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三婶他们要回去了,准备一下,明天书棋还得去对象家看看。
卢父也要走了,这一天,都不省心,哪天自己再来看父母。
卢小姑也走了。
剩下的一家人,开始讨论晚上吃荠菜馅饺子,指定鲜美。
端午节,因为卢小姑的神操作,差点浪费原本美好的心情。
好在两位老人比较豁达,没受影响,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用奶奶的话说,自己土埋到脖子的人了,没心力操心太多,就想剩下的时间过得舒心一点。
端午节当天,一家人在院子里开了一个烧烤派对,还请来了安教授。
夕阳西下,微风徐来,院子里的篝火烧的正旺。
“二姐,可以烤了吗?”
于康也放假了,他过来蹭饭的,和几个外甥玩的很尽兴,这时候饿了,就等着她二姐一声令下,他就开动了。
“再等下,碳没烧起来了呢。”
“小舅,你来,这有卤味呢,啃个鸡爪子,可好吃了。”
小吃货快快端来一盘子卤味,他可喜欢了,百吃不腻,尤其喜欢啃鸡爪子。
于康我闻到味了,不一般。
学着小外甥的样子,拿一个鸡爪子就啃,别说,真好吃,炖的时间长,都有点脱骨了。
等着烤串的舅甥两个,坐在还不茂盛的葡萄架子下面啃鸡爪子,怎么看怎么想乐。快快要的葡萄架子,于茵从空间里挖了不少大葡萄藤,栽上以后缓好苗,都活了。
“好了,可以烤了。”
于茵终于把炭火弄好了,把事先穿好的肉串放上去,再撒上一点自己配置的烧烤料,味道出来了,孜然粉的香味飘了出来。
于茵烤了几串蔬菜,羊肉串,大虾……给三位老人送过去,尝尝味道。几位养生的老人没有吃太多,怕消化不良。
他们就是喜欢这个氛围,喜欢听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
于茵把烧烤架交给了于康他们,自己和卢书睿坐在一起,等着他们投喂。
“小舅,先多烤点羊肉串,再烤别的。”
“知道了,安安,你吃这么多肉,不怕成了小胖妹啊?”
“我运动量大,哪有胖的机会。”
“也是。”
两人守在烧烤架那叨叨个没完。
“姐,你别耽误小舅烤串,我都等不及了,口水要流下来了。”
“快快,好饭不怕晚,别急。”
平平在一旁帮着胡爷爷烤兔子,这是他老人家的拿手绝活。
一只三四斤的兔子,面上已经刷了特制的调味品,滋滋的冒着响。
院子里,欢声笑语,气氛主打一个欢乐。
爷爷奶奶和安教授吃完了,也溜达够了,到了休息的时间了。卢书睿先把安教授送回家,他不习惯在外面过夜,没有安全感,这是那十年留下的后遗症。
于茵也上楼了,留下于康和孩子们自己玩,叮嘱过了,不能吃的太多,再玩一会也得准备洗漱睡觉了,明天还得上学呢。
等卢书睿回来的时候,孩子们也吃完了,一起把东西收拾好,最重要的是把明火灭了,消防安全最重要。
端午过后没几天,于茵拿到自己的实习总结和评语,回到了学校。
“于茵,好久不见了。”
“郑月,你用错词了,咱们前几天还见了呢!”
“这不是显得对你思念甚深吗?”
“呵呵……”
杨小妹在旁边咯咯直笑,郑月太有意思了。
三个人聊了一下彼此的情况,她俩已经准备好回家乡的事宜了。就等着拿到毕业证和分配证明,就可以离开了。
于茵她们忙着毕业前的一些琐事,弄的焦头烂额的。
卢书睿不仅要准备毕业的事,还要准备研究生考试的事情,时间挨得比较近,一个六月末,一个七月初。
时间不经意间就滑到了六月末,于茵她们拿到了毕业证书还有分配证明。
于茵没有意外,分到了实习的单位,杨小妹和郑月拿到了家乡所在市区不错的单位,都是国营大厂。于茵不知道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会不会波及到她们,此刻是很好的去处。
照了毕业照,大学生活就正式画上句号了。
于茵请了郑月和杨小妹吃了一顿散伙饭,三人最后在火车站抱头哭一场,挥手告别了,再见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于茵想着,等到几十年以后,孩子们大了,国家各方面都发展好了,她和卢书睿就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看遍祖国大好山河,成为最潇洒的老头老太。
后天才去单位报到,于茵从车站直接去了干货店。
“于茵过来了,学校的事情忙完了?”
