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家纷纷募捐后,陆辛夷就托人来给他传话了。
说这么多钱肯定有人盯着,与其留在身边提心吊胆,不如直接从这些捐款的人里找那卖砖瓦的,卖粮食的,卖棉花布匹的商户谈谈。
谈好了这钱一倒腾就又回到那些商户手里,人家心里也高兴不是,没第一次合作愉快,下次有需要肯定还会积极响应的。
敬王当时就觉得这主意不错,他们这么大张旗鼓的筹款,他那好二哥不可能就这么看着不管的。
而且这钱本来就是要花的,这些商户们捐了,再从他们手里买,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于是当下从来捐款的人里分批找了一些小的商户,把生意谈好,直接大手笔的把钱直接就给了,限定他们多少时日必须把物资送到城南。
都有登记,也不怕他们跑了,更不怕以次充好,不然他这个敬王可是要大开杀戒了。
所以明面上的百万两,已经被他当场花了五十多万两。
剩下的钱他打算用来买粮食。
以京城目前这情况来看,年前粮食肯定还会涨价。
得有一大批的粮食充盈进来,才能把京城的粮食价格给压下来。
他让人去跟陛下汇报了,陛下也赞同他的办法。
得有一批粮食来压低价格,让京城老百姓过个好年。
敬王手里就有卖粮食的铺子,陛下同意后他就打算让他的掌柜去江南买一批粮食回来。
结果不知道陆辛夷怎么知道了,跑来找他,说她正好要回当年崔少保跟她娘暂待的地方。可以顺道帮买粮食,正好也避开这个风口浪尖。
毕竟她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也怕留下来到时候被摄政王查到到时候对付她。
所以还是避开比较好。
敬王觉得她言之有理,就让她带着他的粮铺掌柜一起去买粮食,还把身边一半的贴身护卫都给了陆辛夷。
要不是他现在有事,其实他也想赶着陆辛夷去看看崔允当年住过的地方。
所以昨天下午,他们手里的钱就都花的七七八八了。
剩下的二十多万两,他也早就另外放着了。
昨天他就跟府里的护卫吩咐过了,前半夜一定要警惕,不能放人进来,要在丑时过半后再放松警惕好让人进来,这样再在他这里耽误一下,他那好二哥就要上朝了,没时间看那些钱。
“等下安排一下,给我那好二哥找点事,让他忙点儿。”
既然钱丢了,他的二哥肯定有后手,他现在就等他放大招了。所以越迟发现那些钱有假,对他们就越有利
“是。”管家应声道。
啧,计划很完美,就是有些辛苦他二哥了。
第373章 诸位大人都很无能
当敬王正在敬王府悠哉吃着早饭的时候,流言蜚语早就在城南这一块散播开了。
“你知道吗,听说昨天敬王在城东那边募捐了一百多万两。”
“这么多?”城南的老百姓高兴坏了“那什么时候给我们建房子,什么时候有个家?”
“对啊,什么时候能帮我们建房子?”
“还建房子呢?”那人双手插在袖口里,缩着脖子“我二姨家的小叔子的表哥的妹婿在开封府当差,听说昨天那么多钱全部被搬到了敬王家里去了。”
“什么意思啊。”有人惊慌的问“钱没了?”
听到他这么说,更多的人慌了“钱没了?”
“谁知道呢。”那人也没把话说死“反正古往今来,你们看过那钱进了当官的口袋里还能给咱?”
