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店长,四个店员,绿芽干货店暂时配备齐全,能不能站住脚,就要看各位的努力了。
于茵开学大三了,专业课多了。卢书睿更忙了,他准备考研的,竞争更激烈。
于茵中午回宿舍,感觉哪里不一样了。
大伙客气的打个招呼,齐微作为老大姐,又同为已婚有子的同龄人,和于茵还能说上几句,其他的除了郑月,真不熟。
“于茵,你家孩子上几年级了?”
“大的上四年级,小的一年级,你家的呢?”于茵反问齐微一句,只知道她有孩子,具体多大还真不知道。
“我家的小,一个上二年级,两个还在托儿所呢。”
提起孩子,齐微有点苦涩,也有点思念。
孩子们和爸爸在老家,她丈夫工作也不轻松,孩子被照顾的比较粗糙。
暑假回去,大的那个玩野了,天天不着家,衣服鞋子弄的破破烂烂的。两个小的也是脏兮兮的,脖子上有一层黑漆。
齐微一个暑假,都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收效甚微。
回来之前,和邻居大娘打好招呼,让帮忙照应一下,每个月给五块钱,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明天给她丈夫写信问问。
陈思婷家是本地的,不知道什么背景,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乎不回宿舍。即使回来,也不和其他人交流,把高冷贯彻到底。
剩下的几个小姑娘,除了郑月和杨小妹,好像都有对象了,每天忙得很。
郑月是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毕业就回老家,她离不开草原。现在处对象,毕业各奔东西,不值当,还不如好好学习。
杨小妹家里条件最差,她每天刻苦学习,为了奖学金拼搏。
宿舍里的这几个人都不怎么熟悉,班级里的人于茵更不熟了。她每天上完课就走,也不怎么参加活动,基本上就是知道名字,知道哪个是她们班的。
九月二十五号,又一批货到了,这次,有一些水果。
马上国庆节了,又赶上中秋节,于茵拍电报,让带点柚子过来,中秋应景。
现在,阿香她们的傣族寨子是于茵她们的收购点了。阿香和她阿爸合作,一起收购周边的干货,再运到昆明。
这多亏了阿香她丈夫,帮忙联系部队的车,不然,那么远的路,那么破的路,光靠牛车是不行的,这事情就做不成了。
这次除了柚子,阿香她们还尝试运了一些菠萝蜜,菠萝,香蕉过来,都是挑着那种半生不熟的摘下来的,看看效果。
这次货比上次还多,主要是水果占地方,一筐筐的,看着不错,没有严重破损的。
于茵拢了一下账,开业头三天不算,之后的每天营业额在七八百左右,上下浮动不大。之前的货款早就回本了,这次又汇过去数目不低的货款,他们暂时双赢了。
国庆中秋都在眼前,于茵得想想做个什么样的方案,鸡蛋暂时不能送了,不然没有新鲜感了。
梁超带着手下的四个小兵,加班加点的做货物分类。于茵承诺有加班费,几个人更是干劲十足。
中秋这一炮要是打响了,他们的绿芽干货店会站的更稳!
第170章 中秋节礼盒大卖
于茵和卢书睿一起商讨,连夜制定出了中秋活动方案,主打高档路线——礼品盒。
于茵让赵桐联系印刷厂,做了两批礼品盒。大小相同,图案略有些差别。
这次货物柚子来了不少,于茵他们剥开尝了,味道不错,酸甜的,而且还很新鲜,没有明显破损。
于茵他们加班加点挑出600个完好无损的柚子,用来装礼品盒。
礼品盒分两种,一种是里面一个柚子,一包茶叶,两朵猴头菇,一包红糖;另一种是一个柚子,一包茶叶,一块茶饼,一包烟丝。
云省种植大量的烟草,那是属于国家的。但是在各个村寨,很多老人自己在房前屋后种了不少的旱烟,自家人抽的。他们有一手制作烟丝的手艺,不比国营厂的老师傅差。
于茵在这次的货单里看到了少量的旱烟丝,心头有了主意,把它加到了礼品盒当中。
烟丝没有多少,于茵买了草纸,做了小纸袋,一袋里也就装一两半的量,都挑完整不碎的烟丝。
至此,于茵她们六百个礼盒就准备好了,在门口贴了宣传单,放了样品,一样一盒,打开放置,一目了然。
中秋特制礼品盒有限,先到先得,六百盒,售完为止!
