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儿子高兴,爱财如命的邢夫人连儿子花钱给琮哥儿请先生,悄悄给迎春每月贴补脂粉银子花用的事都没反对。
更别说做一个表面慈祥的祖母这种不用花钱的事情了。
而且她也不傻,哪里看不明白琏儿送她东西的意思呢?
被婆母免了请安的史湘霓对此一头雾水。
这是怎么了?
难道是婆母昨晚财神入梦,心情大好,这才要她也跟着沾沾喜气么?
第45章 千里扬州鱼传尺素,药石难医敏姑辞世
史湘霓害喜的情况很严重, 除了口味清淡的菜蔬外,吃不下去任何荤腥。
为了孩子的健康,她特意吩咐厨房给她做一碗鸽子汤来。
她本来是打算逼着自己喝进去的, 可是最后还是一闻到味道就想吐,只好推给贾琏喝。
蔫哒哒地吃完晚饭, 史湘霓歪在炕上对正在喝茶的贾琏道:“二爷, 用不用我给你添人……”
贾琏被史湘霓的话吓得差点呛着, 好半天才缓过来:“我的好二奶奶,好端端的你怎么提起这个来了?是有人对你说什么了?”
太太刚刚收了他的好处,应该不是她。
那就是二太太喽?
史湘霓并不知道贾琏在胡思乱想些什么。
其实她心里是不愿意给贾琏添人的。
可是她上头有两层婆婆, 二房还有一个盯着他们犯错的二婶, 贾琏又是个风流种子, 她不得不提前做好打算。
抬举一个能被她捏在手心里的家生子,总比抬举其他人强。
“我也不愿意做贤惠人, 只是二爷也不怎么喜爱粉蝶。我不抬举人, 难道要让二爷去摸三偷四, 惹人说嘴吗?”
粉蝶是贾母给贾琏的人,相貌虽好,性情却无趣,贾琏素来不大爱她。
如今史湘霓怀孕,贾琏没了着落, 忍不住偷觑了好几次俏丽丫鬟,没想到这么快就泄密了。
贾琏讪讪地笑, 原来不是二太太挑拨说嘴。
他开始回忆自己身边小厮,想要找到叛徒的人选。
这件事到底是谁告诉二奶奶的?
如果史湘霓能读心的话, 一定会笑眯眯地告诉贾琏每一个都是哦。
“我的好二奶奶!不管你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全都是我的过错。”
他摸了摸史湘霓的肚子:“不过你放心养胎就是了, 咱们院子里面不添人……别操那么多的心,我不会做混账事的。”
唉,以后他好生当差,忍着不去看貌美小丫鬟就是了。
史湘霓听到贾琏这般信誓旦旦地保证,亲了亲他俊俏的脸蛋。
罢了,她本也不愿给贾琏安排新通房。
她这夫君虽然贪花好色,但长得是真俊俏,耳根子又软。
史湘霓还是有拿捏丈夫的积极性的。
转眼间到了中秋节,贾璋给蒋家,叶家与李家都送了节礼——不过是莲藕瓜果,各色月饼,桂花盆栽、黄鹂鹦鹉等物,只取时新之意玩笑而已。
扬州的中秋节礼却姗姗来迟,和节礼一同迟来的,还有一个糟糕的消息。
贾敏病了。
贾敏她向来纯孝,往京里送的信件总是报喜不报忧。如今信里却说贾敏病笃,想来贾敏必然病得重极了。
若是寻常的头疼脑热,贾敏又怎么肯告诉母亲,让母亲担心呢?
