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的一层,接待室就好几个,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挺多。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接待室里已经备好了茶水。接待员熟练的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专题片。
随着专题片的放映,小靳庄的发展详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547章 卖线
平原地区的盐碱地,最适宜的作物就是棉花了。七九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产量几近翻番,春棉的亩产皮棉达到了二百多斤。
平原地区土地瘠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三亩以上。小靳庄不到五百人,就有三千亩的耕地。
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卖棉难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棉花属于国家的调控物资,个人无权长途贩运。
外调受指标限制,本地的纺纱厂生产量有限。农民自家的消耗,每家一年百十斤皮棉足够了。
一年过去,家家户户存放了几百斤皮棉。过去缺衣少穿发愁,现在棉花多了也愁。
八零年的春季,他们村早年流落国外的一名华侨,寻亲归来。
看到年喻九旬的母亲,孤身一人,在乡亲们的精心照顾下,依然健在。大为感动,立志报效乡亲。
恰巧这位华侨在国外就是从事纺织业的,了解到乡亲们的困难后,出资千万元给村里建造起纺织厂,纺纱、织布、染色生产线齐全,所有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个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
时值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对外资企业大力支持。他们的村办企业一路绿灯,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一个多月的试产,优质的产品充分展示了国外纺织机器的先进。纺织厂正式开业后,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最受人们欢迎的是他们的棉布染色好,颜色亮丽不褪色,他们用的染料也是进口的。
资金充足,先进的技术和机器,低廉的原料,畅销的产品,资金向滚雪球般的快速积累起来。
村里的三百名青壮年劳力,都在厂里上班,工厂日夜开工三班倒,人均工资上百元,群众的手里也有了钱。
日子富裕了,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子。小靳庄一色的土坯房,茅草盖顶的房子到了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雨停了,屋内接着下。
华侨给村里建厂的同时,给老母亲盖了一栋别墅。可老人死活不搬,把别墅让给村里做了办公室。
她老人家说:“村里的日子苦,乡亲们要饭也先让我老婆子吃饱,大伙都住在土房子里,我不能一个人住洋楼。”
一千万的资金都投了,全村不到一百户人家,建一栋别墅五万元,华侨后续资金五百万,给全村人建楼房。
村庄规划、别墅设计、建材的购置,都是聘请的专业团队,好多建材直接从国外进口。
这样打造出来的小靳庄,即符合农村的需求,还带着国外的特色,美观大方实用,可以说是国内农村的典范。
专题片时长半个小时,观看的时间,大伙喝茶歇息,基本上调整了过来。
随后,讲解员带领大家去工厂参观。纺织厂位于广场的南端。高大的厂房宽敞明亮,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说话都是用喊的。
每到一处,讲解员指着车间门上方的标示,只是简单的介绍是什么车间。
工厂的正门朝南,整个工厂的南面,都是朝外的门市,大门外热闹非凡,门市的前面排着好几个长队,足有上百人。
尤其是棉花收购门市前,一辆辆装满棉花的地排车,排起四个长队。据讲解员介绍,全县的棉农都来这里卖棉。除了刮风下雨,基本上天天如此。
另一个排长队的门市是卖棉线的,而且是染色的棉线。有细的单股纱,也有粗的合股线。打好的拐子线,一两一把,一斤一捆。
买线的大部分是妇女,她们都拿着提前算好的清单,相互交流着织布的花样。
讲解员自豪的说:“我们村工厂纺出来的棉线,格外的结实,织布不断线,根本不用浆。
另外,我们卖的是染好的棉线,颜色鲜艳不褪色,织出来的布穿烂了颜色也和新的差不多。”
她的话男人或许不明白,可妇女懂行啊。“老骡子”激动的说:“我得多买些带回去,这不用纺不用染不用浆的,织布得省多少事。”
讲解员一听就笑了:“开始我们也不对外零售纱线,自己村里的妇女都在工厂上班,没空纺线,织布就在厂里买,用过就知道好处了。
附近村庄的妇女知道了,托亲戚求朋友帮着买,棉线的零售量越来越大,后来干脆开了对外销售的门市,就成了你们看到的这样。”
赵芳不解的问:“我看着你们村卖的布,质量也挺好,咋还自己织布。你们村的妇女都上班,还能有时间自己织布?”