刚开始,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意思,黄珊就站在外面讲解,很多需要中秋走亲访友的都来了兴趣,挑自己中意的,一个礼品盒19.9,价钱不便宜,但是够档次。
开始梁超他们还担心于茵价格定的有点高,怕不好卖。要知道现在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三五十块钱,这一个礼品盒赶上有些人半个月的工资了。
后世满大街的999的各种礼盒,其实价值能有几许,大伙只不过是买的一个面子好看,于茵坚信会卖的很好的。
第一天零星的卖出了几个,第二天又卖出了十几个,除了于茵,其他人都担心不已。
到了第三天来买礼盒的人突然多了起来,进店的人中十个有八个奔着礼盒来的。
任何东西都需要时间来检验,礼盒儿好,但也需要时间的发酵,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能被买走。
到了中秋节的前一天,所有礼盒销售一空,连门口摆着的两个样品都被抢购了。
这一刻,包括梁超在内的所有人对于茵感到深深的佩服,也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不比在任何工厂差。
除了梁超以外,其他四人都是30元基本工资,奖金另算。
30块钱也不少了,很多小厂的正式职工,一个月也就30多块钱,要是临时工或学徒工的话,开的更少。
现在礼盒大卖了,其他货品卖的也很好,尤其那几样水果。
柚子被挑剩的,虽然有一些小伤,但不影响口感,卖的最好。
菠萝蜜,很多人没有吃过,有人不太喜欢这个味道,但有人很喜欢。现在水果种类太少,不管喜不喜欢,只要是水果就有人买。
整个九月份,于茵算了一下营业额,有三万多一点,除去所有成本,于茵净收入一万两千块。
卢书睿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些零零碎碎几毛几毛分钱一斤的东西,最后能有这么大的利润。
于茵知道她只是沾了时代的光,这时候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利,很多东西收购成本很低,贵在了运输上。
于茵想着,这几年抓住机会积累一些资金,为后期的事情做准备。
中秋礼品盒卖火了,于茵也没有亏着店里的员工。
中秋特制的礼品盒没有了,但是于茵让梁超用原有的礼品盒,给每个店员包括梁超在内都装了两个礼品盒,过节拿回家好看。
于茵还给每个店员包了50块钱的红包,这是和梁超一起商量决定的。梁超的红包就不能是50了,于茵包了500块钱。
这个店开起来之后,于茵基本没怎么过问,都是梁超在管着的。用梁超的话说,如果我有这个价值,你不会亏待我,于茵也做到了。
除了礼品盒,于茵也让梁超采购了月饼,店里的菠萝,柚子,都给每个人留了一份。
晚上收拾好店铺,锁好门,大伙拎着各自的福利,揣着红包,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明天就过节了。
“呦,你们没少发东西啊?”
