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又素来清傲孤冷,宁折不弯,一怒之下便罢官离京来了这南面的金鸡山脚下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沉溺于这青山绿水中,整日与孩子们为伴。
“先生,那您眼中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我常听大人们说,但凡银子能解决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您这么有钱,还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么?”陶四喜以孩童的口吻继续问。
季南笙道:“你这小丫头当真不谙世事啊,先生我的那点家底,管我自己衣食无忧尚可,可当真要用在来拯救这天下,便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罢了!”
陶四喜道:“拯救天下?这天下不是皇帝的么?皇帝那可是天底下最最富有的人呀,听说挑水都是用金扁担,他还会没有银子?”
季南笙被她这孩子气的话彻底逗笑了。
------------
他抬手轻轻点了下她的额头,道:“你这小丫头有点意思啊,竟然连皇帝用的什么扁担都清楚。那好,我便出个题来考考你!”
陶四喜小眉头挑了挑,挺直了腰杆站在那里。
季南笙沉吟了下,道:“既然你说这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的钱是从征税得来的,倘若这皇帝收不齐税,那国库就没有钱了。”
“皇帝没钱养兵,兵就不能作战来保卫边疆,皇帝没钱给底下的官吏发饷银,官吏便偷清闲不做事了,若是遇到发洪水,旱涝,皇帝没钱去赈灾,灾区的老百姓就活不了,大家全都来埋怨皇帝,这可如何是好?”
他不过是心烦,想找个人倒倒苦水,也没指望面前这小丫头能给出啥良策来。
可接下来,陶四喜的一番话,却让季南笙颇感意外。
“皇帝收不到税?为啥收不到?是那些有田地的人故意藏着不交么?”她自言自语道。
“我听我们村里人说,在咱县城有一个大财主,他家有上千亩的良田,好多都是侵吞了咱老百姓的田地得来的呢。”
“可他却故意隐瞒不报,对外只说自己有一百亩田地,纳税也只按那一百亩来纳。”
“若是皇帝能够派人来如实丈量下他家的田地亩数,白纸黑字记下来,再把那些税收的粮食折合成银两钱财,那地主岂不就没法逃税了么?”
“等到皇帝有了钱,就可以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啊!”
“先生,你的酒溢出来了……”
季南笙终于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竟被这小丫头的话带得走了神。
以至于手里的酒水溢出来都没能察觉。
“小丫头,你方才这番话是谁教你说的?”他问道,声音忍不住带着几分激动。
陶四喜眨巴了下眼,“没人教我啊,是我自个琢磨的,不就是银子的事儿么,银子能解决的事儿都不叫事儿!”
为了给弟弟争名额,她也算是够拼了,就连撒谎都脸不红心不跳。
说出先前那番见解的人,可不是她,而另有其人。
只不过那个人现在应该跟她差不多,也还没完全长大,这番改革的举措,是他在十年后才提出的。
十年后,大魏国会出一个连中三元的祥瑞,状元游街,鲜衣怒马。
他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便入了内阁,拜为大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相爷。
他大权在握,在位期间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在税收这一块更是成绩卓越。
陶四喜不过是提前十年照搬了他的改革措施……
“想不到你这丫头小小年纪,竟能有如此眼光,不错不错!”
季南笙抚着胡须,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
这丫头孩子气的话,虽存在一定的漏洞,却给他指明了一个方向。
核量田亩,登记造册,将税收折算成银两,既减免了路途上的损耗,又能避免层层盘剥。
此外,想要这条政策执行下去,还必须从上而下建起一支励精图治的吏治队伍……
仿佛栅栏被洪水冲开,无数的措施如同凶猛的洪水般倾泻而下,季南笙整个人仿佛重新活了过来,眼中的颓败之气一扫而空,感觉浑身充满了斗志。
------------
“小丫头,你的回答很不错啊,老夫很是满意,说吧,你想要什么奖赏?是要糖果子?还是想要银钱?”
