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怎么修,黄哥你看着办,毕竟你是专业的,我们时间有限,都托付给你了。”
卢书睿递给黄强一百块钱,前期的材料费就差不多了。
黄强郑重的接过,这不仅是一百块钱,是一份信任,一份希望。
房子的事情解决了,于茵和卢书睿也轻松了。
卢书睿是准备考研的,他的课业比于茵重多了。而有的事,卢书睿又不放心于茵一个人面对,这回好了,可以安心学习了。
于茵就想着拿了毕业证,以后干自己的事情,就没那么忙。
陪孩子种菜,陪奶奶养花,每天也过的很充实,孩子们有了妈妈的陪伴,开心极了。
快快和慢慢下半学期也要上一年级了,于茵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第157章 自谋出路,摆摊的多了起来
黄强挺厉害的,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把房子收拾得相当像样。
因为于茵说不着急,黄强就没有找帮手,都是自己一点一点修的,这样他也能多挣点。
房子验收合格,算清了账目,结了人工费,于茵心里踏实了。
至于那个门市,不用怎么收拾,已经租出去了,租金都收好几个月了,还不少呢。
总有政治敏感的人,了解透了国家政策。在别人害怕政策有变,以后还要抓投机倒把的时候,他们已经先一步租了房子,做起了小本生意,探探路。
租于茵她们门市的就是一对夫妻,开了一个馄饨馆子。妻子拌菜做得好,馄饨加上拌菜,一天下来挣得不老少。
有人开头就有人跟风,还没到暑假呢,街上摆摊的多了起来,卖什么的都有。
隔壁的黄珊也加入到摆摊大军中了,等了小半年了,工作一点信也没有,每天堵在知青点的人很多,呜呜泱泱的,看不到希望。
家里人多嘴杂,两个兄弟媳妇怨气颇重,摔摔打打的,烦!
黄珊不怕事,干架也不怕,就是看着逐渐衰老的父母,背又坨了,白头发不知什么时候比黑头发多了,她不忍心了。
自己手里的积蓄不多了,她得找条出路了。不结婚,就得自己挣钱花,不能一辈子靠别人,谁也不欠谁的,最后还得靠自己。
黄珊在街上溜达了好几天,看别人都怎么摆摊的,都卖什么?
她总结了几点,一般都是生活用品的,小来小去的针头线脑,袜子,鞋垫,背心之类的,应该都是在大市场批发出来了的。
还有一些是周边农村过来了,卖一些家里种的菜,鸡蛋,杂粮等产出,卖的很快。他们的蔬菜新鲜,价格比副食品商店便宜,买多了还搭根葱什么的。
黄珊看了一圈,蔬菜什么的她整不了,针头线脑太零碎,利也小。
最后,她瞄上了饰品,礼品这块。
家里离上大比较近,学生就是她的顾客。
黄珊还找了于茵,和她咨询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消费能力怎么样,能接受什么价位的商品?大学处对象的多不多,情侣之间送不送礼物……
于茵很诧异,这妥妥的销售能手啊,会去观察市场,分析市场,从中找出问题,语言简练,知道抓顾客心理,牛人!
于茵和黄珊聊了很多,偶尔也会夹带一些后世的营销小技巧和营销思路。黄珊接受能力很强,从于茵那里了解到很多东西,就准备着手落实了。
黄婶子和于茵聊天的时候,话里话外很担心黄珊。觉得干个体不稳定,又不能分房,老了以后也没有退休金,到时候怎么办?
