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茵她们俩商量一下,最终决定买下来,可遇不可求,知青马上要回来了,以后房子会更紧张,更不好碰。
约好明天上午过户办手续,卢书睿再次感谢了鹏哥,两人没回家,而是去了二姐家。
“你俩怎么这么闲,有时间来看我们了?”
“这不是有事吗,要不真出不来,孩子多,事情也多。”于茵伸手把二姐怀里的程老三抱过来,这小子,又胖了。
“啥事?”
二姐生完老三以后胖了不少,于茵贡献了不少鸡汤,二姐肉没少长,不好往下瘦了。
“我们今天跟着鹏哥去看房子了,有一个楼房还不错,过来问你们买不买?”
“买房子干什么,我们又不缺房子,以后孩子大了,单位不是分房吗?”二姐莫名其妙的看着卢书睿,觉得他说的奇怪。
“二姐,你不能这么看,你家三个孩子,以后得结婚生子,就你这两间房够吗?别说单位分,那得排的猴年马月。”
卢书睿最近被于茵念叨的,也反应过来了,觉得房子早买早享受,还能保值。
“再说,城里人口越来越多,知青也会陆续回城,房子只会越来越紧张。你要是有余钱,买下来,不住,以后也可以租出去,就当攒钱了!”
二姐还是没转过来这个弯,国家会分房,为什么自己花钱买呢。
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时代的局限性,如果于茵不是经历后世天价房,也不会想到买房子。
“书睿说的有道理,我想明白了,房子,以后会增值,买了就等于赚了。而且租出去,房租也比存银行合适。”
二姐夫干了这么多年采购,脑子反应快。
“你们看好了什么样的?”
“一个门市房,一个老旧的二层小楼,没有院子,但是临街。”
卢书睿实话实说,不用藏着掖着。
“那剩下的那个是什么类型的?”
“一个两居室,面积有六十多平,要价五千块。”
这是鹏哥给的底价,于茵觉得挺合适的。现在的六十平就是六十平,没有公摊,阳台还不算面积。
“书睿,你们什么时候办手续?”
“明天上午。”
“那行,我和你二姐商量一下,明天早上去找你们。”
二姐夫有意向,但是还得说服书霞。
于茵她们话带到了,就不多待了,出来一小天了,得回家看看了。
“你真打算买啊?”
书睿他们一离开,书霞就问程前。
“想买,书睿说的有道理,以后人越来越多,房子只会越来越不够住。再说,书睿他俩是傻子吗?他们一直买房子,就有他的道理,我们跟着就对了。”
程前觉得自己看不明白的事情,跟着明白人就好。
二姐虽然不太理解,但是她听劝,觉得书睿那么聪明,一定不会错。
就这样,程前也赶早取了钱,和书睿他们汇合。
见了鹏哥,他还挺纳闷,知道程前想买那个两居室,也没说太多,领着见了房主,按照最低价,双方签了协议,办了手续。
至此,于茵名下有了三套房子,手里握着三个房产证明。
又多了两张房产证明,于茵的心暂时满足了!
二姐夫拿着他的那张房产证明,兴冲冲的回家了,着急着给媳妇儿看呢。这是他们夫妻置办的第一个房产,完完全全是她们夫妻一起拼搏回来的房产!
