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现在四个府城,也有几分城的样子了,城里也有官衙、街道,有些作坊、铺面,几个港口,更是定期有船往来不断。
  说到底,台湾确实条件还不错,就算垦荒种地,也能很快温饱,不少移民都是一部份地种水稻,一半自给一半售卖,另一半地种甘蔗,收了甘蔗卖给糖坊,能有不错的收益,甚至在闲时,还能去工坊、码头做工赚钱。
  “两位爱卿不必争吵,朕觉得,可以折衷一下。”
  “故道虽有许多滩地,但需要整治才行,朕看可以适当移一些新黄河地百姓过去,每丁给上田十亩,中田二亩半折上田一亩,下田三亩折上田一亩,授田时,可以上中下田搭配。”
  “陛下,直接售田不妥,应当变价出售,可以分期,但不能白给。上田三两一亩,中田二两,下田一两,朝廷变价卖地之钱,可以用来疏浚河漕、修建水库、修灌既水渠,这样既能防洪蓄水,也能在旱季时放水灌既。
  把这一千五百里高高垄岗,变成一节节水库。”
  只要能把水库修起来,实际上还能把更多的滩地变成中产甚至高产粮田。
  “可以安置移民十五万户。”
  朱以海摇头,“安置不了这么多,就算一户十亩地,这也得一百五十万亩上田,整个河滩也没这么多地,安置十万户应当是差不多了,差不多一户能有十亩地。”
  年亩产百斤都达不到的滩地,朱以海提出也变价发卖,但买了也得按朝廷规划用地使用,比如种林种果,或者建水塘水库这些。
  好的滩地,变价给新河道的灾民安置用。
  剩下的最后谈了半天,朱以海打算他掏内帑银子买了,这笔银子上缴户部国库,他买下故道其它滩地后,还有附加条件,得按朝廷规划整治故道,尤其是还得疏浚河道,要修水库等。
  当然,朱以海自己掏钱修的水库,以后也有资格建水力碾房磨坊、锻坊等,也有资格需要用水灌既的田主们收水费,当然,水费标准也得由朝廷定。
  如果附近农民参与了修水库甚至是投了钱,那么就当相应减少水费,甚至获得免费使用权等。
  朱以海也没打算占什么便宜,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开发要投入不小,这其实很考验水平的,好地都拿来安置百姓了,如果没水平,接下这摊子是要亏血本的。
  不过他倒认为,这条千五百里的故道,是条金腰带,不管是修水库养鱼养鸡鸭,还是利用水力搞磨坊碾房甚至锻坊等,又或是养鱼养鸭子,还是说蓄水卖水,又或是把滩地改造成新的粮田,或是果园菜地,林园,只要科学规范,集中经营,摆脱农民家庭式的那种模式,前途是有的,利润也会不小。
  仅是故道的旧黄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大宝地,既能屯垦,还能建港口。
  如果是直接分给百姓,是很难达到这种开发效果的,以后如果开发出来了,朱以海也可以再分片打包卖给些士绅勋戚们的。
  “黄河新河道这八百里堤内百姓,都要迁移安置好。”朱以海还是强调。
  自决口后已经也快三年,之前灾区属于鞑子控制区,百姓得不到赈济,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少灾民逃到绍天朝控制区,也陆续安置。有的迁往台湾,有的迁往江南等。
  战争和灾害,使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了。
  河南山东等地更是人口锐减,仅铜瓦厢决口,就造成四十余州县被淹,上千万人受灾,死于这次水灾及随后饥荒的数十万人。
  如今山东河南基本上被光复,可却出现许多百里无人烟的景象。
  现阶段,其实新河道堤内要安置的百姓不多,大多已没于乱世,或逃离后在外地落户了。
  “山东河南江北收回来的这些田地,除优先按额变卖给将士、官吏、屯兵、驿卒等,剩余的地,也不要留着,尽量变价卖给百姓,以一丁十亩为限,初授五亩,若有余,再授满,这地虽说变价出售,但地价随行就市,不要高了,利息得利,允许十年长息,年息五厘,不复利,十年分期偿还。”
  虽然有人建议朝廷把收上来的官田招佃出租,不过朱以海还是认为尽量变价出卖,但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把土地借此机会,重新调整分配,让许多无地百姓能够重新获得土地。
  收租可比变价出卖收益高,哪怕只收秋粮四成租,可年年收,长远收益更高。变卖一次卖掉,还卖的便宜,哪里如出租。
  但这种官田出租,不符合朝廷长远利益,朝廷虽然需要财政,但目的又不是赚钱,长治久安,才是朝廷的最终目的。
  自耕农、小地主增加,于朝廷长治久安有利。