眼看要奔三十了,岁数这么大了,不急着找对象儿。这要是再出去摆摊,就成了个体户了,以后名声不好听,更难找对象了。
于茵没法给任何的意见,这不是她能决定的,这是黄珊自己的事情,无论婚姻还是工作。黄婶子虽然是当妈的,但是她也不能完全左右黄珊的事情。
黄婶子只是想找人念叨念叨,知道于茵嘴严不喜欢说闲话,和黄珊挺熟的,才过来唠叨两句。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真得看缘分。
于茵在这住这么长时间,和黄婶子的两个小儿媳妇儿也见过面儿说过话,就是没有交往的欲望。
而黄珊和云朵就不一样,于茵她们能说到一块去,不是那种说话的内容合拍,是对事情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很合。她们也是于茵在沪市交到的为数不多的朋友。
于茵知道自己很难融入陌生的人群,这是性格使然。
两世不好的经历,对现在影响依然很大,很难主动去结交新朋友,被拒绝,被抛弃的次数太多,怕了。
大学要过半了,班级里的同学依然不是很熟,宿舍里能聊的来的也就郑月。她主动和于茵接触,于茵被动接受,相处久了,就成了朋友。
但是,很少人有人有耐心去慢慢接触一些人,一两次就放弃了。而于茵又是个慢热的人,就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
家里四个孩子,安安和快快是那种社牛的人,能很快和人打成一片。平平比较内敛,但也能见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就像了于茵,不喜欢交际,有没有朋友无所谓,她自己能待的住。
慢慢还不像于茵小时候,干什么都反应慢,她是不乐意动,无所谓,只想按着自己的节奏做事。
慢慢现在画画学得很不错,跟着教授爷爷按部就班的学着。很认真,很有毅力,每天都在练习,一天也不会落下。
快快这一段时间练习书法,性子被磨平了很多,做事情不会那么莽撞,顾头不顾尾了。
孩子们都很优秀,于茵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赞,尽可能和孩子以平等的方式沟通着,尊重他们的意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
于茵一家老老小小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忙碌而又充实!
黄珊那边于茵没太多关注,偶尔和云朵聊聊天,她很忙,三个孩子洗洗涮涮,两个小的离不开人。
黄强最近活不少,挣得不少了,托人找关系,给他家老大找了个学校,下学期上一年级,七岁了,年龄够了。
而且,因为两个弟媳妇计较,他们已经分开吃饭了,黄强和黄珊一起,只是还住在一个院子里。
黄家最小的女儿今年高考,据说学习成绩不错,很努力,很少出来玩,于茵没怎么看见过她。
现在都六月中旬了,于康也不知道学的怎样了,之前来信,说是看了卢书睿的资料,进步很大。
希望能考个好成绩,最好够本科线。
于茵坐在这儿,想东想西的想了好多。
从前的,现在的,娘家的,婆家的,有时候控制不住的钻进你的大脑里。
娘家的离得都远,也没有什么大事儿,和她关系最好的小哥儿过的也不错,最近还升了营长。
婆家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来往,卢母这回是真消停了,自从上次吵完架以后,再也没有来于茵家。于茵想着眼不见心不烦,就这么远远的处着,多好。
行了,不想了,想那么多就是自寻烦恼,于茵对自己说着。
难得的休息日,孩子们在帮果树捉虫子,爷爷奶奶在修剪他们的花草,笑声不断的传过来。
安安捉到虫子,拿它去吓唬慢慢,慢慢很淡定,不害怕,倒是把旁边的快快吓了一跳,哇哇的大叫,惹得安安哈哈的大笑。
引得左右邻居的孩子趴在墙头探头探脑的看着,以为她家发生什么大事了!
而平平安安她们也是周围小伙伴羡慕的对象,不是她家房子大,不是她爸爸妈妈是大学生,而是她们的爸爸妈妈能听他们说话,不会武力解决问题!
第158章 又一年高考结束
随着暑假的到来,黄珊的生意到了淡季,大学放假,她的主要客户群体没有了。
“于茵姐,你知道我这几个月挣了多少钱吗?”
晚上清风徐徐,黄珊领着大侄子到于茵家玩。
“看你这样子,没少挣吧!”