买房子这件事,于茵他们只和爷爷奶奶说了一嘴,就没有再对外声张了,低调才是王道。
马上要过年了,也没有时间去收拾这两个房子了,只能等到年后找人来收拾了,只是把门锁换了。
78年就这么过去了,这个年还是在于茵他们家过的,爷爷奶奶还有他们一家六口。过的既温馨又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感觉过完年没几天就开学了,于茵一家又奔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开学之前,于茵收到小弟于康的信,他今年要参加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考个大专应该没问题。
信里,于康表示自己想考沪市的大学,他想离二姐近一些,也想念平平安安几个了。想让二姐和二姐夫帮他参谋参谋,沪市的哪些学校适合他,还寄了成绩单过来。
于茵也好几年没看过于康了,自从于父转业回老家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只是偶尔的信件来往。
于茵不知道于康为什么强烈的想要考到沪市这边来,想和她们离得近一些,是一个原因,但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管为了什么,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于茵不会阻拦。
卢书睿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整理了一下这两年的高考重点和大纲,这是他比较擅长的。根据于康的成绩,卢书睿也列出了几个他能够得上的学校,让他参考。
于茵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阐述了来沪市的利与弊,让于康自己做选择。也是十七岁的大小伙子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自己做选择。
信和资料寄出去了,剩下的只看于康自己的选择了。
二月份的时候,于茵曾接到阿香的信。
阿香在信里说,因为知青大罢工,还有一些政府事情的权力变动,之前云省特产往外输送的路中断了好几条。
现在,他们傣族寨子还有周边的几个少数民族的寨子的特产已经没有销路了。
于茵知道阿香这是在和自己唠家常,没有其他的意思,可是于茵却有了一些想法。
国家现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虽然是刚开了个头儿,但是于茵知道,改革开放是个趋势,势在必行。
她想到自己刚买到手的那个二层小楼儿,想到阿香说的那些特产,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趁着改革开放的风,做点儿什么呢?
语于茵没想过利用自己的先知做些惊天大事,也没想着将来成为首富什么的,只是来到了这个时代,这个据说遍地是黄金的时代,自己总不能空手而回吧。
于茵也曾像很多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去买邮票,买什么山河一片红。她没集过邮,不知道什么邮票值钱,只是小说里总是提到全国山河一片红。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她没有这个财运,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于茵并没有找到这个邮票。
问了好几个邮局,最后放弃了。
于茵的想法还只是想法,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
而知青回城的事情,好像一夜之间就感觉到了。
弄堂里各家的争吵声,街面上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人群,偶尔夜半时分,传来的哭泣声……
这一切都告诉人们,知青回城了,回到他们阔别已久的家,但是,这个家还有他们得立足之地吗?还有他们的一张床铺吗?
于茵知道大部分的父母还是高兴子女能回到家中,可是现实也是残酷的。
房子就那么大,其他子女结婚生子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远道归来的子女又住在哪里呢?这是让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远的不说,隔壁的黄婶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本来就不大的几间房,两个小儿子结婚,又生了孩子,还有上学的小女儿,本来就住的不宽敞。
这回大儿子回来,还带回来在乡下结婚的媳妇儿和生的三个孩子,还有一直没结婚的大女儿。
突然多出来的这几口人住在哪?是黄婶子头疼的所在,孩子倒还好,挤挤就能睡。
但是,大人呢?
这几天,于茵看见黄婶儿家院子里进进出出的都在抬着一些建筑材料,这是要在院子里搭临时住房吗?
“婶子,这是要盖房吗?”
“小于啊,这不是大儿子一家回来了,大女儿也回来了,家里实在住不下。找人弄了一些旧的砖头瓦块,大儿子有修房的手艺,先在院子里搭上两间房过渡一下。”
黄婶虽然是笑着说的,但是于茵能看出她脸上的愁苦。
知青返城紧张的不仅是住房,还有工作的问题,户口的问题,孩子上学的问题……
于茵还是很佩服黄婶的儿子的,按政策,结婚的男知青回城是不允许带配偶和子女的,女知青回城能带子女不能带配偶。
这也就是当时很多电视剧里演的,很多知青为了回城,选择离婚,抛弃子女。
于茵不知道黄婶子的儿子是怎么做到的,不仅带回了子女还把媳妇也带回来了。但是,好像除了他本人,其他人都落不了户,就没有商品粮,上学也是问题。
于茵看见过那三个孩子,老大好像五六岁的样子,两个小的是双胞胎,两三岁。
于茵也理解黄婶子为什么愁了,这么多张嘴,吃饭就是个问题。
而黄婶子的大女儿,看起来有三十出头,但实际上才二十五六岁。在云省的这些年,没少吃苦。
唯一庆幸的是,从她脸上看不到麻木与绝望,眼睛里还有光的。这是个特别的姑娘,不然也不会坚持这么多年不结婚,就为了回城。
这一段时间,整个弄堂里说的都是知青回城的事情。
有在当地结婚了回不来的,有离婚以后自己回来了的,还有夫妻两个是不同城市,回城以后分居两地的,还有拖家带口回来的……
走到哪,都是这个话题。
家里因为各种事情吵架的增多了,显得隔壁爱吵架的邻居都不明显了,因为家家都在吵,他们反而不突出了。
知青办是最火的地方,回城的知青急需要一份工作。可是,城里又哪有这么多工作岗位提供,只能拖着。尤其是那些没关系的,除了等待,无计可施!
