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杨奶奶就说:“妹妹,你要玉器就好收了,国家收金银不收玉,给点钱就能收起来,不过咱这县城没多少好玉,真值不了几个钱。
  你说俺懂玉,这还多亏了俺家的两位老人,前些年在家没事,他们就把存的老物件拿出来,给俺说道说道。
  其实就是消磨时间,时间长了,俺就懂了些。不光玉器,其他的俺多少也懂些。
  俺家那口子,也算给家里出了力。起码,别管外面乱的再狠,俺们待在这大院里,安稳的过了一辈子,那些老物件也保留了下来。
  妹妹,你要是想要珠宝,俺给你收,保证你花不了冤枉钱。俺知道谁家有这东西,他们想出手都找不到地方卖。
  这些成分差的家庭,孩子都三十上下了,还没找着媳妇,能出手些老物件,正好给孩子成家。”
  回到家里,悠悠就开始在商城里找合适的玻璃丝袜。由于技术原因,这个年代的玻璃丝袜弹性差,纤维硬有些扎手,穿着还没有棉线袜舒适。不过胜在薄而凉爽,结实耐磨,颜色正道不褪色,外观漂亮好看。
  后世的玻璃丝袜子就没了这些缺点,弹性大款式好,穿着舒适,价格便宜,批发价没超过0.50元的。
  后世的人们买袜子都是成沓的要,好多年轻人根本不洗,穿一双扔一双,他们说不值洗钱。
  商城里各种各样的玻璃丝袜,有几千上万个款式,光是怀旧款的就有好多。
  悠悠还是喜欢后世的袜子,不过款式和现在的差别太多。智脑给出个方案,就是借鉴尼龙袜的款式,只在袜口的装饰图案上稍加改动。
  女式的是各种卡通动物,男式的还是梅兰竹菊。让人一看,就知道和冬季的尼龙袜是一个品牌的。
  “寒食寒十天,清晨起来穿布衫”。“过了清明节,夜寒白天热”。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快,令人谈起来色变的流脑终于结束了。连着十来天没有新发病的,爸爸终于回家了。
  今年过年,家里的生活水平大提高,全家人都喝上了奶粉。爸爸在医院,人多眼杂,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没敢喝。加上工作没个固定的时间,伙食也不好,所以,全家都长肉了,就爸爸瘦了。
  于是,姥姥见天的换着花样做好吃的,给他补养身体。全家人也跟着沾光,迪迪高兴的不到饭点就回家等着,提前塞口好吃的。
  槐花开了,空气中飘荡着清香。今年没有复堤的民工,加上流脑,大人还是不敢让孩子外出,大堤上基本没人,悠悠让姥姥带着,可劲的摘槐花。
  自己的空间里,野菜可是卖的正火。姥姥嘴里喊着,弄不明白商城的事情,可只要悠悠说商城里有用,保证有求必应。
  其实也用不着她们自己摘,机器人摘起槐花来,又快又好,姥姥主要起放哨作用,悠悠则忙着往空间里收。
  桂萍跟着她们去了一次,就不去了。她自己说:“俺想起来蒸槐花,嘴里就一股子尴淡味,又甜又咸的,一辈子不吃也不想它。今年好,俺娘蒸了一回,见俺们都不愿意吃,就不蒸了。”
  原先,二奶奶家从槐花没开就蒸,一直到扫的干槐花还用水泡软蒸着吃,又不舍得放面粉,就加些咸盐,好吃才怪。今年队里分的粮食多,加上他家杀猪油水大,家里的粮食竟然有了剩余。
  二爷他们爷俩是三月十二搬的家,搬家后就把桂花娘俩接回来了。从桂花满月在娘家住了两天,还没回来过。
  家里的房子宽敞了,就让她们多住些时候,再说春天也没什么事情,不用下地干活。
  桂莲看见妹妹家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想到自己失去的孩子,难过的哭了一场。
  二奶奶劝她:“你自己得想开了,赶紧把身子骨养好了,趁着年轻,还能再要个。留根一个人忙里忙外的,你身子养好了,也能帮帮他。”
  盖房子把家里的积蓄用的差不多了,张留根今年又喂了十头猪,他这是养猪尝到了甜头,干劲大着那。
  他用剩下的钱,卖了辆地排车,去河滩拉着车子,桂萍割的猪草都是他给拉回来。
  桂莲在家歇着,就干些家务活,做点针线,一提去河滩割草他就急,怕她受凉做下病。二奶奶也是个疼闺女的,鸡蛋紧着桂莲吃。
  连狗剩都知道她娘病了,每天主动帮着看管自家的羊。悠悠爸给她熬制了好些蜜制中药丸,省得每天熬中药了,桂莲的身体恢复的挺快。
  姥姥抽空带着悠悠,找到了去年那几家养蜂的,把他们家的蜂蜜都买了下来,并说好了枣花蜜下来,让他们给留着。