“俺们上班是三班倒,每天八个小时,剩余的时间种地干活足够了。
我们村工厂织的布确实好,不过做床单被褥不如自己织的粗布厚实平整。
再说了,自己织的布便宜啊。全部用买的线,一勾子布细线一斤半,合股线二斤半。
我们卖的线不论粗细,都是两元钱一斤。粗线织的床单才5元钱,细线织的被褥3元钱。
厂里卖的床单布每尺0.68元,15尺布做个床单就是10.2元。被面0.48元一尺,14尺一床被面6.72元。
自己织和用钱买,价格可是差了一倍。再说了,自己织的粗布,比买的厚实多了,就是用单股细线织出来的粗布,也比哔叽呢厚,起码多用两年。
你们看到了吧,来卖棉花的回去都捎些纱线。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纺线的,织布都来我们厂里买染好的线。”
赵芳大受启发,赶紧说道:“听你这一说,我得多买些回去,老四老五都大了,也该准备嫁妆了。她们上学没时间,光靠俺娘自己纺线可不够用,有了这现成的棉线,可省大事了。”
几个男爷们听赵芳她俩买棉线,还这么多的好处,全都要买,让“老骡子”和赵芳帮着拿主意,看买什么颜色的合适。
花样不同用的颜色特不同,到底每样颜色的棉线该买多少,赵芳算来算去犯了难。
第548章 讲解
“老骡子”干脆:“别算了,咱每种颜色粗细都要一百斤,白色的用的多,每样要二百斤,回去各家分。不够咱村里有车,再来拉呗。”
大伙在大岳庄买的东西把车都塞满了,再买棉线确实装不下。不过,最后,每种颜色的纱线还是要了五斤,先带回去给大伙当样品。
二百多斤棉线打了个大包,放到悠悠开的吉普车顶货架上。李专员看着悠悠车上的货架,对自己的司机说:“回去咱们的车顶也按个货架,这东西实用。”
石庙的俩队长看着几个长长的队伍,若有所思的问道:“同志,俺打听个事,你们这纺织厂,光是纺线和染线两个车间,得用多少投资?”
这个问题讲解员还真回答不上来,她抱歉的说:“你们先等等,我问了再给你们回答。”
布匹门市的柜台上摆满了成匹的棉布,光滑平整,色泽亮丽,花色清晰。
柜台的前面挤满了人,倒是没有排队的,十来个营业员都忙不过来。
小靳庄的棉布不要布票,质量又好,价格和国家定价相同,深受群众的欢迎。
现在供销社偶尔也供应不要票的棉布,布票价格也降了下来,每尺不到一毛钱。
讲解员介绍:“这附近十里以内的人,买布都来我们村,其实供销社里也卖我们村的布,可大家宁愿多跑路,也得到我们村里的门市上买。”
花同样的钱,大家当然想买好的。现在农村半数以上的人家都有自行车,二三十里的路程,个把小时就到了。
韩屯村的人在大岳庄买了不少丝绸,倒是没再买棉布。石庙村他们三个,每人买了十几块布,老人的孩子的加上孩子娘的。
参观完工厂,也到了吃饭的时间。小靳庄和大岳庄一样,工厂里也有食堂,不过就餐的大部分是上班的工人。
食堂设在工厂的最后,前后都有大门,也有孩子和老人在这里用餐的。
“俺们村的工厂三班倒,上班在厂里吃一顿放就行,其他的两顿,大伙还是习惯了在家自己做。”
食堂里就一样饭菜,白菜豆腐炖粉条,一毛五一份,一份一大海碗,分量十足,白面馒头一毛钱一个。门口摆放着几个大保温桶,里面盛着开水。
他们村里的人吃饭用票证,外来人员现金结算,馒头不用粮票。
讲解员帮助大家买好了饭菜,就告辞了。饭菜虽然不如大岳庄的丰盛,可味道却挺好。能将简单的白菜豆腐做成美味。看来也是村里做饭的高手,果然吃货在民间。
二十多分钟后,大伙刚吃完午饭。讲解员就回来了,还带来了他们村的靳支书。
相互介绍后,靳支书解答了石庙村提出的问题:“俺村的纺织厂上的是一万锭的生产线,全部从英国进口的机器,每天能纺3吨纱。我们县里的纺织厂也是一万锭,每天才纺2吨纱。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常梦你 (执江子) 2019-12-24完结249 575【清媚妖孽慵懒型御姐vs隐忍克制易羞涩忠犬】大一的时候,黎柘向兰筠表白,话说得磕磕巴...
-
穿成七零年代泼辣女 (梦廊雨) 2020-01-07完结1771 7276一觉醒来,宋佳玉成了南拐生产大队宋老三家的独生女宋大宝。宋老三三十头上得了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