事情也确实如此。
贾敏嫁给林如海后多年无子,因为这个,贾敏时常郁结不乐,又不知道喝了多少苦药汁子。
十年八年积累下来,再好的身子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可是这般辛苦,也只得了女儿黛玉一个。在黛玉后,贾敏再无所出。
眼看着林如海也不年轻了,黛玉大了后也需要兄弟依靠,贾敏不得不心如刀绞地给林如海纳了通房,盼着她们能生个哥儿出来。
又过了两三年,总算有人生了哥儿。
贾敏把通房抬成了姨娘,又把孩子记到自己名下,千般小心地把孩子养大。
她是把这个孩子当做林家香火的延续与她女儿黛玉未来的依靠的,自然会对他视如己出。
只是这孩子胎里不足,即便贾敏小心将养,今年入秋时还是染了风寒。
没过多久就扛不住病痛,才过三岁生日,人就没了。
贾敏承受不住打击,在哥儿去世当晚就发起热来。退烧后,精神也垮了。
在那之后,贾敏日日缠绵于病榻之上,喝的药比吃的饭还多,病却始终不见好……
这也是今年林家节礼晚了的原因。
贾敏病了,人情往来的事情只能由林如海承担。
但他本就因为儿子去世、妻子重病而痛不欲生,又要把精力放在盐道衙门上,处理内宅之事时自然精力不济,一切都不过是勉力支撑而已,自然疏漏颇多……
贾母因贾敏病笃万分悲痛。
敏儿是她唯一的女孩儿,自从跟着姑爷外放后,母女二人已经十余年没见过了。
上半年时,她还收到了敏儿的信。
敏儿说家里一切都好,玉儿已经开始跟着先生读书,那个被抱到敏儿膝下的哥儿也会说长句子了。
那时贾母还在想,敏儿为了子嗣苦了这么多年。如今虽然稍有不足,却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谁能想到不过几个月的时光,那哥儿没了,敏儿也病了呢?
可是除了把自己珍藏的好药材收拾出来给女儿送去,给女儿写信鼓励她振作外,贾母却也做不了别的什么。
贾璋在得知贾敏病笃的消息后,心里也颇为伤怀。
他虽然没见过贾敏这位姑母,但却收过她的礼物。
那些金玉丝茶,笔墨纸砚,暂且不提,只说姑母送的那些文稿,却是极贴心的礼物。
或许祖母在信中和姑母提过他进学的事,所以姑母去年过年时特意送了他一小箱编纂整齐的制艺文稿。
这些文稿都是林如海年轻时的得意之作,每一篇都字字珠玑,灵气盎然,对贾璋来说是很不错的学习资料。
要知道,林如海曾先后在鹤山书院与国子监读过书,因此文稿上还有京城国子监的博士、苏州鹤山书院的大儒留下的批注,这些东西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
贾敏她又素来是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在给贾璋这个既上进又能哄母亲开怀的侄儿准备礼物时也极用心。
林如海的那些文稿全都是她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
挑选好文稿后,她又亲手把这些文稿装订成册,细细写了目录后才把东西封好,送到侄儿手中。
如此用心,收到礼物的人是不可能感受不到的。
贾璋与贾敏未曾谋面,就得到了这样的善意对待。
如今贾敏病笃在床,他又如何不伤怀呢?
却说扬州城里,贾敏在收到母亲的信件后精神了许多,林如海和黛玉皆为此欢欣。
可惜好景不长,一入冬,贾敏就又倒下去了。
这日林如海下衙,见女儿黛玉眉心紧锁,面露戚容,更是万分悲恸。
但他还是强颜欢笑道:“玉姐儿,你母亲今天怎么样?”
黛玉道:“母亲今天多喝了两口粥,只不爱吃药。父亲,有没有更高明的大夫了?我见母亲这些日子总不见好……”
林如海只能安慰女儿道:“父亲会请到更好的大夫的,你母亲也会好起来的。”
黛玉因林如海的话燃起了微末的希望,林如海却心知,这半年来他什么好大夫都请过了,可是妻子的病却丝毫不见起色。
眼下敏儿她不过是靠着药汤吊命罢了。
林如海难过极了。
这些年他也劝过妻子,孩子的事情急不得,不要吃偏方了。
但是敏儿为了孩子依旧故我……
林如海何尝不知妻子也担心林家断了香火,黛玉没了依靠呢?
这该死的世道啊!
可是他只能告诉自己不能倒下。
女儿还小,敏儿又病了。他要是倒下了,这个家就塌了。
朝廷上的事情也让林如海不堪其扰。
太子被废后,岳父受到了牵连,他也不像当初那般备受皇帝信任了。
偏生夺嫡需要金钱支撑,盐道又是最容易来钱的地方之一。
他这个不站队的巡盐御史,又怎能不如履薄冰?
可是他除了这样又能如何?
他是皇上楔进江南的钉子,前脚站了队,后脚就是满门覆灭。
皇上容不下有二心的人。
而且林如海心里也清楚,甄家看他是很不顺眼的。
岳父在世的时候,甄家不敢动他。可随着岳父去世与瑞王成年,甄家愈发权隆位尊。江南的局势也成了一团乱麻,让人找不到任何头绪……
敏儿又病重了。
这可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难专寻苦命人啊!