  这些蜂蜜,除了家里人喝的,悠悠都留了下来。商城里的野生蜂蜜价格再高,她一点也没舍得在出售。
  再过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像现在这样,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蜂蜜,可就绝迹了,有钱也没处买去。


第235章 苜蓿养猪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今年队里的春地少,只是种了一百亩的棉花,十亩的春地瓜,还有就是五十亩的瓜园。虽然种瓜收益高,但想到卖瓜遭的难,村里还是没敢扩大面积。
  谷子、黍子等杂粮,都能在夏季种,虽然产量低些,不过这些作物面积不大,影响不了大局。
  各家的自留地大部分都留了春地,大家都准备种棉花。尽管去年队里分了不少的棉花,大伙看到二奶奶家种棉花的收益,觉得还是种棉花合适。
  悠悠知道,今年的春作物种什么都是瞎搭功夫,阳历的7月初就发大水了,春作物都没收成。不过,姥姥和她谁也不敢把实情说出口。
  等大家把棉花和瓜都种好了,河滩里的苜蓿也该收割了。苜蓿草第一年收割两次,往后从每年的阳历5月初开始,一个月收割一次。因此,队里和各户喂猪羊的数量,即使增加了一倍,饲草绝对没问题。
  地里的活计干完了,队里就组织大家收苜蓿草,春天干燥,温度又合适,苜蓿草晒的特别快,质量还好。队里为了照顾大家,集体收割是从远处开始的。
  村民利用早晚的时间,把近处的苜蓿割回来,晒干了自家用。看到苜蓿长的快,大家就开始重新做打算了。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多喂些猪。大伙在河滩里割着苜蓿,热烈的讨论着养殖的问题。
  “今年这苜蓿草长的可真快,开始俺还担心不够喂的,看着阵势,就是再多喂些猪,也吃不了。”
  “可不是吗,援朝说了,以后一个月就能割一次,早知道俺多要几头猪了,怕没东西喂,俺只要了4头。”
  “咱知足吧,喂的多了,悠悠姥姥卖不出去,要是交给食品站的话,两头卖一头的钱。”
  “那也是喂的多了好,咱就是搭些力气,又不跟原先似的,得喂粮食追肥。你们看石庙村的人,不都买给食品站了,家家也都得了不少钱。”
  “俺就觉得稀罕,早先咱喂猪,喂一年还不到二百斤,你们看留根,半年就喂到了二百斤,俺今年也试试,反正有东西喂。”
  “还真是这样,援朝给咱们买的这猪秧子也好,肯吃肯睡,长的快。”
  悠悠听了大伙的议论,眼前一亮,喂猪也是增加大伙收入的好办法。还好,六月初苜蓿还能收获一次。看去年的产量,足够每家喂二十头的。
  去年,收了两次苜蓿,每家喂了四头猪,队里喂了一百头。不仅是队里,就是各家都剩下好多的干苜蓿,大伙都说就是多喂一半也够。
  其实,去年的河滩的苜蓿,大伙收的也就一半多,剩下的都让悠悠收进了空间。
  今年的苜蓿比去年长的好,大伙要是都收起来,就这两次,也足够用的。更何况,春季的头一茬苜蓿,质量最好,蛋白质含量最高。
  石庙村的人们因为队里留的春地多,没整功夫收割苜蓿。其实,他们村临着的河滩地里,苜蓿比韩屯村的长的还好。
  关键是他们村里的人,还是没有韩屯村的人胆子大,各家从去年的两头猪发展到今年的四头。经过去年的实践,大家也知道该准备多少饲草,收足自家用的就行了。
  韩屯村由于插栽簸箕柳,苜蓿的面积少多了,要不是黄河大转弯,留下了大片的河滩地,韩屯村还真没多少苜蓿了。那片河滩地得有二百多亩,其中一部分也插上了簸箕柳。
  从此以后,这片河滩地就归韩屯村了。几年过去,黄河往北移动了一公里,韩屯村多了快二千亩河滩地。土地普查时,公社看到韩屯插栽的簸箕柳,就把这些土地都划归了韩屯村。
  其实,这些就是无主的土地,石庙村也多出了不少河滩地,不过他们没有韩屯的河岸长,面积反而没有韩屯的多。
  特别是黄河的那个大转弯,给韩屯留下了极大的财富,后来著名的黄河观景园就建在了这里。
  悠悠看到石庙的苜蓿都开花了,他们村还不收,就趁大伙不注意,把他们村的苜蓿都收了起来。不收的话就浪费了,还影响下一茬的产量。
  阳历的4月中旬,队里喂的18头母猪陆续生产,一共产了162头小猪仔。这是头一胎,韩玉民说第二胎一窝能产十头以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