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话,也从老宅子院里走了出来。
刚刚还是子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这一转眼功夫就走了个干干净净,偌大的屋子空空荡荡,仿佛只剩下他一个老头子!
王建国坐在堂屋,看着屋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莫名地悲从中来,竟差点儿也落下泪来。
好在,有晚辈上门来拜年,他连忙强打精神笑着招呼……
拜年的人多,一波又一波,有他熟悉的街坊邻里,也有看着面熟的乡邻,更有根本不认识的人,进门只称老爷子,还自我介绍说是王利民王哥的兄弟(朋友)……一直到天色近午,拜年的人才渐渐少了些。
这一番人来人往,热闹兴旺,倒是让王老爷子心中的郁气悲伤散了不少,尽管疲惫劳累,人却意外地精神。
只是一上午没见李秀英出来,老爷子终于有点儿忍不住了,大步走进里屋,却见李秀英躺在炕上,盖着床被子,一动不动。
王建国真有些生气了,大过年的哭眼抹泪的不懂事,他就说了一句,就给他耍了一上午性子,来了人不知道支应不说,这他都进来了,还躺着不动……这是找事呢还是找事儿呢!
“老婆子,你这脾气也越来越大了……”不过,到底是朝夕相伴几十年的夫妻,特别是孩子们都成了家之后,日夜就是他们俩老的相对,老爷子虽然生气,可真让他说什么狠话他还真说不出来了。
可他都说了话了,李秀英还是躺在炕上不动……王建国老爷子终于意识到不对劲儿了。他三步并做两步走上前,探身就去推李秀英:“老婆子,你咋地啦?哎哟……老婆子,你这是咋地啦?……”
第六百四十四章
“爷爷,我娘做好饭了,让我来请您和奶奶过去吃饭呢!”成河的声音从大门口传进来。
他本来想喊一声,就往回走,却猛地听到屋里传出一声呼喊,而且是他爷爷喊的!
成河吓得一激灵,差点儿撞在门上,略稳了稳神,就连忙跑进去,一看这情形,就赶忙又跑到院子里,朝自己那边喊:“爹,娘,快来啊,我奶奶病了!”
魏红梅和宋秀莲都在厨房呢,王利军和王利民也刚刚进门,正在喝水。他们几个还没等反应过来,倒是陪着几个小的玩耍的小秋,一听到有人病了,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弹跳起来,一溜烟儿地奔了出去。
等她看到王建国和李秀英的情形,连忙指使成河把老爷子先扶出去,安顿着坐好,或者去躺一躺,她则直接来到炕前,蹬掉脚上的棉鞋爬上炕,开始给李秀英检查。
几分钟后,她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只精巧的针囊,给老太太下了针,又取三棱针放淤血……眼看着放出来的血由黑紫色渐渐转为鲜红,李秀英的脸色也眼见着缓了过来,口鼻眼窝的淤青色渐渐褪去,众人揪着的心也好了一些。
就在这时,李秀英口中发出一声轻哼,缓缓张开了眼睛。
这时,王利军王利民和魏红梅宋秀莲等人都赶了过来,挤挤挨挨地站在堂屋的,站在炕下的,一看见李秀英醒了,王利民先喊了一声:“娘……”
王利军往前凑了凑,也叫了一声。
李秀英躺在枕头上,脸上、两鬓和头顶还下着针,她似乎也不觉得,只翻着眼睛往儿子们脸上看,目光浑浊地看了一会儿,好像才终于认出是谁来,喃喃道:“军子……民子……你们都来了?新社和爱巧呢?还没放学呐?”
王利军和王利民两兄弟见老娘醒过来,也认识他们哥俩,这一口气还没松下来呢,却听到了后边一句话,登时愣住了。
新社是王利社的小名儿,那家伙都快四十了,早就不上学了。还有王爱巧,也将近三十岁的人了,孩子都好几岁了,还上学放学?
