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此次会试录取的人数只有区区一百人!
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二,不为别的,就因为今年是皇家书院第一批学子毕业的时候,大批的职位早就预留出来了,甚至好多衙门为了争夺书院学子,开出了十个进士换一个书院学子的价码!
而书院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北方学子,这让原本对南北分榜不满的士子们对朝廷更加不满。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偏袒!
难道就因为朱祁镇是皇家书院的院长,就把大把的机会交给那些不读圣贤书的北方人!
这种积怨不断地增加,终于,在皇榜揭晓之前,这个积压已经的矛盾爆发了!
这次,不论是南方士子,还是北方举人,异口同声地站在一起,要求朝廷按照往年惯例,录取对皇家书院的‘照顾’,他们抬着儒家圣人的牌位齐刷刷跪在贡院门口。
朱祁镇满脸忧色地走进御书房,曹鼐等人也不等人通传,跟着朱祁镇走了进去。
这次的事太大了,稍有不慎就是动摇国本!
这不是开玩笑,要知道,这是涉及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他们这些官员本身就是科举出身,但是他们也看到了皇家书院学子和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书生的差距。
书院出来的学子,所学都是经世的实用之学,现在许多朝廷官员遇到问题,都喜欢到书院去找那些教习、教授,甚至是学子请教。
这已经成为大明官场不争的事实,所以,书院中绝大多数的南方学子,都是朝中官员的子侄,他们看得出,书院才是真正有前途的地方。
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又或者是治学,皇家书院都是不二之选。
这里有陈循,这位前内阁次辅坐镇,没有人会怀疑陈循治学的严谨,朝中个衙门的官员也经常到书院登台授课,没办法,首先这是朱祁镇的要求。
其次,书院会给每一位非书院的先生一笔不菲的授课报酬。第三,在书院官员们讲授的不是四书五经,更不是八股文章,而是他们所在衙门里的实务!
比如,不受人待见的钦天监,在这里有一个专门的天文学院,还有工部主管水利的官员,这里有专门的水利学院!
第520章 仅此而已
陈循自从到了书院之后,似乎焕发出了第二春,他现在虽然不像楚宁那样,对朱祁镇经常‘出言不逊’,但是也完全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
一股子仙气飘飘,让朱祁镇羡慕的不要不要的。曾经的老搭档曹鼐,更是十分后悔,当初自己要是没有去宣府就好了!
陈循也完全对得起朱祁镇的信任,这几年,他按照楚宁留下的方案,一步一步把皇家书院,从无到有,从只有不到一百人的书院,建成了大明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书院。
尤其是,现在的书院,已经成为大明乃至整个天下最好的书院,是天下为之侧目的读书圣地。
这里出来的学子,是整个天下都抢破头的人才,朝廷更是为了书院的学子修改了会试!
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批即将毕业的五百三十五名学生,并不是皇家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因为去年,第一批毕业生已经毕业了!
那是书院成立之后的第一批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勋贵、朝廷官员的子弟,人数不到百人,他们同样被朝廷各个衙门一抢而空。
但是因为不是大比之年,加上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有荫官,所以他们进入官场,并没有引起各地举人士子们的察觉。
也正是这群人的出现,才让直接促成了这次会试的大变革。
原本这些人被安排进各个衙门的时候,许多人都很不以为然,因为许多人在此之前,那可是京城出了名的纨绔子弟,虽然说皇家书院无论是从师资,还是从名气,都很大。
但是这些生源,确实有点太惨了!
当初陈循也曾经这么想过,甚至还为此和楚宁闹过一阵不小的脾气。
最后,却被楚宁一句话搞定了,“你难道不想让别人看看,你陈循在朝堂上可以呼风唤雨,教起书来,也能变废为宝吗!”
所以,如果说书院倾注了陈循全部的心血,那这第一批纨绔子弟,更是让陈循几乎一夜白头。
不过还好,当时他刚刚从内阁次辅的位置上退下来,这些人的家里也出于种种原因,给足了他或者说朱祁镇面子,送来的子弟,都还算听话。
可是正是这些在别人眼中纨绔到家的子弟们,却结结实实给了那些瞧不起他们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因为书院并没有向其他书院一样,把所有的学子都按在书院不停地读书,而是根据那些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将这不到一百人的学生,分成了十几个学院!
