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 太子运回的还是西夏产的青白盐,而非质量欠佳的解盐。青白盐的杂质更少, 纯度更高, 价格也多一番!若折成等价的货币来算……不仅能平了太子殿下出兵的军费, 甚至还犹有过之。
这还没完。
“这只是殿下运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他运往云州各县,和狄将军那儿去了。我们出发的时候, 太子殿下还待在盐矿。据说他又想出了能让青白盐质量更上一层的办法。”
满朝文武发出低低的惊呼, 官家的脸上一片有荣与焉。他嘴角高高翘起:“这孩子, 怎么走到哪儿就折腾到哪儿?”
任谁都能听出他浓浓的炫耀之意。但没人敢揭穿他。一来人家是官家,惹不起。二来,你有这么出息的儿子, 你能忍住不炫耀么?
官家也就说了两句,就见好就收了。他挥了挥袖子:“这些精盐,全部充归国库。三司使何在?记得点算清楚。分售之时,记得减价两分售卖于百姓,好让百姓们同享国土复归之乐,也让他们记得肃儿的好。”
富弼出列道:“臣遵旨。”
苏轸推开屋门来,倚在门前,只见自家仆人们都拎着个看上去就很沉的麻袋,吭哧吭哧地往里抬。她见到就想搭一把手,口中好奇道:“你们在抬什么呢?”
“回大小姐,是盐。”仆人们避让开她帮忙的手。但为了满足小姐的好奇,把麻袋往地下一放,解开口袋:“官营的盐仓大减价,排队都排疯了。我们好容易才抢来这么些。”
“盐?降价?”苏轸更好奇了,她往麻袋里看去,只见一片晶莹的白色,宛如冬雪,质量一看就上好:“是最近谁要过寿么?”
不然,怎会好端端降价?
“不是谁要过寿,是太子殿下!”仆人眼前一亮:“太子殿下把西夏打下来,这都是从西夏的盐矿里运来的,全是现成的!所以比平时卖得便宜了许多,质量还好,大家都上赶着囤呢!”
听到“太子殿下”几个字,苏轸的心中反而尘埃落定,好奇心一瞬得到了满足。她回想起记忆里那个看着随年幼,却过于有办法的身影,想起房间中簇新的纺织机,恍惚了一阵。
“哎,这盐是好,以前我们哪里吃得起这么漂亮的盐呢?都是……”
苏轸回过神来:“什么?”
“你别在小姐面前胡说……没什么!这家伙胡说八道呢,小姐你不必理他!”
两人像是为了掩盖什么似的,继续吭哧吭哧扛麻袋去了。只留下苏轸一个人狐疑不已。
其实倒也没什么。只是古代买不起、也吃不上盐的穷苦人民,为了维持生命体征,发现的一种特殊的办法。他们发现人尿里所含的盐分多,所以会在茅坑附近寻觅析出的盐结晶……属于是有味道的老祖宗智慧了。
只是这话说给官宦小姐听实在不雅,就连扶苏知道的时候,也惊讶了好久。他还是在造火药球的时候,因为原材料里有一份“硝石”,所以派人到茅厕的墙根处派人寻找,顺便知道了这个炸裂的生活小妙招。
回想起现代人吃不完的盐,甚至某年恐慌导致的疯狂囤盐,再想想古代吃不起盐,方才出此下策的穷苦人民们,真是想让人不“哀民生之多艰”都难啊。
不过,转念一想,在自然界,岩羊为了吃盐可以攀爬近乎九十度垂直的悬崖峭壁。扶苏又不禁感叹,至少人类的日子还是好过多了。幸福感还是从比较里得出的呀。
但他原以为,这个有味道的办法只在食盐欠缺地区才有,像西夏一般的产盐国家,尤其是灵州盐矿附近打工的工人,是不会用的。
结果,向当地的盐矿工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也缺盐缺得不得了。也会出此下策。
扶苏:“诶!?”
他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怎会?”
