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茵,你怎么就买了馒头,干吃不噎得慌啊?”
中午这顿饭,在食堂吃,味道真是千篇一律,稳定发挥。去校外,又有点麻烦,嫌冷。
“我带了油鸡枞,夹馒头吃可香了,你试试。”于茵拿出一个罐头瓶子,里面油汪汪,黄灿灿的鸡枞菌,看着就想流口水。
“姐,就这些油,啥放里都好吃,你可真舍得!”
郑月吐槽着,也不耽误她吃,吃的还不少。
“杨小妹,这边。”
于茵懒得说她,看见找座位的杨小妹,招呼她过来。
“我就问了教授一个问题,晚出来一小会,没想到,人这么多。”
“你应该庆幸,现在外面开了好几个小吃店,还有摆摊的,不然……”
郑月吃也堵不住嘴,见缝插针的说上两句,又接着吃。
“小妹,你尝尝,我做的油鸡枞。”于茵示意杨小妹自己夹。
“真好吃,这是传说中的油鸡枞?”
“你们那没有鸡枞菌吗?”
于茵记得四川那边好像有鸡枞菌,以前刷视频的时候刷到过。
唉,她现在都快忘了手机长什么样了!
“有,但是不多,能不能采到就看运气了。即使采到鸡枞菌,也没人这么做啊,太费油!”
“于茵,你回来这么长时间了,还有朋友给你寄特产,真朋友!”
郑月和于茵比较熟,知道她在云省待过好多年。
“嗯,是真朋友!”
“我最近开了一个卖云省特产的小店,大部分云省的东西都有。”
“啪……咣当……”
郑月筷子掉了,杨小妹脚踢到桌腿上了。
“啥时候的事?”
“就暑假时候弄的,刚开没几天。”
于茵伸手郑月眼前挥了挥,这姐妹,异常吃惊,都有点呆住了。
“服,我是真服了,姐。人家还在讨论政策会不会反复的时候,你已经快跑到终点了!”
“买的人多吗?”
杨小妹迟疑的提出问题,她没想到自己的同学开了店,做起了买卖。
“还行。”
“这周休息,我要去看看,在哪开的?”
郑月太好奇了,必须去看看。
“欢迎,小妹有时间也去看看,云省的东西很有特色!”
“嗯,我要去。”一个埋在书堆里孩子,也被勾起了兴趣。
“郑月,剩下的鸡枞你拿回宿舍吧,留给你和小妹当个下饭菜。”
“好嘞,谢谢姐姐了!”
“少来。”
三人气氛融洽,边走边说着各自家乡的特产,很是怀念。
休息日,郑月和杨小妹早早的来到于茵家。
“阿姨好,请进。”
安安认识郑月,礼貌的打招呼。
“安安好,这是给你们的礼物,和哥哥他们分去吧。”
安安看了一眼妈妈,接过去,“谢谢阿姨!”
“于茵,你家几个孩子真好!”
“是不错!”
于茵和卢书睿说过了,三人直接出了院子,往店里去了。
“前面最醒目的那个就是。”于茵往前指了指。
“看见了,太有辨识度了!”
“嗯!”
三人进了店,一大早上,人不多。
“欢迎光临!”
黄珊亲切的声音吓了郑月和杨小妹一跳,怎么还有人迎接啊!
“啊!于姐过来了!”
黄珊抬头看见是于茵,还挺惊讶的。
“我带朋友溜达,你们忙你们的。”
“知道了。”
黄珊招呼其他顾客,不再关注于茵她们。
郑月和杨小妹被这个不同的店铺吸引了,不一样的环境,态度友好的售货员,琳琅满目的商品摆的整整齐齐……
“你们随便看,二楼还有。”
“嗯,你去忙,我和小妹自己看,一会找你。”
郑月摆摆手,让于茵忙去。
于茵还真有事,就不管她俩了,去二楼找梁超了。
“梁哥。”
“于茵你过来了,正好有事给你说。”
两人进了办公室。
“昨天收到阿香的电报,年前陆续会有水果过来,我想着是不是得买些厚实的东西,防冻啊?”