梁超拎着东西进门,家里的人都挺惊讶,一个个体经营的小店,还能发福利,真没想到。
“关月,礼品盒,你收起来一个,明天给岳父他们送过去,还有其他的东西,你挑选一半,剩下的给咱爸妈。”
自从梁超受伤回来,家里的事情也是不少。大嫂和弟妹话里话外的,也没少挤兑他们。
梁超也不是好性子的,当兵这么多年,他没有在家照顾父母,但也没接受父母多少补贴。所以在哥哥和弟弟面前,他活得理直气壮,没有用多少家里的资源,他靠自己。
关月听了梁超的话,把东西一分为二,把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部分,拎回了他们的房间。
“妈,剩下的就当是我给二老的中秋节礼物,怎么分配?你自己决定吧。”
梁超不管家里其他人心里怎么算计,该他做的他做到了,其他的也不能苛求他太多。
“咱们把东西都拿回来了,大嫂和弟妹又得在后面嘀咕,什么时候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关月感叹一句,之前随军在部队,自己住独门独户习惯了。
现在回来,他们一家四口挤一个房间,虽然有帘子,还是不方便,孩子越来越大了。
“再等一等,会有我们自己的房子的,这个你先收起来,放好了,最好存起来。”梁超把于茵给的红包递给关月。
“什么呀?红包!你们过节还发红包了?”关月挺惊讶的,随手接过来,更惊讶了,挺沉。
她迅速打开,厚厚一沓大团结,得有好几十张。
关月回身把门关紧,开始数起来。
“一张,两张,三张……”
整整五十张,那就是五百块钱!关月用手捂住嘴巴,怕自己惊叫出声。
“怎么这么多?”关月小声的问着,还有点不敢相信,她一个月才五十多点的工资啊!
“奖金,当时面试的时候就说了,基本工资六十,奖金根据销售情况待定。”
“梁超,我就说你可以的,即使离开部队,你也是最厉害的!”
关月声音里带着哭音,她们挺过来了!
“嗯,辛苦了,媳妇,跟着我提心吊胆的。这钱你存好,有合适的房子,我们就买一个,搬出去。”
“嗯!”
两个人静静的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第171章 褒贬不一
梁超两口子在自己屋里独自畅想未来,悄声庆祝着,没有理会外面其他人的酸言酸语。
梁母看着桌子上的一堆东西,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的。
这个二儿子高中毕业就去当兵了,一走十多年,要不是受伤,根本不可能回来。
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在外面,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来去匆匆,待不了几天。感情还没熟络呢,又走了。
相比一直在自己身边的老大和老三,她凭良心讲,是有点偏心。可是,老二断了左手,又不接受组织的工作安排,怕自己给人添麻烦,她也担心的成宿睡不着觉。
后来,又去了一个个体商店,她更担心了,这什么福利都没有,以后老了怎么办。今天,老二意气风发的回来,还带了一堆东西,她不知道自己该高兴还是失落。
“哎呀,二弟这是发达了,一下子拿这么多东西回来,以后得巴结一点了。”
“发达了又怎样,家里明明三个需要回娘家的,就拿回两个礼盒,也够小气的了。”
梁家大嫂和弟媳都看上了那个礼盒,明天拿回娘家多有面子。就一个,怎么分呢,怎么不多拿一个回来。
“都给我闭嘴,这是老二拿给我的,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不小气,这些年送给我和你爸什么东西了吗?想要拿礼盒回娘家,自己买去,眼皮子怎么这么浅。”
梁母还在感慨和二儿子一家的关系,两个不省心的儿媳妇撞枪口上来了。
“妈,话不能这么说,二哥不是在那当什么店长吗,多拿回一个礼盒怎么了?他们店里那么多,谁会注意多一个还是少一个?一家人,计较这么多干什么?”
梁老三媳妇的话让梁母气的直翻白眼,这叫什么话,让老二监守自盗。
“你可闭嘴吧,根子都烂的玩意。不问自取视为偷,你这是什么思想?”
“你要是一直存着这样的想法,我们梁家的小庙可容不下你这尊大佛。等老三回来,我倒要问问,他知不知道你的想法,不行,你们都给我走。”
梁母真是气坏了,这是什么品质,道德败坏!
梁老大媳妇一看事情不妙,脚上抹油,溜了。
晚上,梁家两个儿子,被梁母一顿教训,就差动家法了。
当着一屋子小辈,被父母一顿教训,梁家两兄弟都觉得没面子,回屋就是一顿吵,差点动手。
梁家的闹剧于茵不知道,她正美着呢,按照这个速度,她的农场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了。虽然现在一点影子都没有,也不耽误于茵在心里畅想。
而其他几个员工拿着福利回家,也是惹得街坊邻居的一片议论。
黄珊和于茵是邻居,关注的人比较多,附近谁家没有个返城回来的子女。
之前看着黄珊摆摊卖东西,他们瞧不起,觉得丢人。现在,黄珊又去个人开的商店上班,也觉得没出息,没有国营厂子好听。
看黄珊大包小包的拎着东西进门,有好信的打听,“黄珊,这是你们发的福利?”
