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朱标追问道:“父皇,那你要楚琦担任布政使,还是按察使?”
  老朱笑了,“你当初把留守司甩给了朱棣,布政使,按察使?这俩官能挟持住朱棣吗?”
  朱标脸色微红,低下了头。
  马皇后咳嗽道:“重八,你要不给老四权力,他也没法办学。现在要盯着老四,你准备怎么办?”
  朱元璋道:“咱准备设立个职位,能够节制三司,思前想后,就叫做巡抚,给楚琦加个御史中丞衔,让他奉旨巡抚北平等处,赐王命旗牌!”
  好家伙!
  老朱直接派出了一个钦差大臣,这分量是足够了。
  谜题一层层揭开,到了如今,总算是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朱棣去了北平,一步步折腾,除了开疆拓土之外,他也需要在产业上面,实现突破。
  甚至可以说,需要他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朱棣骨子里的大胆叛逆,好大喜功,让他非常适合追逐利润,干大事业,闹出大动静。
  张庶宁办个书坊,想的是和同学合伙,想的是雇佣学生家长……虽说利润也不少,但是远远到不了竭泽而渔的程度。
  朱棣就不一样,这混小子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那些犯人,想的是拼命压榨,做到利润最大。
  一看这就是个大缺大德的好苗子,值得栽培!
  老朱家三口人又商议了一阵子,朱棣缺的不光是钱,还有各种便利。
  “父皇,北伐的时候,疏通运河,现在漕运已经能达到北平,但到了冬季,河水结冰,水位下降,就没法通航了。孩儿以为,应该安排一个海港,能够走海路运送物资。”
  朱元璋点头,“还有什么能做的?”
  “孩儿以为,辽东的木材,矿产,数量众多,似乎可以放在北平交易。南方的丝绸茶叶,也要放在北平交割……这样一来,南北物资汇聚,光是收到的税金,就相当可观。再有,如果要用高丽的人,孩儿以为能不能放在铁岭交割?”
  “为什么放在铁岭?别的怎么都在北平?”
  朱标无奈道:“父皇,铁岭在山海关以北,到底不是长城以内,像这种以人为畜的事情,还是离着远一点比较稳妥。”
  朱元璋呵呵冷笑,行,咱没看错,你小子也是外表老实,心里头花花肠子一点不少。
  “朱标啊,你当初把朱棣弄去北平,还给他留守司大印……是不是就为了今天?”朱元璋突然伸手,点着朱标的脑门,“你小子算计得很深啊!咱也要给你鼓掌!”
  朱标脸色一变,终归于无言。
  老朱家这仨人商量妥当,马皇后出了点私房钱,朱标也替朱棣争取了不少好处,老朱又从宗正寺那边拿了一笔……给朱棣凑了一百万贯。
  消息传到了北平,朱老四把嘴一撇,“不够,太不够了!就这么点支持,够干什么的!”
  李景隆,花炜,包括黄子澄,全都脸黑了,这么多还嫌少啊?
  “殿下,钱尚在其次,咱们的毛纺作坊能免税三到五年,咱们能向草原专卖茶叶,还有木材、药材、矿场,这都是油水最丰厚的地方,殿下一口气都给你了,你们可真是兄弟情深,我都羡慕了。”李景隆怪叫道。
  朱棣略沉吟,算吗?
  我怎么只记得大哥成亲,我求蓝玉帮忙,送去了三百六十五颗硕大无比的东珠啊!
  “你们糊涂了?我说的不是钱!钱是小事!知道吗!”朱棣不客气道:“黄子澄,你说要四处聘请名家讲学,我问你,咱大明最大的名家是谁?”
  黄子澄稍微迟疑,脱口而出道:“是张相!”
  “对!就是张相公!”朱棣嘿嘿道:“现在张相在江西讲学差不多结束了。你说咱们想办法把张相请过来,给北平大学堂讲学……顺便再给张先生一个名誉山长的头衔,你们说怎么样?”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心说行啊,论起心眼,你朱棣最多不过了。
  “殿下,我联络学子,一起给张相写信!你再给陛下写信,恳请张相北上,如何?”黄子澄兴奋道。
  朱棣点头,“就这么办了!我还不信,请不来张先生!”


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
  黄子澄返回住处,立刻找来了几个同伴,互相商议了一番。
  这几个人听说要请张相公过来,简直是喜出望外,乐得合不拢嘴。
  张相公是什么身份?
