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老朱也转变了思路,朝堂的事情,他不想管太多,孙炎跟那几个人勾心斗角,那是你们的事情。
咱要的是政务落实,改革成功。
很显然,老朱已经开始结果导向了。
张希孟略沉吟,就说道:“主公,这一次的情况应该会好很多,我不敢说一定能做到绝对公平,但毫无疑问,会进步很大。”
张希孟手上还有许多别人拿不到的资料……比如济民学堂和复旦学堂的学生分析。
“主公请看,其中富家子弟,原本的名门望族,他们占据了四成之多,复旦学堂更多,达到了四成五。而剩下的那些,也是寒门居多,真正的穷苦人家,几乎寥寥无几。可是根据我的统计,朝廷的兴学经费里面,有七成以上,都投入到了相对富裕的地区,还有那些传统的文脉兴盛之地。”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张希孟和朱元璋仔细分析,以三成不到的经费,却贡献出近六成的学生。
从投资收益上来看,向穷苦地方投资,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道理也很简单,那些富裕的人家,已经资源饱和,再给他们多少,也未必有用。可穷苦人却不一样,只要一点点阳光雨露,就能翻身,改变命运。
老朱对此,非常赞同。
“庶宁那孩子不就验证了这事吗!他花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十八个孩子送进了复旦学堂,他证明了,穷人并不差!贫家子弟,一样能有出息!”
张希孟急忙道:“主公讲的对……不过我以为这不是他证明的。”
“那是谁?”
“自然是陛下了!陛下可就是从最穷苦的家庭爬出来,一步步走上了帝位啊!”张希孟笑道:“试问,还有比陛下更好的例子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老朱怔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先生过誉了……不过咱倒是把童年这部分写完了,你看看吧!”
朱元璋一转身,将一卷书稿递给了张希孟。
张希孟已经大致看过,不过此刻是老朱仔细修订过的,张希孟看得还是非常认真。
尽管张希孟已经很了解老朱的经历,但是每次提起,都让他很是感慨。
真的是太苦了,太不容易了。
纯粹的草根,从最底层爬上来。
抛去穿凿附会的出身,抛去编造的神奇之处,朱元璋就是这个国家,九成以上穷苦人的缩影。
他自从记事开始,就要给家里干活,稍微大两岁,又给地主放牛。
小孩子管不住牛,被撞倒,被踩伤,时有发生……还有一次,一头小牛丢了,全家人都跑去寻找,如果找不回来,把他们的破房子卖了,都赔不起一头牛钱。
好在后来翻山越岭,算是把牛找回来了。
到家之后,朱元璋就被吊了起来,让他爹狠狠抽了一顿鞭子,母亲也在旁边骂,骂着骂着,全家人就抱在一起哭……
朱元璋清楚记得那一次母亲反复念叨的一句话,何必托生咱们家啊!
早知是为了受苦,又何必把孩子生出来,干脆一死了之算了!
这生不如死的日子,过着还有什么趣味?
朱元璋笔下的童年,笼罩在一层浓浓的悲凉之中,艰难困苦,生计艰难。不过要说就过不下去了,也还未必。
朱元璋记录了大哥结婚的事情。
那是他们家为数不多的喜事。
父亲为了给大哥娶媳妇,从山上背下来几百斤的石头,又弄了大根木料,修葺房屋,整理院子。
准备聘礼,邀请亲朋见证。
到了成婚那一天,有肉有菜,还有酒。
朱元璋记得,那是有生以来,看到父亲第一次喝醉了。
尽管为了这一场婚礼,他们家借了不少钱,但全家人还都坚信,日子还是会好起来的。
他们努力干活,起早贪黑,想尽办法赚钱,就为了能够还上借款。
几年的忙碌下来,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一场瘟疫突然袭来,父母兄长,相继染病死去。
原本艰难万分的家庭,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从此之后,朱元璋的人生,就再也没有一丝丝的光亮,他在寺里做苦工,形同奴隶,他外出讨饭,睡在荒山坟地。
为了一口吃的,他要卑躬屈膝,苦苦哀求。
他见过白骨盈野,见过肚子胀得和球一样的可怜人,见过易子而食……
他朱元璋不是天生反骨,即便到了这一步,他也不想当反贼,他回到了寺庙之中,继续当苦力,只求一天两顿,勉强果腹。
直到红巾军起义,汤和给他写了书信,偏偏这封信又被人发现,想要告发……朱元璋再也没有退路,只能投军!
