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今年年前打春,过年时天气就暖和了,人们都想要呢子大衣。百货楼里的衣服都抢空了,特别是孩子们穿的。”
  悠悠想:亏得自己拿出来的多,看来李保国这次是打算大干一场。
  “兄弟,俺把衣服带来了,你爷俩挑去吧。”
  “姐,咱先看俺收的东西。玉玉,你去看衣服。”李保国把搬到屋里的袋子打开,和姥姥显摆自己收的东西。
  李保国这三月收的东西真不少,一共是3万快银元,89根金条,4600元的玉器。他这次收的玉器,好东西真不少,质量提高了不少。
  这次李保国要了3000件呢子大衣,3000套女装,3000条裤子,玉玉要的1万条纱巾。他说:“姐,今年俺学精了,提前收了一半的订金。”
  悠悠那个羡慕啊,这个时代的买卖真容易啊,一个款式流行好几年,今年卖不出去,明年接着卖,还能提前收订金。
  最后,李保国给了姥姥172820元钱。过去,悠悠看到影视作品里,倒爷用皮箱装钱,满满的一箱钱,看着相当的震撼。李保国装钱是用邮局里的帆布邮包,随手提着,就是十几万。
  玉玉出去找了辆车子,往家运衣服。李保国领着姥姥去后院,看他收的家具。这三月,他在收银元的时候,收了不少的老家具,前院放不下了,就放到后院。
  里面的家具,五花八门,不过都符合李保国“压手沉”的标准,他介绍的时候,还用手抬一下,小件的还好,大件的就是稍微的晃动一下。
  悠悠看着,笑的肚子疼,真是太有喜感了。不过真的都是好东西,家具表面虽然落满尘土,用抹布擦一下,木质细腻,表面散发着柔和的光泽。
  姥姥看着堆得满满的家具,拿着李保国给她的清单。“兄弟,你费心了。”这些家具才用了三千多元,基本上二三十元一件,最贵的大衣橱才八十元,上面布满了手工雕花。
  加上原来的家具,一共用了六千多元,姥姥开始给了他五千元。
  回到前院,姥姥又给了他五千块钱。“兄弟,这钱你拿着,碰到合适的接着买。”
  最后一趟衣服运回去,饭店送菜的也来了,才刚过十一点,玉玉要的是羊肉火锅。
  四个人吃的满头大汗,玉玉拉着姥姥磨叽:“姑,您再给俺捎件缎子袄吧,去年的让俺好姐妹结婚要走了一件,俺还要件玫红的。”
  李保国对姥姥说:“姐,别理她,让她瞎哆嗦,不是我拦着,她都敢收棉袄的订金。”
  悠悠听了吓一跳,小姑奶奶,您可别犯二,商城里的唐装棉袄价格太高了,可不是现在的人能想象出来的,咱可不干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姥姥也吓着了,赶紧说:“玉玉,棉袄是特订的,还不能大量的生产,你可不能收订金,谁要是喜欢,让她比着你的自己做。”
  韩屯村的妇女都能做出来,城里有的是缝纫部,应该不难。再说,现在的绸缎便宜,加工费也合适,做一件就行。
  玉玉却说:“姑,她们有做的,穿上就不一样了,没您带的好看,也不知怎的,就是不显腰身。”
  悠悠知道原因,现在的缝纫部做衣服,都是按着宽松些做,当然显不出腰身来了。看来回到村里,得拿出套棉袄的样板来,让大伙比着裁。
  吃完饭,才刚过十二点,李保国爷俩就回去了。姥姥带着悠悠,赶紧去了百货大楼,正是吃午饭的时候,里面的人不多,俩人直奔二楼的丝绸柜台。
  丝绸柜台前没有顾客,里面就一个营业员,正趴在柜台上和别人拉呱。姥姥问她:“同志,你们这织锦缎批发部里有吗?”
  悠悠回忆了一下,还真没在批发部见过丝绸。
  营业员回过头来,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姥姥。“老同志,您说什么,批发织锦缎。俺在这柜台上干了十多年了,二三年都卖不出去一批货,您说有批发的吗?”


第261章 样板画成了废纸(150月票加更)
  听她这么说,批发部肯定没有了,只好在柜台上买。织锦缎是最贵的丝绸了,0.75公分的窄幅,7元一米,一件衣服大体上用2.5米。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加一块,六七十人,得180多米布。柜台里的织锦缎五十米一匹,不过都不是整匹的了,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
  这年代,买织锦缎的不多,富裕的人家结婚才舍得买一件。所以,就连最好买的红色织锦缎,也剩下了二十多米。
  自家还真不需要多少大红的,又不是结婚用,村里人做了都是自己穿,大红颜色太艳,很少有人敢穿。
  姥姥要了一匹玫红、一匹粉紫、一匹豆绿、一匹金黄、还有一匹枣红,剩下的大红也要了。
  悠悠又让姥姥把那匹暗红色的要了,放着给自己家的老人穿。柜台里就剩下了三匹,营业员看着纳闷,没见过一次买这么多的。
  她打量着姥姥,终于没忍住:“老同志,你要这么多的织锦缎做什么啊?”