“娘,新社和爱巧都不上学了,他们都大了……”王利军试图提醒一下,他觉得,可能是老太太病糊涂了,提醒一下就能想起来了。
可李秀英一听急了,根本不管脸上的针,翻身就要起来,一边着急道:“他们才多大,就不让他们上学了?你们俩当哥哥的难道就不该照应照应弟弟妹妹吗……”
小秋连忙一把拉住她,用力按了按两个镇静作用的穴位,老太太呆愣愣地转着目光落在小秋脸上,看了好一会儿,突然笑道:“你是哪家的小闺女啊?长得这么俊啊!哦,我知道了,你是爱巧的同学吧,那也是个初中生呢!闺女啊,你今年多大了?还没有说婆家吧?给婶子说说,你想找个什么样儿的,婶子给你裁夺裁夺……这找婆家啊,就得找婆婆脾气好的,家境殷实的,兄弟多还得和睦的,最好是老小,上头有哥哥们护着,嫂子们照看着,那日子就好过多了。哎,别说,婶子这里倒是有个好的,长得个儿高模样好,还是个高中生……”
老太太口灿莲花地保媒拉纤,众人却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倒是被拉着的小秋反手按住老太太的脉诊了片刻,面色平静地转脸对上自家老爹的目光,道:“爹,你想一想,有没有十几年前,我小叔上高中,我小姑上初中时的事情,拿出来问问。”
王利民没等想出来,魏红梅和王利军倒是都想起了一件事,一问之下,老太太记得很清爽,连大奶奶借了她一把麻线,二牤子偷了她几颗枣子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可再叫过成海兄弟和小冬小夏成贵来,老太太就都不认识了。更别说刘玉芝和鹏鹏了,那对老太太来说就是陌生人了。
可这样吧,她还认得王建国老爷子,也认得大儿子二儿子和两个媳妇……完全没奇怪他们的苍老……
小秋终于把自己的判断说了出来:“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又叫老年痴呆。”
曾经剽悍无比,泼辣无比的李秀英老太太傻了!
再没了往日的威风,只是每天念叨着她的新社和爱巧咋还不放学回家,可真的等王利民王利军跑去把王爱巧叫回来,带到李秀英老太太面前,老太太居然不认识自己的小女儿了。
还很不屑地撇撇嘴:“这哪里是我的爱巧啊,我家爱巧是初中生,又苗条又水灵,将来要嫁进城里当城里人的,哪里是这个,干巴巴又黄又瘦的农村老婆……撵走,撵走,咋啥人也让她进门啊……”
王爱巧当时崩溃,瘫在地上嚎啕大哭!
不到天黑,整个三合村都传遍了,王利民他娘成海他奶奶傻了,啥也不记得了!
旁边立刻就有人出来更正,“也不是都不记得,大儿子二儿子和两个儿媳妇都记得,老头子也记得,嘴里念念叨叨的都是她的小儿子小闺女,可小闺女家去她却不认得了,愣是让人把小闺女撵走……你们是没见着啊,她那小闺女哭的,比死了亲娘哭得都痛啊……”
“也是啊,你说这好好的日子过着,突然老娘不认亲闺女了,这搁谁身上都得哭死啊……”
大家议论纷纷,成了整个村,乃至四邻八乡庄户人过年的谈资。走亲戚串门儿,一坐下寒暄几句,就开始说:“你听说那个老王家的事儿了吗?就是那个做买卖挣了大钱的王利民家啊……她娘大过年的傻了……唉哟,人都说那老太太没福气啊,儿子有了钱,18吋大彩电看着,双缸洗衣机用着,天天大米白面地吃着……福气太重,愣是承不住,傻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外界传的如何沸沸扬扬,王家的日子还得照常过。
李秀英病了,除了不认人之外,肢体动作也不如之前利落了。就在除夕,她还和两个儿媳妇一个孙子媳妇包饺子呢,可这会儿别说让她包饺子了,她连顿普通饭都做不了了。自己端着碗吃饭,那手都抖得送不到嘴里去,还不肯让人喂,沥沥啦啦……唉!
小秋没间断地给老太太下针。又打电话去北京征询郑秋实的意见,开了方子给老太太服用——这个春节,郑秋实在京城有任务,没能跟着她一起回来。
经过四五天的治疗,老太太行动能力有所改善,自理基本没问题了,就是脑子不记事儿,常犯糊涂,小一辈儿的人是都不认识了,儿子媳妇仍旧只认识老大两口子和老二两口子,最亲近的就是老爷子了,几乎是老爷子走哪里,她跟到哪里,老爷子让她吃她吃,让她喝她就喝……
看得小秋直叹气……这个样子,真的已经让人无法再计较她当初的种种了。
因为老太太病了,初二,魏红梅和宋秀莲都没回娘家,王爱花和王爱巧倒是都回来了。
老太太这回倒是没把两个闺女往外撵,却一阵子明白一阵子糊涂的,只客客气气的,像是对待上门的客人一样,完全没了母女的亲近。
王爱花看着看着就哭起来,王爱巧是一直哭的止不住……好不容易被兄嫂们劝住,王爱花和王爱巧又细细地问了回情况,得知只是脑子有些犯糊涂,身体活动还能恢复些,这才觉得多少有些安慰。
王爱花要的那个孩子只有两周岁多,还不满三周,正是累人的时候,因为感冒了也没往娘家带,托婆婆给看着呢。老太太这样,她也无力照顾,匆匆吃过午饭就赶回去了。临走,找到大哥王利军,掏出五十块钱来说给老太太买药用,王利军没要她的,又把自家鸡场里产的鸡蛋装了十斤、捉了两只老母鸡,一并给她带上,让她回家给孩子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