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湘没有应,只将地契并房契交予奉和,低垂着头慢慢走远。
两日过后,崔述搬离崔府,当真舍近求远,移居南郊雪蕉庐。
父子兄弟割席绝亲的消息不胫而走,朝中对崔允望与崔则二人的弹劾果然锐减。
冬月初,距离齐应所给的日期仅剩廿日时,沉寂已久的崔述上《请行计赃量罚肃贪疏》,直指国之蠹弊,莫甚于贪,吏治之坏,必始于墨,要求严明法度,凡犯赃者,计赃量罚,视缴减等。
凡官吏贪墨者,依其所盗银两多寡分作四等:千两以下者,若分文不缴,即行革职;缴半者降授一级,全缴准其捐复;千两至五千两者,抗缴则革职永不叙用,缴半降二等,全缴降一等,缴至一倍二成方许捐复。
五千两至万两者,抗缴则革职没产,缴半降三等,全缴降二等,缴至一倍二成降一等,倍半乃可捐复;至若万两巨蠹,抗缴不惟削职抄家,更累及子孙不得出仕,倍偿方可赎罪捐免。
并请由吏部勾检文牒,户部纠劾,务使罚当其罪。
此疏经政事堂公议通过递至明光殿,一日后,齐应批复:“明刑弼教,宽严相济,照准。”
此令经发酵几日,朝中渐有分化,犯赃数额小者,只需缴还,吏部便颁捐免帖,此后考课升迁皆不受影响,难免有动摇者。
况先前层出不穷的反对之声多由身居高位的巨贪主导,或碍于僚属关系,又或门荫关系,涉案小官小吏先前不得不跟随抵抗,此刻政令既开改过自新之路,自然生出退缩之意。
接下来几日,抨击崔述和户部的声音自然小了许多,除少数巨蠹外,先前因怕退缴欠款后仍被追责的官员,都或多或少有回头之意。
观望几日后,自有扛不住的,悄悄将银票送至户部销号,领取缴款凭证至吏部换领捐免帖。
先河一开,尚在观望者纷纷效仿,户部衙门不消多时便有门庭若市之势。
积少成多,离最后期限还余十日时,户部已收齐十之四五的欠银。
唯独京中大族与高官之家,仍持观望之势,既因倍数返还,数额甚巨,必然伤筋动骨,又因尚存侥幸心理,自恃累世根基,而新皇根基却还未稳,未必敢撼动如此盘根错节之势,兴许会投鼠忌器,不了了之。
再者,若率先倒戈,必成众矢之的,得罪众多勋贵,徒招祸端,故而都按兵不动,无人肯开先例缴银。
冬月廿二日,崔述叩响王举家的大门。
那时天刚蒙蒙亮,王举睡眼惺忪将他迎进门,不忿道:“今日又无朝会,你起这般早做什么?”
“借兵。”
铿然二字将王举的瞌睡赶得一干二净,他揉揉眼,确认道:“抢谁家去?”
“永定侯。”
王举凭空呛住:“瞧你龟缩这些时日,还以为不会再有大动静了。一来便抢有扶立圣上之功的侯爵家,你本事倒是不小。”
“不调禁军,你担不起这责。”崔述不与他争辩,只道,“把你的亲兵给我即可。”
王举一拍胸脯,应承下来:“亲兵好办,两刻后,永定侯府外见。”
天光将将大敞,王举已率军将永定侯府围了个水泄不通。
侯府仆役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去正堂通报,永定侯疾步往外,怒道:“岂有此理!崔允望一个破落伯爵,他儿子竟然也敢骑在我头上拉屎。”
如此粗言晦语,听得近身伺侯的小子都缩了缩脖子,不敢相劝。
“父亲。”匆匆赶来的薛向唤住永定侯。
永定侯自来不大待见他这个长子,此时怒气上头,更无好脸色,并未应声。
薛向习以为常,并不在意他这忽视,劝道:“父亲勿怒,期限将至,若完不成追银,户部主官必被追责,这崔述不过狗急跳墙,这才想拿您立威。您若沉不住气,岂非正中他下怀?”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竖子一个,竟将整个朝堂搅得天翻地覆。”永定侯仍是气不过,啐了一口,反倒慢慢冷静下来。
“容我去会会他吧。”薛向道,“我先前与他打过几回交道。”
“也好。”永定侯思忖一会,拂袖返回屋中。
薛向亦回到自己院中,用完早膳,又批阅了会儿公文,才起身出府,到得门外,瞧见执枪而立的兵卒,脸色阴沉得厉害。
崔述站在阶下,抬头看来,神色肃穆。
“既无上谕,崔少师无故兵围侯府,已然犯律,王统制因私调兵,恐怕也无甚好果子吃。”薛向语声极寒。
“法令之事,薛侍郎不必与我多言。我敢如此行事,自然有周全之法。”
崔述直抒来意:“多说无益,今日要不到欠银,我必不会走,永定侯府也绝飞不出一只苍蝇去。”
“崔少师的意思是,要就此僵持下去?”薛向冷嗤,“不出一个时辰,明光殿便会得知消息,崔少师是要赌,圣上肯为你弃永定侯么?”