知青还在陆续返城,各家的矛盾也是层出不穷。
于茵她们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了了轻薄的春装,而隔壁院子里的房子也建起来了,挺整齐的,就是小了点,矮了点。
院子里,卢书睿已经把地翻过来了,果树的花苞已经很大了,有的甚至含苞待放。
而于茵和黄家大儿子黄强和妻子云朵也认识了。
换季的时候,于茵发现孩子长大了不少,最明显的是衣服小了。
平平安安的小了可以留着给快快和慢慢穿,快快和慢慢穿穿小的就没人能穿了。二姐家的程老三有自己哥哥姐姐的衣服。
于茵还找出不少更小的衣服,当时没舍得扔,都留着呢,越攒越多,有一大袋子了。扔了浪费,不扔还占地方。
于茵正好看见隔壁黄婶子家新来的儿媳妇,据说是云省本地人。
于茵下楼,去了隔壁。
“你好,我是隔壁的邻居,听说你是云省本地人,我在那呆了十多年呢,咱们算是半个老乡。认识一下,我叫于茵。”
“你好,我叫云朵。”慌忙起来,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云朵才伸手握住于茵的手。
“你是少数民族吗?”
“不算是,我爸是汉族,我阿妈是傣族的。我们公社大队是杂居,汉族占了一多半。”
于茵多少了解一些,云省这样的地方很多。
“我过来是想问问你,我家孩子有些穿小的衣服,你需不需要?”于茵还挺不好意思,旧衣服送人,她没怎么干过。
“啊?真的吗?谢谢,太谢谢了。我需要,需要。”云朵没想到邻居会主动和她打招呼,她自从踏进沪市的土地,就有点胆怯,自卑。
“那你过来拿吧,我刚收拾出来。”于茵邀请云朵来自己家。
“你家真美,果树要开花了,我家之前的院子也种满了果树,这时候能吃了。”
云朵的声音里充满怀念,想家了。
“我家孩子也是想着以前家里的果树,这才要求种的,看开点,慢慢就适应了。”
“嗯,我知道。”
于茵把一袋衣服递给云朵,让她回去挑挑,挑好的穿。
云朵再次道了谢,还送过来一些带过来的特产。
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聊天的时候,于茵她们才知道,黄强是和卢书睿同批去云省的知青,只是分的地方不一祥。
卢书睿因为学习好,考上教师的岗位,而黄强分到的地方是下面的公社,他本身又不爱学习,只能跟着挣工分。
72的时候,他和云朵结婚,云朵的爸爸是她们大队的大队长。对于这些大城市来的知青,她们开始觉得稀奇,但是,想到现实,一般不会嫁给知青。
云朵之所以嫁给黄强,是因为他救了她,从涨水的河里把她救了上来,两人经历过生死的。
那时,他们队附近的大河涨水,云朵去地里送饭,过桥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下去。当时,所有的人都懵了,也没人敢往里跳救人。
而黄强仗着自己的好水性,跳了下去,也是九死一生,两人才平安上来,黄强因此撞伤了胳膊。
在照顾他的过程中,云朵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决定嫁给他,即便以后他抛下她独自回城,她也认了。
知青可以申请回城的时候,云朵也忐忑过,犹疑过。政策上写的明白,即使黄强带她们回城,日子也不好过,不能落户这一条,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他们面前。
是黄强坚定的说,即便是要饭,他们一家也要在一起。她才离开父母家人,义无反顾的和他来到千里之外的沪市。
听了云朵的故事,于茵也挺感动的,觉得黄强个头不高,却很爷们!