“这个数!”黄珊举起了一个巴掌。
“五百块,不少啊,才二个多月!”于茵知道这时候挣钱相对于容易些,也没想到能挣这么多。
现在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五十多块钱,她不到三个月挣了五百块,一个月挣了一百大多。
“是不少,但是也真累。你看,我这几个月瘦了十来斤。”
黄珊站在于茵面前,用手攥了一把腰间的衣服。
于茵看见这不到一尺九的小细腰也是惊了,脸上也没多少肉了,只剩一条条。
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那可不行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本末倒置了。”
“我知道,这不,暑假我就休息了。正好我哥接的活多,我嫂子有时候也去帮忙,我在家带孩子。这么多年,我们更像一家人,在云省的时候相依为命,回到沪市,也是如此。”
于茵明白黄珊没有说出口的话,黄家,黄父上班,黄母把工作转给了小儿子,现在又帮着他们带孩子。也帮着带过黄强家的几个,但是孩子在一起打架,总受欺负。
黄强和云朵看见了,就提出自己带孩子,也是那时提出分开吃饭的。黄婶子觉得难受,但是没办法,顾不过来。
于茵感觉,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孙辈和不是自己身边长大的,感情肯定不一样,心不由得会偏,只是自己没感觉到罢了。
“真不想找对象结婚啊,你才二十五岁,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
“于茵姐,我不排斥结婚,我只是不想像我妈她们那样生活。没有自我,除了男人就是孩子,把自己活没了。”
黄珊也动摇过,但是一想到要过那样的生活,她又坚定了,宁缺毋滥。
“符合你条件的男人也会有,只是你还没遇到而已。月老不会落下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命定的红线。”
于茵有时候也挺相信命运的,不得不信!
她一个异世孤魂都能逆风翻盘,有了全新的人生,何况人家土生土长的当代人呢。
七月末,接到于康的电话,他录取通知书收到了,是沪市的一个本科院校,虽然不是很有名,但是怎么说也是本科。
于康专业选了经济,他觉得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会重视经济的发展。
别说,这小子脑子转的挺快的。
也是,他学习不好是因为不怎么上心,而不是脑子笨。相反,他是于家几个孩子中最聪明的,连于大哥都比不上。
于康说他收拾好东西,开学前半个月就过来,等于父休假呢。
于父转业回老家以后,工作挺顺心的,再怎么说,于晴的婆家都是铁路口的。
就是于母让人不知道怎么说,回到老家,于母进了铁路附属的医院,还是护士。工作不太忙了,在家的时间就多了,于康就遭殃了,总被于母折腾。
这就是于大嫂说的,闲的!
于晴和于母汇合以后,那是节目不断,有时候一起阴阳怪气的数落于大嫂,觉得她不孝顺。
于大嫂直脾气,当面怼回去“我怎么不孝顺了?于晴你自己在婆家低伏做小的,那是你有求于人。我魏明月凭自己本事生活,凭什么让我像你一样?”
“你在婆家受小姑子气,就想回娘家摆姑奶奶谱,那不能够,至少在我这办不到。你要是再这么里挑外撅的,我家以后不欢迎你。”
于大嫂硬气的回怼,谁还不是个宝贝,她也是受宠的好吗?
“魏明月,你怎么说话呢?这是于晴的娘家,她想回就回,你说了不算。”卢母气坏了,觉得自己当婆婆的权威被挑战了。
“妈,这你可说错了,这是我和于凯的家,不是你和爸的家,于晴要回娘家耍威风,她走错门了。”
“你,你,你就这么和婆婆说话的?”
“那还怎么说,这不是古代,我是于凯的妻子,不是你们于家的奴隶!”
“大嫂,不管什么时代,都得尊敬长辈吧?”
“于晴,你哪只眼睛看见我不尊敬长辈了,哪只耳朵听见我辱骂长辈了?”
