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既肯定了张占山的恐惧,又给出了解决方案,还抬出了八字福厚的玄学,句句戳在张占山的心坎上。
张占山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急切地问:“真的?闻秀芬能镇得住?八字真那么好?”
“当然。”姜凌语气笃定,“我们也是多方了解、慎重选择的。您想,要是镇不住,我们也不敢把孩子交给她,对吧?”
“那就好!那就好!”张占山彻底松了口气,脸上甚至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仿佛甩掉了一个天大的包袱。
“那就让闻秀芬养,我们没意见,绝对没意见,只要别让他再回我们家就行!也别让他来看我们,晦气!” 他迫不及待地表明态度,生怕沾上一点关系。
姜凌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立刻趁热打铁:“张大爷,您能这么想,真是通情达理,都是为了孩子好。不过,这抚养权的变更,不是嘴上说说就行,需要走正规的法律程序。”
她示意郑瑜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文件。
“这是《自愿放弃抚养权声明书》。”姜凌将文件推到张占山面前,指着需要签名的地方,“需要您和老伴共同签字按手印,表明你们自愿放弃对张小宇的抚养权,同意由闻秀芬女士担任他的监护人。签了这个,后面法院判决就有了依据,也彻底明确了孩子的归属,省得将来有什么牵扯不清的麻烦,您说是不是?”
她特意强调了“彻底明确归属”和“省得麻烦”,这正合张占山想彻底撇清的心思。
张占山看向姜凌:“我儿子的存款,给我一半养老,其余的都给小宇。以后没事别让小宇找我,我不管他!”
张占山想着“老神仙”说的话,破财消灾么,他也不敢多要,拿一半养老钱,其余的都给小宇,反正小宇姓张,也是他老张家的人么。
姜凌万万没有想到,张占山今天竟然如此通情理。
他和吴春草是张明辉的父母,拿一半存款养老合情合理,姜凌点了点头:“可以,这一点也加进文件里。”
张占山此刻只想快点摆脱灾星,等到文件修改完毕摆在眼前,便迫不及待地说:“签,我签,我这就签!老婆子就在外面,叫她过来按手印。”
他生怕警察反悔似的,叫了吴春草进来,在姜凌的指引下,拿笔歪歪扭扭地签下自己和吴春草的名字,然后沾了红印泥,在名字下面重重地按下鲜红的手印,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一丝犹豫。
看着那眼前沉甸甸的声明书,姜凌和郑瑜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难以置信的顺利。
事情办妥,张占山一刻也不想多待,仿佛这派出所也沾染了小宇的晦气,匆匆跟王主任打了个招呼,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脚步快得像逃离瘟疫现场。
王主任感慨道:“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张大爷今天这么好说话,这下小宇总算有着落了。”
郑瑜去送王主任,调解室里只剩下姜凌一人。
阳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姜凌看着那两份签好的声明书,指尖轻轻拂过张占山那歪扭的签名和鲜红的手印。
解决了,而且出乎意料的顺利。
为什么张占山会突然改口?为什么张占山会认为小宇是灾星?带着这份疑惑,姜凌、收拾好东西,姜凌走出调解室。
刚走到派出所略显嘈杂的警务大厅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宽大校服、背着书包的身影,正猫着腰,扒着门框,探头探脑地往里张望,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透着机灵和一丝紧张。
正是梁九善。
他看到姜凌出来,眼睛一亮,立刻站直了身体,脸上堆起一个灿烂又带着点讨好的笑容,小跑着迎了上来:“凌姐!怎么样?搞定了吗?”他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期待。
姜凌停下脚步,目光落在这个才16岁的准高一学生身上。
阳光落在他蓬松的头发上,泛起一层浅浅的金色绒毛,她想起张占山那句“我找人问过了,他这面相、这八字,就是个灾星。”,再看看眼前梁九善这副做贼心虚又邀功似的表情,心里瞬间明镜似的。
“你怎么在这儿?”姜凌故意板着脸问,但眼底没有责备,只有一丝了然的笑意。
梁九善眼神有些飘忽,脚尖无意识地蹭着地面:“呃……我,我路过。对,就是路过,顺便来看看小宇那事儿怎么样了。那老头,没为难你吧?”
姜凌没接他的话茬,目光平静地看着他:“张占山今天态度大变,一口咬定小宇是灾星、克父克母,还说是找人问过。你说奇怪不奇怪,张占山在晏市无亲无故,他到哪里找人去问的?”
说到这里,姜凌特地停顿下来,看着梁九善瞬间变得有些僵硬的脸色,“九善,你一定知道,是不是?”
梁九善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一直红到耳根。他下意识地想否认,但在姜凌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清澈目光注视下,那些蹩脚的借口堵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他低下头,手指绞着校服下摆,像个做错事被抓包的孩子,小声嘟囔着:“我,我就是看他那么混账,眼里只有钱,对小宇一点情分都没有。明明不爱,却为了钱还非要抢小宇的抚养权。这种人,凌姐不是也不想把小宇给他吗?”