张希孟一直看到了结尾,眼圈已经泛红了。
“主公,这一卷书,真的该让所有年轻人都看看,无论如何,都不能自暴自弃!”
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
“咱这一卷书成,还请先生帮忙做序吧!”朱元璋直接邀请张希孟做序,毕竟遍观天下,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了。
张希孟并没有迟疑,一口答应。
“臣义不容辞!”
朱元璋自述童年经历,堪称质朴。就连出生的时候,通常有的红光满天,香气四溢,人均行走的消防水车,这一类的情节,全都没有。
阅读这本书,甚至会觉得亲切,不用年纪太大,只要是中年人,就能体会到老朱的辛酸,甚至许多年轻的孩子,也都能产生共鸣。
上树抓知了,下河摸泥鳅。
给地主放牛,想要读书,却连束脩都出不起,听几个月私塾,就不得不放弃。
大哥成亲,延续朱家香火,不得不借钱负债。到了二哥那里,竟然只能入赘。
旱灾瘟疫,彻底摧毁这个家庭……哪有什么天纵英明,只有不得已而为之。
他是一个人,总要活着吧!
当小和尚可以,出去讨饭流浪,也行!
为了活着,什么都做了。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活不下去。
战乱来临,寺庙被烧,同伴来信,又被别人发现。
他已经那么倒霉了,居然还有人打算告发朱元璋,拿他的脑袋,换来元廷主子的赏赐。
你把我逼到了绝境,连趴在地上,卑微地活着都做不到,那就只有挺起脊梁骨,拿起刀枪。
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拼了!
跟这个世道斗到底!
不妥协,不退让,不畏死,不服输……其实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明白了朱元璋。
这一个大明朝的底色,正是老朱的这一股不屈斗志。
张希孟的文章,均田主张,划分历史,恢复中华……这些东西虽然很重要,但严格算起来,只能是锦上添花,走得更加平稳顺畅。
或者说,张希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会生活困苦,为什么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什么想当奴婢都做不到……
就是因为元廷将人不当成人,准确说,是把南方的汉人,视为牛马牲畜。但他们不知道,人到底不是牛马,千万人的怒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汹涌澎湃,无可阻挡,直到彻底烧掉一个旧时代。
陛下亲自撰写,张相做序,一部回忆老朱童年的书籍,横空出世。
从北平开始,初步刊印,随即应天等地,也都卯足了劲头儿,加班加点,刊印书籍……这一本书,朝廷官吏,上上下下,谁都要有一本。
毕竟身为大明的臣子,连陛下的书都不看,还想不想混了?
另外各个学堂,且不说那几所最顶级的,就连一般的中学,也都要购买书籍,拿过来阅读。
当初老朱撰写御制皇陵碑碑文,许多人都一字不差背过,这一次再听老朱的仔细叙述,更让人动容。
而且又是这么个紧要的当口,别人感觉不出来,朝廷诸公,哪里还不明白!
陛下虽然没有多说一句,但是这一本书,已经说明了太多东西。
孙炎是最早得到书稿的人之一,他推开公务,拿在手里,仔细看了一遍,已经是汗流浃背,心脏怦怦乱跳。
老天保佑,总算自己没有犯糊涂。
陛下不讲天命所归,不讲自己如何神奇,讲的都是最普通的事情,讲的是人生艰难,百姓困苦。
这还不明白吗?
老百姓想要的东西不多,不过是能安稳活着,能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再有一点点希望,能够活得更好一些,日后有盼头,他们就心满意足,毫无怨言了。
“仆请大家伙过来,就是要说这一件事,接下来的的办学经费,必须落到实处,每一贯钱,都要花在学堂,学生上面。谁要是敢有任何贪墨,立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这一件事御史台要负责盯着。”
徐达欣然点头,“义之所在,责无旁贷。”
孙炎又道:“还有,陛下的书想必你们都看过了,我想谈谈心得体会……如果我们非要说,陛下是应运而生,秉持天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么说就有失偏颇了。毕竟陛下的书里,已经写的明明白白。陛下最初决定投军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历朝历代,都有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也不只是因为胡虏压榨,残暴不仁。从陈胜吴广起义算起,到黄巾起义,到黄巢起义,还有宋朝的历次起义……这都是百姓过不下去,不得不反包括咱们这一次的红巾起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