西夏的产盐方法相当粗糙。无非是把盐矿融入水中,依靠西北的阳光和大风将蒸干。留下的结晶就是在三国之间都有美名的青白盐。扶苏知道后,还吐槽西夏人民暴殄天物呢。
就这么简单的方法,偷偷塞一把盐矿到兜里如法炮制就行了。灵州的百姓居然还会缺盐吃?
不过,在深入了解之后,扶苏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相当简单的制作环节中,灵州百姓欠缺的不是盐矿,而是干净的水。
对啊,这里可是大西北。
灵州又是西夏重镇,物资完全依靠畜牧业也不现实,所以这里还开垦着一部分的农田。为数不多的水资源,一部分分给农田灌溉,一部分分给盐矿场,流到普通居民手中寥寥无几。
连日常饮用都不够,何谈溶解盐矿制盐呢?
扶苏听到以后,捏了捏眉心。
灵州因地形、气候所限,水资源的短缺不可避免。要想让这里气候湿润起来,只有退耕还林多种树一条路可走。但那样就需要农耕区的粮食产量进行支持。
以后,这里产盐出口,换来大宋其他粮食产区的粮食。同时辅以大量的经济作物,当地的气候才会慢慢转好。但这一听就需要五年、十年乃至百年计。
现在扶苏他们要做的、能做的,一是稳住当地民众,二是开采食盐送入大宋境内,填平两线出征所需的军费,支撑狄青在正面战场立得再久一点儿。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两个目的一次性达成呢?
还真有一个。
只是有点太剥削了。
一边是现实的需要,一边是良心的拉扯。扶苏在心中推敲了一整夜,又找来了左右信得过的人商量。结果他们纷纷大吃一惊,异口同声地说道:“您何须对西夏人那么好?”
扶苏:“啊???”
他怀疑人生地蹙起小眉头:“你们,没在说反话吧?”
左右齐齐摇头。
“你们是真觉得,我下令把盐矿场的产量,和盐场的工人八二分,是对他们好?”
这个比例,周扒皮看了都要摇头吧。
但左右很明显不以为然,甚至甘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给底下的士兵谋起了福利:“为何殿下您把这好差使全分给西夏人,而不分给大宋的士兵呢?”
扶苏幽幽地说:“真的是好差事么……”
但他之前鼓励过左右,要敢于向他反问。为了不浇灭他俩积极性,就采纳了这个意见。反正要是运行不好,就及时废止就好了。
结果他挑了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的一千人,宣布了这个消息后,被选中的一千人立刻欣喜若狂,没入选之人则垂头丧气。
盐!那可是盐呐!
和白送金银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日后背着这一袋袋如雪花般的盐衣锦还乡,比什么金银财报都显赫,都气派!
而八二分账这一消息传入盐矿工人们的耳中之时,厂房中陷入了寂静。他们第一时间感知到的不是欣喜之情,而是近乎眩晕的震惊。所有人都被这天降的大馅饼狠狠砸晕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们浑浊的眼球齐齐盯着扶苏,也不说话。
扶苏被盯得背后发毛:难道是分账的比例太低,这些人不满意?二八确实太低了一点。那三七?或者干脆五五分账?
他讨价还价的话还没说出口,下一刻就被尖叫声震得耳膜生疼。和当初教云州百姓们蜂窝煤配方的情形一样,现场居然有人给他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自认为是“赵扒皮”的扶苏无比羞愧,闪身避开了那人的行礼。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不停地腹诽道:在现代要被挂路灯的举措,都叫做对他们好吗?李元昊,你到底把你治下的百姓压榨成啥了啊?