“我是在赌,但非赌圣上之意。”
崔述甚至还淡淡笑了笑:“薛侍郎候我已久了吧?”
薛向未出言反驳,对峙片刻,侧身请他进门:“请崔少师过府一叙。”
王举紧随其后,崔述将他拦下:“子扬,你留在外面。”
王举不肯:“我不放心,薛向此人,下三滥手段数不胜数,我怕他对你不利。”
“皇城根下,他不敢。”崔述再劝。
王举这才蔫蔫儿地住了脚,手却迅即扯过他宽大的袖摆,将一枚小巧的鸣镝递入他手中,用只有二人才听得到的声音交代:“情况不对便鸣镝传警。”
“好。”崔述将鸣镝收下,快步上阶,随薛向前往客厅。
薛向命人奉茶,神色缓和下来,眸中阴翳散去,面上浮起淡笑:“前几日圣上新赐的云山晓雾,崔少师尝尝。”
意在彰显圣恩,以示永定侯府在圣上心中地位不低,由不得他胡作非为。
崔述接过茶细品,赞道:“高山雾霭、天地灵秀滋养,甘醇清烈,确乃佳品。”
拳打灯芯絮,白费十二分气力,薛向一时无言,目光转向壁上悬的那把乌木刀。
崔述放下杯盏,随他看过去,戏谑道:“薛侍郎特地将此刀放至客厅待客,是想将我斩于刀下不成?”
薛向没有说话。
“既然不敢,那便撕开窗户纸好说话。”崔述直言,“你奈何不得我,我亦动不得永定侯府,但这银,你今日必须交给我。”
薛向嗤笑出声:“你既动侯府不得,我若老实拱手献银,岂非失智?难不成崔少师今日真要为那公然勒索的盗匪行径,贻笑士林?”
“勒索之言实在有失偏颇。清吏司非不通世故之辈,账查了半年,但凡能拿出真凭实据的,该销的账都销了。剩下呈至御前的,都是诸公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抹平的。既是贪墨所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何也称不得户部勒索。”
薛向没说话。
“兜圈子属实没有意思,你我二人不若坦诚相待。你之嫡母乃皇后亲姑母不假,章王府旧事,祸不及外嫁女,让永定侯府得以保全章夫人,圣上御极后,也因此对永定侯府多有恩赏。”
崔述将话挑明:“但素闻皇后一直与这位姑母并不算太亲近,章夫人数次上书求见,皆未得召见。圣上频繁恩赏是为愧疚与慰勉,但皇后似乎并无此意。如此,仅凭这层关系,永定侯府的荣宠能延续多久?”
“永定侯府如今圣眷优渥,年节皆有恩赏,但永定侯未得实职,侯府唯一受重用的,实只有薛侍郎一人而已。这还非因你乃侯府长子,毕竟你不得侯爷看中,真要举荐,侯爷定也为其他儿子筹谋。
“你秉性刚直,只论是非,不徇私情,亦不屑权术周旋,因家中龃龉,亦不会将为家族谋利放在首位。如此秉性在朝中实属罕见,故圣上虽知你曾效力先太子,非但不曾贬黜,反而调任刑部要职。个中深意,你当好生思量。”
薛向神色渐变。
“就算翻倍缴还,永定侯在实权衙门先也待得不久,拢共不过六万两银,对百年侯府而言,实在谈不得伤筋动骨。但圣眷正隆的永定侯府一旦低头缴银,其余公卿勋贵必得掂量掂量,自个儿是不是还有资格自恃身份,继续抗旨不遵了。”
崔述执杯,呷了一口云山晓雾润喉,语气淡淡:“于侯府而言,区区六万两,一日内筹齐不是难事。况如果我没猜错,薛侍郎恐怕早有此意,应当暗中有所准备。”
薛向轻嗤一声:“工部贪墨案中,有一女犯曾言‘小人欲通天,需借东风’,我当日对此颇有不屑,认为不过是贪生怕死的脱罪之辞。后来经数次查探才知,当初上疏的御史,入仕前曾至临溪县游学,恐怕与崔少师暗地交情匪浅吧?”
