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面对孙炎的这番话,汪广洋微微沉吟,就说道:“孙相,你看,这元朝到底和前朝还是不同,我们讲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讲胡虏无百年国运,就说的是他们残暴不仁,比起历代,可是要残酷许多的,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啊!”
孙炎呵呵一笑,“汪相讲的是元廷比起前朝,更加残暴……但总不能说汉唐赵宋,到了末年,就不残暴了吧?逼着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只能说都是活不下去。难道在活不下去这件事上,还要分出三六九等吗?”
孙炎笑道:“我看这就不必了吧!哈哈哈!”
他的话音刚落,钱唐立刻道:“孙相所言极是,太师在唐陆之案以后,重新阐释均田令……归根到底,就是要维护大明的根基,要让人人有田产,能够保证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现在又要改革教育,给大家伙读书上进的机会,归结起来,还是要给百姓公平,要消除民怨,要让大明江山,千秋百代!”
钱唐继续道:“假使放任士大夫回朝,他们把持朝廷官位,这群人与汉唐世家,赵宋文臣,蒙古贵胄,又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是一丘之貉吗?如果放任兼并土地,为所欲为,又和蒙古人跑马圈地,有什么差别?还有,如果放任世家大族,豢养奴婢,遍地青楼赌场,把穷苦人家的孩子,当成玩物奴婢,和蒙古人的做法,又有多少差别?要我说,不过是半斤八两而已!”
汪广洋皱着眉头,“过了,太过了……汉唐皆是盛世王朝,数百年传承,和元廷这种,没有百年国运的朝廷,不一样的!”
汪广洋刚说完,孙炎突然笑了,“汪相,我刚刚突然想起一件事,市面上红梅阁一出戏,里面的贾似道是个奸佞,大大的奸佞,如果有人跟我说,伱比贾似道好了三倍……你说我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众人一怔,片刻之后,徐达竟然忍不住笑了出来,有他带头,其他人也都跟着大笑,唯独汪广洋,脸色十分难看,只有干笑两声,缓解压力。
结果越是笑,就越发尴尬,以至于无言以对。
这个破事要怎么说吧?
假如若干年后,有人说明朝比起元朝,多维持了那么多年,足足是元朝的三倍,比元朝强多了!
这话似乎没错,可对于大明的衮衮诸公来说,这是夸他们能干,还是骂他们废物啊?
怎么样?
貌似很难说吧?
如果只想着比元朝好,甚至是只比元朝好个几倍……大家伙是不是都该跳秦淮河了?
孙炎瞧着众人,笑道:“既然如此,我不妨直说了,办学的事情,不允许有半点迟疑。接下来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为了新的分田,做好准备……这是接下来,务必要做成的一件事。吏部、户部、税务部,还有其他所有衙门,都要拿出十分的力气,如果做的不好,我会向陛下请辞,至于尔等,自己请罪去吧!”
大家伙这个气啊,你辞官就完事了,却让我们请罪,你不能这么过分!
但大家伙也都明白,还真别抱怨,接下来有关财税的改革,甚至比教育改革还要难……难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日子算是没法过来,这个姓孙的,简直比李善长和张希孟加起来,还要可恶!
那两位做事,还要权衡利弊,可是到了孙炎这里,他只管推,你们做不好,那是你们的事情,反正用不着我去交代。
奶奶的,他这个宰相当得舒服啊!
不过不管大家伙怎么心里头埋怨,却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朱元璋所写的书自然也会送到复旦学堂,张庶宁的手里,也有一份。他在翻阅之后,突然想起一个人,他要去瞧瞧蔡本,瞧瞧自己的这位老师。
张庶宁到现在为止,依旧很矛盾,其实蔡本调查民间的情况,治学的严谨,依旧值得张庶宁赞叹学习。
可是这位的心思,却让张庶宁万万不能认同。
有才无德,有德无才……这世上能德才兼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一段时间不见,蔡本竟然已经老态龙钟,胡须花白,乱糟糟的和杂草仿佛,全然不是往日一丝不苟的模样。
“蔡先生,陛下的书,你又怎么看?”
蔡本冷哼一声,神情冷漠,“你以学生之身,掀翻了我这个师长。你自己能得到什么?小小年纪,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的!”