贾母因为女儿病笃,连着哭了好几场,又念起了《妙法莲华经》为女儿祈福。
王夫人私下里却跟周瑞家的说贾敏没福气,自己生不出儿子,小妾帮她生了,她也养不住。
现在又这般福薄,年纪轻轻地就要去了。
周瑞家的心知她们太太素来不喜小姑贾敏,私下里提起贾敏时从来都没有好话。
此时听到王夫人说出这样恶毒的诅咒,周瑞家的连忙点头附和,表示自己与王夫人的“英雄所见略同”。
贾赦也没有很伤心。
贾敏在家时就和他不亲近,关系也一般。更别说眼下贾敏跟着林如海外任多年,不常回娘家,两人又不通信,感情自然就淡了。
只是有些时候,贾赦还是会心生感慨。
大妹妹才将将四十岁,竟然就病得连床都下不了了,这还真是可怜啊。
对于贾政在母亲那里对贾敏病笃一事万分悲痛,私下里却照常和清客相公吟诗作对不见伤悲的行为,贾赦也习惯了。
贾政这种对亲儿子都没有几分真情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对出嫁多年的妹妹有多少感情吗?
贾敏的病愈发重了,黛玉也从西席贾雨村那里请了假,一心侍奉母亲汤药。
来请平安脉的大夫们也从一日一来变成了在林家坐馆,隔几个时辰就过来请平安脉。
林如海越来越心灰,他原本还在安慰自己,过了冬天,敏儿就大好了。
可事实告诉林如海,他的期待只是妄想。
这天夜半时分,贾敏突然拉了拉林如海的袖子:“夫君……”
林如海的睡眠很浅,贾敏一叫他,他就醒了。
他坐起来给贾敏掖了掖被子:“夫人是哪里不舒服吗?我去给你请大夫?”
“不用了……不用去了夫君,让人去把玉儿抱来吧。”
林如海被她这话吓得彻底清醒过来,见贾敏眼中光芒明明灭灭,心下大恸。
他连忙叫值夜的丫鬟去请大夫,并把黛玉抱来。
贾敏的语气仍旧是温柔的:“何必去请大夫呢?夫君,我刚才好像看见了鬼门关,恐怕我要走了。”
林如海悲声道:“你胡说什么?哪里就要不好了?你好生吃药看诊,早晚会大好的。以后咱们还得送玉儿出嫁呢。”
贾敏脸色十分苍白,听到这话,还是费尽全力露出一个笑来。
她抬起手,纤长的手指抚过林如海的眉眼,好似怎么看他都看不够一般:“如海,你好好的。姐儿以后就只剩下你这个爹爹了。”
“我走后,姐儿就成了丧母长女,这对名声不好。若我母亲有意把姐儿接去教养,你可以答应下来……”
“待姐儿安稳了,夫君续弦也好,纳妾也罢,敏儿都不怨你。”
林如海听贾敏这般交代后事的话,心如刀绞:“我不要别人做我的妻子,我只要你……”
贾敏用手指堵住他的嘴唇:“答应我吧,只有这样我才安心。”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丫鬟的声音:“老爷,太太,姑娘来了。”
贾敏道:“玉儿来了。”
黛玉被丫鬟抱进屋里,刚解了大衣裳,就见母亲脸色苍白地靠在父亲怀里。
黛玉的眼泪簌簌地就下来了。
“母亲!”
黛玉带着哭腔扑了过去,但动作却很轻。
她知道母亲病了,她不能累到母亲……
“玉儿以后要听爹爹的话,要孝顺爹爹,更要照顾好自己,知道吗?”
母亲虚弱的语气让黛玉难过极了,但她不想让母亲不开心,所以她一边忍着泪水一边用力点头。
贾敏嘱咐完了如海和黛玉,再无心事,浑身的力气也没了。
她缓缓地躺了下去,唯一的遗憾就是临死前没有见到母亲。
只是京城和扬州相隔千里,这又哪里是她想见到就能见到的呢?