崔述没有否认。
薛向目光幽微,仔细观察着他的神情,接道:“真定县距玉京六百余里,漕河翻船不过两日,御史的折子已递进了明光殿。若往坏了想,崔少师起复以来,怕是在有心培植党羽、散布眼线吧?否则如何会这般快得了确切消息,令御史迅速弹劾,打了工部一个措手不及?”
崔述仍不反驳。
“如此行径,若被查实,纵有从龙之功,怕也难为君上所容。崔少师若不知收敛,早晚引火烧身。”薛向意味深长地道。
“工部贪墨漕粮案,从来只是个幌子,你崔述安想查想颠覆的,一直都是整个朝廷上下的贪墨旧习。好一个国之蠹弊,莫甚于贪,吏治之坏,必始于墨,崔少师野心甚巨,自统御户部以来,等待通宁河工事贪墨案这一必激民愤的东风许久了吧?”
薛向自嘲一笑:“枉我自诩精明,竟稀里糊涂做了你手中刀而不自知,崔少师好算计。”
崔述道:“薛侍郎刚直,想必也不会乐见朝中如此恶习,如何不是心甘情愿做了这把刀?若当初不欲彻查此案,大可以渎职草草定罪了事,何必独扛压力,力主追查到底?更不惜开罪上司和工部,惹得恶名缠身。”
“倒是洞若观火。”
崔述目光落在茶盏中漂浮的茶叶上,彻底摊牌:“你我不过各取所需。你虽顶着侯府长子的名头,实际并无家族助力,一路单打独斗,无所凭依,根基浅薄,又出自那人手下,圣心难以全信。你要投诚,必须力促侯府带头缴银。
“但永定侯府与朝中各方势力牵涉甚广,令尊即便正蒙圣眷,也绝不敢做这众矢之的。我本也犹豫要不要来找你,毕竟一击不成,后面便更难办。后来机缘巧合下得知,永定侯府近来诸多珍宝流水一般地送进了景和宫,想来心中实有动摇,只是不敢为先,妄图两边都不得罪。既如此,我今日来,成算大上很多。”
薛向抬头看他,颇有些意外。
毕竟此事自个儿都不得而知,而他竟能知景和宫事。
崔述接道:“令尊虽不敢主动纳银,但既有动摇之意,便有成事之机。如今我带兵围府,做了这强抢的恶匪,将台阶铺到脚下。这投名状,纳还是不纳,薛侍郎好生想想吧。我在府外静候佳音。”
他说罢便将茶盏一搁,起身作别。
薛向道:“府外天寒地冻,崔少师不再坐坐?”
“永定侯府的茶,喝着实是有些涩口,我便在府外等罢。”
崔述方走出门外,便听薛向唤他:“崔少师,这银我可以给。家父那头,我会去设法劝服。”
崔述冲他微一点头,并不意外这结果,但却在听到他的后一句话时蹙紧了眉。
“但我有两句话要说。”
“但讲无妨。”
薛向冷然一笑:“其一,崔少师所为,恐非良臣之举。念你尚将其用于正途,此前我才未予深究,暂且放了你一马。日后若再有出格行径,我司刑狱一日,便一日不会饶你。”
崔述神色未变,淡然道:“好。”
“其二,替你做这破局之人可以,但我有个条件。”
“请讲。”
“待追缴欠银事毕,崔少师自会知晓。今日我应下此事,来日崔少师可别损我脸面。”
崔述思忖着他话中深意,慢慢踱步出了侯府。
王举正焦急地在阶前走来走去,一转头瞧见他慢悠悠地出来,舒了口气:“薛向这厮,倒也明智。”
“你率军在前,他怎敢胡来?”崔述一笑,“我二人虽是违律行事,但伤及二品大员,亦非他能承受的后果。他为刑部侍郎,自比你清楚律令。”
说着,他转到侯府东墙下站着相候。
待那日头越过院墙,直直地洒下来,寒意慢慢散去,周身渐渐暖和起来,永定侯府的大门终于再次开启。
不知薛向使的什么法子,但到底是六万两银,实在令人心疼,此举又易遭忌恨,被迫做了这出头鸟,永定侯面色十分精彩,站在阶前,开口便唾道:“竖子小儿,借查贪墨之名,行敛财之实,实为人所不耻,你最好保证这每一锭银都能进到太仓。”
“待追齐欠银后,我当亲至侯府,请侯爷前去太仓监督清点录册。”崔述语气恭敬。
话中机锋气得永定侯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永定侯怒道:“搬给他。”
仆从鱼贯而出,竟是抬了十箱银锭出来。
“哪来这么多现银?”王举忙不迭点人上前清点交接,不忘命人去牵马套车。
待核明数目后,崔述将早已备好的盖有户部钤印的收迄字据递给侯府仆从,同永定侯道:“请侯爷派人去户部领捐免帖。”
永定侯怒不可遏,不屑地哼了一声,返身进门。
那仆从倒是不敢怠慢,连忙打马往吏部去了。
王举率军将那十箱现银装好,仍是骂骂咧咧:“这不故意找茬吗?怎么不全换成铜钱呢?”