“是啊,中秋福利。”
黄珊没有说红包的事,她知道于茵不喜欢张扬,东西被看见了没办法,其他的就算了。
“你们一个月工资多少啊?”
另一个瘦长脸的婶子赶紧问道,这要是工资不低,也不是不能将就,怎么也比在家吃白饭强吧。
“三十多一点。”
黄珊没说谎,底薪是三十多,还有奖金呢,奖金可比底薪多多了。
“黄珊,你们那店还招人不了?我家小子不嫌弃是个人的,能将就。”
妈呀,脸多大,还能将就,我们将就不了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黄珊在心里吐槽一通,嘴上笑着说“婶子,我们暂时不招人了,小本买卖……”
黄珊没等她们反应过来,拎着东西赶紧进院子了,这帮三姑六婆的,太烦人。
“牛什么牛,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得瑟啥。请我去都不去,说不上哪天又被当成投机倒把的抓起来,看你怎么办!呸!”
婶子恼羞成怒了,口不择言的,骂骂咧咧的回家了,家里还一堆破事呢,几个媳妇说不定又起幺蛾子了。
其他围观的婶子看正主都走了,也打听不到什么了,也离开了。
至于心里怎么想的,那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外面谁啊?”
黄婶子听见黄珊和人说话,刚出来,就看见她闺女拎着东西进来了。
“跟前的邻居,打听我工作的事情,一副看不上,还想挣钱的丑恶嘴脸。”
“行了,别瞎说了,让人听见,你这名声还要不要了。对了,什么时候休息,你二姨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你去看看?”
黄婶子看着这么大了,不着急找对象的闺女,心里愁啊!
“不看,我的条件摆在那,只有同意了,我才看,其他免谈。”
“你那些条件谁能同意,你当自己是啥香饽饽,还想一辈子不嫁人怎么滴,你……”
黄珊没给她妈继续说话的机会,直接打断,“就这条件,不行我就一辈子不嫁。嫂子,你把东西接一下,都是吃的,留着以后炒菜。”
其他两个弟媳妇看着大姑姐直接把东西给大嫂了,翻个白眼进屋了,便宜占不着了。
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几个员工的家里也发生了,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大同小异。
而几个人都很有默契的是,谁也没有说发奖金的事,只是说了基本工资,大伙心里都有数呢。
有的是因为不想太高调,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好好珍惜。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了,父母也不能完全一碗水端平,有钱了还是自己攒着吧。
周围的群众对他们放弃等待进国营厂的机会,而在个体经营的小店儿干活儿,心里多少都是有些瞧不起的。
觉得给个人打工是掉价的事儿,国营工厂工人的身份是自豪的。
可是再自豪有什么用?国营工厂的岗位就那么多,什么时候能排到呢?而返城的知青越来越多,多少人等着安排工作呢?看着家里无所事事的孩子,这些家长又有些迷茫了,到底该怎么选择?
也有一些家境实在困难的,觉得去个体商店工作也没什么,只要有工资就行了,总比饿死强。
还有少部分人觉得干个体,是历史的车轮在倒退,是要再一次剥削劳动阶级,不是好人!
绿芽干货店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慢慢的在这一片站稳了脚跟!东西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最主要的是不要票,尤其是米线一类的,异常受欢迎。
虽说大部分知青返城是单身,还有一部分拖家带口的,落不了户,没有商品粮。于茵她们店的米线一类的主食就卖的特别快,填补一下粮食的空缺。
第172章 新的货源
中秋节过去了,店里又恢复了以往的销售业绩。阿香她们的货,维持着一个月到一批,数量增减不多,但是种类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除了每月结算,于茵几乎没怎么操心生意的事,她学习也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