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张庶宁吓傻了,张桓倒也没什么意外,只是叹道:“我就知道你不信,可事实就是这样,我是济南张氏的后辈,论起来,张太师应该是我的叔祖,只可惜他老人家从来没有回过老家,也没有真的认亲……不过我知道,那是他老人家担心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会为非作歹,损害他的名声。”
  张庶宁默默听着,你继续吧!
  只要不是我爹的私生子,咱怎么都好说!
  张庶宁默默擦了擦不存在的冷汗,虚惊一场……他也很快想清楚了,这个张家,多半就是老爹缘起的张家。只不过张希孟厌恶家族,反对大户,他从来没有回过老家,也没有认这些亲戚。当然了,也没有公然说出不认。
  像张桓这么讲,也不算错。
  “师兄出身显赫,非比寻常。似乎更不应该去辽东做生意啊?”张庶宁迟疑道。
  张桓摇头,“不然,我仔细想过了,按照咱们的规矩,接下来再次分田,我们张家也会四分五裂的。所以要想维持张家的体面,我就该想办法,闯出一条路。去辽东经商,快速赚钱,然后置办产业,开枝散叶。我不能再傻读书了,而且读书,我也不可能胜过老叔祖啊!”
  张庶宁还是眨巴了一下眼睛,算你有自知之明,我还是听着算了。
  “师弟,是这样的,我去经商,肯定也要关系,有人帮衬着。咱们同在一个学堂,以后咱们学堂肯定还有很多做生意的。还有工学堂那边,他们最会做东西,制造机器。你是个稳妥的,师兄信你。有什么好的玩意,你可要及时提醒师兄。”
  张桓很认真道:“师弟,我走之后,你只要帮我盯着,联络人员,有好事告诉师兄一声,我就给你一点好处。每年十贯……一百贯宝钞,你看怎么样?”
  张庶宁忍不住好笑,“我不要!举手之劳,算不得什么。”
  张桓立刻大喜过望,道:“我就看出来了,师弟不是贪财的人。算了,这样吧,等师兄有所成就,你往后想去我那里,我一定给你安排。放心,我会拿你当亲兄弟对待的。”
  “咳咳!”张庶宁连忙道:“师兄出身高门,是张相公亲戚,我可不敢高攀。”
  张桓一怔,随即气哼哼道:“我说我是张太师的亲戚,可不是要仗势欺人,也不是炫耀什么!我只是想说,我们张家人才辈出,张太师能辅佐圣君,开一朝太平。我去经商,一样能做当世陶朱!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张庶宁怔了怔,认真赞道:“师兄好志向,祝你成功!”
  张桓欣然大笑,踌躇满志,和他有同样志向的,竟然还不少。伴随着捷报,无数山东汉子,乘坐船只,大举杀向了辽东……


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庶宁的苦读计划
  面对突然冒出来的亲戚,张庶宁还是保持了冷静……总不能你说是那就是吧!而且想攀上老爹的人,那可是多如恒河沙数,绝对不能马虎了。
  因此张庶宁抽空,还真暗中打听了一下,甚至借着外出调查的机会,跑了一趟张家。
  等他回来之后,总算是心里头有数,然后给张希孟写了一封长信,把张家的事情说了一遍……
  首先,他们确实是张希孟的亲戚,不过严格算起来,他们既不是张希孟这一支,也不是张养浩那一支,虽然算不上五百年前是一家那种,但也绝对能上溯两百年了。
  不过要说他们单纯是攀附张希孟,也不能那么说,当年决战察罕的时候,他们可是率领族人,替明军运输粮草的,而且还有三个族人牺牲。
  算是替大明江山出过力气,流过血。
  正因为如此,在接下来分田的过程中,张家虽然分了田产,但是浮财还保留着,也没有进行拆分迁居。
  相比起其他的大户人家,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张桓的父亲,甚至还担任过粮长,完成任务也很不错,按时定量,把粮食送到了朝廷,因此还得到了嘉奖。
  只不过他运气不好,并没有通过粮长的考试,因此没有入朝为官。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费力气培养张桓,希望能出来一个当官的。
  偏偏张桓是个不听话的,他对当官的兴趣不大,非要经商发财。
  不过他想经商,条件也是不错的,即便不考虑张希孟,本身张家还是有钱的,在济南等地,颇有人脉,他又来复旦学堂读书,认识了不少人。
  其次,他时机把握得非常好,此刻刚刚包围了倭国兵马,露出了胜利的端倪,辽东的大发展,就在眼前,很容易就会发财。
  发财之后,他会干什么?