什么文法学院、思想学院、理学院、水利学院,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研究怎么做生意的商学院!
要知道,当时大明还没有完全开放海禁,还没有推行新法,作为以皇家为名的书院,竟然将商贾之学定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此消息一出,让整个书院两年内没招到一个学生!
那些商贾倒是很支持,先是大量地向书院捐赠,可是书院并没有要他们的一个铜板。
不过,倒是有不少商人,冒着得罪官府的风险,在两年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书院读书,不为别的,就为了表示一下对书院,对朱祁镇的支持!
院第一批,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批毕业生进入到衙门的时候,虽然他们有自己身份上的加持,也受到了不少刁难。
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纨绔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受到的刁难感到委屈,也没有因为自己‘官二代’的身份飞扬跋扈。
反而虚心请教,大胆提议,短短半年,这群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纨绔,就用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比如张辅的孙子张泰,就带了一个书童,半年的时间,把黄河下游走了个遍,提出了许多既好又实用的建议,对就是建议。
他没有用自己的正五品的荫官职位去压迫当地官员,也没有用大明勋贵第一人孙子的身份去获得特权,就这么朴实无华地走,就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他的参与下,黄河的治理效果显著,这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
张泰虽然非常优秀,但却只是那几十名书院毕业生的一个代表,他们这群人,按照当初陈循的名单,全都进入到他们擅长的衙门。
有像张泰一样进入工部的,有学习商贾之学进入户部的,有专门研读圣人经典进入太学的。
这些人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给那些原本死气沉沉的衙门带来了一股清澈的暖流!
也让朝廷,上到朱祁镇,下到文武百官,对书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院的学生,可能是收到楚宁的影响,不喜欢什么华丽的辞藻,更喜欢用数据说话。
他们很少轻易做出判断,在作出决断之前,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所谓的数据,可一旦他们作出决断,拿出建议,就很难被反驳。
毕竟相比较与之前,百官更喜欢用华丽的辞藻陈述一件事,书院学生的数据,更能让决策者有直观的认识,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也好似身在其中。
从那以后,朝廷,或者说是百官,对书院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书院的学生,从被他们瞧不起,到现在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读书。
这就是最大变化!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除了陈循呕心沥血之外,也离不开大量金钱的支持。
毕竟,无论是读书,还是游历,做学问这种事,历来等候室费钱的。
可是楚宁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给书院出资,因为他是皇家书院!
如果有人,用任何名义给书院捐钱,那都应该让锦衣卫好好查查,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对这个人,甚至他的家族进行最严酷的打击!
如果有人胆敢向皇家军事学院捐款,没说的,直接抄家,人也要发配边疆戍边!
楚宁也是说到做到,虽然他这些年,给两所书院投入了巨量的钱财,却都是经过朱祁镇的手,都是以朱祁镇的名义完成的。
他自己,甚至没有去过皇家军事学院!
就连皇家书院,他也仅仅是在京城的时候,偶尔去过几次,讲过几堂课,仅此而已。
第521章 被当做礼物的楚宁
至于两所书院需要的钱粮,楚宁说过,这是皇家书院,就算出钱也应该由朱祁镇这个院长出。
当时朱祁镇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很穷,因为宣府一战的抚恤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私人拿的,没办法,楚宁把阵亡抚恤定的很高,远远超出了朝廷的规定范围。
朱祁镇也是个狠人,既然当初自己在宣府答应了将士们,他将宫中用度削减了三分之二,才凑齐了那笔抚恤金。
不过就在他这个时候,楚宁出手了,他悄悄地给朱祁镇送来了一大笔钱,说是他振兴集团赚的。
他一个光棍,除了那些护卫,他没有用钱的地方,知道朱祁镇缺钱,既然是朱祁镇的老师,就不能不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