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山桃绒绒)


收的价格不高, 主要是锻炼自己的画技, 且一天只画几个人。
而今教导世子作画,能在教导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林绛如今已完全沉浸自己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他很珍惜现在能将东西看清楚的机会,故而他格外的爱画风景。
尤其是他宅子里的树。
林绛眼睛看不清的时候, 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屋子里待着, 而他的屋子里的窗户正对着这棵树。
他一直都是模模糊糊的看着这棵树长大的。
林绛将这棵树上下左右,正面侧面,各种角度通通画了个遍。
慕容博博斟酌着询问, “世子,这棵树已将各种角度都画过了,不如画些别的吧。”
林绛抱着炭笔不肯撒手,“既已将各个角度都画过了,那为何不改变一下思路,画叶子,画枝干,画树根呢?”
“好吧。”
画画间隙,林绛问起慕容博博还会在安京待多久。
慕容博博摸了摸脑袋,“这便不知道了,陛下只说让我好好磨炼画技,好好教您画画,别的还未说呢。”
林绛语气瞬间变得兴奋。“那便太好了,等这棵树画完,慕容西席再教我画花园里的花吧,那么多朵花呢,我要一朵一朵的画下来。”
慕容博博:.........
当然,此刻的林绛并不知道他会在后世被评为抽象派画技第一人,并且他的画这些植物会成为博物馆的文物。
自从玻璃被烧制了出来,林肆就一心惦记着海上丝绸之路。
卖给南诏和西平那点体量才多少?若是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那些其他国家的人自己过来进货,那便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因此除了造船,港口的修建也提上了日程。
水泥需求大,水泥厂的工人们干的热火朝天,每个月一结工钱,拿在手里那是欢欢喜喜。
西广路石灰石多,就开设了好几个水泥厂。
九月,正是炎热的季节。
阿久拿着自己昨日发的工钱,正在吃食摊子上熟练的比划着。
吃食摊子上的人对于黢黑的山民,嘴里说着奇怪口音的汉话,亦或者直接比划的场景已是见怪不怪。
水泥需求大,工序多,不管是运石头敲石头以及后头的活都需要人,而且最好是力气大的人才好。
这些住在山上的山民自然就成了严玄清和丁水的劳动力。
在语言不通,且这些山民只知道一昧地换吃食的情况下,他们二人用了好长的时间,才取得他们的信任。
随后又用了更长的时间,让这些山民愿意下山干活。
水泥厂全是体力活,基本不用带脑子,这些山民们做了几日,便很快上手。
山民不认识铜板,最初发钱一个劲的摇头,只想吃东西。
县里的白直拿着钱,亲自带他们去吃食摊子买了食物,如此几次,这群没开智的山民才搞懂钱的用法。
由于山民们的特殊性,不适合月结工钱,他们的工钱是日结。
毕竟只要一拿到工钱,这群山民们就去吃吃吃,一定要将钱花光吃饱才好。
阿久付了钱,眼巴巴的盯着端上来的三碗汤饼。
山民的食量普遍都很大,一个人吃个两三碗是常事。
阿久很喜欢在山下的日子,山下的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一旦吃惯,谁也不愿意吃以前那没滋没味的食物。
阿久刚吃完一碗,只见另外两个山民在摊子面前付钱。
这两人他是认识的。
是阿米和阿文。
阿米是个女郎,女性山民负责选石头,而男性山民则负责运石头和敲石头。
阿米是这三人之中年纪最长的,起初她也是和阿久一般拿了工钱就去吃饭,然后剩一点,买些吃的带回山里去。
她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阿婆,阿婆年纪大了不能下山来做活,需得她买吃食回去。
现在山上凡是能动弹的都下山来做干活了,阿米也是下了山才发现山下的世界如此精彩,他们精心制作的弓箭以及各种打猎的工具在这里简直和过家家没有区别。
阿米对着阿久用山话说道:“阿久,工钱不要每日用完了,要留一些存起来。”
阿久吃的头也不抬:“阿米姐,我家中没有阿婆和阿爷,不用买吃的回去,干嘛要留钱,当然是要全部吃光吃饱啊。”
阿米不知道怎么和阿久解释存钱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她和一个山下女郎学的。
阿米把她当作朋友,也会同她说话练习汉话,如今阿米得汉话虽仍说的不标准,大部分的字词都不会,但已经是山民中说的最好的。
阿文赞同阿米说的话,前段时间他家阿爷突然崴了脚,若是以前,就捡一些路边的草药敷一敷。
