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俏七零 (微微安心)



17 酒席

年初三早上四点钟,大厨就背着自己的家伙什到了。大家也都赶忙起床帮忙。因为洗三就一天的客,厨师先写了单子叫主人家备好材料,等今天到了才开始准备工作。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家里马上热闹地开始忙活起来,除了杨小贝。

爷爷和老爸们都没有想过叫她起床。早上太冷了,温度大概只有零下5.6度,家里的水缸都结了一层冰,就更别说外面了。二伯早上去河边担水的时候,得用木桶使劲砸开厚厚的冰面才行。给厨师帮忙都是洗菜、洗碗、洗锅子这些洗洗涮涮的事情,水冰冷刺骨,连男人们都有点吃不消,就别提看上去娇滴滴的小妹了。

外面忙得热火朝天,杨小贝还在被窝里酣睡。与懒惰、矫情、娇气无关,打小她就不能熬夜和起早。不为别的,一旦熬夜和起的太早,她就犯低血糖,严重的话还眩晕。所以她老老实实地守着无比养生的作息时间。虽然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她却和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人家晚上十点开始夜生活,她却早就已经上床见周公去了。

有时候想想,其实她来到七十年代反而更适应一些。除了几本正在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平时她从不看电视,不追剧,不刷微博,也从不发朋友圈,把自己活的跟隐形人似的。也许过年后没有回去上班,除了几个同事,其他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她的消失——当然,她也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而已。手机里倒是下载收藏了不少喜爱的,可是早就没电了,充电宝里面电量也不多,现在家里也没有电,只好都压箱底当摆设了。

一直到天大亮,大伯和姑姑们都到了,杨小贝才被三姑从被窝里挖起来。帮忙的人主人是要提供早饭的,大家吃完再开工。厨房是”主战场”,多半的人都在这边忙活。大厨一个人恨不得自己是三头六臂,忙得连轴转。这边在起油锅炸丸子,有藕丸子、绿豆丸子、苕(红薯)丸子等。那边在上蒸格,按照规矩,做酒席一定要蒸上老家这边的特色菜——鱼糕、肉糕、蒸肉、蒸鱼,才算得上是席面。但是都是穷苦人家,哪里能这么讲究。顶多就是蒸鱼,蒸菜。鄂北是有名的“千湖之省”,鱼是从来不值钱的。蒸菜则是把青菜剁碎了,拌上面糊一起蒸出来,口感绵软,做起来也费工夫,很是受欢迎。

肉不多,只有炖藕,炖白菜,能吃到肉味就行。虽然如此,大厨还是很尽心的安排出了八个菜。大多是过油的,手艺也好,平时等闲也吃不到的。所以对大家来讲,吃席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杨小贝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各式丸子吃了个饱,连早饭都吃不下了。满足地摸摸肚皮:“这才是过年的感觉啊!”大厨是村里的肖师傅,小时候杨小贝最喜欢他,因为每次看见他就会有好吃的。现在也不例外,肖师傅笑咪咪地给她左一块鱼,又一个丸子,看她吃的满手油开心的不得了。

在老爸她们这辈里,杨小妹算是小的,走丢的时候全村人都帮着找了好几天。现在忽然回来了,大家看她总觉得稀罕,这不,孩子们都捞不着吃的,被大人们打发出去玩,反而是杨小贝又这种特殊待遇。她也不嫌害臊——其实我比你们都还小啊,啊哈哈哈……

洗三的主要客人是娘家人。平哥的舅舅们,每家都要挑一担粮食,上面放着鸡蛋、面食、糖等等,还要提上大母鸡,外婆还要准备平哥的贴身小衣服,肚兜,帽子等等。条件好的还要给孩子打上银饰。容姐出生的时候,因为是第一个孙女,她外婆还特地用祖传的东西打了个银项圈,叫做“狗圈”,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也许明晃晃的项圈戴在脖子上,是有点像那啥。现在轮到平哥就没有了。

快十点钟的时候,外婆打头,挑着一担担的东西就到了。顿时鞭炮齐鸣,杨家屋上喧嚣起来。邻里听见娘家人上了门,也都过来吃席了。随礼也不多,一元、五角的,就是凑着热闹。孩子们喜气洋洋地跟着主人家收祝米,这个时候往往能赏到一些好吃的,粘个喜气。更多的孩子们喜欢拍着手,唱起送祝米的歌来。

女婿到家来报喜,

不知是男还是女,

接到喜物便知底,

男茶女酒自古语。

娘家商量送祝米,

鸡蛋要有五百几,

还要两斗上熟米,

猪肉猪肝不能缺,

鲤鱼要买活鲜的,

鸡母只管提壮的;

打了摇窝和枷椅,

又买花鞋和布匹。

家家么姨一大群,

热热闹闹送祝米

笑声、闹声把整个屋场上都填满了。添丁进口是大事,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老杨家这是双喜临门啊!家里几个老姑婆、堂奶奶之类的老人家,杨小贝都没有见过,等她长大记事都已经去世了。这会子拉着杨小贝的手不肯放,嘴里一个劲的念佛,那叫一个稀罕。本来她今天被安排给客人端茶倒水,好么,现在啥也干不了,妥妥的当个吉祥物得了。