梁超知道于茵在忙着毕业的事,有一阵没来了。
“忙完了,后天正式上班了。”
“分到哪个单位了?”
“之前实习的税务局。”
关于这个,于茵还是很满意的,离家近事情还不多。
“那挺好的,离家近。”
“对啊,以后有事打电话,应该还是那个号码,我上班以后看看,具体的再和你说。”
于茵想着,现在是81年了,家庭联产承包已经开始了,她的农场可以提上日程了。
于茵没打算承包农民手里的土地,太麻烦又零散,她想看看哪个村里或郊区有大片的荒地,自己可以慢慢打理。
“梁哥,你认识的人里有没有熟悉附近郊区或是农村的?”
“怎么了?”
“我之前说过的,要建一个属于咱们自己的农场,种植蔬菜,农作物,再自己加工,售卖。”
这是于茵一直的梦想,她没想过以后进军房地产什么的,太耗精力。这一辈子,她就想挣点小钱,舒服的活着。给孩子不错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剩下的就看他们自己了。
“现在就要建吗?”
梁超之前听于茵说过,在他面试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准备了。
“这件事不像干货店,有了店面,有了货就能开业。它前期工作比较繁琐,后期投入大,回报慢。现在只是先找好地方,还要和当地有关部门沟通,要做的事太多。”
于茵知道浦东后来发展很快,尤其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以后,她也想过去屯一些地,但是没有行动。一个是来突兀了,一个是不想太张扬。
钱,多少是多。
这次寻找建农场的地址,可以适当的找寻一下合适的地皮,以后得建加工厂。她不会炒地皮,但是自己要用的地皮可以提前准备出来,也不枉她先知一回。
“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回去找人,让他们出去寻摸,距离不能太远是吧?”
“对,郊区或是郊区附近的农村,要大片的,不能太小。再有就是,去浦东找找,有出售地皮或是破旧厂房的也看看,以后咱们需要建自己的加工厂。”
梁超心想,这是把长远发展都规划好了,有前途。
“梁哥,你看店里的员工,有哪个有能力干店长,带一带,之后你就着手准备农场的事情。”
“知道了,我有留意。”
于茵说完事情就离开了,留下梁超激动不已,自己得去报个夜校了,需要学习一下,不然就被落下了。
店里的事情安排完了,农场地址的选择不是一朝一夕能定下来的。
于茵回到家,爷爷奶奶在院子里忙活着,奶奶的腿恢复的很好,已经也可以自由活动了,医生说完全康复了。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
“茵茵回来了,快过来看,西红柿有红的了,黄瓜也有一迟来长的,长的真喜人,看着就有食欲。中午做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孩子们都爱吃。”
于茵也高兴,空间里的蔬菜种子拿到外面种植,长势良好,花开的多,挂果率高……优点很多,值得期待。
于茵进屋换衣服去了,奶奶和胡婶兴致勃勃的拿着篮子摘菜,真不舍得,挂在秧上看着喜人。
摘够一顿吃的,其他还没完全成熟的不能摘,白瞎了。
胡叔是最高兴的,他种菜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每天看着这些蔬菜一点点的变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从一粒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这一过程太治愈了。
卢书睿这一段时间抓紧学习,考试没多长时间了,没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保证结果是好的。
于茵刚下楼,看见推门进来的于康。
“你们考完了?”
“考完了,二姐你们毕业分配完事了,分哪去了?”
于康考完试就急着过来看看二姐毕业分配的怎么样?
“就是我实习的单位,后天办理入职,正式上班。你呢,什么时候回去?”