但是阿久知道,那些草药是没有用的。
他便叫上一个水泥厂的同事,同对方比划了半天,对方才带着他去了医馆,说了症状。
大夫说跌打损伤买一瓶药膏就好了。
但这时阿文才尴尬的发现,他没钱。
幸好同事出了钱将药买了。
阿文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羞愧,他黢黑的脸颊带着不好意思的红,头埋的低低的,一个劲的和对方比划自己明日就还。
同事则是笑笑说没关系。
还钱以后,阿文便和阿米一样,成了个坚定的存钱党。
为了节约钱,阿米和阿文吃的是最简单的汤饼,也只要了一碗。
三人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
“山下什么都有,可真好。”阿久感叹。
阿米吹了吹滚烫的汤饼,“我也是这么想的,若是我们可以居住在山下就好了,这里做什么都很方便。”
阿久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下意识地说:“阿米姐,你疯了!我们怎么能到山下来住。”
阿米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山上居住条件那么恶劣,只靠着山上那点东西,根本就吃不饱,而且病了也没大夫看。”
阿文默默的听着,没吭声。在山下待的越久,他便越来越不习惯山上的生活环境,如今真是夏季,晚上睡觉常有蚊虫叮咬,让他浑身都不舒服。
阿久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作答,最后只说了句。“可是我们都不会说汉话。”
阿文道:“汉话都是可以学的。”
阿久憋了好一会,才说了句:“山下的屋子很贵的,我们不可能有钱买得起。”
“所以每日的工钱才要存起来,若是不存钱,日日都用光,当然永远也买不起屋子。”阿米说。
“那怎么行,不可能每日不吃饭啊!”阿久欲哭无泪。
阿米指了指自己的碗,“若是每日少吃一碗,不吃加蛋加肉的,自是可以存下钱的。”

南东路靠着海, 发展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先是因地制宜开设玻璃厂水泥厂,如今林肆又要搞海上丝绸之路,要在南东路修建港口。
先前考试的人一个个的都很是后悔, 起初觉得这地方靠着海, 没什么发展前途。谁知这一下子两个大项目搞出来,这下南东路的县令和白直的履历可就好看了。
港口的修建有条不紊的进行,石金一下车, 便能看到许多人在劳作。
石金这次是代表商部前来视察南东路港口的, 同她一起来的,还有原来市舶司的几个官员。
市舶司既原本管理海运的部门,从前隶属吏部, 如今林肆将他们分给了商部。
这是大安第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选择在南东路的明州, 也是有诸多考量的。
首先便是要避风,不能在开阔直面台风的海岸,否则若是遇台风,那便是损失惨重。其次是水深,泊位必须有足够的深度, 能容纳十艘以上的海船。水流的平缓, 以及地基的稳固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石金与几位市舶司并未直接先去州衙,而是下车, 步行于港口修建处。
莫静连将这港口一事交给石金负责后,石金便狠狠得恶补了一番知识。
如今她已将修建一个港口需要设计规划的区域搞的一清二楚。
除了停靠船只的泊位区以外, 还需修建仓库区、海关检查区、货物交易区。
如今正在修建的便是泊位区。
最初传出港口修建时, 许多百姓好奇,时不时得过来张望,这修建了有一段时日, 就是再新奇也觉得没意思了,所以很少能看到。
几位市舶司的官员便装作不知情的样子,问那些做活的百姓,修建的进度,百姓的工钱。
等知州赶到港口时,石金与几位市舶司的官员正与做活的百姓交谈甚欢。
知州吓坏了,他不是陛下体系出来的,能留在这个位置上无非就是他老实怕事又胆小。
正是因为胆小,故而生怕那百姓说出什么不好的事来,虽然他都是按规矩办事的。
因得港口做工的人多,也有百姓在港口附近摆一些小食摊。
每日干活费力气,大部分人食量都大,港口的大锅饭不够他们吃。
明州知州脸上带着讨好的笑。“石部司前来巡查港口,怎得不先到州衙来,如此舟车劳顿,得先好生歇息才是。”
石金笑了笑。“不碍事,正好牛车行至此处,便下来看看。同百姓们聊聊天,了解一下基层工作。”
明州知州擦了擦冷汗。“是是是,您自有您的考量。”
明州知州随后便邀请石金等人去吃饭。
石金指了指不远处的小食摊,“我瞧这里便很好,就在这里吃吧。”
明州知州诧异:“这如何行,这等简陋的吃食。”
“有何简陋,百姓能吃,我等为何不能吃?”