于茵和云朵挺聊的来了,又有着同乡之情,来往的比较频繁,连带着,和黄家的大女儿黄珊也熟悉了。
黄珊像是个独立于这个时代之外的人,不能忍受婚姻中男人的大男子主义和甩手掌柜的行为。
她更像几十年后的独立女性,有能力,自我意识很强。
下乡的几年,也谈过对象,但是她的要求吓退了一众男人。
男人要学会做家务,并且和女人一同分担家务。如果以后婆媳姑嫂有问题,男人要有能力化解,而不是一味要求媳妇退让……
黄珊自嘲的说,自己如果长的很漂亮,也许会有男同志为了她的貌美而妥协,可惜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黄珊内心强大,不管别人怎么说,她都不妥协。
回城以后,黄婶子也是劝她找对象,亲戚朋友有介绍,她看了不少,别人一听她的要求,都觉得她疯了!
回来一段时间了,黄强兄妹的工作也没有解决,每次去知青办,只告诉让等着,前面还有成百上千的人等着,后面也有人排着队呢。
于茵看过黄强自己修的房子,就和卢书睿商量,“要不,咱们请黄强帮着修房子吧,我看他手艺还行,也算帮他们一把。”
“我明天问问他,看他接不接吧?”卢书睿怕他不好意思,给街坊邻居干活,没面子。
“我看他准备了一些工具,也在外面接活干呢。”
不然于茵也不能贸然去找人家干活啊。
等卢书睿和黄强说找他修房子的时候,黄强还不敢相信。
“你们真的要找我修房子,你们这房子挺好的啊?”
“不是这个房子,是别的房子,有点破旧,需要好好修修。你要是同意的话,我们一会吃完晚饭去看看,离这不远。”
“就是房子的事,不要宣扬出去,我们不想麻烦。”
卢书睿和于茵想过了,他们要低调,必须低调,在别人家里因为房子鸡飞狗跳的时候,他们太高调不好,容易让人眼红。
“行,没问题。”
等看到房子的时候,黄强知道卢书睿他们为什么要求他不要声张了,容易让人嫉妒啊。
房子虽然很破旧,但是主体很结实,够宽敞。
里面乱七八糟的隔断,于茵要求都拆掉,只留原有的承重墙,于茵心里计划在这开个粮油铺子小超市什么的。
于茵空间里还有不少物资,她得过个明路,把这些东西销售出去,在那存着也是浪费。
于茵一直没忘自己最初的计划,包片土地,种植本土的农作物,以后也能吃到真正的蔬菜。
原本打算在云省种植的,那土地多。
计划没有变化快,地方虽然还没有着落,不耽误于茵一步一步的来,先积累一些资金是关键啊,没钱,啥计划也只是计划。
黄强楼上楼下都仔细的看过了,这个活他能干。
屋里拆下来的砖头可以再次利用,其他缺的东西,他这一段时间也摸的差不多了,知道哪里能找到能用的材料。
“那行,黄哥,房子就按我们说的要求修,东西你去寻找,大概需要多少钱,你计算一下,我们先支付你,到最后再结算。”
卢书睿怕他们手里没有太多活钱,提出他们先付材料钱,最后需要多少人工费,就按市场行情算。
“行,你们放心,你们帮了哥一个大忙了,这房子,我一定保质保量的修好。”
回来这么长时间,工作没着落,一家五口花着老本,他急的满嘴起泡,也不敢让媳妇知道。好在,他和老丈人他们学了泥瓦匠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