“也不用太厚,来的时候,水果筐外面会套一层草套子,很保暖。咱们仓库准备一些防寒的毡布什么的就行。”
“那我明天去旧货市场看看,有没有实用的。”
于茵觉得主意不错,“行,看着点,要干净的。”
“明白。”
说完公事,又看了一遍账目,于茵找郑月她俩去了。
“怎么样,看完了没,请你俩吃饭去。”
于茵拎着刚才买的果干,招呼着两位看呆了的同学。
于茵规定,不管是谁来,都需要付钱拿东西,即便是她自己也一样。
“看完了,走吧。”
几个人到了附近的馄饨店,于茵一人点了一碗馄饨,又要了两样小菜。
“于茵,你们这店只卖云省特产吗?”
“目前只有云省特产,年后会有东北特产,我嫂子在阳市,她给我供货。怎么,我们月月有什么想法吗?”
郑月沉默了一下,斟酌着开口“我再想,能不能把我们内蒙的特产也弄过来。”
于茵觉得也不是不可以,内蒙的肉干,奶酪,茶,还是很有名气的。
“只要你有关系,能用火车把货运过来,我按当地的收货价收,运费我承担。”
于茵和阿香她们也是这么做的,当地收货价不高,高的反而是运费。
运费于茵付了,就不会涉及两地物价不等的因素,他们熟悉当地的物价,心里有底。于茵搭了运费,但是有着较低的收货价。
“于姐,这话你可得认,我记得呢。放假回去我就张罗起来,能赶上年前这波年货。”
郑月兴奋了,她们那的肉干,茶,奶酪多的很,但是没有销路。至于运输这块,她家有亲戚在铁路局工作,应该没问题。
“郑月,咱们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你得把好质量关。还有,我一会给你拿一份产品说明,你得做出类似的。”
于茵觉得货源多了也不错,更能吸引人,但是质量这块得有保障。
“于茵,你放心,咱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我心里有数。”
郑月收起嬉皮笑脸,一本正经的保证。
“怎么,杨小妹同学也有想法?”
“嗯,我回家和我爸商量一下,他是我们大队的大队长。”
杨小妹也心动了,挺不错的机会。
“你们选择易储存,能放得住的东西,别还没到地方呢,坏了。”
“明白。”
于茵付了钱,几人离开了。郑月还要了产品说明,先研究一下。
事情还没一定,于茵也没有和其他人说。
于茵有点懵,这都开学好长时间了,怎么后反劲,才不适应。
“我们老师总让我慢一点,慢一点,我是快快又不是慢慢。”
对于快快的回答,于茵有点懵懵的,不太明白什么意思?
她看向慢慢,在同一个班级,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一下课,快快嗖的一下就跑出去了,上体育课,快快也是跑的最快,把其他同学甩的远远的。”
慢慢还真知道,给妈妈解释的很清楚。
“卢向阳,在学校你可以速度慢一点,太快的话,老师会跟不上不到你的。”
“那老师为什么不速度快一点呢?”
卢向阳小朋友不解的问道,他就是这么快呀,老师是大人,怎么比他还慢呢?
“老师还要照顾班里其他的同学呀,其他的同学没有你速度快。”
“哎,他们又不是慢慢,为什么动作这么慢?”
卢向阳同学唉声叹气,有点不理解。
于茵知道孩子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很多事情可能不太理解,又有自己的坚持。她也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但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卢向阳,速度快一点,要迟到了。”安安背着书包从楼上下来,边走边喊着唉声叹气的快快。
“知道了,知道了。”听见姐姐喊他,快快不再想是快还是慢了,哥哥姐姐要走了,他也得跟上了。
于茵好笑的看着又精神抖擞的快快,孩的世界真奇妙,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又不会像大人一样纠结在里面。
快快和慢慢上一年级以后,就不用卢书睿和于茵接送了。每天跟在姐姐和哥哥的后面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四个孩子相互照应着,有伴儿。
在路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于茵和卢书睿拿好书本儿,骑上自行车也要去上课了,一家六口都是学生。
这几天,卢奶奶心事重重的,不知道想什么。
“书睿,你发现没有,这几天,奶奶好像有心事。”
“是吗,我没注意,我下去问问,有什么事说出来,别在上火了。”
“嗯,你去问问。”
于茵和卢奶奶还是差着一层,真有事,和自己孙子应该能说。
“奶奶,睡了吗?”