贾敏闭上了眼睛。
林如海惶恐地去探妻子的鼻息,感受到消失无踪的气息,林如海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府里大夫的脚程也不慢,虽然住在外院,但也就比黛玉晚到那么一会儿。可是他来了,却也没什么用了。
屋里的丫鬟婆子们也全都跪了下来,霎那间屋里哭声一片。
林如海悲伤地搂住了同样悲伤的女儿,以后天下之大,只剩下他与玉儿相依为命了。
第46章 南下扬州拜祭姑母,岳母来信亲上加亲
贾敏夤夜时分撒手人寰, 如海和黛玉面对如此噩耗,心中万分悲切。
但就算再悲切,他们也得面对现实。
如海只得勉力打起精神来给贾敏操办丧事。
他先是请了阴阳生, 定下开丧的时间,后是往各处送讣告, 搭建灵堂, 要为贾敏停灵七七四十九日。
又请了观音山寺的僧人来家里念经, 超度亡魂,而黛玉则和父亲一起为母亲守灵,真真是哀哀欲绝, 其中种种悲情, 自不细表。
却说贾敏去世后, 林如海派人日夜兼程,快马往京中岳母家里送信。
贾母收到贾敏离世的消息后, 悲痛之下很快就病倒了。
邢、王二夫人与李纨都来侍疾, 只史湘霓怀孕的月份大了, 贾母没让她来,只让她安心养胎。
贾敏这位姑太太去世,荣国府这边合该派人前去扬州吊唁。
贾母心里还挂着另一件事,那就是女儿唯一的骨血黛玉。
今人婚嫁,多爱拣择女孩子, 恨不得姑娘家四角俱全才好。
敏儿去了,黛玉失恃, 日后在婚嫁上难免被人拣择。
因此敏儿在世时,就已经来信向她这个母亲倾诉自己的忧虑了。
贾母知道敏儿希望自己能把黛玉接到京中教养, 她是超品的国公夫人,黛玉在她膝下长大, 日后说亲时就不会被人家说嘴了。
贾母对此是千肯万肯的。
一来,这是敏儿的遗愿,她是一定要完成的。
二来,姑爷衙门里事情多,无暇照顾玉儿,若姑爷续弦,贾母就更担心对方对黛玉不好了。
只是让谁去南边呢?
琏哥儿倒是个最合适的人选,可如今琏哥儿在衙门里有差事,大抵是请不了这么多天的假的。
“祖母何必为此忧虑?让孙儿去就是了。”
贾璋把汤药吹凉,喂给贾母:“坐船去扬州,快些行船,二十多天也就到了。到时候还能赶得上姑母出殡,也算是我这个侄儿的一片孝心。”
“你年纪这样小,怎能出这样的远门呢?”
贾母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邢夫人也连连点头。
贾璋听了,柔声道:“祖母、母亲,你们不用过于担心此事。我的同年郭子守、孟吉祥和我年纪仿佛,去岁也都出门游学过了。”
“再者,楼船上炉火衣食色色俱全,再带上大夫小厮,也不会太过辛苦的。”
贾母和邢夫人心里都觉得贾璋年纪小,不想让他折腾。
可问题是家里确实腾不出来空闲的人选。
就算是无所事事的大老爷贾赦,也是要在大朝会上点卯的。
贾璋见她们神色为难,便道他此次出门,除了拜祭姑母外,也可以顺便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趟出门了,倒是省了日后再出门。
且江南学风素来鼎盛,他此次去扬州,可以拜访甘泉、苍竹等书院,聆听西崖、梦桂之讲学,必然有所广益。
姑母与他未曾谋面,却能百般用心地为他整理文稿。他对此也殊为感念,又如何能不去送她一程呢?
想来出殡时有娘家人相送,姑母泉下有知,也会欣慰许多吧?
听贾璋如此说,贾母又忍不住掉了眼泪,邢夫人也松口答应让儿子去扬州了。
璋哥儿知恩图报,有礼有节,这是好事。
南下之事出于璋哥儿本心,并非别人强加给璋哥儿的,又对璋哥儿本人有益。她虽然心疼,却也不会再阻拦。
而且扬州的林姑爷位高权重,若他能对璋哥儿青眼以待也是好事。
她这个做母亲的,固然不愿意见到儿子吃苦,但也不能总是关心则乱。
不过,若璋哥儿真的要去扬州的话,却得多带一些随侍才行……
于是,高彬、雪檀、黄柏,还有被贾敬还回来的竹石等人都被邢夫人打发着跟贾璋一同南下。
就连王善保也被邢夫人从贾赦那里借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