说完这个吸了吸鼻子“反正我是没见到过。”
大家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办了。
“不可能的。”有个老婆婆站出来,鉴坚定地道“听说昨日陛下还来过我们城南,陛下承诺会让我们年前住到新房子里去。”
说完又看着那个散播谣言的小伙子“你不是我们坊的,你是哪个坊的,我怎么没见过你。”
“我是隔壁坊的。”小伙子道“我就是听到消息来通知你们一声,信不信随你们。”
说完小伙子就走了,只留下一群人在那惊慌失措。
大娘坚定地道“大家不要慌,这个人不知道哪里冒出来,我们要相信陛下,相信开封府。”
“不是有开封府的差役吗?”有个中年男人道“等下他们来了我们去问问。”
“问他们有什么用。”又有人站出来反对“敬王就是开封府的府尹,他们肯定都帮着敬王的。”
“这可如何是好?”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行,我一家老小好不容易活下来了,可不能在这大冬天冻死的,我要找官老爷,我要找官老爷。”
这人说着就跑走了。
相同的情况差不多在城南大部分的坊间流传着,只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将整个城南搞得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御史们也没闲着。
有人攻击敬王打着赈灾的名义搜刮民脂民膏,还有胆大的字里行间责怪陛下不该答应给那些人墨宝。
一个老御史仗着自己快要退休了,有点倚老卖老“陛下的墨宝那是圣物,怎可流落民间呢。”
宋祯气得不行,但这么多年也已经学会了如何隐忍了。
“赈灾自古以来就是朝廷的事,自然该由朝廷拨款,这样从民间筹款只会让人以为我大胤国库空虚。”
“这要是被哪些不安好心的传扬出去,只怕边境不稳啊陛下。”
见宋祯脸都气红了,林御史表示还没说完呢。
只听他又道“陛下,恕老臣直言,这番操作虽然能解眼下的困难,但难免会给后世之人留下不好的话语,也会影响陛下您的一世英名。”
“如果后世子孙效仿,有点事就要在民间搞募捐,那给老百姓带来的压力也太大了,我们朝廷的威严又何在?”
这老头站在制高点上来说,让宋祯想发火都发不出来。
敬王因为还要去东市继续筹赈灾款,今日没上朝。
崔胜想站出来,但他一只脚才迈出来,就听有人已经站出来,喊了一声陛下了。
“陛下……”鲍玹站了出来。
“鲍爱卿有话只管说。”宋祯话里都带着一股子压不住的喜悦。
他就喜欢看鲍玹怒怼群臣。
没想到鲍玹开口便说“臣以为林御史说得有道理,自古以来,赈灾都是朝廷的事,不该把赈灾这件事压在老百姓身上,这样会显得朝廷无能,朝廷无能,自然就是诸位大人都很无能了。”
一句话攻击了所有人。
鲍玹还嫌不够“微臣觉得,这捐款的钱可以从诸位朝臣的俸禄里扣,首先就要扣林御史的,省的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这里放臭屁。”
鲍玹再次一句话得罪全部大臣,全朝堂的大臣们都不干了。
御史大夫回头怒斥鲍玹“鲍御史,这里是朝堂,你说话要注意点。”
鲍玹道“大人说的是,这里是朝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不是给某些人扯那些没有意义的废话的。”
说完他继续对着气得吹胡子瞪眼的林御史发难“既然林御史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不该从老百姓的身上要钱,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林御史愿意慷慨解囊?”
“诸位都是读书人,其中很多都出身寒门,当初入朝为官的时候,应该也说过要一心为民的话。
如今就有为民的机会摆在诸位面前,那么我请问诸位大人,昨日为城南百姓募捐的时候,你们捐了多少?”
宋祯心里痛快了,决定这事一解决,就给鲍玹升官。
林御史哑口无言,他昨日自然没有捐款。
鲍玹又看向其他人“我再次问诸位大人,昨日有谁捐款了吗?又捐了多少呢?”
崔胜站出来“下官捐款三百两,其中一百两是下官的俸禄,剩下的是下官跟内子借的。”
一个武官站了出来“下官捐了一百两,一半是俸禄,一半是平日里藏着想买酒喝的。”
他这么一说,好几个武官都笑了。
“微臣捐款两千两。”说话的是薛岳“这钱是微臣卖了一对玉瓶一幅古画换的,还捐了三十套棉衣,一千斤粮食。”
作为皇后的娘家,自然是要做一些的。
这个时候压力给到了赵贵妃的娘家威远侯府,众人都看着赵侯爷,就连宋祯也看了他一眼。
结果赵侯爷站在那一动没动。
陆陆续续,又有几人站出来说捐了款。
但都不多,也都是百两左右。
当官的可不敢捐太多了,毕竟他们的俸禄都摆在那呢,要是没有祖产支撑,这些钱的来历可就令人寻味了。
这一下就把那些没捐款的给衬托出来了。
宋祯看着那些人,仿佛要把他们一个个记在心里似的“捐款是自愿的,朕从来没有强制要求,但你们几位能忧国忧民,朕很欣慰。”
那些没捐款的头低的更低了。
鲍玹继续开炮“林大人,您一个铜板都没捐,哪里来的脸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啊?