于大嫂,一个人大战婆婆和小姑子也没落了下风。
最后,于母和于晴气急败坏的败走了。
晚上于大哥回来了,于大嫂说了,于母和于晴的事情。
于大哥用手抓了抓头发,他觉得再被于母和于晴这么闹下去,他的头发就要不保了,早晚有一天会被抓秃的。
于大哥安慰了自己的媳妇,保证不会偏袒于母和于晴,明天就去找他爸,让他管管自己的媳妇和闺女,不然他儿子就要变成秃子了。
于父听了于大哥的话,晚上就把于母批评了一顿,俩人大吵一架。
于父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她再瞎折腾,他们就离婚。
于父又找了于晴,警告她,如果在兴风作浪的话,娘家,她就不要再回了。
这些事情有的是于大嫂写信和于茵说的,还有一部分是于康自己在信里说的。他实在受不了于母的管制了,就想着赶紧逃离。
于茵也帮不上什么忙,她和于母基本上就是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知道她爸和于康要一起过来,于茵就想着房子还是小,人一多就住不开。
本来爷爷奶奶提议说他们先回自己家住,等于茵他爸回去了,他们再回来。
于茵没有同意,爷爷奶奶这几年在这儿都住习惯了,再说家里的老房子很久没住人了,太潮了。
最后卢书睿拿回两张单人床,放在平平和安安他们的房间,让于父和于康跟平平安安住一个房间。
于茵这边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于康他们到来。
隔壁黄家的小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考上的是沪士的师范大学。一家人都很高兴,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在这个时代是很被人羡慕的。
看着被家人围着的妹妹,黄强和云朵相互看了一眼,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挣钱,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都考上大学,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而弄堂里,几家欢喜几家愁。
孩子考上大学的欢天喜地,孩子落榜的唉声叹气,想着是复习重考还是就这么放弃。
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抓住机遇,选对了可能就一帆风顺;机遇来的时候没有抓住,错过了,也不代表以后的生活就一败涂地。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因人而异。
于茵觉得一家人健康快乐就是成功!
第159章 阿香来信,筹备小店
七八月,正是果树成熟的季节,于茵家院子里的几棵果树也陆续的也可以采摘了。安安最高兴,这是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果树,她的小鸡,她脑海里的那个充满欢乐的院子回来了。
二姐休息的时候也会带着三个孩子过来,她也喜欢于茵家的院子,充满了生机。
“太爷爷,你这花怎么不开呀?一直都是绿油油的叶子,不见一朵花。你看太奶奶的花五颜六色的开的多么热闹啊!”
安安好奇的话,听得卢奶奶乐呵呵的,还不时的显摆一下她的花朵。
而卢爷爷却笑笑的说“兰花,是君子之花,不需要开得那么绚烂,它重在品质!”
安安听的似懂非懂,但她知道兰花和别的花不一样!
院子里葡萄架下,长长的桌子上,放着刚摘下来洗好的葡萄,一颗颗紫色的葡萄像紫色的玛瑙,上面水珠折射出的光很耀眼!
奶奶拿着一把剪刀,剪下花叶丛下不被人看见的花朵,正在插花。
岁月在奶奶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坐在葡萄架下,从容插花的奶奶看起端庄大方,依旧很有魅力!
夏日的院子里,充满孩子的欢声笑语,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阿香的信就是在夏日的一个午后,送到于茵手里的。
阿香在信里说,现在是云省蘑菇采摘的旺季,她们傣族寨子里的族人,晒了大量的菌干,令人忧愁的是没有销路。
阿香来信是想问问于茵,在沪市有没有关系,可以收购这些特产,哪怕价格低一点也没关系。再怎么说也是一笔收入,多少能改善一下大伙的生活,给孩子攒个学费。
于茵思考了一下,她记得国内的个体执照好像是在这一年下发的。那她的小买卖,是不是也可以着手准备了?
晚上,于茵把阿香的信递给卢书睿,问问他的想法。
“茵茵,你是有什么计划了吗?”卢书睿对于茵已经很了解了,如果不是深思熟虑,她不会开口说出来的。
“嗯,是有一些想法。咱们收拾好的那个二层小楼,我想在那儿开一个小店儿,主要卖一些云省的特产,还有空间里的一些东西。空间里东西太多了,就那么存着也是浪费。有了云省这条明路,很多东西都可以拿出来卖了。”
这是于茵思考好久才决定的,卖物资挣钱很重要,但是她觉得自身的安全更重要,不能让人察觉出一丝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