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俏七零 (微微安心)


  杨小贝喜欢吃素,连带着诚诚也喜欢吃蔬菜。他不像别的孩子小时候非得大人哄着恐吓着才勉强吃几口青菜,反而是无菜不欢,桌上没有蔬菜就小嘴撅得老高。没有买到宝贝孙子要吃的菜,周母唉声叹气了很久,下定决心明天5点就起来去买菜,“真是想不通啊,说是现在生活好了,还没有以前好买菜了,奇怪哉!”
  “太早了天还黑着,您眼神儿不好,要不还是我去吧!”杨小贝说,周母老花得厉害,要是在哪里摔一跤反而麻烦。周品正也赶忙说,“那以后早上我去买吧,反正早上还凉快。”
  周母有些不大乐意,年轻人贪睡,连她都睡过头了买不到,何况他们小两口呢?周品正又劝说了很久,才勉强同意了,说要是他们买不到,那还是自己出马。
  真是,买菜都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了!杨小贝摇了摇头,忽然灵光一闪,“老公,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什么主意?当然是卖菜啊!她买菜的时间少,也没有遇见过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想到,其实在这段时间,首都、全国各大城市和浦海一样,都产生了“吃菜难”。事情一度严重到政府把这当成了解决名声的头等大事,好像就是在今年,中央还提出了一个浩大的“菜篮子工程”。
  这简直就是瞌睡遇见了枕头,多好的机会!周品正最擅长的是什么?农业!拥有丰富的蔬菜种植及销售经验,手底下还有一大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简直不要太有优势。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此时的浦海市长正是后世的“铁腕总理”,在他的一手抓办下,菜篮子工程作为市民办实事的重大市政工程之一.兴建生产基地,增加副食品供应;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流通解决了市场副食品供应短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市场上副食品蔬菜等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当时还为菜篮子工程配备了专用车。
  有政府的扶持,可以说在创业上会一路绿灯,绝对不会担心会遭到打压等不利情况。再说周品正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蔬菜出口到十几个国家,不仅仅是数量的优势,在严格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下,质量才是最大的优势。
  此时政府急于解决供应问题,盲目地扩大基地,增加产量,却忽视了质量问题,导致农药超标、用量过多等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人们直到2001年以后才意识到这个缺陷,强行开始推广“无公害蔬菜”,比西方国家足足晚了几十年。
  也不是说政府是考虑不周,实际上在初期,农业、蔬菜种植因为周期长,风险高,利润薄使得人们想方设法地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前,是没有人会去先考虑不良后果的。只有到了市场饱和之后,优胜劣汰下开始洗牌,才让粗放式、不科学的种植渐渐退出舞台。
  当然还有我们的一贯风格——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人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到后期糜烂才会想办法挽救,哪怕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譬如环保、食品安全……等等。