当然,留意到盐矿工人们其实吃不起盐的第一天,扶苏就大开了储盐的仓库,给每个供人都发了点。同时,也往灵州城中运了一部分,低价售出。剩下的才被他清点完,往汴京那边运去。
结果,光用李元昊压榨出的物资贿赂他治下的子民,就博得了无比的好名声。定下二八分账后的第一天,工人连同士兵们通力合作,一日的工作完成量就赶上了原来的三日。
若按这个进度推进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整个大宋都能吃上精制的西夏青白盐,而不必吃质量更次、杂质更多的解盐了。更不必穷到在茅厕附近找盐吃了。
而一切的肇始,不过源自扶苏下的那个自以为是苛待的分配律令。扶苏心中不由感叹:马克思诚不欺我啊,就算是冷酷的资本家,比起封建领主。奴隶主,还是太先进了一点。
-----------------------
作者有话说:完蛋了,尝过了日三的甜头就日六不下去了([愤怒])
第140章
本以为会被挂路灯的二八分账模式, 最终皆大欢喜。灵州的盐矿工人、百姓、扶苏麾下的宋朝士兵、朝廷、云州诸县、狄青所率的正面对辽军队那边都十分满意。唯一会流泪的,大概也只有西夏的中枢了吧?
但出于谨慎考虑,扶苏又在盐矿附近的工厂待了几天。没想到, 竟然接到了宋军的举报:几个盐矿场原本的头目, 投降大宋后仍然仗着从前的势作威作福,动辄打骂体罚。
扶苏闻言, 立刻不走了, 掏出了白龙鱼服的传统艺能,躲在暗中观察。发现这几个管事的比举报的还要无法无天, 每日结算的时候, 光明正大克扣盐矿工人们的分成,还嘲讽“这种好事, 你以为能轮得到你?”
气得扶苏白生生的脸都青了, 一巴掌拍在自己膝盖上,“啪”地一声响。
好不容易激发了盐矿工人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大宋初步建立起好印象。万一被这几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粥,可怎么办?
但要拿下他们也很容易,
扶苏甚至没有过多言语, 只一声令下, 那几个被他亲眼见到欺负工人的,都被捆了个严严实实。当着所有工人们的面,扶苏宣布道:你们这几颗老鼠屎, 去和俘虏们住一窝吧。
纵使管事们哀叫连连, 也无济于事。反而令扶苏心生疑窦:明明什么倚仗都没有, 为什么还敢仗势欺人啊?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吗?
但他转念一想,或许人都是这样子的。现在的辽和西夏,不也还没从睡梦中醒来吗?八百多年后的清朝, 更是用了几十年时间才醒神。分不清大小王的人,注定要被当成灰扫走的。
清扫了盐矿厂的门户,上下风气为之一清,扶苏的心情也转好不少。直到左右拉住他袖子,不断地提醒道“家里,家里……”
扶苏瞪大眼睛,懵懵的:什么家里?谁家?
许多电视剧中上演的场景涌入脑海,他忽然意会过来。
原来是那几个管事的家里啊。
就连宋军也在做工队伍中,他们都敢明目张胆地克扣,从前还是李元昊治下时,肯定更加无法无天。也不知这几只硕鼠的家中,藏了多少盐矿工人们血汗凝结的财富?
就算扶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登门搜查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大惊。难怪,难怪自己提出二八分账时,盐矿区的工人们还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呢。从前他们的劳动成果,一百份里,哪怕有一份流到自己手里么?
说出来所有人都要大吃一惊的事实。西夏灵州一个不起眼的盐矿小管事,拥有的财产居然比大宋堂堂太子都多。
发发发,不义之财都发了。
除了屋舍、花园之类的不动产,其他全部物资,如粮食和布之类的,全部就地分给盐矿工人和灵州百姓。盐则运回大宋境内,又或者运往朔州、武州等最前线。让狄青麾下的士兵,都吃上了三餐加足盐的奢侈生活。
狄青甚至写信过来:太子殿下啊,吃上了精制的青白盐,我们大宋士兵动起来的时候都更有劲儿了。甚至还有吃不完的部分,我们干脆卖到了驻扎的县里,还有辽军偷偷化妆成本地居民来买的呢。
还有这事儿?
扶苏一惊,回信问道:那你们卖了么?
当然卖了。狄青回信。借着卖盐的名义,我们把辽军的情况全试探了一通。那人不仅一点儿没发觉,还央求我们到他们辽军中去,便宜点卖给他们吃。
难道他们没盐吃?