  且不说官场地位,光是在学界,那也是顶尖儿的存在,站在山巅之上,被尊为当世圣贤,夫子在世。
  甚至早早就有张氏之学的说法。
  但话虽如此,在此之前,张氏之学还是有点空。比如张希孟对待历史的划分,主张均田,主张万民一致,主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些内容,虽然比程朱理学能更进一步,可以说言之有物,但总还是差点意思。
  就好像孔孟之道一样,孔夫子,孟夫子所讲的东西,有着巨大的空白,这才给了汉儒机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到了程朱理学这里,几乎把孔孟之道给架空了。
  孔夫子孟夫子,就像是两扇大门的门神,贴在外面。
  等推开大门之后,里面有什么东西,就不是两位夫子能管得了了。
  张希孟也是如此,如果他只有那些主张,或许若干年后,就会被新的主张架空,或者干脆将张相公也变成一个符号象征,让人们忘记张希孟的主张。
  只不过事到如今,想这样做,难度直接超级加倍。
  张希孟在济民学堂讲学,除了阐发师道师德之外,他还重新讲了算学,梳理了历史学,讲了历代得失,山川地理。
  张希孟这些年也算是走南闯北,从最南端的崖山,一直到北平,张希孟都走过。
  他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又融合历史掌故,讲课引人入胜,天花乱坠,相当受欢迎。
  而在这部分轻松的课程之外,要命的东西来了。
  张希孟重新讲了天文学,又讲了物理学,化学。
  随后张希孟又针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了统计学,主张用数字来描述国家和社会的状况。
  至此为止,算学彻底成了张氏之学的根基,钥匙……想要研究张氏之学,不学好算学,那是万万不行的。
  而算学又是让最多学生咬牙切齿的东西。
  所以张希孟几乎是学生们最喜欢,也最恐惧的老师了。
  总而言之,张希孟用了大约四五个月的时间,重新梳理,构建新的学科,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
  自此张氏之学的大厦已经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过去的张氏之学,都是讲张希孟主张什么,倡导什么……而从现在开始,张氏之学,有了一个与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能力。那就是预测!
  没错,张氏之学是能预测未来的。
  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靠着易经六十四卦,玄而又玄的求神问卜。
  靠的是扎扎实实的算学基础。
  比如张希孟在济民学堂期间,就和其他的师生一起,成功预测了一次月食。
  除此之外,张氏之学还能针对政策进行评估预测……比如各地有多少百姓,又有多少田地,人均土地多少,人均口粮多少,老百姓能承受多高的税赋,又有多少消费能力……这些只要用心,大致都能算出来。
  有这些数字打基础,只要不是太糊涂的人,都能知道,哪些事做不得!
  比如不顾老百姓承载能力的横征暴敛,比如大兴土木,广征民夫。
  按照过去的儒家主张,该怎么处置这类事情?
  劝阻皇帝,爱惜百姓,行仁政,用王道,不要横征暴敛,实在不行,就放出大招,说是老天降下异象,天狗食日,地龙翻身……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了。
  但是到了张希孟这里,只要学好了算学,就可以拿出扎扎实实的数据,将后果讲述明白。
  到了这一步,还是一意孤行,不愿意改变……那就是鼓励官吏们主动破坏。
  没错,张希孟构建的门下省,构建的官僚体系,就是这时候发生作用的。
  虽然很多官吏一肚子心眼,精于算计,推诿扯皮,敷衍搪塞,什么乱七八糟的手段都有,很让人咬牙切齿。
  但是他们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作用,就是针对一些荒唐的乱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娴熟的机巧,华丽的辞藻,还有无敌的推诿搪塞的能力,给阻挡回去。
  至少他们不会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这就是张希孟对大明未来的勾画,只不过他仅仅是在江西一地讲学,距离推广全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等着这些人才长大,成为大明的栋梁,真正掌握权力,还需要太长的时间。
  只能说张希孟播下了一粒种子,至多是种了一片田,距离丰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相,接下来您是准备回京,还是去其他各处,继续讲学,弘扬教化?”刘三吾好奇道。
  张希孟一笑,“我还没有完全想好,陛下那边,估计看我这么潇洒自在,多半是要眼气的,我猜他要让我回京。眼下郑遇春也过来了,清理地方的三姑六婆,移风易俗,这事情他能干得很不错,也不需要我多说什么。”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