梁九善的声音越说越小,头也越垂越低:“我想,我想帮你。晓月曾经和我说过,那个老东西特别迷信,我就找了个人扮神棍,云山雾罩地说了一通。反正,就是说小宇是灾星,靠近了会霉运缠身、重则有血光之灾,得破财消灾。”
他抬起头,飞快地看了姜凌一眼,眼神里带着忐忑和一丝倔强:“凌姐,我知道骗人不对。可是,张占山那种人你跟他讲道理根本就没有用。他信迷信,那就用迷信去对付他。他不敢要小宇,这样小宇就能跟着闻阿姨。闻阿姨多好的人啊……小宇跟着她肯定比跟着那两个老东西强。”
少年的心思纯粹又直接,带着点自以为是的狡黠,却满满都是对弱小的仗义和对善良的维护。
姜凌静静地看着他。
眼前这个红着脸、局促不安的少年,有一颗滚烫而柔软的侠义心肠。他已经摆脱前世的悲惨命运,将会有更灿烂阳光的未来。
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姜凌的嘴角,缓缓地、温柔地向上弯起,形成了一个温暖而真实的弧度。她伸出手,没有像对待大人那样拍拍肩膀,而是像对待一个值得肯定的弟弟,轻轻揉了揉梁九善那头蓬松的短发。
姜凌的声音里带着无奈的笑意,更带着一种深沉的暖意,“你呀,胆子不小,主意也够歪的。不过……”
梁九善感受到头顶那温暖轻柔的触感,身体微微一僵,随即猛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姜凌,带着不敢置信的惊喜。
姜凌收回手,脸上的笑容温暖而明亮:“做得不错。”
“做得不错”这四个字,是梁九善最想听到的话。他的脸更红了,但这次不是因为羞愧,而是因为巨大的开心和激动。他咧开嘴,露出一个大大的、有点傻气的笑容,用力地点了点头:“嗯!”
“赶紧回家写作业去!”姜凌故意板起脸,但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下次不许再敢搞这种封建迷信。”
“知道啦知道啦!”梁九善笑嘻嘻地应着,像只偷到油的小老鼠,脚步轻快地转身跑了,书包在他背后一颠一颠的,充满了少年人的活力。
姜凌站在原地,看着那个穿着宽大校服的背影消失在派出所大门口,融入外面金色的夕阳里。
晚风带着夏日暖意拂过姜凌的脸颊,她心里暖融融的。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精心设计了一场“灾星”的戏码。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唇枪舌剑,梁九善用他独特的方式,兵不血刃地替小宇扫除了回归温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这份心意,纯粹、炽热,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莽撞和智慧,笨拙却又如此有效。
法律是冰冷的框架,程序是严谨的步骤。
但支撑起这框架、让步骤得以顺利运行的,往往正是这些藏匿在烟火人间的、最不起眼的温热人心。
梁九善的“忽悠”,是姜凌办案生涯中,最出乎意料、也最温暖的一次助攻。小宇能遇到温暖慈爱的闻秀芬,是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精灵古怪、古道热肠的少年,又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霞光洒满派出所的小楼,姜凌的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
守护正义的路上,有法理如山,也当有这样的人情暖意,如涓涓细流,悄然汇聚,终成江海。
九月开学季。
梁九善上了高一, 梁七巧去了省城师范大学读书,小宇结束心理治疗背着新书包上小学。
张明辉的判决下来了,杀妻虐子、剽窃欺诈突破道德底线, 法院从重处罚, 死刑, 立即执行。
牡丹毛巾厂的技术攻关难题被安小慧的导师解决,改革顺利进行,婴儿级别的多彩毛巾一上市就受到热烈欢迎,毛巾厂转亏为盈,厂里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厂领导恨不得把安小慧的导师供起来, 但导师淡泊名利,只希望厂里善待闻秀芬, 让她能够更好地照顾小宇。因此,闻秀芬被提拔为工会干事,不再三班倒,这也算是一份意外之喜。
转眼就到了10月。
晏城的秋天, 踏着轻巧的脚步来了。
窗外的法国梧桐,几日工夫便褪尽了夏日的浓绿, 染上大片大片的焦黄与锈红。寒风卷过, 枯叶扑簌簌落下,铺满了人行道, 被路人踩出沙沙的碎响。
姜凌独自坐在略显空旷的办公室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摊开的《犯罪心理学导论》书页。纸张粗糙的触感, 带着油墨特有的气味,让她纷乱的心绪沉淀下来。
距离重生已经过去一年多,前世那些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中的罪犯面孔、犯罪细节、未破悬案的卷宗……曾经是她最大的依仗,是她破案如神的金手指。
然而, 最近几个月,她清晰地感觉到,这些记忆正在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速度褪色、消散。那些曾无比清晰的档案细节,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一种令人心悸的不安感。
这份力量的衰减,带给姜凌的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她看到了罪恶的冰山,却无力阻止它全部浮出水面。
预防犯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姜凌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的是父亲林卫东关切的声音:“小凌,听你妈说,最近总熬夜,工作压力很大吗?”