“明天就去买票,买完票就回去了,待几天我就回来了。”
前两天于父来信,说是于家爷爷身体不太好,想自己的小孙子了,让于康放假回去看看。
于康小的时候独自在爷爷家呆过,爷爷奶奶对他很好,他不能不回去看看。
于茵没有想过要回去,她十二三岁跟着于父到了云省,结婚之前就回去过一次。她小时候不爱吱声,反应慢,爷爷奶奶虽说没有苛待她,但也没多在意过。
顶多就是于康回去的时候,她捎一些营养品回去,略表心意。
“行,你自己看着办吧,也不是小孩了。到时候我买点营养品,你帮我捎回去。”
“知道了,二姐。”
于康知道,二姐和娘家的亲戚都没什么感情,她小时候不受待见,还被堂兄弟姐妹欺负,都是二哥护着的。除了二哥,连他爸也不行,更别说他妈了。
第二天,于茵带着放假的孩子们去了商场,换季了,孩子们的衣服又小了。
安安不喜欢裙子,她喜欢利索的运动服,有利于她锻炼。慢慢喜欢裙子,那种长长的裙摆,比较飘逸的。平平和快乐现阶段对衣服没有什么喜好,舒服就行。
看见好看的裙子,于茵没忍住,给慢慢买了两条,给于安娜和二姐家的朵朵也买了一条。安安看她妈看向自己,赶紧摆手,她才不穿这么长的裙子,太碍事。
衣服买完了,于茵又给几个孩子买了鞋。凉鞋,帆布鞋,一人两双。还给爷爷奶奶买了真丝的睡衣,夏天穿着凉快。老人喜欢,于茵喜欢纯棉布的,透气性好。
回到家,几个孩子自己整理穿小了的衣服,收拾了一大堆。
于茵挑了几件朵朵能穿的,剩下的准备给何东,刘航和吕萍他们家的孩子。
于茵收拾出来两大包的衣服,家里四个孩子,一年能换下不少衣服。平平和安安的衣服,快快和慢慢穿着大不少,留一些比较有纪念意义的,其他的于茵都打算送人了。
“妈妈,晚上让二姑他们过来啊,我答应等蔬菜好了,请壮壮和朵朵他们来摘菜的。”
安安中午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和凉拌黄瓜很好吃,想起来自己答应的事情,赶紧和她妈申请。
“行,我一会去店里,路过邮局给你二姑打电话,让你二姑她们下班以后过来。”
“妈妈,问问壮壮和朵朵他们来不来咱家玩几天,过几天少年宫开课了,没时间一起玩了。”
安安想和壮壮一起打篮球,快快太小,总犯规,输了还耍赖。
“知道了,我一会问问你二姑。”
于茵歇口气,用自行车驮着两大袋子衣服,鞋子去了干货店。
“这是什么啊,于茵姐?”
吕萍看见于茵拎着两个大袋子进来,赶紧跑过来帮忙。
“这是什么新货吗?”
梁超也懵了,没听说有什么新品种啊?
“不是,今天安安几个收拾衣服,这些是他们四个穿小的,都没坏呢,我拿过来,你们看看,有没有家里孩子能穿的。不嫌弃就选一选,扔了太浪费了。”
“于茵姐,这有什么嫌弃的,谁家不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能捡到亲戚家的衣服,那都是关系相当好的,一般谁也不会往出给啊!”
吕萍觉得于茵姐想太多了,这时候能捡到穿小的衣服,是相当不错的事了。
“行,你们不嫌弃就行,还有鞋子,靴子,叫上何东,刘航,你们一起挑挑,谁家孩子能穿就拿回去。”
“知道了,于茵姐,一会下班以后我们再分,这个先放起来,一会顾客该多起来了。”
于茵放下东西,还得去邮局呢。
“行,我走了,家里还有事呢。梁哥,之前说的事,如果有眉目了就和我说一声。咱们的慢慢找,有合适的才行。”
“知道,有合适的我去和你说。”
于茵去了附近的邮局,给二姐打电话。
“行,茵茵,我知道了,我给壮壮捎个信,让他带着妹妹过去。要是想在你家玩几天,就自己收拾衣服。”
“二姐,你给二姐夫也打个电话,晚上直接过来吃饭吧。”
卢二姐和于茵不会外道,这么多年,两人处的跟亲姐妹似的。
于茵回到家,和胡婶说了,晚上家里有客人,多准备一些饭菜,就院子里的蔬菜就行,她刚才买了排骨,晚上炖上。早豆角下来了,晚上炖点。
卢书睿回来的时候,壮壮和朵朵他们已经到了,程老三在托儿所,二姐晚上直接带过来。
“壮壮和朵朵来了?”