等说过了吉祥话,娘家人去看了二伯母和小平哥,客人也差不多就到齐了。支客先生看好时辰,一声铳响,就正式开席了。

农村的同志们,不知道小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铳”,长得跟手榴弹一样一样的。里面也是填充火药,一般有3个火药洞和引孔,外部有散热铁片,称为“3眼铳”,可放3响。家里过事放铳一是图个热闹、气派,二是有驱邪压魔的祈望,放鞭放铳要讲规矩,否则会给东家带来不吉利的征兆,给专门放铳的“大炮手”本身招来挨打的麻烦。而且放铳是门技术活,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后来渐渐被更响亮,更方便的“高升”代替,消失在历史中了。

支客先生喊“大盘走起”,大炮手会应声而动,大炮手一般要在放一挂长鞭之间放3—6铳。当听到支客先生喊“5碗菜”时,要放一铳,此铳一响,东家主人就要到桌席给客人致礼。当菜全部出齐,支客先生就喊“菜圆”,大炮手又放3铳,表示没有菜了,等这一发席上客人全部放碗,支客先生就会喊“拆空”,此时大炮手再放一铳,席上客人即下席散坐,下一发席的客人准备入席。这些规矩,都是很讲究的,可不能乱来。

18 热闹

席面一排排的摆过,这个时候是最繁忙的时刻。传菜的,打饭的,端茶的,递烟的,川流不息,忙得脚步沾地。主人家要保证每个客人都要招待周到,支客先生要安排头一排席该谁坐,二排席哪些人做,具体到谁坐上席,谁坐次席,都是大有讲究,一个不好就要得罪人,给主人家添堵。所以都是由经验丰富、灵活能干的人来担当重任。这次杨家的支客是请的王家大伯来担任,他是公认的“能人”,在生产队担任会计。做个支客那是绰绰有余的。

客人坐在席面上,一声铳响,就流水般的开始上菜了。老家这边不像其他地方,摆的是流水席,客人随到随吃,一次性就摆3-5桌,吃完一排马上撤席,再上第二排。所以大家的时间都比较紧凑,菜上了一半,就要开始添饭了,负责的人要眼疾手快,谁的碗里空了,马上要过去添满,直到客人吃饱为止。这个时候如果让客人自己起身去盛饭,就比较失礼了。客人吃完饭,看见谁放下筷子,要第一时间递上茶,男人还要装上烟。这才叫周到细致。

如此再第二排、第三排,直到客人全部都吃好,自家人和厨师、帮闲的才最后上桌子吃饭。从中午12点开席,到最后二、三点了才结束了吃上饭。对办酒席对主家来说,这绝对是个体力活。杨小贝没那个眼力劲做别的,就只是立在门口给客人们端茶送水,外加微笑面对各种好奇的眼神和问候,到现在都已经感觉自己要摊在椅子上起不来了。用力地搓搓自己的脸蛋,我了个去,脸都笑僵了。这个真心是累啊!怪不得后世都已经发展成为一条龙服务,厨师自带一套班子,主家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要把客人招待好就行。哪像现在,自家人加上姑姑们,还有邻居几家都要来帮忙。还一个个人仰马翻的。

累归累,大家伙还是非常的高兴。杨老爹这回下了狠心要好好的办一场。客人们越多,代表主人家越有面子。姑姑们一边吃饭还一边大声谈笑着,爷爷和肖师傅也倒上酒,打算美美地喝一顿。客人们满意,是对厨师的肯定,也是对主人家的满意,整个忙而不乱的过程中,大家都功不可没,的确值得庆祝。酒都是乡间酒坊酿造的粮食酒,这个年头还没有酒精勾兑一说,度数要达到五、六十度,喝起来非常醇厚。男人们一顿来个一两二两的,是辛苦劳作之余最大的享受了。

老家没有低度酒,现在也更没有什么饮料之类。女人们就着前面酒席剩下的菜,马马虎虎吃过了,马上又要开始忙活了。大脚盆里面的碗筷堆成山,要全部清洗出来,还要准备晚饭的菜品。大家只是短暂的休息一下,又得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

下午没有别的事情,杨小贝被安排招待亲戚家的小孩,“侄子、侄女”。年级大的客人,自有姑婆、姨奶奶这些老辈的人陪着。老人家都经不得冻,全部坐在火炉房里讲古。当然了,今年的主题不做二话,杨小贝已经被叫进去重复了两遍她编造的离奇经历,还是耐不住老人们感叹一番,过一会儿又要问起。送祝米的娘家人,由二伯亲自招待,女人们在二伯母的房间里帮着带小孩,和二伯母说话。男人们则趁着年节里难得的休闲时光,打打小牌,小赌怡情。说起来赌博是一种陋习,但对于老家的人们来说,这就是唯一的休闲放松的方式。亲戚碰在一起,喝喝小酒,打打小牌。最惬意不过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