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些宗亲,他们知道,不管自己怎么挣扎,宗法变革势不可挡,他们之前的胡搅蛮缠,完全是出于一种挣扎,一种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
现在楚宁的这个方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毕竟,就连朱祁镇的儿子们,除了太子朱见深,全都在改革的对象。
就这样,吵闹了数月之久的宗法改革,终于算是尘埃落定了。
虽然楚宁的办法没有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这个办法确实是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宗亲们也开始向孙太后和朱祁镇辞行,陆陆续续返回自己的封地,毕竟新的宗法已经开始实行,他们也要回去准备一下。
楚宁也得到了朱祁镇兑现的承诺,终于不用在面对那些宗亲和朝臣,总算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享受生活。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朱见深,就像个烦人的苍蝇一样,几乎是寸步不离地跟着楚宁,如果不是朝廷章程的限制,估计朱见深都住进楚宁家里了。
朝廷各部也重新走入正轨,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可没人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袭来!
第517章 科举(上)
“你能不能把那小子带走啊!”楚宁一脸无奈地指着在不远处的朱见深说道。
“先生这话就不对了,我不能在先生跟前学习尽些做徒弟的义务,派朱见深来聊表一下诚意,这简直就是千古佳话啊。
再说,你看看朱见深在这既能孝敬一下先生,也可以顺便让那些东宫的师傅们教导一下博彦他们不是。”朱祁镇心满意足地说道。
他看着小大人一样在那教导楚倾云和楚博彦的朱见深,心里别提多舒服了,尤其是看着朱见深和楚倾云之间的样子,还别说,真有那么点小情侣的样子。
这也正是楚宁不高兴的原因所在,说实话,他对朱见深还是很满意的,现在的朱见深,完全没有原本历史的样子。
原本的历史上,朱见深在明史的评价是“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这个评价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并不是很低。
但是,作为历史上最出名的姐弟,或者说‘母子’恋的代表,他对万贵妃的宠信,以及对西厂的纵容,险些将大明推向深渊。
现在的朱见深,自信,阳光,哪里还有一点那种阴柔的感觉,但是让楚宁腻歪的就是这家伙对楚倾云,简直就是苍蝇一样,挥之不去。
看着两个人在那有说有笑的样子,作为资深‘女儿奴’的楚宁,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哎,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答应你。”楚宁也有些无奈。
楚倾云这个懂事的孩子,一定是知道他的‘难处’,并且处于礼貌,才对朱见深这样!
楚宁只能这么想,来安慰自己。
就在楚宁和朱祁镇在这磨牙的时候,一个身影急匆匆跑了进来,趴在成敬的耳边低语了一阵。
“有事别找我!”楚宁看到这个场景之后,一下从躺椅上弹了起来,纵身就往屋子里跑,速度之快,无论是身边的朱祁镇,还是走到一半的成敬。
就连远处的朱见深和楚倾云姐弟,都觉得诧异无比,朱见深觉得楚宁果然不愧是沙场名将,这速度,堪比猎鹰,看来自己也得想办法养几只海东青。
楚博彦则是一脸崇拜,自己的父亲虽然每天看似优哉游哉,但一身功夫却是丝毫没有放下,这矫健的身姿,简直就是军人的典范!
朱祁镇则是一脸茫然,他是背身对着成敬的,所以他并没有看到有人跟成敬说话,等成敬反应过来走到朱祁镇跟前的时候,朱祁镇也就明白楚宁为什么这样了。
如果不是有急事,大事,成敬是不会这么做的。
看来宗亲那件事,或者说朝廷对楚宁的猜忌,已经让这个一心为了大明征战厮杀的燕国公,变了。
“什么事?”朱祁镇无奈地问道。
“陛下,会试那边出问题了!”