怎么,人家给灾民捐款惹到你了,触动了你的什么利益了?你这种行为,简直丢我们御史台的脸。”
“你,你放肆……”林御史恼羞成怒指着鲍玹喝骂。
第374章 朝堂争分
“我这就叫放肆了啊?”鲍玹悠哉游哉的“那你作为一个御史居然当着全朝文武百官的面指责陛下,请问你这又是什么行为?你放不放肆?”
说这句话的时候那手指头都快戳到对方脸上了。
没人说就没事,但有人说,林御史的行为就是触犯了圣上。
林御史赶紧跪下来“陛下,老臣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啊。”
宋祯不说话,就让老头跪在那里。
御史大夫想要求情,但想到刚才陛下看自己的眼神,最后也没敢站出来。
摄政王一看自己派出的第一个人就要落败了,他咳嗽一声。
于是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鲍玹,不要仗着你是御史,就敢乱说,哪怕你是御史,说话也是要负责任的。”
鲍玹来者不拒,谁来喷谁“孙大人说的话真是下官想说的,某些人不要仗着御史的身份就各种给人戴帽子。”
“如今城南百姓受灾,户部拿不出银钱,作为御史,你们不参户部官员不作为,反倒怪起那些捐款的老百姓怪陛下不该卖墨宝募捐。
要不是你们无能,陛下需要这么做吗?简直本末倒置滑天下之大稽。”
“林御史之前口口声声说陛下不该让墨宝流传出去,有损陛下威名,会让后世子孙效仿等等,下官倒是认为,只要能解城南之困,这墨宝就值得。”
“陛下平日里也没少赐你们墨宝,请问你们谁给了这么多钱?”
“在户部拿不出钱诸位大人又不肯慷慨解囊之下,陛下不从民间那些义士们手里募捐点钱来,那城南的百姓该如何?等着老天爷下钱下粮食吗?”
“诸位大人如此冷血也很正常,反正户部再没钱,诸位大人的俸禄都是没少过的,也不愁吃喝,城南那些百姓的死活关你们什么事呢?”
“鲍玹……”宋瑾终于忍不住了“就事论事,你不要扯那么多。”
“摄政王。”鲍玹冲他一拱手后才道“微臣就是在就事论事,这是林御史的观点,据微臣刚才观察,林御史在说那些话的时候,不少同僚都深以为意,所以下官才要辩一辩的。”
“微臣也觉得鲍御史言之有理,”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户部掌管天下税收,怎么一到赈灾户部就没钱,那么请问户部诸位大人们,这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户部侍郎站出来解释“去年江南秋收遭遇虫灾,当时就拨款拨粮……”
“还没入冬的时候,边关将领就写信来催了,军队的各种粮饷都要钱,还有战士们的棉服棉被,这些难道不要钱?”
“我们户部是掌管天下税务,但整个大胤有多少支出诸位大人知道吗?”
“你们就看到钱进了户部,怎么看不到那些钱我们户部都没捂热就又都花了出去呢?”
“既然诸位大人问到了我们户部的头上,那我到时要请教诸位大人,是边关将士们的俸禄不该发,还是维修武器的钱不该发,亦或者是战士们的棉衣棉被不该发?
只要诸位大人说一句,老臣立马派人将这笔银钱追回。”
这几句话户部侍郎说的很是义愤填膺。
户部的一番话,倒是把众人都给说闭嘴了。
之前质问户部的那位大人退回了队伍里。
鲍玹可不惯着“据微臣了解,去年大胤税收有七千五百万贯左右,这么多钱都给了江南赈灾,都给了边关将士们?”
说完鲍玹又问赵侯爷跟薛岳“赵侯爷,薛大人,两位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薛将军更是驻守边疆多年,请问,这棉服跟棉被是每一年都换新的吗?