明州知州这下不反驳了,“石部司说的有理。”
小食摊的夫妻简直受宠若惊,如今不是饭点,一般的摊子不在饭点都不愿摆,但他们想着多挣些钱,便一直摆到晚食后才收摊。
中途休息时偶会有工人饿了来吃点东西,不过都是少数。
这一下子许多人,摊子准备的三张小桌子都快坐不下。
被知州多看了两眼,小夫妻的话都快说不利索,“今日有鱼干汤底的汤饼,最后会撒些小虾在上面。”
小夫妻原本看到知州就够紧张的,又从这几人的谈话中得知这是安京来的官,更是吓的勺子都差点拿不稳。
石金的地位在全场最高,她说吃这鱼干汤饼便吃这鱼干汤饼,说话也是她说,其余的人根据她的话展开讨论。
小夫妻中的女郎不由得多看了两眼。
安京来的女郎真是好不一样,竟能在郎君面前这样的威风。
石金第一次吃海鲜风味的食物,便赞了句:“这汤底没加什么别的调味,倒是鲜美的很。”
小食摊的女郎鼓起勇气回道:“海鲜便是吃一个鲜,若加重了调料,那便不好吃了。”
明州知州也点头,“正是如此啊,等明日,我定设宴给大人们接风洗尘。”
吃完东西,便在安置处休息。
石金第一次闻到海风的味道,还很是新奇,想着下次过年一家四口团聚之时,要将这海边的事情讲给家人听。
说起家人,她很久没见自己的弟弟了。
父母倒是一年能见个两次,但是她与石头见面便很难,一个在安京一个在潼川。
如今陛下登基不过两年时间,正是诸多事务繁忙的时候,就是过年都不一样能走得开呢。
想着想着,石金便沉沉的睡去。
视察港口几日后,知州召集了几个县的县令过来开会,这是石金要求的。
既来了南东路,那所有的作坊的商品便都归她管,县令们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可以和她提。
陈穗得知这个消息欣喜若狂。
这可是安京商部的部司,能下来给她们基层县令开会,这是多难得的事情,她正有许多想法想说呢。
最开始是罐头。
这罐头一概念,还是她与张代当时讨论了一番以后得出可以一试的结论。
陈穗在中学堂学过物理化学,张代就更不用说了。
二人起初只是聊到食物保存上来,后头又说若是用玻璃密封一些腌制的海味,是否就能保存很长时间了。
然后张代摇摇头。“这样成本就太高了,而且具体能保存多久,这得反复做实验,有点麻烦。”
陈穗当时很是失落,后头仔细一想也很有道理。
于是她便又开始研究起别的东西。
她将主意打在了那些色彩斑斓的贝壳上,比如夜光贝等。这些贝壳对于她一个外地人来说是极其夺目的。但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些就是好看一些的无用贝壳而已。
这玻璃厂也产玻璃珠,陈穗知道这些玻璃珠在南诏和西平很是受欢迎,贵族喜欢用这些玻璃珠来做各种首饰与服装的装饰。
陈穗便让自己从小跟到大的婢女艾柳用玻璃珠搭配贝壳做首饰试试。
艾柳从小便跟着她,手尤其的巧,一些陈穗不喜欢觉得老土的首饰,经过她的改造,都能变得很好看。
艾柳自认别的帮不上忙,但自家女郎说想要用玻璃珠和贝壳做出好看的首饰。艾柳绝对没问题。
艾柳得了这个任务,便专心的在屋子里研究,她屋子里堆了几颗珍贵的玻璃珠,以及一大堆各色绚丽的贝壳。
艾柳最终用贝壳和玻璃珠做了耳坠、步摇、插梳、颈链。
由于贝壳的特殊性,它们自带虹彩光泽,再搭配上玻璃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好看。