“二舅,听说你要考研究生了,复习的怎么样,一定能考上吧?”
壮壮觉得二舅很厉害,什么都知道,什么题都会。已经上初中的壮壮学习不是特别好,很羡慕学习好的二舅,还有平平。
“应该没问题,还得看最后成绩,你们玩去吧,我去换衣服。”
卢爷爷和卢奶奶看着一群玩耍的孩子,心情舒畅,这才是兄弟姐妹之间该有的样子!
这回不是实习了,而是正式入职。
“好了,这回手续都办完了,正式入职了,去你们科室报到吧。”
接过人事科同事递过来的证件,于茵谢过以后,去找丁主任了。
“进来。”
“丁主任,我过来了。”
“小于,欢迎你正式加入我们,以后好好工作,努力进步。”
“谢谢主任,我会的。”
科室里还是那些人员,王姐表示欢迎,告诉于茵,她的办公桌的位置。
桌子有点脏,于茵自己打水擦了两遍,又去后勤领了办公用品。看着空空如也的桌子,于茵打算明天拿个盆栽过来,家里有仙人球。
之前无意间得到的,现在已经长挺大了,还生了不少小仙人球。
科室里,实习的时候,其他人和于茵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关系处的不好也不坏。只有卫兰,总是说些酸言酸语。正式入职以后,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于茵希望一切顺利,她志不在此,千万别卷入什么职场陷阱里,累得慌。
于茵上班一个星期了,一切还算顺利,挺适应的。
卢书睿也走进了考场,研究生考试开始了。
于茵没有参加过研究生考试,也不太了解,帮不上什么忙。她就不跟着添乱了,自己听结果就好了。
在卢书睿忙着研究生笔试,面试的时候,卢书棋的婚期定了下来,就在下个休息日。
卢书棋毕业分到于茵所在区的外贸部门,离家不算太远,就是得倒一趟车。
之前三婶就找于茵帮忙,让黄珊她哥给收拾房子。
卢三婶家原来有两间半房,后来受于茵影响,碰上邻居搬家卖房子,又买了一间房。三间半房共有七十多平方,在沪市算是相当宽敞的住宅了。
这回三婶下了决心,里里外外好好收拾一遍。卢书棋的婚房占了一间半,足够小两口住了。剩下的两间,一间隔成两个卧室,一间当做待客的客厅。
还找了张家,做了几样新家具,里外都焕然一新。
宋薇来看过一回,很是满意。
她家虽说房子不小,三室一厅呢。但是家里人多,两个哥哥结婚生子,家里人越来越多,她这一结婚,房间立马就有人住进去了。对于卢书棋家的房子,她是真的满意。
房子收拾完了,家具也都安置好了,这时候也不存在放味的问题。再说,三婶她们提前收拾的,现在也过去一个多月了。
婚礼前一天,娘家过来送了嫁妆,一台凤凰牌自行车。
卢书棋家准备的缝纫机,收音机,手表也带了回来。女方家也是疼女儿的,聘礼拿回来了,还给了嫁妆,双方都满意。
婚礼前一天,快快和慢慢做了滚床童子,在他小叔的新床上滚了一圈。快快觉得有意思,晚上都不想回来了。
婚礼当天,卢书棋和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车前面绑了大红花。一行十多辆自行车,一水的黑裤子白衬衫,那叫一个帅气。
王文也钱和卫国也来了,王文也是来报到的,他被分到沪市的郊区政府部门,是他家里运作过来的。虽说是郊区,其实离市区也不算远,在浦东那边。
于茵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王文也分的地方,以后很有前景。国际大都市,那是几十年以后,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他家主要从军,从政不占优势,但是岳家从政,在沪市有点能力的。