何止呢?他们不仅没盐,连一日两餐的饭都要吃不起了。再强的骑兵没了食物,也只剩个外强中干的架子。有几个士兵还想把马当给我们,换点吃的,当逃兵跑了算了。
扶苏看得目瞪口呆。
不过,这更加证明了狄青的判断之正确。果然当初和辽国打持久战的想法是对的。过不了多久,这支临时拼凑出来应付的军队,自己就会从内部崩散开来。
到了那时候,大宋只要奉上自己准备已久的最强一击,就能轻取胜利,借着气势,一连拿下数州也不在话下。
扶苏看完信报后,顿时不担心了。
说来也巧,好像他们每一次扣开胜机的关键都和物资有关。
取下云州是因为给当地百姓送棉衣,让他们冬日也保留一口生气,直接造反。之后又因为蜂窝煤,撬开了朔州、应州的几个口子。这次套到辽军的情报的契机,则是青白盐。
怎么说呢?就还蛮符合对于大宋的刻板印象的。不过,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士兵伤亡,怎么不算一着妙棋呢?
扶苏看完狄青的信后,就彻底对前线放下心来了。以狄青的能耐,只要物资充足,宋军根本不会自乱阵脚,甚至还能徐徐图之。他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把盐运到前线罢了。
既然前线、盐矿厂差不多都稳定下来,扶苏就故态复萌,琢磨起了另一件事——怎么优化青白盐的品质。
虽然仅凭一道自然蒸发的工序,青白盐的质量就跃居三国产盐之首,但离扶苏前世吃的那种如雪花般晶莹剔透、不含杂质的食盐还差一点。
但产地上趋于顶级,工序上还有没有机会再改善一下呢?
扶苏首先想到的是多次提纯法。过程也很简单,就是把成品青白盐再次融入水中,蒸发直到析出结晶……如此重复三四次,成品就和上辈子的食品级氯化钠没什么两样了。
但他只试了一次,就把这办法给否掉了。无他,因为灵州实在太缺水了。大多数老百姓都饮水不足,还拿珍惜的水资源精制食盐?
从前的西夏贵族们或许会这么做,以彰显自身之高贵。但扶苏绝无可能。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最初的卤水里加入砂石和木炭。这个办法有助于筛除最初的悬浮杂质。可惜和前一种方法一样,扶苏试过一遍后就否了。
理由也如出一辙。木炭从哪里来?树木。可西夏地处西北,最缺大面积的树了。
这两个方法,若在海边的盐田都不是问题。但在灵州只能否掉。实在可惜。
看来还是得到实地看看去啊。扶苏心道。
灵州的盐矿主要形式是裸露在外的大块富含氯化钠的岩石。但凡有它出现,说明附近必有盐湖和地下盐矿。只可惜碍于现有技术无法开采,只不过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就已经足够多,支撑三国人口也绰绰有余。
而整个盐矿作业过程中,最辛苦的部分莫过于把大块的岩石,搬运到水源地附近。
扶苏注意到,在这条线上,几乎每个工人的脸都有风吹日晒的痕迹,手肘、膝盖等地方更是黑得不像话。足征他们的辛苦劳作。这也是最没技术含量,导致被压榨得最狠的地方之一。
他巡视过去,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或许给每个工人发点劳保用品,再安排个小推车会好点呢?
接下来,就是在水源地附近溶解岩石,制造卤水的过程了。水源地是西北地区一条难得的淡水河流,环境相对友好,这条作业线上也是人最多、最热闹的。
大部分宋朝士兵就在此地做工,为未来白花花的食盐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他们先是把河水引入一个盛满了岩石盐矿的大池子中。无数人站在池子边上,手持大网,在沿岸捞取沉底的不溶解之物。
相似小说推荐
-
其实你可知(周演) [现代情感] 《其实你可知》作者:周演【完结】豆瓣VIP2025-06-20完结字数181,006阅读185,948加入书架4,077推...
-
为了犯贱强吻了四个宿敌(朝柒) [仙侠魔幻] 《为了犯贱强吻了四个宿敌》作者:朝柒【完结】晋江VIP2025-08-31完结总书评数:390 当前被收藏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