“没呢,书睿啊,进来吧。”
“怎么了,有事?”
老两口还挺惊讶,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呢?
“奶奶,我看你这几天有点闷闷不乐的,有什么心事吗?”
老两口相互望了一眼,卢爷爷明白怎么回事了。
“你奶奶是有点惦记你姑姑了,来信说他们要回来了。”
“姑姑他们要回来了,这回确定了吗?”
“嗯,确定了,票都买好了。”卢奶奶一想到自己的闺女,也是心疼不已,跟着女婿支援大三线,一去就是十多年。期间除了回来过一次,就剩书信了。
“书睿,我和爷爷商量了一下,想搬回老房子去住。这样等你姑姑回来的时候,还有娘家回。”
“奶奶你别这么说,姑姑……”
“书睿,听奶奶把话说完。我知道你和茵茵都是好孩子,但是事情不能这么办。你们也一大家子,你姑姑他们也一大家子,我和爷爷要住在这,他们来来往往的都不方便。”
卢爷爷考虑的更深远一些,卢微他们走了十多年了,孩子也生了三四个。这十多年也没怎么回来,彼此之间感情会有一些生疏。
尤其是孩子,到时候都跑到书睿这,对他们小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几年,他们享受了天伦之乐,不能再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担。
卢爷爷想的明白,自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年龄大了,如果真到了需要照顾的时候,怎么也是儿子,女儿的责任,还轮不到孙子承担。
卢书睿知道爷爷奶奶主意已定,没有改变的可能。
“爷爷,你先别着急搬,明天我找隔壁的黄哥,让他把房子好好收拾一下,这样住起来会舒服一些。”
“行,反正你姑姑他们还要十多天才能回来呢,收拾下也好,好多年没收拾了。”
知道奶奶的心事了,卢书睿没再多说什么,回房间了。
“怎么样?奶奶说了吗?有什么事儿?”
“姑姑他们支援三线结束了,要回来了,爷爷和奶奶决定搬回老房子住,这样姑姑回家也方便一些。”
“姑姑?”
于茵有点懵,她知道于书睿有个姑姑,还是生完平平安安的时候,两人相互交代家底的时候,听了一耳朵,这些年没有来往过。
“我姑姑比我三叔小两岁,还是大学生呢。姑姑和姑父是同学,65年的时候去支援三线建设了,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回来过。”
“姑姑家孩子呢,也去了吗?”
“都去了,那时候响应号召,扎根边疆,就都带过去了。”
一转眼,十多年了。
“姑姑家几个孩子?”
“三个,两男一女。大表哥比我大一岁,表弟和书康同岁,最小的表妹比我们小不少,走的时候不大,好像快二十岁了。”
卢书睿真的有点记不清了,他有十多年没见过姑姑一家了。
“对了,茵茵,我和奶奶说让黄哥帮着把老房子收拾一下,也好多年没有修憩了,趁机会好好拾掇一下。”
“那你明早跟黄哥说一声,看他有没有时间,实在没空的话,让他帮着介绍个靠谱的人,修一次就修好了。”
于茵很佩服爷爷奶奶,他们看问题总是那么透彻。
知道姑姑她们回来,会经常去看两位老人家。如果总是在这进进出出,怕于茵她们不习惯,也怕姑姑不自在。
这两年于茵还是很感激爷爷奶奶的,当时孩子还小,如果没有爷爷奶奶在家照应着,于茵他们会忙得不可开交,两头牵扯。
趁着这次修房,于茵打算把爷爷奶奶的老房子好好拾掇一下,修的好一些,住的也能舒服一些。
第二天和黄哥一说,还真赶巧,他们上一个活儿刚干完,正好有时间可以帮爷爷奶奶修房子。
卢书睿请了一天假,陪着爷爷奶奶和黄哥去老房子看看。房子怎么修,还得看爷爷奶奶的,毕竟是他们在住。
修房子的事儿,于茵也插不上手,就等着房子修好了,缺什么少什么,于茵到时候给添置就完了。
第174章 爷爷奶奶搬走,姑姑一家归来
爷爷奶奶的房子就那么大,格局都是一定的,修起来也快。黄哥他们用了三五天的时间就修好了,爷爷奶奶很满意。
于茵陪着奶奶去百货大楼选了一些新的床单,窗帘,碗筷等生活用品。
衣服什么的奶奶他们不缺,于茵每年都会给他们做新的,或是买成衣。
爷爷奶奶要离开,最舍不得的是四个孩子,他们习惯了家里有太爷爷,太奶奶在。听说太爷爷,太奶奶要回自己家住了,都急哭了。
“不能不走吗?在这儿多好啊,太奶奶的花儿怎么办?”