  没准会重新修订族谱,大约若干年后,他就真的成了张希孟的侄孙……面对此情此景,张庶宁其实很无奈。
  他跟老爹写信,讲述这件事……你要说张家有什么问题,干了什么天打雷劈的事情,需要彻底拆分,发配得天南地北,妻离子散。很显然也不近人情,他们没什么大过,甚至还有点功劳。
  再说张桓本人,他也算努力读书,能考入复旦学堂,现在又抓住机会,果断前往辽东创业发财。
  假使过几年之后,他真的有了成就,也只能替人家的高兴。
  可张庶宁了解了这位族侄兼学长的经历之后,他又不是那么舒心顺意了。
  道理很简单,当初张家并没有分浮财,因此他们还是远比一般百姓富裕,张家子弟普遍读书识字,家中也颇有些藏书。
  这些优势都是普通人不敢想的。
  而且张庶宁还打听到,当初为了让张桓顺利考入复旦学堂,张家聘请的教书先生就有三位。
  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费尽了力气,才把张桓送进来。
  这倒不是说张桓就真的不行,只是说如果他出生普通家庭,是绝难进入复旦学堂的。
  张庶宁梳理这些之后,就忍不住向老爹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张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栽培后辈,努力向上,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十分励志。
  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又太不公平了。
  他们读书条件远不如张桓,也聘请不起好几位名师……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连努力的方向都没有。
  这事情公平吗?
  张庶宁不知道,他很想让老爹给个结论。
  这封信到了张希孟的手里,张希孟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竟然也只是一声长叹,有些沉默。
  怎么说呢?
  他也很难回答,如果连张家这种情况,也不能容忍接受,需要处置掉,那就树敌太多,非要天下大乱不可。
  更何况治国也需要人才,类似出身的读书人,遍及朝野,数量非常大,不可能不用。
  但是张庶宁也告诉老爹一件事,根据他的初步了解,张家子弟,几乎人人都进入学堂,普通百姓子弟的入学率,还不到五成。
  而且去的还不是什么好学堂,根据张庶宁的介绍,那些学堂就是个识字班水平,几年下来,能会写自己名字,就算是不错了。
  根本不可能成才。
  信的最后,张庶宁提出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种情况公平吗?
  张希孟也很难以回答,以至于好几天,他都若有所思,意兴阑珊。
  结果让朱元璋发现了端倪,老朱也在忙着写书,询问之下,张希孟只能把这封信交给了老朱。
  朱元璋看过之后,也陷入了长久沉默。
  “张先生,你说这种情况,多吗?”
  “多!”张希孟道:“其实据我所知,不管是济民学堂,还是复旦学堂,像这种出身不错的子弟,都占了三成左右。”
  老朱眉头一皱,长叹道:“可富户之家,只怕还不到整个大明的一成啊!”
  张希孟点头,“确实,双方在入学的比例上面,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老朱沉声道:“那张先生以为,应该怎么办?”
  按照过去的经验,张希孟向来是满肚子主意,从来不让人失望,可这一次张希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说实话,他真的没有完美的办法,过了好一会儿,张希孟才缓缓道:“我能想到的,只是鼓励其他学生,用心做题而已。”
  老朱微微沉吟,“什么意思?”
  “就是一心苦读,玩命发奋,拿出十倍心血和努力,去弥补差距……总而言之,不能认命!”
  朱元璋道:“这样就行了?”
  “当然不行!”
  “那还玩命干什么?”老朱不解。
  “玩命可以让那些条件更好的人不舒服!”张希孟回答道。
  老朱还是不解,能有用吗?
  张希孟给老朱算了一笔账,眼下富户不足一成,甚至连半成都没有。他们的子弟数目也远不如真正的贫寒之家。
  也就是说,双方人数的比例,可能是二十,三十比一,甚至更多。
  人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天赋遗传,虽然教育能改变一些,但到底不是决定的作用。
  而那些豪富人家的子弟,也不都是天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中人之姿,甚至因为出身太好,变得好逸恶劳,吃不得苦,成不了才。
  这时候如果所有的贫家子弟,他们都努力读书,未必能胜得过最顶级的富家子,毕竟人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