  姥姥笑了,“俺给别人捎的,这不是快过年了,大伙都想过个喜庆年,就托俺来买。”
  营业员怀疑的摇了摇头,没有再问,看来是不相信。不过还是仔细的丈量着,自言自语的说:“俺二年也卖不出去这些布。”怪不得上面用金丝绒布盖得严严实实。
  看来,不合时宜的真话,可信度真的不高。
  一共是237米布,营业员把零头给抹了,总共花了1659元钱。附近的人都被吸引过来,看着姥姥切切私语。悠悠想,亏得中午的时候人少,要是人多,还不得被围观。
  最后,姥姥又买了一块金丝绒,把织锦缎包了起来。营业员帮着姥姥抬着,送到楼门口。姥姥喊了辆三轮车,把布推到自己院里。
  娘俩接着扫荡副食门市、果品门市,看到合适的就买,快过年了,门市里的年货都上架了。想到去年陈庄的莲藕,这次门市里就剩了三十多斤,姥姥看时间才下午二点多,就想去一趟。悠悠则有别的打算,她要去新华书店买样板画。
  姥姥现在对悠悠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二话没说,就带着她去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里挤满了买小人书的孩子,今天是星期天,新华书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个孩子买,能跟来一群参谋。
  柜台上的样板画全部换成了新的,以前堆在地上的几堆样板画没了踪影。就是新的也没人买,一个营业员靠在柜台上,看着挤成一团的孩子发呆。
  姥姥向他打听:“同志,你们原来的样板画还卖不?”
  营业员怪异的看着姥姥:“同志,您要原来的画干什么?那里面的画有好多不让卖了。”
  姥姥用早就想好的理由回答他:“俺家里办喜事,想用画的反面贴墙,听人家说你们书店里原来的旧画,二分钱一斤,俺想买点。”
  现在,年轻人结婚,一般用纸把墙面全部的粘贴上,有钱的买白纸,没钱的找些报纸,样板画又厚又结实,背面是纯白色,比买白纸强多了。
  悠悠在网上浏览七十年代回忆录,看到好些人回忆,样板画处理后,供销社系统内部人员废物利用,用样板画背面贴墙面。
  那人看来是听明白了,他笑着说:“还真是废物利用,要不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谁想出的这么个好主意。您跟我来吧,都在后面的仓库里放着那。”
  姥姥跟着他去了门市后面的仓库,那营业员先去了旁边的一间办公室,从里面喊出个人来。指着姥姥对他介绍:“主任,就是这位老同志,想买旧画。”
  主任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带着姥姥往仓库走。仓库的大门是双开的大铁门,打开后可以进来货车。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成捆摞在地上,有好多底部都发霉了。即使现在是冬季,也能闻出霉味来。
  样板画真的有好多,比悠悠在门市里看到的多了几倍,霉变的也不少。主任指着地上的画:“老同志,这些东西按说是不能卖给个人的,你既然找来了,就挑些好的吧。”
  看来新进的都放在门市里了,仓库里的这些都是撤下来的处理品。姥姥就问他:“主任,您们这些都处理吗?”
  “嗯,元旦后刚来了新画,让把原来的都撤了,这些年剩下的画都在这里了。原来就是烂了也没人敢处理,这次是上面让处理的。年前比较忙,俺们准备年后就送废品收购站,你来的正好。”
  姥姥递给他一盒大前门:“同志,您抽烟,俺和您打个商量。既然你们处理,就都卖给俺吧。俺村子大,也快过年了。既然碰上了,俺就给大伙办点好事,捎回去让他们都把墙贴上,干干净净的过个年。”
  那人犹豫了一会,才说:“这里面可有不少烂的,你得都要了,俺也省得再跑一趟收购站了。”
  姥姥求之不得,满口的答应:“俺都要了,好的放着用,烂的俺卖到收购站去。”
  仓库里就有地磅,那人也没喊人,自己亲自过磅。从里面又找出来一堆来,悠悠看见高兴坏了,都是文革前的样板画,这可都是宝贝。
  一共八百多斤,地上还剩一小堆没称,姥姥递给他二十元钱。“主任,剩下的别称了,俺沾点光,算一千斤吧。”其实,剩下的那些,连五十斤都不到。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