  有地农民跟无地佃户,那是完全不同的,朱以海研究过,这时代如果是有十亩地的自耕农,没战争灾害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是满足温饱的,而没地的佃户再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吃用外,所能剩下的,不及自耕农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掌握生产资料的区别。
  变价出售土地给无地农民,虽然要钱,还要利息,可如果拉长到十年分期,其负担则是能承担的起的,一亩上田三块银元,十亩三十块,利息十五块,分期十年还,前面只需还本,就是一年还三块,十年期满,才需要还最后的那十五块利息。
  这等于给农民十年时间,积攒这笔利息钱。
  直接拥有十亩好田,一年虽要还三块贷款,可三块钱也不过三石米的钱,上田是能达到年产三石的标准的。
  农民除去种子等开支,种十亩地,一家五六口人,除去口粮十八石左右,还能剩下十二石左右,若是其中一亩种桑或棉等,还能有更多收益。
  十亩地缴税两石多,依然还有六七石余粮,以及一亩地的蚕丝以及丝布的收益八九块,还三块买地贷款,应当还能有十五六块。再攒一块五利息,则还能有十四五块。
  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下,如果遇到生病、生老病死婚嫁等还有不小开支,万一遇灾害等,也可能颗料无收。
  不过只要社会稳定,贷款十年为期的话就风险小的多。
  甚至农民一家种十亩地,男耕女织,甚至农闲时打点散工之类的,也还能有些额外收入,基本上是能承担这借贷后还能解决温饱的。
  当然,前提得是吏治清明,否则贪官污吏能轻易的让普通百姓破产。
  一个有良田十亩的自耕农,在风调雨顺,甚至吏治清明的安稳时代,辛苦努力一年,也可能只攒下十几二十块银元。
  可以想象这年代百姓的艰难,但凡遇到点水旱蝗灾,又或苛捐杂税,再遇到疾病婚丧,可能就要破产。
  而没有自己土地的佃户,是更悲惨的,他们就算一年到头,可能也难以温饱,所以江南的佃户许多人一辈子娶不到老婆,打一辈子光棍,最后贫困交加中死去。
  有些人年轻时可能还能攒几块钱,然后租个老婆来过两年日子,帮着生个孩子,运气好这孩子能活下来,也许就还能有个后。
  但总的来说,在明末那种时代下,其实民间疾苦,百姓困顿,明末的社会早就是遍地干柴,溅个火星子就星火燎原了。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赵自成等人。
  就算没有后金崛起辽东,关外的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也一样会乘机打进关南下中原。
  朱以海这几年,对大明这二百多年江山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大明的江山,虽是叫花子和尚朱元章开创的,但过的最好的是皇帝宗藩和勋戚官员士大夫们,对他们来说,大明近三百年江山,这是最好的时代,能比肩两宋的繁华。
  可对底层的百姓来说,大明的江山烂透了,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下,大明对他们而言,就如烂泥潭,甚至就是个地狱。
  这是不对的,这天下两极分化太过严重了。
  朱以海虽然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可如果他不能正视并改变这点,那他就算收复两京,也不可能叫中兴大明,光复华夏,要不了两三代,可能又亡国亡天下了。
  必须得改,不改不行。
  用强力手段,清理田产,把大量的地再变卖给百姓,没钱买,那就让他们贷,低息,还十年分期,十年才一半本钱的利息。
  给勋戚官员士大夫地主们限田额,尽量让更多无地的百姓,能够在这波重新开国的过程里,获得田地,以此打下南明王朝稳固的根基,以求能够再安三百年天下。
  朱以海不求江山万年,但愿等收复天下后,能够开启三百年中原安稳就行。


第673章 驯龙
  总理处。
  朱以海拿着河道总督杨文骢呈上来的最新山东黄河治理方桉,看了又看,最后提起朱笔,在上面批复同意。
  随着皇帝朱批落下,朝廷针对黄河新河道的全面治理也将正式开始,一期工程总计划投入三千万块银元,为期五年完工。
  之前各地也有修堤等,但也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部署,更别提什么配套工程,许多地方甚至以邻为壑,全都是在搞地方保护。
  河堤修的也不够合理,有些地段就过于笔直,明显是经不住考验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