“还好,案子有点多。”姜凌含糊其辞,她无法解释那份源于金手指逐渐消失的紧迫感。
林卫东温声问:“是不是对未来有什么思考?和爸说说吧。”
或许因为同为刑警,林卫东能感受到姜凌的迷茫。想当年,他从派出所到省公安厅,再到京都公安局,一步步走来,艰辛无比,如果当时能够有人能够提点几句,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
姜凌心中一暖,斟酌着词句:“爸,我最近在想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抓了一些罪犯,破了不少案子,但这似乎总是在‘灭火’。看着那些受害人,还有那些因为一步走错就万劫不复的罪犯……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在火苗燃起来之前,就把它掐灭?预防犯罪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林卫东的声音变得更为凝重,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洞察:“小凌,你能主动思考这个层面,说明你真的在成长,开始理解公安工作的更深层意义了。预防犯罪,从来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单打独斗。它是一张巨大的网,需要社会教育、家庭引导、社区关怀、经济环境改善……方方面面的配合。这需要时间,需要整个社会意识的进步。”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充满了鼓励和期许:“但是,对你个人而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罪恶的源头,想要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站在更高、更专业的层面去影响和推动,提升自己是唯一的路径。”
“刑侦一线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这点你做得很好。但小凌,时代在变,公安工作也在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与国际接轨。未来的公安系统,尤其是核心岗位和领导层,会越来越需要那些既有扎实的基层实战经验,又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开阔国际视野、精通现代刑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历,将是重要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爸,你的意思是……”姜凌的心跳微微加速。
“继续深造!”林卫东斩钉截铁,“报考研究生,系统性地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特别是你感兴趣的犯罪心理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前沿动态的把握,能让你在案件分析、嫌疑人画像、乃至犯罪预防策略的制定上,拥有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和说服力。你的实战经验是你的巨大优势,但只有结合顶尖的理论,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预防犯罪的设想落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应璇玑教授!我想报考她的研究生。”这个名字几乎是瞬间从姜凌心底跳了出来。
应璇玑,这位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的泰斗级人物,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犀利的犯罪剖析视角以及对犯罪心理动力学的深刻洞见,早已在姜凌心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她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关于犯罪人格形成、早期干预以及系列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几乎完美契合了姜凌此刻的困惑与渴望。
一听到应璇玑这个名字,林卫东的声音里透出明显的欣慰和赞许:“应教授?很好。她是国内犯罪心理学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眼光独到,治学严谨,要求极高。你能有勇气挑战她的门槛,爸为你骄傲。行,那报考目标就定华夏公安大学。12月的全国研究生统考,时间不多了,必须全力以赴!”
他话锋一转,提醒女儿:“不过,队里的工作也不能松懈。你现在是骨干,手头的案子要处理好,更要考虑好交接和传承,别留下尾巴让人诟病。”
姜凌感觉一块压在心头许久的大石缓缓落地,未来的路径瞬间清晰起来,一种久违的笃定感充盈心间。
“我明白。我们组的李振良您也见过,踏实稳重,基本功扎实,就是大局观和独立指挥经验还欠缺些。我打算接下来重点带带他,把一些复杂案子的分析思路和指挥协调要点多交给他实践。等我将来在职读研的时候,他应该能撑起小组长的担子。”
“嗯,李振良是个好苗子,你眼光不错,好好培养。”林卫东的声音温和下来,“那就这样,抓紧时间复习。有什么需要,随时给家里打电话。”
放下听筒,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风摇枯枝的呜咽。
姜凌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
深造的决定,像一道强光,驱散了因金手指消退而弥漫的迷雾,为她指明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攀登高峰的道路。
姜凌打算报考应璇玑教授研究生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关系亲近的小圈子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先咋呼起来的是梁九善。
这个充满活力、对姜凌有着近乎崇拜情结的少年,一听到“京都”、“公安大学”几个字,眼睛瞬间亮得惊人。
“凌姐要去京都读书了?”梁九善兴奋得跳了起来,“太好了!我也一定要考上京都的大学,到时候周末就去找她,给她当保镖!”
少年人的热情带着不顾一切的热度,仿佛京都大学就在眼前,唾手可得。
反应最为强烈的,却是应松茂。
他虽然人在岳州,但却一直和姜凌通信,保持着对她的关注。听到这个消息,他先是愣了一下,待反应过来之后,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瞬间席卷了应松茂,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咧开,几乎要咧到耳根。
姜凌要读我姑姑的研究生?这真是……太好了!
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就仿佛,只要姜凌读了自家姑姑的研究生,他与姜凌的关系便能更深一步。
通信了这么长时间,总感觉姜凌对他尊敬有余、亲密不足,现在这个消息无形中给了应松茂一丝希望:从同事到师妹,更加亲近了,是不是?
应松茂搓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两步,然后猛地站定,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拉开抽屉翻找信纸和钢笔。铺开带着淡淡墨香的信纸,他提笔就写,笔尖在纸上划出急促而有力的沙沙声。字迹比平时更加飞扬跋扈,透着按捺不住的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