“一起画画。”
“我们还要挖虫子喂鸡,捡鸡蛋呢。”
几个孩子围着太爷爷太奶奶七嘴八舌的说着,希望能留住他们。
“等天暖和了,我们再回来,我们再一起种花。”奶奶也舍不得几个孩子,尤其慢慢。
慢慢不爱动,在家陪两位老人的时间最多,也和太爷爷太奶奶学了不少东西。剪纸,书法,简单的刺绣。
“好了,孩子们,放假你们就去找太爷爷,太奶奶。现在我们帮太爷爷太奶奶把东西收拾好,都是用习惯了的。”
孩子们知道没办法改变了,只能接受,好在不是太远,他们自己可以去。
于茵通过梁超,换了一张电视票,给爷爷奶奶买了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
奶奶喜欢看一些戏剧,爷爷喜欢新闻联播,给两个老人解闷的。
搬家这天,卢父和卢书康,还有三叔他们都来了,二姐夫开了单位的货车,帮着把爷爷奶奶的东西都拉过去了。
两年的时间,东西不老少,爷爷最宝贝他的兰花,小心翼翼的抱着,坐在驾驶室里。
其他人都是坐线车过去的,今天要在爷爷家聚餐,热闹热闹。
房子修完,亮堂多了,很多小隔断都清除了,是宽敞的一室一厅。
“于茵,这房子修的不错,我家以后要是修房子,你也帮我介绍这个师傅。”
“没问题,三婶打算什么时候修啊?”
“怎么也得书棋毕业以后,处了对象,打算结婚了再修。”
这是变相催婚啊!
旁边的卢书棋也是没办法了,直挠头,他真没遇到心动的姑娘,他不想相亲结婚,要自由恋爱。
旁边的人看着他们娘俩,也都乐了。
午饭是二姐,于茵和卢三婶一起做的,书芸带着孩子们玩,大大小小的十来个孩子,得个好人看着。
饭快做好的时候,卢母和王梦瑶带着孩子过来了。
“二嫂,还有什么活吗?”
王梦瑶这人的脸皮不知道什么做的,厚到一锥子都扎不透,还往于茵跟前凑。
于茵没搭理她,陌路人就要走陌路人的态度。
“二嫂这气性可真大,咱们可是亲妯娌,怎么还记仇呢?”
“你是脑子不好还是精神不好,没脸没皮的事少干,不是什么事都能一笑泯恩仇的,我这人天生就爱记仇。”
真不想和她说话,浪费口水。
“妈妈,你帮我拿一下那个。”
安安喊于茵过去,可能听见妈妈说的话,知道她烦小婶子,赶紧叫人。
于茵走过去了,一个眼神都没给王梦瑶和欲言又止的卢母。
“拽什么,不就是开个店,挣了点钱吗,看把她能的。给爷爷奶奶买电视机,怎么没给爸妈买一个。”
卢母没有接话,这两年,她也看清了,卢书康和王梦瑶也不是会心疼人的。她给两人看孩子,做饭,洗衣服,累得够呛,两人不感激,也不心疼她。
于茵不知道卢母的心声,不然得说一句“活该!”。
今天这顿饭,没有通知卢大伯一家,他们这两年没来看过爷爷奶奶。
一顿饭,吃的还算顺利,收拾完,于茵她们带着孩子回家了。
爷爷奶奶搬走了,于茵一家都不太习惯,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喊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喊完才意识到,他们已经不住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