崔述一哂:“自是薛侍郎的巧思。银票如何令众人皆知?”
永定侯府的赎银刚经最繁华的嘉定大道运抵户部,消息已传遍了整个玉京。
圣眷正浓的永定侯府一服软,顽抗之徒皆有动摇,原本就摇摆不定的,更是忙不迭地前往户部缴银。如此情状,滚雪球一般,引得诸多勋贵纷纷效仿。
此时,徐涣派人给门生僚属送去一句口信,只说“势不可违”,火上添薪。此言一出,手握实权的官员们亦相继俯首。
及至期满之日,户部收得欠银十之八九。
对逾限不缴者,户部尚未及上书请旨处置,齐应已于朝会时亲自提起此事,命即发刑部议罪,无论困顿难筹、恃势观望抑或心存侥幸,皆按《肃贪疏》罪加一等判罚,以儆效尤。
部分言官上疏,认为前法处罚已然不轻,罪加一等实是过重,应当慎刑。
明光殿对此拒不纳谏,全无怀柔之意。
这是新帝登极之后,头一回主动展露出其铁腕。
刑部揣摩上意,举荐薛向主审此案,薛向雷厉风行,仅过半月,诸案已结。
这时已近岁末,玉京飘雪日多,崔述的身子又显出些旧疾复发的症候来。
腊月廿日,核验完近日僚属清点太仓的录册结果,他早早下值,回到雪蕉庐。
驭风正在院子里踏雪撒欢,一路行来全是梅花印记,他不禁愈行愈笑,眉目渐渐舒展开来。
用过晚膳,天色已黑尽,奉和劝他早些休息:“清账追缴一事,前前后后劳心劳力了大半年,如今入冬,郎君还是当注意身子,多加休息为要。”
崔述在窗前静坐,目光虚虚落在黯寂的夜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奉和无奈摇头,回到内间取出一件天青色厚氅替他披上。
崔述遣他出去:“你先去休息吧。”
有其他仆从待命时,贴身伺候这样的事奉和通常不会亲力亲为,便道:“那我便先下去了。当心寒意侵体,郎君还是早些休息为宜。”
不过片刻,奉和又快步折返,刚至门口便急忙通禀道:“郎君,圣上来了。”
崔述一怔,起身迎至外院。
齐应一身玄色,清癯的身形在雪中愈显萧索。
崔述看过去,动作为之一滞,才拱手道礼:“天冷夜寒,陛下远道来此,为人臣子,满心愧然。”
“这几日天又发寒得厉害,带孙太医来替你瞧瞧。”齐应反客为主,“进内院吧,里边儿说话暖和些。”
三人进到西暖阁,奉和命人新添上两盆烧得滚红的炭。
室内陡然热起来,齐应解下玄氅,于主位落座。
崔述与孙太医在下首陪坐,号过脉后,孙太医道:“崔少师这身子,实有匮乏之症,脉象有虚浮之迹,望日后俭省心力,务以休息为要。”
“心力不济不算大事,唯畏寒一症,还望孙太医赐良药以病除。”崔述道,“冬日易感风寒,常误要事,实受其扰。”
孙太医面色陡沉:“畏寒是先前受寒症落了病根,若冬日里以休养为要,不劳心劳力,辅以良药,三五年间也当病愈。独心力暗亏,实是最损身子根基,还望崔少师听我一言,勿忧思,勿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