季南笙抚着胡须,和颜悦色的问陶四喜。
陶四喜知道自己投桃报李报对了,强忍着激动,她摇摇头:“先生,我不要糖果子也不要银钱,只求先生能教我学问。”
“嗯?”季南笙以为自己听错了。
目光再次打量着陶四喜。
面前这小丫头看起来不过十岁出头的年纪,黑黑瘦瘦的,身上穿的粗布衣裳也是补丁打补丁,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你为何想要做学问?”他忍不住问道。
陶四喜一脸认真的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糖果子和银钱很快就会吃完花光,而学问却能让人明辨是非,开拓眼界。”
“我曾听村里一个老童生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虽是女子,却也想求得学问,将来总有用武之地,求先生成全!”
她往后退了一步,双手作揖,俯身拜了下去。
季南笙眯起了眼,眼角眉梢尽是赞赏。
想不到在这穷乡僻壤,竟能遇到如此聪颖好学又寻求上进的女娃娃。
“好,我答应你便是!”他道。
听到他的应允,陶四喜惊喜抬头。
“先生,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我家中还有一个幼弟,爹娘在外劳作,弟弟大多是我来照看,求先生成全,让我带着弟弟同来求学!”她又道。
季南笙笑了笑,“好,老夫成全你们姐弟便是!”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一宿,隔天早上还在下。
早饭后,老陶家的爷们没法下地干活,便聚在饭堂里抽旱烟,说闲话,谈论着过段时日春耕的具体事宜安排,。
除去一大早便跟村里几个嫂子进山采蘑菇的陶大兰,老陶家的其他妇人们都端着针线箩筐来了饭堂,边做针线活边听男人们闲聊。
陶三霞乖巧的伏在马氏身旁,帮马氏穿针引线。
陶四喜和陶二云姐妹凑在一块儿小声探讨绣花样子,范氏则打着鞋底子。
就朱氏是个闲人,坐在那里磕着瓜子,目光到处乱瞟。
扫到范氏的针线箩筐,她突然凑了过来。
一把捞起压在底下的两块已裁剪出形状的布头在眼前打量。
一块是青蓝色的,还有一块是秋香色。
“大嫂,你这是打算缝啥呀?”朱氏好奇的问。
范氏看了眼那两块布头,笑了笑道:“缝书包呢。”
“书包?”朱氏目光一亮。
“哎呀大嫂,你真是太有心了,竟还给我家大明缝书包,那小子皮实,一只书包没挎两天就给弄脏了,我正寻思着再给他多缝两只,好换着挎呢,你这就给缝上了倒省了我的事儿……”
朱氏抓着那两块布头笑得满脸喜庆。
“就是这秋香色的布头太过秀气,我家大明是个小子,背不得这秀气的书包,大嫂你要不再给换块料子咋样?”
范氏微微涨红了脸,小声解释道:“二弟妹,你家大明若是缺书包,回头我再给他缝一只就是了,你手里这两块布头,是我给大平和四丫头准备的。”
朱氏一时愣住了。
马氏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扭头朝范氏这边看来:“他们两个又不念书,要书包做啥?净糟蹋那布料子,败家!”
------------
范氏唇角嗫嚅了下,正欲再次解释,陶三霞已善解人意的开了口。
“奶,这也不能全怪我大妈糟蹋东西,大妈也是太疼爱四妹和大平弟弟了,他们眼红大明去念书,而他们又去不了,所以便缝书包来给他们背着耍,好歹也过过干瘾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大妈也不容易……”
一道清越的女声随即打断了陶三霞的话:“三姐你想多了,大明去念书是征得了我们大房同意才去的,用二叔的话来说那就是试水,我们咋会眼红一个试水的呢?”
“再者,我继母给我和大平缝制书包,是因为我们也要去念书了,没书包可不成啊!”
说话的人是陶四喜,此刻,她一脸平静的望着陶三霞。
将陶三霞脸上的反应一点点看在眼底,陶四喜唇角扬起一抹得意的弧度。
“你们要去念书?去哪念?谁让你们去的?”陶三霞显然被这个消息震惊到了,叠声追问。
除了大房的人,老陶家其他人也都纷纷将惊讶的目光投瞩在陶四喜的身上。
陶四喜挑眉道:“自然是村后竹林里的私塾咯,至于谁让我们去的,这个三姐用不着知晓。”
陶三霞被堵得俏脸泛红,眼中腾起水雾,好似受了莫大的委屈似的。
朱氏一见这样,目光冷了下来,嘴角却嗤了声:“私塾学生都收满了,开学也都好多天了,四丫头你就瞎扯吧!”