  ☆、第319章 开始

  一  杨小贝这个灵光一闪的主意,两口子在家越合计越觉得有戏。周品正激动地抱着小贝“啪叽”亲了一口,“还是老婆聪明,有困难,找小贝果然没错啊!”
  说干就干,周品正回来以后已经闲得够久了,让他觉得自己都快颓废了,现在终于有了合适的方向,当天就兴冲冲地出去找人找地找批条,甩开膀子打算大干一场。
  周末来家里聚餐的大平不解地说,“哥,你在鄂北没别的出路,种种菜也就算了,这回城了还是要去种地,难道是种上瘾了?”周品正笑眯眯地说,“可不是!哥种地都种出经验来了,这一身好手艺费了不可惜吗?”
  这家伙!搞得跟下乡当知青似的!大平看不懂了,人家知青回来都是想法设法做做小生意、找份工作,这辈子都不想再拿锄头了,阿正怎么就对种地情有独钟呢?嫂子的影响力也太大了吧?
  在大平的心目中,这些年大哥在外地日子过得挺辛苦的。钱的确是挣了不老少,可那都是辛苦钱!每次问起来,正哥只会用两个词来总结,“种菜”“买菜”。没看见他都黑成非洲人了吗?反过来看看自己,在城里虽然说没有发财,但是衣食无忧,小日子也过得去,成天穿得人模狗样儿的,哪里不比正哥自在?
  好吧,周品正本来肤色就黑,这些风里雨里的操劳,说是在做企业,但都是在田间地头打转,就没在办公室待过几天。久而久之就跟黑古似的,彻底黑化了。杨小贝对此没有什么感觉,刚见面的时候,他给自己的印象就是黑嘛!所谓黑者越黑,容易吸收紫外线他也没有办法呀!
  可是在周家人及其朋友们的眼里,周品正那是吃了苦头的,怪不得周母现在态度那么好,连带着对杨小贝都和颜悦色起来了呢,那都是心疼的啊!以前儿子也黑,哪有现在跟黑炭似的?这些年在外地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作孽哦!
  所以周品正在不经意间,还博得了不少同情分。对此他一脸懵逼——长得黑,容易晒黑怪我咯?
  人的一辈子也就为了衣食住行在奔波,在大平这些老兄弟眼里,周品正钱也挣着了,房子车子都有了,还那么辛苦地创业干嘛呢?之前的事业又不会丢,在浦海好好享受富人的生活不好吗?为啥偏偏还要去跟泥腿子打交道,没得掉了身价。
  这种想法其实是本地大多数人的思想。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后来浦海有钱人多吧?但是仔细一扒拉,除了祖上传下来的豪门——人都在特殊时期躲出去了,绝大多数的有钱人都是外地人,其中又与江浙一带居多。其次就是胡建、港岛……反正本地人很少。
  也不能说本地人笨,懒,他们也都很勤劳,节俭持家。但是他们相对保守,谨言慎行,说白了就是没有魄力放手一搏。有人说是因为优渥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人说是生活的相对富足让他们不必去拼搏,总之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和老北京人一样,住在皇城根儿,拥有别人羡慕不已的户籍,占着寸土寸金的地界儿,其实过的是穷人的日子,还鄙视着所以的外地人。浦海人大致也就是这个状态。当然后世这两个地方的原住民还有一个一夜暴富的机会,那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拆迁”!
  多少几代挤在亭子间的人家,一朝拆迁就能够分得千万财产,代价是从市中心被迁徙到远离繁华的边缘,但这也没有人抱怨——毕竟凭空而得是大量财务早就让人眼红不已。
  于是大家伙一合计,一辈子辛辛苦苦地上班、创业,没攒到几个钱,还有亏本的风险。可是混一辈子,到老了房子一拆,抖身一边就成了千万富翁。这巨大的落差让人完全不能接受啊,有谁还会去努力呢?拿着低保混日子,躺着等拆迁不就行了吗?
  可是周品正从来就不是这种人。别人都认准一个工作做到退休的时候,他就放弃了吃香的岗位而选择下海。其实铁路上的装卸工再辛苦,比他跑单帮还是强得多。至少铁老大的福利那是出了名的好,工资待遇也不低,还有其他的隐藏福利。可是那又如何?他就是不喜欢循规蹈矩,没有激情的过日子。
  大平他们不理解,你都这么有钱了,怎么还要去拼?周品正就更不理解了,我有钱跟我要做事业有冲突吗?自己这么一点身家,和普通人比起来是多一点,可是和那么多大鳄相比简直就是个小虾米。自己现在才三十几岁,正是黄金年龄,总不能混吃等死?
  当年一起在街上混饭的小伙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成长早就有了不同的人生观事业观。混日子的仍旧在混日子,直到他老了,望着电视上某企业家不屑地说,“亿万富翁怎么啦?首富什么啦?那个时候还不是和咱们一起在街面上混饭吃的!”他的孙辈好奇地问道,“那为什么人家变成了首富,您就混了一辈子呢?”
  老伙计睁着昏黄的眼睛想了半天,依稀记得有那么一个机会,人家过来找自己这些兄弟,说是看好了一个项目,让大家一块去乡下种菜……那个时候自己怎么说的?“侬脑子瓦特了哇?”
  那个时候周品正还只是小有身家,和大家也没有想后来那样高不可攀,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还会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他并不缺人,只是想带大家一把。结果除了铁杆迷弟大平,大家谁都没答应一起干,那个时候自己还骂大平“港大”,现在想想,到底谁港?
  人生有很多重要的选择题,机会稍纵即逝。当你回头的时候,没人还会在原地等你。这也是他后来悟到的道理,可惜已经迟了。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大平虽然不理解,还是很光棍地拍胸脯答应帮老大——尽管他也一点都不看好,但是基于跟着老大有肉吃,老大不会坑自己的迷之自信,他最终还是踏上了这趟班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