“哎,难得有机会和先生好好坐坐。”朱祁镇摇着头,无奈地起身走了。
一旁的成敬也替朱祁镇感到不忿。
虽然朱祁镇和楚宁在一起的时候,楚宁丝毫没有做臣子的样子,甚至嚣张的连敬称都没有,可朱祁镇也丝毫不见怪,他和楚宁在一起的时候,自称都是‘我’。
他知道,朱祁镇是真的把楚宁当做朋友,当做师傅这么对待,所以这种和楚宁单独相处的时候,朱祁镇是最放松的时候。
现在除了这种事,把朱祁镇原本的幸福时光彻底打断了。
“先生你好好休息。”朱祁镇走了两步,转身对屋子喊道。
“我现在病了,会传染,不要来找我!顺便把朱见深一块儿带走!”
朱祁镇当然不会相信,刚刚还好好的楚宁,怎么一下就病了,楚宁这是在躲,他不想在参与朝廷的事了。
可朱祁镇嘴角却流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楚宁现在已经是大明的燕国公了,并且作为楚宁这种有着深厚爱国情结的人,不管嘴上说的多硬气,只要国家需要,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
朱祁镇回到皇宫,一脸焦急的曹鼐正在御书房门口来回踱步,身旁站着一脸苦瓜样子的王贵。
朱祁镇在回来的路上已经知道了,这次的会试出事了,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的第二次!
明代科举考试,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童生不是给小孩子们准备的考试,他是你迈入大明读书人行列的第一步。
这次参加考试的人都是身家清白,祖上三代没有作奸犯科,并且不是‘商人、娼妓、优伶、皂役、胥吏’,这样才有参加院试的资格。
而院试又分为县考、府考、院考三部,只有通过这三次考试,才能从童生摇身一变为秀才!
从此你就正式迈入大明读书人的行列了!
可是成为秀才,并不意味着你将走上人生的巅峰,这也仅仅是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当然还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令大人可以不下跪。
随着大明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都已经发展的极好了,尤其是江南地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毕竟读书从来都是一件十分费钱的事。
因为科举竞争的激烈,读书就必须一门心思地扑在上面,所以这就会让一个家庭失去一个劳动力,并且书籍、笔墨这些需要购买,延请名师、出门游历、参加各种诗会等等都是增加成功的必要途径,这更需要大量金钱。
可是,成为秀才还不是你骄傲的时候,因为他只能说明,你在你所在的府县比较优秀,而且这个群体也十分的庞大,你也没有做官的资格。
想要获得做官的资格,你就要参加下一场的乡试,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
乡试是由省里出题,一般都是当地学政衙门负责,而且有名额限制。获得秀才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次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一场考试,你才能成为一名举人。
中了秀才,见县官不跪,口称学生。一般案件不受刑,民间称为相公,可出任官员幕僚,或者当私塾先生,或者给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
第518章 科举(中)
举人和秀才之间的差距此时就体现出来了,平民百姓会遵称你为老爷,并且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
中举后,举人可与地方官员平等交往,当然这仅限于府县一级,毕竟谁也不能确定这些举人会不会在接下来的会试当中一举中第。
并且,中举之后最大的优势就是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
中举之后,有座师、同年这一票人脉资源,所以他们是可以被推荐为基层有品小官,通常是九品巡检、司库、税目、主薄一类的小官。
条件好,或者老师说话硬,资源多的举人有可能当上八品的县教喻,类似于县教育局长,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
也具有资格开办学校,或者为高级官员当幕僚,为今后的从政发展做出预备与人脉积累。
但是,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因为朝廷的官职都是有限的,想要做官,就需要要空缺,而最直接的空缺出现,就是官员们挂掉!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这么多的好处加在一起,我想你也能明白范进老先生,在五十岁高龄中举之后的疯癫表现了吧,毕竟换成一般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比范进要好。
虽然只是一些低品阶的小官,比如九品巡检、主簿,但也让你从一名百姓,蜕变成了一名官员!
对,是官员,不是官吏!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实天差地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