,可现在要恢复旧道,并不容易,治理成本太大了。
所以朝廷也不愿意再南流。
山东官员们便提出分流之议,在大名府开马颊河以分减黄河之水,从山东、河北两省分流入海。
虽说现在河北还未完全光复,可朝中也有不少河北籍官员们,他们本来是山东籍官员们的盟友,赞同南流。
结果现在山东官员提出在河北分流,他们立马不干了,盟友变成了对手。
不过复旧道反对者太多,一来是朝廷出于治理旧河道成本太高,二来是江淮官员们都反对黄河恢复故道。
朱以海本身也无意恢复旧道,恢复旧道其实最大的好处,是能恢复山东运河。
但朱以海并不愿意再恢复山东运河,因为成本太高,无水可济,是最大难题,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朝廷改为海运更有优势。
而且他也有意发展沿海的港口经济,把重心从运河沿线,移往沿海。
以前河南也好,山东也好,江淮、河北都好,最核心最发达的地区,都在运河两岸,所有人口经济等都往运河虹吸。
现在朱以海希望能够迅速进入大航海时代,所以趁这机会,干脆往沿海转移经济。
根本没必要再费力去恢复黄河旧道和山东运河。
“朕之前也说过,黄河就按新道入海,山东运河暂时也不要再去恢复了,今天还是先谈故道的治理和利用,其它的先不谈。”朱以海直言。
次辅王之仁进言。
“治理旧道要投入很大,但这四百万亩地,能开发百万亩粮田等,价值还是很高的,臣建议,不如把这故道全都划入陛下的皇庄,由陛下内帑出钱治理,既疏浚河漕,也开发河滩,陛下内帑出钱治理,也为朝廷国库节省了大笔开支。”
这明显有些过于讨好皇帝了。
文安之直接反对。
“臣以为应当是朝廷主要负责规划和管理,故道是块宝地,但现在新河道八百里黄泛区,也有无数灾民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庄、田地被淹没,甚至彻底成了新河道。
朝廷应当把新河道的那些山东百姓,迁来故道安置,建立村子,授分田地。”
王之仁认为这样虽然看似很好,可安迁也要花费,疏浚河漕也要钱粮,现在朝廷处处用钱,得尽量减少开支,如果把地交给陛下皇庄,由陛下治理,然后收益也归皇庄,这挺好的。
“王公此言差矣,这是懒政想法,要不得!”
第672章 江山
“陛下,黄河改道,河南山东北直三省四十余州县百姓受灾,如今定下黄河夺大清河出海之策,在固定新河道,要修堤,大堤一修,那就是八百里河道,上百万亩地被毁。这么多百姓,如果不能安置好,如何能行?”
文安之很不满王之仁过于奉承皇帝,一句话,就要把这数百万亩的故道河滩地都送给皇帝,这也太过了。
何况这四百万亩仅是徐州以上故道的,徐州以下还有九百里故道河滩呢。
王之仁可不管这些,他现在是次辅也是总理大臣,但他对皇帝可是很忠心的,尤其是经历上次事件后,更是坚定的站在皇帝身后。
“元辅说的也没错,但对于新河道受灾的百姓,朝廷也早有安置了。就算还有灾民没安置妥当的,我以为,也可以直接迁移去台湾。现在台湾那边到处都是沃土,现在才二三十万移民,台湾四府就算再迁移二三百万人过去都容的下,土地任由开垦,每丁可垦百亩,不比挤在山东淮南强?”
文安之认为迁去台湾,对百姓而言,太过遥远,而且那边现在一穷二白,过去后也不易生活,如果能在中原就近安置,无疑会更好。
“这事可以由百姓自己选择,去台湾的,朝廷可以承担路上开销,到了那边后,发放无息的贷款,借给耕牛种子农具等,允许他们一家圈地百亩,且五年内不起科,从第五年起到第十年,也只征半赋。”
文安之则反驳,“移民台湾于国有利,但也得一步步来,移民太多,朝廷也无法保障民生等,这借贷耕牛种子农具等,数量太多能够提供的了吗?”
首辅次辅头一次激烈交锋。
互不相让。
朱以海不动声色的看着两位大学士,等他们都吵的差不多了,才缓缓出声。
“移民台湾是朝廷的基本策略之一,不过文相说的也没错,得考虑保障和承受能力,咱们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移民,也才移民三四十万人过去,一年也就移民十万左右,这还是东南的江浙福建广东各地通力合作的结果。”
当年颜思齐郑芝龙他们日本造反失败跑到台湾,到福建大陆招贫困百姓过去屯田种水稻和甘蔗,一人给安家银三两,三人给头牛,用船运到台湾,屯田垦荒,结寨自保。
而朱以海移民台湾,则是在围攻台湾荷兰人的时候,一边围城一边屯田,然后不断从内地把灾民、饥民移过来。
当时许多内陆饥民、灾民们,因兵祸天灾饥荒,都快饿死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给口吃着就走。
一路提供吃的,到了沿海港口,装船,一船船的运往台湾,上了岸后,再分成一个个开拓营。
最早就是实行的营寨式垦荒,就是耕牛、农具、种子,甚至是口粮这些,全是官府提供的,也由官府管理。
集体垦荒,能有饭吃他们就满足了。
种水稻种甘蔗,建榨汁坊等,收成所得后,屯营会根据屯民的年纪、老弱、男女,以及平时表现,分定等级,给予屯粮,相当于是屯田分成,等于是雇工。
屯田三年后,这些屯民们也开垦了不少田地,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钱粮,房屋什么的也都有了,这个时候朝廷才正式给他们分田。
每丁给十亩屯田,然后再允许他们每户圈地,加屯田可圈满百亩,算是正式落籍了,他们也可以向官府购买耕牛农具等。
有三年的集体屯垦,也算是渡过了最艰难的开头,有了立身之本。
而朝廷的屯营,又接纳新的移民过来,一边继续集体屯种,一边继续开荒,朝廷把屯田所得,除去分给屯民的,剩下的则用做移民、买牛买农具种子等费用。
除了官府的招募灾民饥民移民外,官府这几年也一直鼓励百姓移民过来,愿意来的,可以免费搭船来。
每户可圈荒地百亩开垦,也可以向官府借一笔无息移民垦荒贷。
也欢迎那些豪强地主富人过来垦荒开发,不管是垦荒建甘蔗园、棉花园、稻园,还是来建作坊开店铺这些,朝廷都欢迎,都还有税赋等优惠。
现在台湾福建人最多,漳州人、泉州人、福州人,然后潮汕、惠州人等也不少,又有些淮南移民,甚至山东移民。
击败了荷兰人后,也接收了些荷兰殖民者留下的奴隶。
同时明军驻防荷兰,也把卷属迁往台湾落户安家。
因为朝廷鼓励百姓移民台湾,也积极的招募饥民穷人过去,对入台的百姓是允许他们每户圈地百亩,所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区,大量百姓前往,广东的潮汕惠州等地也有大量百姓过去。
相比起历史上清朝收复台湾后,严禁偷渡台湾的这种政策,可以说绍天朝的政策支持鼓励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给予无息贷款,允许圈地,借贷耕牛种子,新垦荒地五年不起科,五年半赋,这些无不吸引着无数百姓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