陈穗十分高兴,正好这又碰到石金前来开会,她便立刻带上艾柳奔赴会议。
前来开会的县令有好几个,发言都是一个个的发言,陈穗运气不好抽到最后一个,她耐心的等待着前面的人说话。
陈穗首先是说了玻璃厂给榆岛县带来了多少经济收益,有多少家庭因得这个玻璃厂能吃饱饭。
玻璃厂目前的管理模式等等。
陈穗的发言基本没什么废话,故而石金听的很认真。
玻璃厂的事说完,陈穗清了清嗓子。“下官最近新研制出一样东西,想请石部司过目,能否将这东西远销南诏西平,甚至海外呢。”
石金顿时感到有些好奇,便问陈穗是什么东西。
陈穗立刻让艾柳去取那几样首饰,趁着这个间隙同石金介绍。
“下官原是陵州人,第一次来南东路去海边时,便觉得许多贝壳光彩夺目。但后头得知,当地百姓只当这些好看的贝壳是没用的废品。心中甚是可惜,正好玻璃厂建造后,除了器具,也生产玻璃珠,于是下官便让身边婢女艾柳将贝壳与玻璃珠结合起来,做了些首饰,还望石部司过目。”
艾柳小心翼翼打开木匣,里头陈列着耳坠、步摇、插梳、颈链四样。
正好外头的阳光照射进来,衬得这四样首饰光彩夺目。
石金拿起那只步摇。
她在商部工作,自然知道南诏和西平那边贵族的爱好,他们没见过海,自然也未曾见好看贝壳。
这贝壳与玻璃珠这样镶嵌,看着确实唬人,定能狠狠的宰他们一笔。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国人。
陈穗小心翼翼观察着石金的表情,心中七上八下的。
其实她计划书都写好了,只需要办一个小型的作坊,只招女工,让艾柳负责首饰的样式,再教那群女工如何镶嵌等工艺。
现在的玻璃厂和水泥厂都是力气活,若是这首饰能成,那么南东路的女郎们能自己做工赚钱,腰板也能硬起来。
石金微笑点头。“这东西确实符合南诏和西平的审美,在那边会很好卖的,不知陈县令过几日能否写个计划书给我,我将计划书带回去给莫尚书看看。”
陈穗悄悄从桌子旁抽出两大张写的密密麻麻的纸来,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其实计划书下官早已写好了,还望石部司过目。”
陈穗看石金看计划书看的差不多,便又小心翼翼地问:“石部司,这四样首饰,能否当呈到陛下面前呢。”

黎县如今与十二年前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模样。
因得人口暴增, 整个县都扩大了一圈,公共牛车自然也是安排上了。
对此黎县人终于扬眉吐气,陵州那群土包子总说黎县地盘太小, 连公共牛车都没有。
对此黎县人终于可以反击。
因此在公共牛车全面开通的那一日, 黎县人纷纷出动,势必是要在气势上为黎县撑腰,就算是没事也得付钱坐个来回。
如今黎县的本地百姓都不太缺钱, 就算是那好吃懒做的, 靠将家里的空屋子租出去,也不会饿死。
来黎县求学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
对此,黎县和陵州的小学堂一直都是优先本地学生入学, 若有剩下的位置,那便携本人户籍先到先得。
因此黎县便有租住在这里的富商, 就等着空出入学名额好抢着入学。
范迎的阿爷与阿婆家中去年就住着一样这户人家,今年终于是抢到了入学名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