“就咱大明那名额,还是仗着你爷跟里正的交情才好不容易求来的,你当人家私塾是善堂啊?你们说去就去?是里正点头了还是季先生点头了啊?何况你还是个女娃子,你念啥书?这不笑话嘛!”
陶四喜抿唇不语,随便朱氏在那里冷嘲热讽,埋下头接着跟陶二云探讨绣花样子。
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男人突然冒雨跑进了老陶家的院子。
“老陶叔在屋里不?”来人喊了一声。
饭堂里的陶老汉和陶春生他们听到这声音,忙地起身奔迎了出去。
“大海兄弟,你咋过来了?是不是有啥急事儿?瞧这雨大的,身上都湿了,快,屋里坐……”陶老汉热情的招呼着。
陶春生跟在陶老汉身后也朝来人点头哈腰:“里正大哥,外面雨大,您快屋里请。”
里正刘大海朝他们父子摇了摇头,目光落在陶老汉的身上,道:“我老丈人来了家里吃酒,我赶着回去就不进屋了,老陶叔,我过来是有件事儿要知会你们一声……”
里正说完事便匆忙离开。
陶老汉父子也回了饭堂。
“爹,里正过来有啥事儿?是不是跟咱大明在学堂里有关啊?”朱氏忍不住打听起来。
先前她想偷听,碍于这么多人在,抹不开面子。
陶老汉没有搭理朱氏,眼神复杂的盯住陶四喜。
“里正说,让咱家安排安排家里的活计,打从明日起,四丫头和大平就要去私塾念书了!”他道。
“啥?”
朱氏手里的瓜子掉到了地上。
马氏和陶三霞也都惊得目瞪口呆。
而陶旺生和范氏则是满脸惊喜,虽然之前陶四喜跟他们这边打过招呼,但他们的心还是悬着的,这下子落了实锤,踏实了!
------------
“念书是男孩子的事,四丫头一个女娃子去凑啥热闹?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打猪草做家务!”马氏拉下脸来,没好气的道。
陶老汉瞪了马氏一眼,道:“这事儿,是季先生的安排。季先生身边的仆从腿受了伤,点名要咱家四丫头去竹林做点杂活,陪大平念书。”
顿了下,陶老汉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喜色,又道:“不管咋样,这是一件好事儿,咱家俩小子一块儿蒙学,将来一块儿考功名,光宗耀祖!”
临近晌午的时候,雨停了,陶大兰也从山里回来了。
听到大平要去念书这个消息,陶大兰开心得嘴巴都笑歪了。
“前几日我看三霞神气得不得了,动不动就拿大明念书来说事儿,大明考功名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好像咱老陶家将来要全仰仗二房似的。”
“这下好了,咱大平也要去念书了,就连咱四妹也能去,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陶大兰一脸兴奋的道。
陶四喜微笑着纠正她:“大姐,我不过是跟去帮季先生洗衣做饭,做些杂活,先生高兴了,便教我几个字,总不至于目不识丁。”
大魏国科举取士,女子虽不能参加科考,但那些条件许可的人家,通常也会请先生来家里单独教女学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多些学问总是好的。
陶大兰道:“四妹,不管咋样你能进私塾,哪怕是打杂,做个旁听生都比在家里后院铲猪圈要强啊,到了私塾好好认字,家里的活计大姐替你干了,你莫要分心!”
陶二云也跟着点头:“还有我呢,我跟大姐一块儿分担,你只管带着大平去念书就是了。”
看到两个姐姐如此关照自己,陶四喜心里暖呼呼的。
陶大兰把篮子拿过来,跟两个妹妹分享自己这半日来的收获。
“下过雨后的山里,好多的野蘑菇呢,我们这还是不敢往深山里去,就在山坡附近的树林子里转了两圈便采到这么多,瞧瞧,这蘑菇多好呀!”陶大兰道。
陶四喜也是暗暗点头,很新鲜水灵,就像一柄柄小伞,还带着水珠。
“大姐,这野蘑菇蛮多的,我想拿点送去顾家。”陶四喜跟陶大兰这商量道。
陶二云也立马反应过来,道:“前段时日大平养伤,顾南星顾大哥还专门送了半只兔子过来呢,咱还没还人家的情分。”
陶四喜点点头,她也是这个意思。
虽然两条兔腿全被朱氏塞到了大明的肚子里,但顾家这情分,陶四喜却承下了。
陶大兰一听这话,爽朗一笑,“好,那你们拿就是了嘛,我去隔壁屋子看看大平。”
隔着那半人高的矮墙,陶四喜看到顾南星坐在堂屋门口埋头搓草鞋。
她朝他那唤了一声,顾南星抬头一眼便看到了她。
他把手里编了一半的草鞋放到地上,起身快步来到了这边,两人隔着矮墙对视着。
“四喜妹子,你咋过来了?可是有啥事儿?”顾南星问。
陶四喜便将带来的小篮子举过院墙递给他。
“这是……?”顾南星接过篮子,看了眼里面的蘑菇,一头雾水。
------------
陶四喜淡淡一笑道:“我大姐今个去山里采的野蘑菇,给你们送点过来尝个鲜儿,我家里还有好多呢!”