如果是的话,那老朽觉得边关的将士们日子过的还挺好的,至少每年都有新被褥新棉袄,这放在一般人家也是做不到的。”
薛岳立刻站出来“鲍御史有所不知,这武器维修是每年都要拨款的,但棉被棉袄这些,一般是三年一次。”
鲍玹冲他一拱手,看着户部侍郎“我怎么记得去年已经有一笔经费是拨给边军更换被褥棉袄的,怎么今年又拨款?”
“看来钱将军跟户部的关系不错啊。”
前将军是顶替薛岳驻守边关的大将。
鲍玹说完这句,就退回去了。
宋瑾的脸色很不好看,本来是为了城南赈灾的事,结果扯着扯着就扯到了户部,扯到了边军。
宋瑾不能再看着鲍玹胡搅蛮缠了。
他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几位大人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如今国库空虚,户部确实有责任。”
户部之前都是太后的人,攻击户部他是没意见的。
而且那些钱花到哪里去了,宋瑾也很好奇。
总不能都被太后搬到她娘家了吧。
户部侍郎还要说话,被尚书瞪了一眼。
宋瑾继续道“如今既然已经募捐到这么多钱了,眼下再争执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
不少人纷纷点头。
事情都做了还在讨论该不该做,这不是明显吃饱撑的。
“皇叔所言极是。”宋祯也很给面子地道。
“陛下,臣以为眼下最该商讨的就是城南重建的事,该找何人领头,哪些人协助。”
宋祯点头“朕觉得这件事既然是开封府出的面,那就交给开封府。”
“老百姓对开封府的信任度还是很高的,由开封府出面,事情办起来应该会更顺的。”
“陛下英明。”宋瑾道“不过开封府也人多眼杂的,这么多钱,难免不会有人从中克扣。
臣以为陛下得定下规矩,一旦有人把手伸到了赈灾款上,那就定斩不饶。”
“这是城南老百姓救命的钱,坚决不允许任何人玷污。”
“臣附议。”
“臣附议。”
一群人站出来附议。
宋祯也正有此意,要是谁敢贪污这笔钱,那他就让谁人头落地。
“准奏。”宋祯道。
宋瑾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想加了一道保险。
他倒是没想着让他那好四弟去死。他是皇帝的叔叔,除非涉及到造反,不然他都能安稳活到老。
不过,他那个权知开封府尹的位置,倒是可以挪一挪。
于是他再次拱手道“陛下,这次赈灾所得金额巨大,臣以为不管是谁动用这笔钱,都应该按律处置。”
“皇叔所言极是。”宋祯道“这次不管是谁,只要敢打这笔钱的主意,就别怪朕不讲情面。”
说完宋祯还狠狠的拍了一下龙椅。
众人站的站,跪的跪,一个个的都喊“陛下英明”。
这时候外面忽然传来了皇后薛星禾的话。
“陛下,臣妾有事求见。”
按理说,这里是朝臣开会的地方,皇后是不可以来的。
但皇帝想到之前皇后说的话,直接道“宣。”
薛星河穿着凤袍端庄的走进大殿后跪下,手里拿着的东西高举过头顶。
“陛下,臣妾一介妇人,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为城南百姓出一分力,思来想去,也只有拿钱这一个蠢办法了。”
“这里是臣妾跟陛下成婚的时候,家里东拼西凑给的一万五千两,臣妾愿意悉数捐出。”
“皇后不可……”宋祯也大感意外,就连薛岳都觉得女儿是不是疯了。
家里就那么多钱给了她,她意气用事全拿出来,以后可如何是好?
“臣妾居住在宫里,风吹不着,雪雨淋不着,每日御膳房的饭菜也都很美味,更饿不着,所以这钱留在臣妾身边也没有什么用处。”
“与其让它们躺在臣妾的匣子里生灰,不如捐出来给城南的百姓。臣妾只希望这些钱能让他们多一口热乎的吃食,多一件御寒的冬衣。”
“好。”宋祯起身下了台阶,亲自将跪着的薛星禾给扶了起来“皇后如此深明大义,朕深感荣幸。娶妻如你,朕还有什么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