张庶宁愕然了一下,随即笑道:“我的前程,无关紧要。倒是学生们的前程,比什么都重要。我已经将夏河寨中学的经验总结成书,马上也要刊发出来。到时候,贫家子弟的机会,就会更多许多!”
蔡本听到这话,突然一愣,脱口而出,“你,你到底什么身份?有谁帮你?你怎么能随便刊发这种大逆不道的书?你,你到底是谁?”
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
面对蔡本的提问,张庶宁突然觉得很好笑。
“蔡先生,我依旧尊称你先生。可事到如今,你还以为是仗势欺人,又或者想拿你怎么样?伱就没有觉得,自己哪里错了?”
“错?”蔡本突然勃然大怒,“我错在识人不明,错在收了个白眼狼!你悖逆恩师,今后的大明,断然不会有你的生路,你,你完了!”
听到这话,张庶宁简直哭笑不得,如果说此前还有最后的那点念想,也荡然无存了。
“蔡先生,我是复旦学堂的生员,今后大概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会好好教我的学生,教他们什么是是非对错,教他们该站在哪一边说话。我会期望他们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材,华夏脊梁。但我绝对不要要求他们,对我感恩戴德,唯命是从。我也不会想着,聚集一帮人,听从自己的安排,呼风唤雨,如何如何……总之,先生教我的治学方法,我会记在心里,发扬光大。至于先生的为人,我以为,先生应该好自为之。”
说完之后,张庶宁起身离去。
只留下蔡本,在这里气得脸色铁青……他并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甚至连张希孟讲的那些东西,他都领悟很深。
不然也不会在复旦学堂,风生水起。
但是在蔡本看来,张希孟所讲的东西,大约就和孔夫子一样,可以写在纸上,挂在嘴上,唯独不能放在心里,不能当真。
在孔孟之道以下,士大夫执掌大权,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但根子上,还是差不多的。
复旦学堂,济民学堂,每年招收两三千人,这些人扣除一些特殊的行业,会参加科举,并且成为官吏的,大约有一千人出头。
这一千人,可远比大宋四年一次的科举,来得多多了。
也就是说,大明的立国根基,还是比大宋强很多的。
但也仅此而已,别再往前折腾了。
每年的教育支出,先把大头落几个大的学堂上面,然后再把大部分放在传统的教育强省,文脉汇聚的地方。
诸如江西这一片,还有江南,另外由于复旦学堂的原因,山东也要多分点。
大约八成的经费,就落到这些地方,剩下的北平,山西,湖广,巴蜀,能分到多少,就算他们的运气。
至于广西、云南、甘肃、陕西,这些地方,根本不在考虑的范畴。
不得不说,蔡本还真就是个天才,他对经费的划分,未来的规划,简直就是历史上大明科举人才的分布图。
大明前期,以江西等地为主,几乎占据朝堂半壁。后来随着江南财力增加,苏松常镇,浙江等地,后来居上,诸如东林党,浙党,他们把持了朝堂,左右江山社稷。
其余福建、山西等地,也就打打酱油,其他地方连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或许要问了,这种事情,也能掌控吗?
难道不是异想天开吗?
还真不是。
这也不只是蔡本这么说,抱有类似看法的人,多着呢!
他们的手段也不复杂,首先就是预算投入。
把大多数的钱财,集中在这些地方。
教书育人,本质是就是花钱。
养最好的老师,可不比养士便宜!
钱有了,人就有了。
随后在教学安排,考试设计上,稍微动点心思,就能让自己希望的人,进入学堂,占有主要的名额。
然后再大力宣传,说些什么很玄幻的,家学渊源啊,文脉汇集啊,文曲星下凡,老天庇佑……到此为止,这事情的九成,就已经办妥了。
要说和历史上,有多少区别吗?
还是有的,毕竟张希孟的主张,还是比孔夫子入世踏实的。
学堂录取的人也更多,涵盖的范围,还是能更广一些,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想要有什么脱胎换骨的改变,基本上是做梦了。
这也是孙炎操持教育改革,以经费分配作为最主要内容的原因。
人和人的差别,真的不大。
尤其是同为汉人,农耕民族,同样注重教育。
千百年的传承,出现天才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不同的不过是享受教育资源的多寡罢了。
当然了,教育也是个很神奇的事情,总体来说,是符合投入产出比的,但是像此前老朱对皇子那样,安排最好的翰林官,小心教导,还真不一定教出什么好东西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