顾南星不是个拘泥的性子,听到这话,道了谢,便果断收下了。
灶房里,顾氏刚把野菜杂粮饭焖到锅里,正在为晌午烧啥菜犯愁呢。
坛子里腌了酸萝卜和酸豇豆,篮子里剩下一把青菜叶子,她自己随便凑合下都行,可两个儿子都是正长身子的时候。
南星下昼要去下地干活,北辰身子不好,也需要营养……
“娘,你快看这是啥。”
顾南星一头扎进了灶房,嗓门宏亮。
“呀?哪来这么多野蘑菇啊?”顾氏的眼睛亮了,一脸讶异。
顾南星便把蘑菇的由来跟寡母这说了。
顾氏嗔了顾南星一眼:“你这个憨子,人家四喜专门过来送蘑菇,你也不晓得招呼人家进屋来喝口茶?还连篮子都一并接了!”
顾南星挠了挠头,咧着嘴笑。
“我琢磨着这会子快到晌午饭点了,四喜妹子许是也赶着回家吃饭,就没招呼她进屋,她性子好,应该也不会介意的。”顾南星道。
目光又落到装蘑菇的小篮子上,“至于这篮子,回头我寻个机会还回去就是了,没多大个事儿!”
顾氏点点头,赶紧找了自家的篮子将蘑菇腾过来。
“你去后院看看你弟弟起床了没?晌午娘用鸡蛋和青菜给你们做蘑菇汤,好喝又滋补!”
春光明媚,鸟儿啾啾。
在范氏和陶大兰她们的目送下,陶四喜牵起大平的小手,姐弟两个挎着新书包上学去了。
大平兴奋得不行,路上遇到随便一个村人都要打招呼,见着一花一草都充满喜悦,就差没有飞起来。
相比下,陶四喜则显得有些淡定了。
对于大平来说,上学这件事是突然降临的惊喜。
但对于陶四喜来说,这是她付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思和精力去争取来的,所以当心愿实现的时候,她虽喜悦,但更多的是释然和淡定。
“大平,念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到了学堂里,你要好好念书,记住了么?”
轻抚着弟弟的脑袋,陶四喜柔声叮嘱。
大平认真点头,“我一定听四姐的话,好好念书,将来考取功名,给姐姐们做靠山。”
陶四喜勾唇。
私塾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般,在这里,大平跟着其他的孩子们一块儿启蒙,认字。
季先生也给陶四喜安排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她是私塾里唯一的女孩子。
因为前世她便跟着楚云飞学了好几年,腹中也算是装了一些墨水。如今坐在这群刚刚启蒙的孩子们中间,她可是当之无愧的“榜首”哦。
但她一方面懂得藏拙,另一面也深知这学海无涯,比起楚云飞,季先生才是真正有大学问的人。
楚云飞教会了她吟诗作赋,附庸风雅,而跟着季先生,陶四喜学到的不仅是书面的东西,更是做人的道理,这些东西,将会让她一生受用。
相似小说推荐
-
檀奴(我与丹青两幻身) [穿越重生] 《檀奴(重生)》作者:我与丹青两幻身【完结】晋江2025-10-17正文完结总书评数:46 当前被收藏数:112 营...
-
紫桑葚(梨莹) [现代情感] 《紫桑葚[先婚后爱]》作者:梨莹【完结】晋江VIP2025-10-18完结非v章节章均点击数:4527 总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